APP下载

产业转移背景下提升广东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的策略探讨

2021-09-10张勤黄义晏

经济师 2021年4期
关键词: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移适应性

张勤 黄义晏

摘 要:文章基于产业转移背景下广东高职教育人才供需情况,从三个方面分析了广东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问题的症结,最后分别从政府、行业和学校三个角度探讨了提升广东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的策略。在广东产业转移背景下,只有政府主导、行业协调、高校实施,多方共同努力构建新型高职人才培养模式,才能真正助力并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关键词:产业转移 高职教育 区域经济发展 适应性

中图分类号:F127;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1)04-149-02

2019年5月,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高职扩招专项工作实施方案》,该方案中明确提出面对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所带来的技能型人才短缺问题,要把大力发展高等职业教育提升到战略层面。高职教育的发展可以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区域经济的发展又是高职教育发展的基础。根据2020年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虽然广东省的产业转移政策目前已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多点支撑的产业体系尚未构建完成,传统行业的转型升级和新兴产业的布局发展仍要继续。在广东省产业转移的背景下,如何衔接高职教育和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它们之间的适应性已成为高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重点内容之一。

一、 产业转移背景下广东高职教育人才供求分析

(一)广东区域经济发展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需求分析

广东省经济总量已经持续多年稳居全国第一,2019年第一、二和三产业结构比重是4.0%:40.5%:55.5%,其中第三产业其所占比重比2018年提高了0.7%。随着广东省产业转移的逐步推进,新旧动能不断转化,工业转型升级的步伐进一步加快,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制造业已经向先进制造业加速转变,这使得传统制造业的用工需求有所下降,但随着广东省新兴产业的快速发展,高新技术类等相关产业链企业的人才需求也在迅速发展。与此同时,第三产业的用工需求增长迅速,这主要得益于数字经济的蓬勃发展,其主要集中在营销、服务和文化教育产业。结合广东地区就业人口的区域分布,对于第二、三产业的用工需求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占全省从业人员的80%以上,而在粤北地区该比例仅占不到6%。

(二)广东高等职业教育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供给分析

截至2019年底,广东省共有高职院校89所,主要以综合类和理工类高职院校为主,呈多元并存的发展格局,其地域分布与广东省经济产业集群的分布也基本相同。从毕业生规模来看,广东高职院校为社会输送的技术技能人才数量一直都在逐年递增,其中2019年的高职毕业人数达到25.11万,而直接就业的学生人数占96.12%。从专业对口率来看,理工、农业和医学类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对口率可达到70%。从就业区域和企业类型来看,学生的就业单位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区的民营企业,尤其是中小微企业的基层岗位。

二、广东高职教育与区域发展适应性问题的症结

(一)专业布局与产业结构匹配度较低

从为区域经济服务的角度判断高职专业布局是否合理,这主要取决于其培养出的各专业人才比例是否能满足产业转移背景下的产业结构调整优化的需求。根据《广东省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2020)》披露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省高职院校共开设的411个专业,19个专业大类全部覆盖,其中隶属于第一、二和三产业的专业开设比例分别为0.79%、43.32%和55.89%,而该比例在2016年为0.89%、44.38%和54.72%。由于高职学生的学习期限为3年,笔者在对比了2016年的专业布局数据和2019年的三大产业产值数据(4.0%、40.5%和55.5%)后,发现第一、二产业的专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匹配度较低,第三产业的专业布局和产业结构目前较为匹配。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目前看来第三产业的专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匹配度较高,但随着平台经济、数字经济等的蓬勃发展,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例在未来三年势必会继续上升,因此2019年三大产业的招生专业布局将可能完全无法与2022年的产业结构相匹配。

(二)高职教育人才培养与企业用工需求吻合度不高

判断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适应性的另一个重要指标,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是否与各产业对人才的知识、技能和素质等要求相一致。如果要真正满足产业的用工需求,那就必须在人才培养的内涵质量上达到标准。本文通过就业专业相关度来判断高职的人才培养和企业用工需求的吻合度。根据《2019年广东省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年度报告》披露的数据显示:2019年全省高职院校毕业生的就业专业相关度为73.52%,其中相关度最低的是旅游大类(55.77%),其次是公安与司法大类(61.43%)和电子信息大类(65.38%)。从国家设置的标准专业看,高职院校专业相关度最低的是证券与期货(44.44%),其次是会展策划与管理(46.39%)和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47.57%)。就業专业相关度低主要是因为一方面学生自身学习能力较弱,或在报读专业时学生对专业不了解,入学后对专业失去兴趣,没有了学习的热情;另一方面是在学生的整个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普遍重知识教育,而因各种软硬件条件的不足,如双师型的师资力量、校内外实训室建设以及校企合作等,轻视了学生的职业技能训练,这直接导致了毕业生在未来的工作中无法满足企业的用工需求。

(三)办学定位不明确,专业设置重复率高

如果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不明确,盲目开设热门专业,这将会导致院校间专业设置严重趋同,最终导致人才培养的结构性失衡。2019年全省专业布点数为3105个,平均专业布点数为7.55个。根据《教育部关于公布2020年高等职业教育专业设置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中的数据统计,广东省开设院校超过60所的专业共有5个,其中开设数量最多的专业是会计专业(74所),其次分别是电子商务(67所)、商务英语(67所)、市场营销(65所)和物流管理(64所)。从上述数据可知,广东省部分高职院校办学定位不明确,特色不突出,在设置专业时具有趋同性,重复率高。

