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创空间生态系统协同效应的实现路径分析
2021-09-10陈根陈梦蝶
陈根 陈梦蝶
摘 要:基于生态学、协同学视角,实现众创空间生态系统的协同效应需要引导创新创业企业在产业链供应链上开展协同合作,以产业链布局优化众创空间自组织功能;需要推进政产学研一体化,以合作共赢理念整合众创空间内外部资源;需要以众创联盟构建提升众创空间整体实力,推动各级各类创新创业服务载体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协同发展;需要营造以分享和创新为特质的众创文化氛围,以众创文化引领众创空间生态环境建设。
关键词:众创空间 生态系统 协同效应 自组织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21)04-041-02
众创空间生态系统是以客户为中心,将众多围绕创新创业的创客、资源及相关环境要素聚合在特定地理空间内的专业化服务机构。在这个由众多主体构成的、具有开放特征的综合系统中,作为创新创业生态因子的创客、政府、高校、科研机构和中介组织之间时时刻刻进行着物质、能量与信息的传递。在复杂的、多元化的耦合交互作用下,各个不同性质的子系统组合为一个复合系统。当各个子系统相互嵌入、相互渗透、相互协作时,就形成为一个有机体,并生成“1+1>2”的整体協同效应(Synergy Effects)[1]。这种增效结果根据其作用机制可分为资源共享产生的效率性协同与资源互补产生的增长性协同。根据协同学理论,可以将众创空间的运行总体上概括为对资源利用的两个协同过程:一是众创空间内部的协同,主要体现在创新创业种群间协同;二是众创空间外部的协同,包括地方政府与众创空间的协同以及其他中介性服务机构与众创空间的协同等。目前我国各地众创空间生态系统的协同发展普遍存在着入驻企业间协同合作不明显、创客生态圈缺乏创新活力、众创空间服务功能偏弱等问题,原因在于系统自组织功能不健全、资源生态圈不够丰富、众创文化引领作用不强等方面。本文基于生态学、协同学视角认为,实现众创空间生态系统的协同效应需要在优化众创空间自组织功能、整合众创空间内外部资源、提升众创空间整体实力、营造众创生态文化等方面着力。
一、以产业链布局优化众创空间自组织功能
所谓自组织(self-organization),是指一个开放的非平衡系统在无外界干预的情况下,自发实现从无序到有序、从低序到高序的非线性演化过程。众创空间也是一个开放的非平衡、非线性系统,具有显明的自组织属性[2]。众创空间生态系统协同效应主要源自系统内部创客与资源的自组织对接作用,这种自组织对接面向“战略性创业知识与新技术”“技术性创业知识与创业能力”“价值资源与创业活动”[3]。要更好地发挥众创空间生态系统的自组织功能,提高创客与资源对接的成功率与效率,需要在产业链供应链上布局专业型、行业型众创空间,这是系统自组织机制良好运行的产业基础条件。因此,众创空间的建设与发展应植根于所在区域的经济特点和发展需求,依托地方主导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鼓励龙头企业控股、参股建设专业型、行业型众创空间,充分发挥独具特色的产业链供应链技术链优势,让创客共享市场渠道、研发设备和融资渠道,以知识与成果分享机制增进协同创新活力。
当前众创空间由数量扩张转为提质增效阶段后,要求众创空间走出建设前期全能、综合的粗放发展模式,从区域产业链和供应链视角,重新审视自己的资源和能力,利用资源优势提升特色服务能力,着力打造专业型空间平台。通过锁定细分市场,准确定位目标人群,采取精准化的营销推广,提高双方资源和需求的匹配效率。产业链上的企业群构成了众创空间生态系统的创新主体,企业间存在着共生与竞争、协生与寄生等关系,包括共生互惠、领域共占、结网群居、合作竞争等方式[4]。生态系统普遍存在的自组织性能激发众创空间创新活力,促进企业技术进步,提升空间核心竞争力。
在完成办公场所、社区配套等基础设施建设后,众创空间要逐步建立起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等互联网信息平台,打造互联化、数字化、智能化的众创空间;要充分利用众创、众包、众筹和众扶的融合[5],有效发挥种子基金、创投资金的作用,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平台载体建设,建立起社会化、市场化的众创空间;要合理设置退出标准与机制,动态考核资源主体的过程投入和孵化绩效,优化众创空间的资源生态圈。不同的类型众创空间根据自身定位与特点,吸引不同行业、产业的创客和企业结群入驻,并形成和延长特色产业链,打造出自组织功能强的专业型众创空间品牌。
二、以合作共赢理念整合众创空间内外资源
