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三教改革的高职院校 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策略研究

2021-09-10姚常红贾瑞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1年6期
关键词:三教改革培育策略工匠精神

姚常红 贾瑞

摘  要:为进一步探究“三教改革”背景下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的培育策略,打造更多能工巧匠,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需要高职院校在掌握工匠精神和“三教改革”基本内涵的基础上,从教材、教师、教法三方面着手,探究具体的培育模式,在师资队伍建设中彰显工匠精神传承,在教材优化中掌握工匠精神内涵,在教法改革下渗透工匠精神要点。分析工匠精神及“三教改革”的重要内涵并由此着手创新培育模式,不但可以提高高职院校办学质量,还可以培养出更多受用人单位喜爱和欢迎的技术技能型人才,满足社会发展需求,促进职业教育实现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三教改革;工匠精神;培育策略;高职院校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2-0105-03

近年来,国家越发重视对工匠精神的培育,职业教育成为完善高等教育结构以及培养能工巧匠的重要途径,进一步凸显了高职教育在培育学生工匠精神等方面的促进作用。“三教改革”的提出,给高职教育带来了新的发展方向。虽然目前关于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的研究比较多,但基本都是从某一专业角度着手开展的,缺乏从“三教改革”角度着手的内容。因此,基于“三教改革”探析工匠精神的培育策略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内涵阐述

(一)“三教”改革

“三教”是指教材、教师和教法,“三教改革”就是针对这三方面的改革。其中,教师是根本,教材是基础,教法是主要途径,相互形成一个闭环,进而解决教学过程中出现的相关问题[1]。

(二)工匠精神

当前,学术界对工匠精神并没有标准化的定义,工匠精神一般是指一种职业精神,包含职业能力、道德与品质,是从业人员关于职业的价值取向和行为体现。在学界,有些人认为工匠精神就是追求细节、精益求精、敬业乐业。也有人认为,工匠精神是一种追求完美和创新的精神与品质。还有学者认为,它是指人在工作岗位上勤奋、刻苦,充分利用自身专业知识和技能不断提升工作技艺,追求完美、尊师重道的美好品质。从这些观点当中能够提炼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即精益求精、愛岗敬业和敢于创新等相关职业品质[2]。

二、工匠精神培育的基本意义和现状

(一)工匠精神培育的基本意义

一是能够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高职院校开展教育教学的核心目的之一,就是强化学生的技术应用能力,将工匠精神融入人才培养过程中,实现理实结合,能使学生渐渐成长为社会需要的人才,培养其刻苦钻研、精益求精、爱岗敬业等职业品质。

二是促使学生实现持续性发展。工匠精神培养能有效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实现高职院校个性化培养,使学生在提升自身职业竞争力的同时,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严谨认真的工作态度,更好地服务企业和回报社会,对学生自身职业发展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二)工匠精神培育的现状

一是部分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主要将教学核心局限在对思想、职业道德、意志和心理等方面职业素养的培养上,未能深入研究能体现职业特点的工匠精神。部分教师的专业素养不过关,难以通过巧妙的融合方式把工匠精神的核心内涵渗透到课堂教学中,甚至有些教师自身缺乏对工匠精神内涵的深度了解,实践技能不强。

二是职业教育当中还未形成一套全过程的工匠精神培养模式,难以平衡理论和实践教学比例。在理论教学中,教师基本以传统灌输式教学模式为主,工匠精神内容融入生硬,学生难以理解;在实践训练中,实践模式单一,未形成综合性的实践基地,学生难以深入体会到实际工作岗位中的工匠精神内核[3]。

三是部分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未将工匠精神作为一项核心内容,专业课程设计及单元设计并非依照企业岗位需求进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体验到工匠精神的相关内容比较少。

四是教材中对工匠精神的融入还不够深入,有些教材内容及结构本身缺乏合理性,授课目标不明确。部分学校在审核教材时也未关注教材中是否包含思政内容,教师难以将其有效转化成工匠精神的培育点。

三、三教改革下工匠精神培育策略

(一)教师方面

拓宽招聘途径,引入工匠型教师人才。为尽可能满足高职教学教育发展的基本需求,学校每年都需要招聘新型教师。一般的应届毕业生往往缺乏经验,难以满足需求。对此,学校可以适当拓宽招聘途径,从企业当中引入一些工匠型人才,使其通过言传身教的形式促进工匠精神培育。

注重教师培育,建立创新型教学队伍。为进一步提升教师队伍素质,学校还应定期或不定期加强培养教育,重点选拔一些教学能力强、职业素养高的教师进行培育,使其成为学校甚至整个职业教学领域中最具影响力的名师[4],在此基础上通过以点带面的形式,渐渐建立名师团队,全面提升教师队伍素质,更好地进行工匠精神培养工作。

