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下辽宁借力特色小镇模式发展入境旅游的建议
2021-09-10杨士富赵立敏高坤
杨士富 赵立敏 高坤
摘 要:文章在分析新型城镇化下辽宁特色小镇对入境旅游影响基础上,重点从政府层面和市场层面出发,提出新型城镇化下辽宁借力特色小镇模式发展入境旅游的建议。具体而言,政府层面的建议包括优化特色小镇规划策略、增强辐射带动效应、加强入境旅游绿色交通管理,市场层面的建议包括突出国际旅游特色优势资源、发挥出口贸易市场宣传互动作用、提升旅游相关产业服务水准。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 特色小镇模式 入境旅游 建议
中图分类号:F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1)04-139-03
一、新型城镇化下辽宁入境旅游发展现状
(一)旅游资源较为丰富
众所周知,辽宁省历史底蕴丰厚,拥有众多耳熟能详的名胜古迹,自然风光绮丽,坐拥丰富的旅游资源。截至2019年,辽宁省的九门口长城、沈阳故宫、昭陵、福陵、永陵和五女山城六个景点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定为世界级文化遗产。
从人文特色方面来讲,辽宁省为满族的发祥地。除此之外,辽宁省的民俗文化也丰富多彩,例如众所周知的二人转、小品、高院秧歌等,这些人文特色方面的资源不仅为辽宁省本就多彩的历史添了浓厚的一笔,也增加了辽宁省的诱人魅力。
据统计,辽宁省于2018年接待旅游人数高达56499.1万人次,同比增长11.7%。细分来讲,国内旅游者人数为56211.4万人次,同比增长11.7%;接待入境旅游者人数287.7万人,同比增长3.2%。旅游总收入高达5369.8亿元,同比增长13.3%。
辽宁旅游资源分布较为均衡且品类全面,涵盖山岳、湖泊、岩洞、泉水及人文类等各类景观,其中5A级旅游景区多分布于大连,例如辽宁大连金石滩景区、老虎滩海洋公园、海洋极地馆等等,多以海洋类主题景区居多,而4A级则数量较为平均地分布于全省范围,例如位于辽阳的广佑寺景区、鞍山的千山风景名胜区、锦州的北普陀山风景名胜区和笔架山风景区、宽甸的天桥沟国家级森林公园、桓仁的五女山风景区、沈阳的棋盘山国际风景旅游开发区等等,说明资源分布较为均匀,利于各地区均衡地依托其特色景区发展旅游业。
(二)政策支持不断加强
2016年,辽宁省通过颁布《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特色乡镇建设的指导意见》来着手推进特色小镇建设,2018年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快旅游业发展的实施意见》,意见中强调辽宁省旅游业不仅要保持高速发展,而且要利用“一带一路”发展的优势,提升与沿线的国家和地区的交流合作,达到共赢。在巩固传统入境游客的同时,不断扩展潜在入境游客地区开发,树立辽宁省入境旅游的国际品牌和形象。与此同时,辽宁省目前已将35个小镇进行了規划编制,并对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发展状况进行严格监督考核以及持续跟踪记录。通过政策颁布,可见未来辽宁特色小镇的建设必然会在短时间内取得丰厚成果。
新冠疫情发生时,辽宁省政府出台了《辽宁省支持文化和旅游企业共渡难关若干政策措施》等政策,提出了对各地方政府及企业的若干意见和指导,大幅度缓解了此次疫情对辽宁省旅游业造成的冲击。由此可以看出近些年辽宁省逐渐重视第三产业发展,尤其对旅游业这样创收能力名列前茅的产业给予了大力扶持。根据辽宁省独特地理优势,自然、人文资源,推进入境旅游发展,形成了独特的以政策为根本,以企业为动力的发展模式。
(三)地区经济发展影响较大
近年来,旅游业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入境旅游行业得以快速发展,但效益增长趋势并不稳定。另一方面,规模较大的特色小镇大多分布于沈阳、大连等中心城市,因而入境旅游效益大多集中于辽宁中部及南部,其余地区的特色小镇多受到当地经济发展因素的制约难以形成集聚效应和稳定的发展态势。
2018年辽宁省入境旅游人数达287.7万人次,同比上一年增长3.2%,而国际旅游收入却较上一年有所下降,下降比为2.16%。说明辽宁入境旅游行业发展出现瓶颈期,对游客的吸引力下降,规模虽逐步扩大,但旅游收入依然受到外汇变动、地区经济发展等经济因素的干扰。
二、新型城镇化下辽宁省特色小镇对入境旅游影响分析
(一)积极影响
旅游业发展的载体是城镇化。一方面来讲,提高城镇化水平的增加往往伴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升,加上媒体行业各式各样的宣传,自然而然地给城镇居民带来旅游活动的需求。另一方面,城镇化水平的提升需要基础设施的完善和人口聚集的支撑,这样也推动了旅游业的发展和运行