三、产业转移背景下广东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的提升策略

(一)政府层面

1.合理调整专业布局,统筹区域内特色专业群建设。政府部门要引导各职业院校根据产业结构的调整规划和企业的用人需求变化等及时调整专业布局,合理新增和淘汰专业,使广东省第一、二、三产业类专业数量比例与相应的产业产值比例相吻合。与此同时,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主导着专业群的建设。政府部门应根据广东省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要求和战略定位,结合区域内优势产业、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引导和支持各职业院校集中力量办好1~2个高水平特色专业群。

2.建立统筹协调机构,深化产教融合。产教融合是建立在校企合作的基础上的,校企合作的主体主要是高校,而产教融合的主体主要是企业。关于校企合作,目前各高职院校的普遍做法是根据专业自身的发展需求自己去寻求合作企业。这种做法往往无法真正与地方产业经济发展的需求相匹配,更谈不上实现规模效益。关于产教融合,往往是校热企不热,那这就需要教育部门进行协调。而真正的产教融合仅靠教育部门一家是无法完成的,必须由发改委、财政和劳动保障等多部门协同联动去主动作为。各地各级政府应建立统筹协调机构,联合各部门共同出台相应的政策,对校企合作进行统一的规划和管理,最终实现真正的产教融合和多方共赢。

(二)行业层面

1.积极参与专业建设,努力提升人才培养的内涵质量。随着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新技术的使用,企业的更迭以及人才的需求都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那这就需要行业协会及时参与到相应专业建设中,将产业中的理念、技术和资源等整合到高校的人才培养体系、课程标准和师资建设中。高职人才培养体系只有在真正对接了区域经济发展的实际之后,才有可能在人才培养上形成自己的特色,最终形成自己的优势。此外,行业协会也可以建立一个专门服务于教育教学活动的部门,为区域内高校建立实训教学标准,规范校内外实训室的建设,协调学生的顶岗实习,以保障学生的在校培养方向与企业的未来人才需求相适应。

2.充当信息中介,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各行业协会可打造信息共享平台,充当信息中介的角色,协调组织行业内有意愿的企业与高校进行深度合作,共建校内外实训教学基地,为学生开展生产性实习实训尽可能地提供真实的实训场所和设施。只有企业真正参与进来了,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校场地、资金和实训室仿真性不足等问题。通过这种模式的合作,学校投入低、学生受益大、企业新员工培训周期缩短,行业内优质企业的经验也可以经过学生的学习,在本区域其它企业中得到推广应用,产学资源配置得到充分共享,从而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发展。

(三)学校层面

1.大力发展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以专业群进行大类招生。在专业布局方面,各高职院校要以区域经济发展需求为导向,结合各地区优势产业集群,科学制定本校高水平专业群建设发展规划。如珠三角地区高职院校可以重点发展互联网、电子通讯、机械制造、金融、生物制药等领域的相關优势专业群建设,粤东、粤西、粤北地区高职院校可以重点发展医疗卫生、教育、文化和能源化工等领域的相关特色专业群建设。考虑到部分学生在报读专业时对所读专业不了解导致后期学习热情下降的情况,高职院校可以采取专业群大类招生,等到二年级再进行具体专业分流。学生也可在人才培养方案的规定范围内进行课程自由选修,从而增加对专业课程的学习热情。

2.依托当地优势产业集群,让师资力量贴近一线。高职院校要充分利用地域优势,依托当地优势产业集群,让师资力量贴近生产、经营和服务一线,提升所培养人才的竞争力。首先,高校必须构建双师结构合理的教师团队,通过聘请行业内实践经验丰富的专家或技术骨干进入高校在实训类课程中担任兼职教师;其次,高校应组织专任教师直接参加到当地企业的真实项目中去顶岗锻炼,大力支持教师参与到企业的科研与技术研发中去,从而高效地提升教师的双师素质。只有“双师”师资力量得到根本性的提升,才能真正培养出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调整所需的高技能人才。

[本文系2020年广州华夏职业学院科研课题《广东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适应性研究》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SK20200107)。]

参考文献:

[1] 陈婧.广东省产业结构调整下的高职专业结构优化研究[J].现代教育论丛,2014(06):90-96.

[2] 瞿凡.广西高职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适应性研究[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04):50-54.

[3] 姜家雄,杨徐君.高职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与区域经济发展的适应性分析[J].高等职业教育(天津职业大学学报),2013,22(02):34-36.

(作者单位:广州华夏职业学院 广东广州 510935)

(责编:若佳)

猜你喜欢

区域经济发展产业转移适应性
谷子引种适应性鉴定与筛选初报
健全现代金融体系的适应性之“点论”
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战略及关键问题研究
我国创意产业集群与区域经济发展研究
大型飞机A380-800在既有跑道起降的适应性研究
固有免疫和适应性免疫与慢性丙肝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