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参与式”教学理念的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程创新研究
2021-09-10王蔚
王蔚
摘 要:当代物流与供应链行业的飞速发展使得相关领域课程的教学改革迫在眉睫。作为贸易经济专业核心必修课程,“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以“参与式”教学为指导,应树立“以学生为中心、以教师为主导”的“双中心”意识,围绕确立清晰的教学目标、搭建优秀的课程团队、实现优质的课程教学以及建构全方位考核体系四个核心问题,开展“师生共同参与教学方式创新”和“校企共同参与课程规划建设”。主要从立足企业人才需求,确立清晰教学目标;通过校企“内培外引”,搭建优秀课程团队;鼓励师生共同参与,创新教学方式手段和师生校企全面考核,建构全方位评价体系四个方面进行课程创新,并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参与式教学;课程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19-0076-04
在当前全球贸易合作不断深化、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贸易行业的竞争优势逐步褪去,供应链服务模式悄然兴起,部分大型贸易公司成功转型为以供应链管理概念运作的现代跨国贸易集团。“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程面向全球经济一体化环境下企业的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以及商流的管理与运作问题,目的是使企业能合理、有效地组织供应链中的“四流”活动,有效地利用信息技术使由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等供应链上节点企业组成的整条供应链实现效益的最大化[1]。课程紧密结合当前贸易经济发展的背景与趋势,对贸易经济专业的学生而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一、课程建设需要解决的重点问题
(一)教学能力目标体现不明显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国家提出了“一带一路”倡议,制定了以“中国制造2025”为纲领的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在如此背景下,四川省委做出构建具有四川特色优势的“5+1”现代产业体系的重大部署,成都市政府确定将现代物流业作为未来成都产业发展五大重点领域之一。在“供应链+”作为未来成都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开放型产业体系的核心之一的背景下,“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程作为贸易经济专业核心必修课,亟须结合时代发展背景、学校的办学定位、贸易经济专业特点和学生基本情况对课程目标,特别是实践能力目标做出相应调整。
(二)课程团队成员结构较单一
“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程理论源于企业管理实践,目标是通过整合全产业链资源,形成从产品设计到采购、生产、物流等环节的闭环,使整个链条上的企业利益最大化。该课程内容知识覆盖面广,不仅涉及大量理论知识,还需要展开大量实践。原有课程团队主要是由以理论教学为主的高校教师构成,理论水平较高,但实践操作能力不足,使得学生的理论知识缺少了实践应用基础。因此,打造一支既有理论知识背景、又有实践操作经验的“双师型”教师团队极为迫切。
(三)课程教学手段和方式单一
本课程面向贸易经济专业学生开设,他们已完成“管理学”“市场营销”等课程的学习,但对“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相对陌生。加之该课程实践性强,理论知识内容宽泛,需要多学科知识共同支撑,这些均加大了课程学习难度。虽然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采用了大量案例、图片、视频等资料来丰富教学内容,让学生更加直观理解相关知识点,但由于行业发展迅速、专职教师缺乏实践经验等问题,这种传统教学方式下,学生仍处于“填鸭式”学习状态。
(四)教学评价考核体系不完善
一直以来,“物流与供应链管理”以理论课程教学为主,课程考核沿袭传统方式——采取对理论内容开展闭卷考试的形式,学生考前“死记硬背”知识点,考后对知识“一问三不知”。这种考试完全没有起到考察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应用的目的,距离“一流课程”中学生应具备“高阶性”能力的要求相去甚远。
二、基于“参与式”教学理念的课程创新
(一)立足企业人才需求,确立清晰教学目标
本课程紧紧围绕学校办学定位和贸易经济专业培养目标,遵循“三位一体”要求,确立了清晰的教学目标: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建构掌握核心理论知识体系;注重提升学生知识综合应用、自主学习和高阶思维能力。鉴于“物流与供应链管理”课程实践性较强的特点,特别针对第三个目标——能力目标的实现,需要建立在校企充分合作,树立基于岗位能力要求开发课程的理念上。学院通过与多家企业签订校企合作协议,与之开展深度合作,以理论教学内容为基本框架,紧紧围绕企业岗位说明书和作业指导书的相关要求,根据企业岗位的实际需求确定了教学目标。一方面结合四川省和成都市物流与供应链行业现状,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综合技能和职业素养,服务地方经济;另一方面,结合市場发展实际和趋势,系统分析现代物流与供应链管理的理论、思想和方法,培养学生高阶思维和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初步具有基于物流与供应链进行企业管理能力。