特色小镇作为新型城镇化发展过程中极具代表性的成果之一,其独一无二的文化及经济特性为入境旅游创造了极大的发展空间,以下将从特色小镇对入境旅游的文化输出作用及效益带动作用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特色小镇带动入境旅游文化输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要注重与中华民族历史文化保护和传承的互补关系。在新型城镇化的推进和建设中,地方政府绝不能打着发展的幌子破坏历史遗迹,丝毫不顾及历史文化的传承。要明白要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城镇化就必须将我国的非物质性文化遗产传承和发扬,将我国历史悠久的建筑群及人文景观保护和修缮。
辽宁省非常注意文化特色的保持和发展。通过建造民俗村、文化主题公园等文娱项目,尽量避免旅游产业同质化,为其注入新鲜元素,不仅深化其旅游业的内涵,而且大大提升了景区魅力,也推进了省内旅游业的强力发展。
2.特色小镇使得入境旅游效益增长。地区经济总量和人均GDP增长与新型城镇化下特色小镇的发展密不可分。城镇化水平的提升必然伴随着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显然,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升带动人们消费需求,因此旅游业发展的基础是人们的收入水平。
中国恩格尔系数在2019年为28.2%,人们旅游需求不断增加。第三产业被新型城镇化定位为发展方向,显然,未来政府会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资力度,而旅游业和娱乐业作为第三产业的支柱性产业也将获得大批投资。与农村相比较而言,城镇更能够吸引优秀的人才、先进技术,在这些条件的支撑下,有助于城镇产业建设。
2011年以来辽宁省城镇及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均保持下降,虽然趋势逐渐放缓,但截至2018年,辽宁省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基本持平,均低于同年全国水平。由此可以看出近些年辽宁省城镇化成效明显,农村居民生活质量水平得到显著提升。
“以人为本”是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教育的普及和教学方式的提升是新型城镇化建设所必须的,同时也要伴随着配套的医疗制度和基础设施的完善。教育程度的普及必然伴随着区域开放度的提升,这会改变当地居民的的价值观和娱乐方式,增加对旅游业的接触和认识,从而达到刺激居民消费的目的。
(二)消极影响
虽然特色小镇模式已在辽宁省旅游业中被广泛应用,但由于其起步较晚,同时受到地域经济条件制约等负面因素的影响。其在发展过程中也不可避免地出现了一些问题,这些桎梏对入境旅游的影响已逐渐显现出来,若不及时提出相应对策,必将对辽宁旅游业带来更加严重的消极影响。
1.同质化削弱对境外游客吸引力。2018年辽宁特色小镇除熊岳镇人口大致为十万外其余各镇人口均不足八万,其中2/3人口不足五万,说明辽宁大部分特色小镇规模有限,难以集聚和留住人才,因而形成无人可用,进而更加难以发展的困局。
对比辽宁各特色小镇的产业类型,不难发现,由于所处环境相似,致使彼此产业结构布局大致相同,产业趋同性偏离,产业发展趋于同质化,没有形成特色产业链,多以温泉、海产品为主,产业定位缺乏特色性、唯一性。未来的辽宁特色小镇,在保证产业定位独特性的同时,不能盲目选择大城市承接辽宁中心城区淘汰改造出来的落后过剩产物,应尽可能地让小城市去占领特色小镇产业链的高端环节,适当向一个高端的产业集聚方向发展。因为随着近年来中国新型城镇化的水平和小城市人均收入及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想要吸引更多的人才,留住优秀人才,必须尽可能地让小城市形成特色产业一体化集聚,同时与大中城市协作,形成优势互补的产业链和合作关系,这样才有机会成为一个有生命的、可持续发展的特色小镇。
2.辐射带动效应弱降低创汇能力。新型城镇化发展是特色小镇的目的,这需要拥有坚实的产业基础的同时,还必须拥有良好的居住环境和配套的城市服务,由此来吸引人才定居,带动企业成长创新。辽宁特色小镇类型大部分依然是传统产业,这是由于部分特色小镇对特色的内涵理解不够到位,未能考虑各个功能间的相互协调融合,仍以传统方式如建设度假区、工业园区等方式来规划,造成一系列问题,如社区配套性差、功能结构较为简单、核心区社区功能不足,功能复合度不足,活力不够。