从生态学和协同学角度,众创空间生态系统形成了以创新创业企业为核心,高校、科研机构、投融资机构、中介组织等为支撑的协同创新共同体。由于众创空间本身资源有限,要实现众创空间生态系统的协同效应,必须坚持合作共赢理念,推进政产学研一体化,整合利用众创空间内外部资源。生态系统主要由种群和环境构成,企业、高校和科研机构是众创空间生态系统的核心种群,投融资机构、中介组织是众创空间生态系统的辅助种群。众创空间生态环境主要包括与创新创业相关的政策法规、资源供给、市场环境等方面。
在政策和资金方面,政府作为公共政策供给者,需要加强对众创空间规划布局的顶层设计,引导众创空间达成战略协同,并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给予相应的政策和资源扶持;资金是创新创业的重要保障,投融资机构是众创空间生态系统顺畅运行的润滑剂,为创新创业的物质、信息和人才流动提供资金支持。在科技和人才方面,高校发挥为众创空间生态系统提供知识生产、人才培养、技术解决方案和设备共享等多重作用;科研机构的专业研发团队、高精尖设备和先进技术可以为空间内创客企业完善产品设计、优化技术路线、解决复杂问题。在市场方面,创收盈利则是众创空间可持续发展的外在压力,只有具备盈利能力的众创空间才能最终生存下来,所以必须以资源的整合增强众创空间的造血机能。
众创空间内外资源的整合利用,有利于促进创新创业协同合作,有利于放大资源协同效应,可以实现多方共赢。众创空间要与所在地的产业园区和其他各类创新创业载体达成战略合作,打造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科技企业加速器→产业园区的创新创业全链条孵化服务体系。要鼓励高校、科研机构和科创企业开放实验室、共享研发平台,为创客提供电子和数字加工设备、制造工艺、产品定制等专业化服务,探索形成协同创新合作机制。以合作共赢引导资源向众创空间入驻企业集聚,培植企业核心能力和竞争优势,加速新产品研发,支持市场前景广、技术水平高、产业带动作用强的创新成果的市场化推广。
三、以众创联盟构建提升众创空间整体实力
协同效应不仅来自于生态系统内部种群之间以及种群与外部环境之间的互动,众创空间之间的协同也能产生增效作用。各地众创空间建设发展中,应基于开放协同理念打造区域众创空间创新联盟[6],推动各级各类的众创空间扬长避短、优势互补、协同发展,以此激发创客生态圈创新活力,提升众创空间整体实力。众创空间生态系统具有高度的开放性、包容性和交互性,构建资源富集、服务完善的区域众创空间创新联盟,可以推动众创空间的互惠、融合和迭代升级。一方面,邀请国内外知名众创空间落户加盟本地;另一方面,鼓励本土众创空间品牌向外连锁扩展,使得域内外众创资源频繁交流互动。多层次的协同合作促进创新创业生态中的物质、能量和信息流通,为草根创客提供开放包容的服务平台,同时也使各种不同性质、不同领域的众创空间的创新活力竞相迸发,为众创空间的发展升级奠定基础。
通过对线下优质空间资源进行整合,以众创空间创新联盟的构建,深度融合碎片化资源,强化协同创新,促进优势互补,形成发展合力,实现创客与资源共生。创新联盟以市场化运作、集成式服务、提质增能升级的协同发展思路,聚焦行业细分领域,构造多维度、立体式创新创业生态网络;并通过行业沙龙、项目路演、创意展示、大企业对接等深度和专业的服务,构建新的眾创团队,打造众创全要素微生态圈。众创空间创新联盟的建立促进了联盟成员间多维协同的对接与合作,形成了创新引领、资源支持的众创空间可持续生态体系。
众创空间创新联盟的构建要围绕区域新兴特色产业,围绕高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打通众创生态内部和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资源,形成创意、创新、创业的全产业链服务架构,实现众创空间的产业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相对于独立、分散的众创空间,众创空间联盟集中了更多的创客、企业和中介组织,实现了各众创空间创新创业要素与产业链上下游环节的有效贯通衔接,为创客、产学研、中介组织等各种创新创业元素架起沟通桥梁,从而推动创新创业范式从封闭向开放、从独立向协同、从分散到系统、从线性向非线性转变[7]。
四、以众创文化引领众创空间生态环境建设
众创文化是一种分享文化和创新文化,其核心要义在于通过共享与创新来促进大众参与互动交流。众创文化是实现创客与资源联结的黏合剂,众创文化和创客精神的培育与积淀是众创空间生态系统演化发展的内在动力。生态系统的协同运作依赖于友好的生态环境,促进系统协同效应的生态环境需要体现众创文化的价值导向和精神实质,必须以众创文化与品牌的构建为依托[8]。根据众创空间生态系统三螺旋模型,政府对于众创文化塑造、众创生态环境建设发挥着不同替代的重要作用,而企业和高校也积极参与其中发挥着独特作用。(见表1)