(二)通过校企“内培外引”,搭建优秀课程团队
鉴于当前专职教师实践操作能力较弱的“瓶颈”,学院积极鼓励校内教师深入企业开展实践学习。专职教师通过深入企业一线参与具体的供应链管理实践,不仅可以发现企业在供应链管理中的问题,将其应用于理论研究中,还可以在日常教学中引入极具时代性的生动案例,使学生透彻掌握理论知识点,同时也促进自身向“双师型”教师的转变[2]。与此同时,学院邀请实习实训基地企业导师加入课程组,使学生学习更贴近供应链企业实际,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与主动性。通过“内培外引”的方式,学院目前已组建了年龄结构、职称结构合理的多学科背景高校教师与企业导师组成的“双师型”课程团队。
(三)鼓励师生共同参与,创新教学方式手段
1. 参与游戏互动
教师可结合学生的学习盲点和兴趣点,从课程内容出发,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设计课程知识相关的情景游戏[3],可以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于课程内容,能很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提高实际动手能力[4]。“啤酒游戏”就是供应链管理中的典型游戏,通过这个游戏,学生可实现对牛鞭效应、信息价值、生产延迟、信息与物流延迟等重要知识点的深刻理解。
2. 参与案例分析
案例教学可追溯到古代,中国《学记》中“罕譬而喻”、苏格拉底的“启发式问答法”都是案例教学的雏形[5]。哈佛商学院成功应用案例于MBA教学过程,取得极佳教学效果。在课程中应用案例教学也势在必行。比如在“供应链风险管理”这一章中,教师可紧紧围绕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所引发的国内外口罩严重脱销这一供应链风险展开分析,引出了供应链风险的概念、来源及应对策略三个理论内容,便于学生对知识点的充分理解和分析应用。
3. 参与各类沙盘模拟
“企业经营沙盘模拟”是来自于军事行动的一种前期预演方式。课程以沙盘模拟的方式模拟企业的商务运作,在短短几天时间内模拟企业4—6年的全面经营过程,直探企业经营本质。这种学习方式将复杂、抽象的经营管理理论和企业经营过程可视化,学生通过亲身参与,拓展之知识体系,提升管理技能[5],极为有效地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增强学习能力。除了通过各类沙盘模拟实战,积极参与各类供应链大赛也是提升课程教学的重要手段。
4. 参与校外实践活动
供应链管理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生需要适当参与校外实践活动。基于此,学院与企业签订实习实训合作协议,定期安排学生前往实习实训。通过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或顶岗实习,让学生走出校园,真正参与到实际企业经营活动中,缩小自身掌握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与实际工作所需之间的差距,为将来满足社会需求做好充分准备。
(四)师生校企全面考核,建构全方位评价体系
基于高校与相关企业合作开展的课程开发,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要不拘泥于传统的理论课程考核,注重供应链作业管理和运作管理实践过程中的学习成效;对教师教学效果的评价不能局限于课堂教学,还应重视其在学生实践能力提升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建立一套多角度、多视野、全方位的课程评价体系。基于此,本课程将校内理论考试与校外实训考核、卷面考核与过程考核结合。学生成绩由平时成绩(20%,含考勤和日常作业)、期末考试(60%)和课程实训(20%,含实训操作和报告,考核标准由校企共同制定)组成;对专职教师的考核也拓展至其实践能力的提升,积极鼓励其真正成为“双师型”教师。
三、课程建设成效
经过五年建设,目前“物流与供应链管理”已形成课程教学目标明确、课程团队结构合理、创新课程保障质量和课程考核体系全面的四大特色。学生对课程满意度每年均在90%以上,他们普遍认为学习兼顾理论与实践,教学活动生动有趣。与此同时,相关企业认为通过学生参与各项实践活动,有利于第一时间发现优秀的供应链管理人才。
参考文献:
[1] 韩雨彤,何建佳. 新工科背景下的物流與供应链管理教学研究[J]. 物流科技,2020(03):175-177.
[2] 彭姗姗,余丽婷. 应用型本科高校校企合作共建供应链管理课程探索[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9(05):174-175+181.
[3] 张敏,等. 以学生为中心深化情景游戏与案例翻转的教学设计[J]. 物流工程与管理,2018(12):162.
[4] 何静. 供应链管理课程教学方法的设计与实践[J]. 物流科技,2018(04):122-123.
[5] 刘静. 供应链管理课程参与式教学探讨[J]. 文教资料,2017(18):181-182.
(荐稿人:蒋荣昌,四川大学教授)
(责任编辑:淳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