当前,辽宁部分小镇大规模建设商贸楼、娱乐中心等,而不是着手于挖掘地区文化背景内涵和产业特色,可能有着高端大气的外观,但同时也失去了地域传统特色;产业与社区功能融合不紧密,辽宁省目前的大部分特色小镇过于商业化,高额的房价无法让工作者居住,并且缺少必须的社区配套设施,这也使小镇人气不足,小镇居民身份认同感偏低。
3.基础设施落后减少境外游客满意度。对于辽宁省而言,并不完善且与发达地区相差甚远的基础设施是目前小镇建设发展的最大障碍。因此在特色小镇的建设方面应用高标准来规划、高起点来打造,在配套服務设施方面应以现代化为方向、以人本化为角度,使居民对生活环境、配套设施的高质量要求得以实现,提高居民的身心归属。然而当前辽宁特色小镇只有30%左右初步建成投入使用,其余项目仍然处于在建或签约阶段,甚至部分小镇依然处于意向阶段。
根据Trustdata大数据基于自建的用户样本集采集的2018年数据,境外来华游客对旅游目的地的基础设施期望排各项指标第一,超过了以往排行首位的消费水平。说明入境旅游的目标群体对基础设施这一指标的要求正在逐渐提高。基于此,辽宁特色小镇更应迎合市场变化,重视这一趋势并采取举措应对。
三、新型城镇化下辽宁借力特色小镇模式发展入境旅游的建议
(一)政府层面
1.优化特色小镇规划策略。很明显,“特色”两字是特色小镇的首要要求,且应明显表现在空间维度上,例如独有的自然风貌,有序合理的小镇空间结构规划、方便快捷的配套设施等。以辽宁省实际的小镇发展状况为导向,完成空间结构有机、小镇风貌独具特色、小镇空间尺度以人为本、交通体系智能便捷以及配套设施完善丰富的五点要求。
传统旅游业和新型城镇化一方面在资源上相互竞争,另一方面在经济发展中相互合作,所以各地政府和部门需要将旅游业和新型城镇化发展作为一个统一的管理系统,从经济整体的角度出发对两者的发展战略进行合理的政策规划和指导。从政府层面来讲,应基于辽宁省旅游业的发展现况,从提高城镇化建设角度出发,制定协同发展为目标的政策,大力推进入境旅游与新型城镇化协同发展,例如在旅游资源丰富的地区,可以通过建立旅游城镇的方式确保旅游业和城镇化的综合发展。
辽宁省的特色小镇建设,一方面可以通过对国内各区域成功建设特色小镇的体制和经验进行借鉴总结,梳理出辽宁省特色小镇想要成功建设的共性要求,奠定辽宁特色小镇发展基础;另一方面可以依据辽宁省特色来颁布政策制度,例如加大对特色产业的扶持,提升对人才的吸引力度,完善基础设施建设等。
2.增强辐射带动效应。近年来,人均收入的提高必然伴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压力的提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提高以及城市污染的加剧等原因都促使着人们在周末或节假日能够远离城市,遗忘生活中的压力与烦恼,前往乡村放松心情。因此,政府部门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开发属于农村的旅游资源,发展农庄和相应的乡村旅游休闲观光产品,将新兴的乡村旅游休闲观光产业和城市中传统的农业有机结合,建立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乡村旅游观光景点和农庄,对乡村的旅游产业与项目大力扶持。乡村旅游业关联性强,涉及范围广,它涉及到农业、畜牧业,供应业和建筑业,休闲娱乐业、住宿业等,扶持乡村旅游业会大大提升以上产业发展。
同时,推进生态建设以及支撑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条首要路径就是生态环保。通过乡村旅游业的发展,乡村与城市间的信息流通加速,这进一步推进了生产要素和人力资源间的流转,最终促进了乡村城镇化建设。政府可以通过减税、鼓励银行对旅游企业的放贷额度等金融手段推进乡村旅游项目的建设,带动乡村经济提升,实现旅游业和新型城镇化的综合发展。
推进生态城镇化的建设,提高旅游业的环境承载力都必须推进生态化建设。首先,政府应该推行城镇绿色发展,对于严重污染环境的重工业加以人情化合法化处理,为居民的生活环境质量提供保障。其次,政府应该号召银行对乡村旅游个体经营者提高放贷额度、简化审批流程,为当地旅游业发展加大投资力度。最后,政府应大力吸引外来企业投资,引入先进技术和高素质人才,为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出力。
3.加强入境旅游绿色交通管理。在外部交通方面,应该在高铁、公路等线路规划方面考虑与大城市的联系。在内部交通方面,城市中普遍应用的道路方格网无法在小城镇中应用,这是由于其道路的大部分都是在历史进程中自发形成的。因此,在以小城镇特有的路网基础上,有序规划,尽可能多增加支路、巷路等,以此提升道路的通畅程度。除此之外,大部分特色小镇具备产业、旅游等功能,因此在保证小镇交通体系的绿色便捷的同时,还需要充分利用当地传统地域元素,将特有风格融入到小镇的交通路网规划中,使特色实现再生。
