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轼诗词的中医情志养生研究

2021-09-10李远怡

健康体检与管理 2021年5期
关键词:中医

摘要:中医学将人的心理活动统称为情志,认为乐观豁达、心态平衡能增强免疫功能,避免疾病的侵害。苏轼是我国北宋著名文学家,一生艰辛坎坷,豁达恬淡的情志让他超脱困境、强身健体。他主张通过调养心神、舒畅情志等方法达到养生目的,将自己独特的生存理念融入诗词。苏轼留给后世的2700多首诗中有很多关于情志养生的诗词,其创作情志表现出独特的养生思想,值得研究发掘。

关键词:中医 情志养生 苏轼诗词

此论文系四川省教育厅项目《苏轼诗词作品中的中医养生文化研究》319/319856

中医药养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是以传统中医药理论为指导,遵循阴阳五行之变化规律,对人体进行科学调养,从而保持生命健康活力。中医学将人的心理活动统称为情志,是人在接触和认识客观事物时,精神心理活动的综合反映,即喜、怒、忧、思、悲、惊、恐等人的七种情绪。情志活动是对外界刺激和体内刺激的保护性反应,中医将情绪正式列为致病内因,《黄帝内经》认为:“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过度的情志活动会影响五脏六腑,“怒伤肝,喜伤心,忧伤肺,思伤脾,恐伤肾”。因此要根据人类特有的生理、心理特点来调整精神状态,做到乐观豁达、心态平衡,才能增强免疫功能,避免疾病的侵害。

中国古代的一些诗人不仅文学造诣高,在养生方面也颇有建树。苏轼是我国北宋著名文学家,一生仕途坎坷,颠沛流离,却能尽享66岁这个在当时罕见的高龄,这主要与他深谙中医药养生有关。他主张通过调养心神、舒畅情志等方法达到养生目的,除食疗和药疗外,情志养生使他在逆境求生的过程中,保持旷然豁达的健康心态。苏轼留给后世的2700多首诗中有很多关于情志养生的诗词,其创作情志表现出独特的养生思想,用诗意的心境去感悟人生,充满了乐观旷达的精神,值得我们去研究发掘。

一、移情山水、咏诗养生

中医养生方法中的“移情法”,即通过一定的方法将注意力转移到自己感到自信和愉快的事情,以解脱不良情绪的刺激。《临证指南医案》:“情志之郁,由于隐情曲意不伸……郁症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可借助音乐、歌舞、琴棋、书画、观光、运动等方法以转移情志,陶冶性情。其中,寄情山水是排解不良情绪的重要途径。中医养生学认为,当思虑过度、心情不好时,应外出旅游运动,在山青水秀的环境中调节消极情绪,山的巍峨壮丽开阔心胸,水的清澈秀美洗涤心灵,美丽的大自然能让人们舒畅情怀、豁达开朗、忘却忧愁。

苏轼饱受磨难,他通过游历山水来消解苦闷悲伤的情绪,正是使用了中医宣泄移情的养生方法。弟弟苏辙称赞他“足迹几遍天下,奇山妙水,无一不经物色”,“闭门而归隐,则俯仰山林之下。于以养生冶性,行义求志,无适而不可”(《  灵璧张氏园亭记》)。游览大好河山也是步行锻炼的过程,既可强身健体,又能怡情养性。同时,寄情山水吟咏诗歌,可以“精神宣畅,心气和平”(王守仁),是疏解压力的养生良方。中医认为“气顺则无疾,吟诗能疏气”,有益于人的免疫功能发挥。苏轼独特的的长寿之术是“以诗为乐”,其诗词散发出超然的人生态度,即使身处逆境,也能满怀闲情逸致,领略自然之美,写出达观至情的诗文。“江山风月,本无常主,闲者便是主人”(《临皋闲题》),这种与天地合一、与万物同化的移情,是养生的最高境界。