在众创空间建设和发展过程中,政府的推动和引导作用十分关键。政府是众创文化品牌的主要塑造者,众创文化培育是扶持政策关注的重点。政府是众创生态环境的主要保障者,政府有关部门应在政策支持上体现鼓励共享和创新的众创文化。要推进“放管服”改革向纵深发展,构建保障创新创业的政策体系和制度环境。此外,当前还须强化政策的执行与监管,确保创新创业扶持政策落地生根,帮助更多的创新创业企业成功孵化,并为其向实体经济转型创造条件,从而推动众创空间稳健发展。
众创空间内的入驻企业是众创文化的主要承担者。众创文化要求跨越组织文化壁垒,增强信任感,促进价值观认同;倡导分享知识与成果,合力协同发展,共享价值创造过程。应将这种合作文化、分享文化深深植根于众创生态环境之中,使其成为创新创业种群共同的价值追求。为此,要重视行业龙头企业特别是科技型大企业的示范引领作用,它们与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共享和互补资源正是这种众创文化精神的体现。高校是双创人才的培养基地,高校的创新创业教育担负着塑造众创文化、培育创客精神的重要使命,应以众创空间为载体,树立科学的创新创业教育理念,注重创新创业理论与实践并重,以开放办学和产学研一体化,构建多渠道、多层次、系统化的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在大学生创业者身上烙上众创文化和创客精神的印记,有助于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众创生态环境。
总之,在“互联网+”深入发展和广泛应用的今天,随着Web2.0、创新2.0和工业4.0时代的到来,创新创业更加具有开放性、民主性、草根性和共享性。众创空间正是在此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具有与传统孵化器不同的特征、功能和运行机制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推动众创空间生态系统的协同发展,有利于构建更加高端、普惠、开放、融通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为实现创新驱动战略目标提供高水平、高质量平台支撑,进而促进国家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而如何实现众创空间生态系统的协同效应,这是系统有序运转、协同创新的关键问题。我们认为,立足众创空间生态系统的协同性,应以产业链布局优化众创空间自组织功能,以合作共赢理念整合众创空间内外部资源、以众创联盟构建提升众创空间整体实力、以众创文化引领众创空间生态环境建设,这四个方面是众创空间生态系统协同创新的基础条件,也是生态系统协同效应实现的路径渠道。研究众创空间生态系统的协同效应,可以很好地发挥众创空间在双创中的作用,同时也可以为相关部门制定政策推进众创空间生态系统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基金项目:2019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众创空间生态系统自组织与外部选择的耦合机制研究”(19BGL036)]
参考文献:
[1] 陈根,陈梦蝶.众创空间生态系统的协同性与协同机制分析[J].生产力研究,2020(12):99.
[2] 贾天明,雷良海,王茂南.众创空间生态系统:内涵、特点、结构及运行机制[J].科技管理研究,2017(11):12.
[3] 陈夙,项丽瑶,俞荣建.众创空间生态系统:特征、结构、机制与策略——以杭州梦想小镇为例[J].商业经济与管理,2015(11):39-43.
[4] 石莹.创新生态系统中产学研创新协同度的实证研究[J].天津工业大学学报,2017(4):78.
[5] 王丽平,刘小龙.价值共创视角下众创空间“四众”融合的特征与运行机制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7(3):110.
[6] 杨楠.众创空间的运行机制与发展策略研究[J].商学研究,2018(4):78.
[7] 张华.基于创新创业生态系统视角的多维协同众创空间发展模式构建——以福建省为例[J].科技管理,2018(5):66.
(作者单位:陈根,盐城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陈梦蝶,江苏盐城港集装箱集团有限公司综合部 江苏盐城 224000)
[作者简介:陈根,盐城工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研究方向:创新创业教育、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责编:贾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