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员过度训练监测指标体系构建研究
2021-09-10王巍
王巍
中图分类号:G804.49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1)05-066-01
摘 要 本文通过资料法和专家访谈法等研究方法,对运动员过度训练结果进行检测分析,总结出过度训练应遵循的三大原则:可应用性与可操作性相统一、科学性以及系统性。通过对国内外监测运动员过度训练指标的深入分析,结合对教练员、运动员和相关专家的调研结果,总结出了一套完整、合理、科学、简单易行的监测体系,并以此对运动员的过度训练的指标进行监测。
关键词 运动员 过度训练 监测 指标体系
本文主要通过对不同运动队的调研分析,以及参考国内外相关研究文件,发现目前在监测体系中存在如下问题:(1)对运动员进行的检测缺乏科学系统的监测体系;(2)目前尚未对早期和潜伏期的过度训练制定科学的监测指标和完整的监测方法;(3)各运动队对过度训练的监测缺少规范和系统的方式。
本文通过对运动员过度训练结果的监测分析,总结出过度训练应遵循的三大原则。另外,结合对教练员、运动员和相关专家的调研结果,总结出了一套完整、合理、科学、简单易行的监测体系。
一、在三大原则下构建出过度训练监测体系
(一)可应用性与可操作性相统一
通过对运动员的血乳酸、血酸激酶、血糖、尿酸等生化指标的监测能够准确、客观地反映出运动员的运动负荷情况。但不足在于这些指标的获取都要对运动员进行抽血,频繁的进行抽血势必会对运动员的身心健康造成不利影响。由此可见,生理化指标的监测要结合可操作性和必要性而制定。
通过与体育科研专家、体育教练等相关人员交谈可知,运动员过度训练的早期会有焦虑、抑郁、易怒等情况的发生,而这些情况也可以从监测量表里得到初步判断。
(二)科学性
过度训练监测量表的设定一定要在科学性的基础上设置,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此,在构建监测体系时一定要做到实事求是,遵循人体的客观情况,指标设定要抓住重点,力求将最有代表性和最具有本质性的指标列入其中。
(三)系统性
指标体系的设定是需要多方面考虑的,整体目标要作为监测系统的准绳,做到最优化,同时要考虑到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关系,要做到相辅相成,从而使整个监测体系更加完整和科学。
二、指标构建
经过对国内外针对过度训练监测指标的研究分析(表1)得出结论:监测指标有硬件监测指标和软件监测指标。硬件监测指标侧重于运动员的身体情况,诸如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以及生理生化情况。而软件监测指标则侧重于运动员的身心情况,如心境情况、自觉生理情况等。
三、硬件监测指标
生理指标的制定要结合运动员的自身身体情况,是与自身该项指标的基础值进行比较的。有相关研究得出结论,运动员在高强度和大量运动后其会出现肌肉力量下降、肌肉不能够充分放松、硬度有所增加的现象;长距离运动或长时间站立后,下肢围度增加的现象。这些变化也会在硬件监测中体现,如肌电图方面则会出现功率谱左移,振幅不规则等情况;在心血管系统方面则会出现基础心跳加速,如运动中心跳加速,运动后心率减缓,体位的血压反射恢复时间会延长,心电图也会出现异常变化等情况。
生化指标能够客观、精准地反映出运动员的运动负荷情况。血红蛋白在运动员过度训练时会有所下降,会出现尿蛋白、尿血等情况。但如果只是单纯考虑BUN或CK一个指标进行评定毫无意义,因此要将尿常规中的HB、CK、BUN三者结合起来考虑,才能客观、準确地评价运动员的训练强度。
四、软件监测指标
运动员在经历高强度运动后,通常会有身心疲惫不堪、反感训练、恐惧或厌恶训练、疲劳恢复慢、运动成绩下滑、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减退、多梦、嗜睡、耳鸣眼花等表现。
五、结语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对于过度训练的监测要遵循可应用性与可操作性相统一、科学性以及系统性三大原则来进行。但是由于过度训练的发生率极低,因此构建简单易操作的监测指标体系对于预防过度训练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Lehman M,Fcster C,Keul J.Overtrainiy in endwranle atrletel:a breef revuw[J].Med Sci Sports Exerc,1993,25(07):854-862.
[2]Hooper S L.Monitoring overtraining in athletes. Recommendations[J].Sports Med,1995,20(05):321-327.
[3]杨锡让.实用运动生理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