比如《出峡》:“入峡喜问岩,出峡爱平旷。吾心淡无累.遇境即安畅”。这首诗描写出游的景观和感悟,用入峡和出峡类比人生随遇而安的恬淡心境。《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这首词通过郊游途中偶遇风雨这一小事,由眼前风雨推及整个人生,表现出豁达顽强、健康积极的人生观,揭示出坎坷人生的解脱之道是宠辱两忘、逍遥自在的精神境界,读来让人耳目一新、心胸舒畅。《虎丘寺》“我来属无事,暖日相与永。喜鹊翻初旦,愁鸢蹲落景。坐见渔樵还,新月溪上影。悟彼良自咍,归田行可请”。字里行间满含闲情,听鸟儿啁啾,看渔樵归还,从早晨到月夜,看似云淡风轻的心境,背后却隐藏着大彻大悟:那年苏轼48岁,经历了青年丧妻、中年丧子、仕途不顺,在各种沉重打击下,他来到江南名胜游览,悟彼良自咍,大自然抚慰着他内心的创伤,一山一石一花一鸟,消解了心中的哀伤和痛苦,让心灵回归淡泊宁静。《赤壁赋》“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抒发出人生在世要享受大自然,超脱世俗的生存理念能让心胸开阔、逍遥自得。

苏轼在逆境中移情青山绿水,登高览胜、泛舟畅游,写出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好诗,并葆有达观健康的心态,因而至老仍身强体健、才思敏捷。

二、注重冶性、心平气和

中医认为一个人的神志保持安宁,就能少生疾病,健康长寿,即使患病,亦易治疗;相反,如果烦躁不安,就容易患病且不易痊愈。《黄帝内经》认为“静则神藏,躁则消亡”,百病生于气:“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以恬愉为务,以自得为功”,即是良性情绪和平和心态有益于气血调和畅達,有益于养生保健,因为心静则神安,神安则五脏六腑的气机协调,精气日渐充实,自可延年益寿。

苏轼才华横溢,仗义直言,仕途屡遭贬黜,却始终热爱生活,虽身处困难挫折之境,却恬淡自得,其诗词文赋中无不透露出“独漠然而自定,吾其命之曰静”(《静常斋记》)。他在《问养生一首》中曾提出“安与和”两字,认为“安则物之感我者轻;和则我之应物者顺,外轻内顺,而生理备矣。”可见极注重心境平和、修身养性。在《和子由渑池怀旧》写到:“人生到处知何似,应是飞鸿踏雪泥。”显示出大彻大悟、乐观洒脱的精神境界。还有一首《述怀·调行香子》:“ 清夜无尘,月色如银,酒斟时须满十分。浮名浮利,休苦劳神。似隙中驹,石中火,梦中身。 虽抱文章,开口谁亲?且陶陶乐取天真。几时归去,做个闲人。背一张琴,一壶酒,一溪云”,反映了诗人淡泊名利、悠游自得的闲适心态。《超然台记》是苏轼秉承与世无争、自得其乐养生思想的代表名篇,当时苏轼遭贬至密州,在官场沉浮多年、屡遭打压,然而字里行间未见郁结之气,反而直抒胸臆:“余之无所往而不乐者,盖游于物之外也”折射出苏轼的内心情志,也正是这种超然物外的心态成功疏导了负面情绪,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在人生道路上洒脱前行。

苏轼常年颠沛流离,却始终保持乐观心态。如《初到黄州》:“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逐客不妨员外置,诗人例作水曹郎。只惭无补丝毫事,尚费官家压酒囊。”这是苏轼被贬到黄州而作,借诗自嘲人生的突然变故,在逆境中歌咏“长江绕郭”“好竹连山”,随遇而安的心态跃然纸上。苏轼被流放海南儋州,住茅竹房,吃粗食粮,生活非常艰苦,然而身处蛮荒之地,仍在诗中表达对命运的积极理解:“莫嫌琼雷隔云海,圣恩尚许遥相望”,“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我乡”(《吾谪海南子由雷州被命即行了不相知至梧乃闻》)。”诙谐地吟道:“罗浮山下四时春,卢橘黄梅次第新。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惠州一绝》)。还写到:“我本海南民,寄生西蜀州,忽然跨海去,譬如事远游”(《别海南黎民表》),如此旷达心境让苏轼在绝境中,不见老人衰惫之气。

“因病得闲殊不恶,安心是药更无方。”这是苏轼对待疾病的辩证看法,一个人要想健康长寿,首先要做到心平气和,要学会自我愉悦、自我安慰,善于主动发现和寻找生活的乐趣。

三、躬耕田园、陶写伊郁

中医学提出“郁则发之,结则散之”(《医贯》),也即我們通常所说的自我渲泄,散发郁结。中医学家张景岳认为“如开其窗,如揭其被”,为排解不良情绪提供简便易行的方法,只要合理宣泄,便可缓解情绪,减轻身心痛苦。苏轼63岁被贬海南,亲自开荒种地,写出“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诗句,他倍尝贬谪之苦,经历了激烈的情绪跌宕,调节心态以适应荒野田园,心灵上超越了种种现实的矛盾苦闷,达到与物俱化的养生境界,不仅在实践中实现了人生的自我救赎,且在养生诗的艺术创作上进入了全新境界。