加强日常管理,构建双师型教学队伍。在高职教师队伍建设过程中,全方位促进双师型教师队伍构建,已经成为整个职业教育领域中的重要任务。高职院校应以此为重点进行教师培养:一是可以督促教师考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加强专业理论知识学习和应用技能提升;二是鼓励教师申请到企业当中挂职锻炼,全方位了解相关企业和领域的发展趋势,不断强化岗位实践能力;三是学校定期组织骨干教师到其他名校进行访学进修,不断提升教师的理论和实践能力,从而使其更好地将工匠精神当中的核心内涵传递给学生[5]。

注重考核评价,提升教师培育主动性。一名高职教师不但要注重理论知识传授,还应以立德树人为教书育人的核心。有效的评价及考核能引导教师向着既定方向发展,使其不断进步。为加强教师对工匠精神培育的重视度,学校还应将其纳入考核体系,督促教师不断思考培育过程中的相关问题,不断创新和完善教学手段。

(二)教材方面

教材是承载教学内容的关键媒介,也是连接教和学的重要桥梁,要想培育工匠精神,就要在教材当中融入相应的内容。

明确教材选用的基本标准。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绝大多数教材都是非自主创编的教材,要确保教材的优质性,必须制定相应的教材选用标准。一是甄别教材内容及结构的合理性。高职院校需以自身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准制定具体课程,明确课程开设的目标。这样在实际选择教材的时候就可以依照标准进行,满足学生对事物认知的需求。二是重点考量教材是否含有一定的思政元素,即教材当中的知识和技能等是否包含先进的思想观念,能否对学生的人生态度和职业素养带来积极影响。

自主创编融入工匠精神的教材。高职院校必须以企业要求为核心,根据本校的人才培养标准,自主创编融入工匠精神的教材内容。一是与企业加强合作共同研发教材。各学校可共同组建教材编写小组,综合各方优势,深入探究教材内容,把更多新工艺和新技术写入教材,确保知识内容能满足岗位需求[6]。二是积极创新,优化内容展现形式。高校可以利用互联网优势,整合传统教材和网络课程资源,添加视频或图片元素,将原本抽象的理论内容转化为形象立体的知识内容,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的工匠精神。

(三)教法方面

在高职教学过程中,教法是核心内容之一,重点是解决“如何教”的问题。从教法改革着手,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形成优良的工匠精神,保证教学效果。

注重理论教学,优化教学方法。在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中,理论教学是核心环节,一旦缺乏系统的理论内容,学生的实践操作技能势必难以得到有效提升。学校应尽可能提高理论教学质量,有意识地进行教学方法优化,比如可以借助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将智慧教学工具应用到课堂中,强化学生的课堂体验,还可以尝试模块化教学,整合和优化资源,积极宣传能工巧匠以及优秀劳动者的形象和事迹,全方位传承和培养工匠精神。

注重实践教学,创新实践载体。高职院校的主要任务就是培养高素质的技能人才,所以实践操作非常重要。学校应注重实践教学,进一步创新实践载体。一方面学校可以把技术技能大赛作为主要手段,融合工匠精神。目前职业技能大赛是职业教育中的一种创新手段,核心是对学生所学知识进行考核与实践,不但可以强化职业素养,提升技术水平,还能够培育工匠精神,树立良好的工匠意识。另一方面,学校可打造实训基地,实现工匠精神的传承。在目前的职业教育中,产教融合是一项重要的发展趋势,建立实训基地能给产教融合提供必要平台。院校可以完全依照企业生产标准进行基地建设,引进具体的管理标准,给学生提供真实的工作环境,在实训过程中,帮助学生渐渐形成爱岗敬业、精益求精和敢于创新的重要品质。

参考文献:

[1] 陈丰. 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养現状与路径研究[J]. 安徽电子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8(06):100-102+106.

[2] 于瑞.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体系构建的研究[J].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04):20-21.

[3] 黄礼锵,林志锋,张漫漫. 基于供给侧改革下的高职学生“工匠精神”的传承及培养策略分析[J]. 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17(10):35.

[4] 于瑞. 高职院校工匠精神培育体系构建的研究[J].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8,18(04):20-21.

[5] 龚玲. 职业院校学生提高专业技能与工匠精神培育的策略研究[J]. 纳税,2018(08):248.

[6] 陈素莲. 高职院校学生工匠精神培育策略探析[J]. 广东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17(01):70-72.

(责任编辑:胡甜甜)

猜你喜欢

三教改革培育策略工匠精神
财务管理教学发展的趋势研究
基于产业集群的职业教育“三教改革”人才培养创新研究
借扩招契机促办学改革
找准症结破解难题
大学英语写作教学中的写作技巧培育策略分析
现行研究生教育评价体制下的优秀学位论文培育策略思考
战略性新兴产业生态位培育模式、机制与策略
德日“工匠精神”,中国怎么学
政府官员也需要“工匠精神”
德才铸就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