综合来讲,辽宁省特色小镇交通体系的建设,应以保护生态、高效便捷、特色融合为原则,在道路形式上,自由灵活,且能够展现小镇独特风情;在出行方式上,坚持绿色出行,创造更多的开敞空间。
(二)市场层面
1.突出国际旅游特色优势资源。现如今,进入高层次发展阶段的辽宁省旅游业,可以打造为以旅游业为核心,以餐饮、娱乐、文化等行业为一体的综合发展产业体系,以此拉动第三产业产值。同时手工业也可以通过生产有文化内涵的独具特色的纪念品等方式与旅游业结合,还可以借助媒体的宣传力度,提升景区知名度。总的来讲,不同方向不同维度上,辽宁省的旅游业都应该积极探索,以提升旅游业和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为目的,加快商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快速循环,使本地新型城镇化的建设成果更上一层楼。
2.发挥出口贸易市場宣传互动作用。入境旅游兴起的不可或缺的因素之一就是出口贸易,出口贸易带来的文化交流会极大程度上让进口国居民对异国产生好奇进而萌生旅游欲望。辽宁省凭借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厚的旅游资源,其拥有大连港,营口港等多个贸易港口,但对外宣传的不足一直存在并逐渐成为制约其入境旅游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因此,对于出口贸易市场而言,应当紧抓当下“一带一路”和5G来临的重要机遇,通过强调出口贸易中的交流互动来达到宣传目的。市场应不断提高出口贸易质量,一方面通过出口创汇完善自身建设,另一方面,通过高质量的出口贸易吸引境外游客,从而扩大国际知名度,树立良好国际旅游形象。
3.提升旅游业以及相关产业服务水准。对于辽宁省旅游景区所存在同质化严重的问题,市场应该推出具有当地特色的创新产品,树立品牌效应,扩充旅游产业链,达到提升游客体验感的目的。
首先,各景区应该在分析其同质资源相对优势的基础之上,结合自身资源的位置、规模、价值、特色等进行强化利用,设计出具有特色的旅游项目。其次,提升旅游项目的时代技术感,例如可以将AI、VR等先进技术与旅游项目融合,提升游客体验丰富度。最后,景区与景区之间应相互合作,比如可以同时提升售票率的旅游套票售卖,这种做法可以将同一旅游主题的景区进行合并;通过提升景区与景区之间的优势互补与资源共享,来提升游客的旅游丰富程度,增强体验感,另一方面,景区合作有助于延长游客的旅游时间,从而带动相关产业如餐饮业等的营业额度,实现旅游业横向发展,进而提升当地居民就业率,提高农村地区的人均收入水平。
[基金项目:2019年度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重点项目:基于根植性视角的辽宁特色小镇与创业生态圈的联动机理及治理路径(项目编号:L19AGL007)]
参考文献:
[1] 吴曼聆,蒋松奇.基于AHP模型的中国文化产业特色小镇发展策略研究——以江西省文港镇为例[J].价值工程,2020(6)
[2] 熊正贤.旅游特色小镇同质化困境及其破解——以云贵川地区为例[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0(1)
[3] 王远.以特色小镇建设助推全域旅游发展[J].社会主义论坛,2019(12)
[4] 余进军.从投融资角度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以旅游特色小镇为例[J].现代经济信息,2019(23)
[5] 郑菲菲,刘文慧.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旅游特色小镇培育的路向选择与实施路径[J].现代商业,2019(32)
[6] 张琼.以旅游市场需求为目的的旅游特色小镇建设[J].中外企业家,2019(26)
[7] 徐喆,甘静,石丹.基于双核视角的入境旅游空间分布及形成基础分析——以辽宁省为例[J].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2)
(作者单位:辽宁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辽宁锦州 121001)
[作者简介:杨士富,辽宁工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硕士,研究方向:区域经济与创新管理。]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