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人文素养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2021-09-10杨春和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21年4期
关键词:思政课教师人文素养高职院校

杨春和

摘 要:基于对重庆市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和在校学生的调查发现,思政课教师的人文素养整体情况较好,但在知识结构、职业认知和人文情怀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因此,本文详细阐述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人文素养存在的三大问题,并分析了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

关键词:思政课教师;人文素养;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21)04-0021-02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重点项目“新时期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人文素养拓展研究”阶段性成果(182078)

一、当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人文素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知识结构存在缺陷

虽然人文素养是一个极为复杂的概念,但从知识的学科分类来看,还是可以明确分为以下几大类,如文学、历史、哲学、宗教、道德、艺术等。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在完成高等教育之后,对以上学科的知识大多有一定了解,对其中某些学科的知识甚至较为熟悉。但从主体知识构成来看,很少有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够涵盖以上全部学科,部分教师仅对某一学科较为熟悉。集中表现为大多数思政课教师由于专业背景的原因,对文学、艺术、宗教等知识较为薄弱,而对哲学、历史等知识相对较为熟悉。可以看出,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对文学、艺术等人文审美领域缺乏足够了解,这无疑会降低个人审美,可能存在语言艺术和表达方式的问题。这对授课而言是不利的因素,往往会降低教学效果。

在阅读方面,绝大多数教师都表现出有阅读人文书籍的意愿,但是行动的却是少数。大多数教师的阅读量较少,而且很少有教师阅读文学、艺术、宗教等人文类著作。从阅读目的分析,可以发现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目的多为寻找教学资源,提高教学能力。因此,思政课教师阅读的书籍除了专业书籍外,多为哲学、政治类。这样的阅读目的与阅读习惯很容易造成知识面狭窄,缺乏交叉学科的知识结构,从而使思政课教师人文素养的知识结构难以得到持续发展。

(二)对职业角色的认知不清晰

在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调查过程中,发现部分教师对职业定位和职业目的、职业理想的认知并不清晰,主要表现在思政课教师的职业理想模糊。不少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在选择职业的动机上表现为只是寻求一份稳定的工作,并没有表现出应有的职业态度,缺乏职业热情,没有真正树立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接班人的远大理想信念。还有部分思政课教师则认为高校教师是一份体面的工作,受人尊重,有一定的社会地位;也有人认为高校工作环境好,人际关系简单,自由支配时间较多。由此可见,部分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选择从事这一工作的原因是外在原因,而非内在的主观愿望。这导致教师对自我职业角色的主观意识模糊。此外,角色意识模糊还会引起思政课教师之间交流较少、团队合作意识不强等问题。以上这些问题都是导致课堂教学效果不高的主要原因。

(三)尚待建立主体性的人文主义情怀

现在针对课堂上学生出现聊天、睡觉、玩手机,甚至旷课等现象,部分思政课教师认为主要是学生素质的问题,认为学生对理论性知识不感兴趣,所以不愿意认真听课。有的思政课教师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思政课教材内容导致的,与教师无关。种种现象反映出,这部分思政课教师没有从教学方式、语言艺术、情感投入、知识储备等角度去考量,而是将原因归咎于客观因素。

但通过高职院校学生对思政课教师的评价我们可以发现,思政课教师的教学方式大多采取讲授式,很少进行课堂互动,几乎很少教师会根据不同专业学生采取相应的教学调整。这都体现为教师缺乏对学生的人文关怀,没有真正做到从学生出发开展教学。

二、人文素养存在问题的主要原因分析

(一)宏观层面原因

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人文素养存在知识结构不合理、人文情怀欠缺等问题,是由诸多原因导致的。從更加宏观的角度看待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人文素养出现的问题,就要从当下的社会环境入手进行分析。

第一,我国经历四十年的改革开放,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长足发展。高校教师群体的收入和福利待遇虽然有了一些提高,但相较于经济领域的职业收入仍然显得较低。这就使得部分教师产生了心理不平衡,有的甚至把更多精力集中到获取更多经济利益的领域。同时,在经济空前发展的同时,也伴随产生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在人文领域表现为过度注重经济和物质追求,忽视了人文价值和人文情怀,从而导致个人主义、利己主义,甚至拜金主义的价值观盛行。这种现象也影响了高校教师。思政课教师作为帮助学生养成正确价值观的教育实践者,自身的三观也存在一定问题。部分教师只注重自身的职称、工资收入、职务等利益追求和社会地位,却没有很好的道德情怀,没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意识帮助学生、引导学生。这是造成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人文素养出现一系列问题的宏观层面的原因。