于苏轼而言,陶渊明是最亲密的精神伴侣,他来海南时只带了几册陶渊明和柳宗元的诗文集,“常置左右,目为二友”(《答程全父推官六首》)。真正意义上的“和陶诗”自苏轼始,用和陶诗之韵这种独创的形式效作其诗,“以桑榆之末景,自托于渊明”(《子瞻和陶渊明诗集引》)。苏轼从陶渊明的诗歌里领悟到养生必须亲近大自然,只有躬耕田园,才能达到心泰神宁。他写的一百多首和陶诗,充满了自然平和、淳朴淡泊,字里行间透露出对生存的自信,对自然的向往,对官场的厌恶,以及融入田园世界,乐观旷达的养生之道。“借渊明之酒杯,浇心中之块垒”,正是通过“陶写伊郁”,苏轼消解了命运坎坷带来的痛苦哀伤,进入恬淡超然的精神境界。

海南的生活条件比他前几次的贬居地更加艰苦恶劣,然而苏轼却写出了大量吟咏岭海风土人情的田园诗,这部分诗可以视为和陶诗的代表作。“春江绿未波,人卧船自流。我本无所适,泛泛随鸣鸥。中流遇洑洄,舍舟步层丘。有口可与饮,何必逢我俦。”(《和陶游斜川》),诗人饱览田园自然风光,流露出从容闲适、悠游洒脱的心境。《咏景诗和拟古》:“稍喜海南州,自古无战场。奇峰望黎母,何异嵩与邙。飞泉泻万仞,舞鹤双低昂。分流未入海,膏泽弥此方。芋魁偏可饱,无肉亦溪伤。”这首诗描写海南的田园风光,抒发对自然和自由的热爱,表达如释重负的心情。经过痛苦历练的苏轼更加接近陶渊明,《和陶归园田居》:“禽鱼岂知道,我适物自闲。悠悠未必尔,聊乐我所然。”充满了对自由自在生存状态的赞美之情。从惠州到儋州,苏轼的生活越来越艰苦,心态却越来越豁达,在人生悲喜的反复交替中,其超然旷达的情志养生日趋稳定成熟。如《岁暮作和张常侍》中诗人戏谑地描绘出谪居生活的艰苦:“我年六十一,颓景薄西山。岁暮似有得,稍觉散亡还。有如千丈松,常苦弱蔓缠。养我岁寒枝,会有解脱年。米尽初不知,但怪饥鼠迁。二子真我客,不醉亦陶然。”只要心态乐观平和,生活的艰难困苦就能获得精神上的解脱。

和陶诗根基于现实生活,倾吐诗人遭贬南荒时的肺腑之言,吟咏去国落寞的悲愁之声,抒发个人澄明闲适之心,它是苏轼晚年情志转变的产物。苏轼从陶渊明的诗歌找到了精神出路,并从中汲取对抗严酷现实的精神力量,所以苏轼“每体中不佳,辄取读,不过一篇,惟恐读尽,后无以自遣耳。” ( 《读陶诗》)

苏轼一生艰辛坎坷,豁达恬淡的情志让他超脱困境、热爱生活、强身健体。他集百家所长,将自己独特的生存理念融入诗词,以诗言志,借助诗词消解愁苦、调节心态、修身养性。苏轼的诗词在中国文学史上举足轻重,难能可贵的是很多诗词蕴含了深刻的养生思想,与中医情志养生一脉相承。研究苏轼的诗词,是一种高层次的精神享受,不仅能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还能感悟他对人生的理解和养生之道。

参考文献:

[1]喻麟淇,薄彤, 《东坡养生集》情志养生思想探析,天津中医药大学学报,2017(04):100-102

作者简介:李远怡(1974-),女,汉族,讲师,毕业于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文学硕士学位,现在成都中医药大学国学院任教,研究方向为中国文学与中医文化。

猜你喜欢

中医
中医治疗中风的临床疗效分析
中医治疗糖尿病肾病研究进展
张之文教授治疗干燥综合征经验总结
干燥综合征阴虚津亏证的中医治疗
不同性别类风湿关节炎中医诊疗经验与思考
糖尿病患者的中医饮食护理相关问题分析
中医英译的误译现象探析
社区中医干预初产妇产后焦虑及抑郁的效果
关于中西医结合治疗乳腺增生病38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