第二,我国长期以来教育理念与学科建制的原因。长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强调的是知识性积累与应试教育。因此,教师对学生的教育往往更加注重知识的记忆性接受与应试技巧的训练,很少真正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到了高中时期,文理分科又导致学生无法进一步学习人文类学科的知识。升入高校之后,学生接受更加精细化的专业学习,更加难有充足时间长期学习文学、历史、哲学、艺术、宗教等人文素养学科。虽然,目前这一现象得到了改观,当下的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都开始关注素质教育,但从整体来看,我国的素质教育发展仍然需要时间。因此,我国教育理念与体系也是造成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人文素养存在问题的客观原因。

(二)中观层面原因

除了宏观的社会原因和教育机制因素外,中观层面的原因也不可忽视。因为“人创造环境,同样环境也创造人。[1]”本文的中观环境主要是指高职院校的办学理念、人文环境与教师评价体系,是直接影响思政课教师人文素养的重要因素。

校园环境是学校人文底蕴和精神面貌的最好体现,是影响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人文素养的重要外部因素。但高职院校往往受办学条件和办学理念的限制,在校园环境上不太重视人文因素。教学楼、生活区域、文化体育设施多注重实际应用功能,校园环境的设计风格整体上体现不出足够的人文色彩。同时,高职院校的办学历史较本科院校更短,使得学校的人文底蕴显得较为薄弱。另外,高职院校对学校的人文历史挖掘和传承重视程度也有所欠缺。所以,高职院校从校园环境上体现不出浓郁的人文色彩。

除了客观环境之外,高职院校的办学目标与理念是造成思政课教师人文素养发展缓慢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国家对高职院校的定位是培养应用型技能人才,这一理念也落实在学校的办学理念上。高职院校往往将主要精力投入在应用型、技术型专业的教育与实践上,强调学生的技能训练,对通识教育重视程度不够,不注重人文教育,造成学生也不重视通识课程的学习。思政课教师面对这一现象,往往表现出默许或者无可奈何的态度,这也从另一个侧面影响思政课教师对人文素养的认识,导致重视程度不够。高职院校在教师人才队伍发展方面更多地将精力投入应用型、技能型教师的培养上,对人文素养的培养不足。很少有高职院校建立专门的、以培养教师人文素养为目的的学习交流机制。

除了以上几点之外,高职院校对教师的考核评价体系也是影响思政课教师人文素养最直接的因素。但许多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体系很少涉及人文素养的内容,或者没有将人文素养作为考核的硬性指标。人文素养的高低也很难作为教师的客观评价,没有达到量化考核的标准。比如,对师德的考核是根据底线,而非更高要求的鼓励,因此很难通过学校对教师的考核体系这一有力杠杆推动思政课教师提升人文素养。

(三)微观层面原因

第一,價值信念弱化。思政课作为高校意识形态教育的主阵地,思政课教师必须首先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四个自信”的理想信念,才能在日常教育工作中展现出积极向上的一面,才能有动力不断提高自身的知识结构和内在修养。但是目前,部分思政课教师尚未牢固树立真正的理想信念,他们仅仅把上课当成一份赚取报酬的工作,并没有将其上升为一份光荣神圣的事业。部分教师注重个人利益的得失,专注于职称与职务的晋升,或者忙于校外兼职,对教书育人的本职工作反而不重视。因此,也就很难在他们身上展现出崇高的理想追求、高尚的道德情操、强烈的人文关怀和对知识不倦的追求。

第二,思政课教师受到自身专业背景的限制,对跨学科知识不熟悉。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的专业背景多为国内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或者马克思主义哲学专业,甚至部分老教师是理科或工科出身。他们对属于人文学科的文学、哲学、艺术显得尤为陌生。加上平时教学与科研任务繁重,难有充足时间从事人文知识的阅读与思考,也很少参加人文素养方面的学习交流活动。

三、结语

综上所述,当下高职院校思政课教师在人文素养方面确实存在一定问题,知识结构不全面、角色定位不准确、人文情怀不强烈是主要表现。分析其背后原因,我们得出社会风气与教育体系、学校环境、主体性因素三个层面的原因,这些都为下一步研究提升路径指明了方面。

参考文献:

[1]刘杰.基于德育生态理念创新地方高校学生思政教育工作[J].天津中德应用技术大学学报,2020(2):80-84.

(责任编辑:张咏梅)

猜你喜欢

思政课教师人文素养高职院校
高校辅导员队伍与思政课教师队伍交流机制研究
新形势下高校青年思政课教师队伍的必备素质
高校人文素养教育势在必行
基于自我意识唤醒下医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途径研究
教师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有效性中的影响
对高校思政课教师暑期社会实践的探索与思考
高校 《大学语文》 课程教学模式的探索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