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 “以困助困,以困扶困”模式构建探讨

2021-09-10荐小纯高红明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1年6期
关键词:模式

荐小纯 高红明

摘  要:新形势下,高校资助工作面临转型期——由经济资助向资助育人方向转变。新形势下发展型资助模式展现了与常规资助模式不同的内涵特征,本文认为,针对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应通过构建发展型资助育人“以困助困,以困扶困”模式,以困难生党员为抓手,探索思想引航、学习引导、心理引路、能力引领项目实践,从而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满足学生多元需求,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关键词:发展型资助育人;困难生党员;“以困助困,以困扶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2-0096-03

目前高校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除了需要经济帮扶以外,还普遍存在需要学业帮扶、心理帮扶、就业帮扶等情况。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九大精神和全国教育大会内容,进一步加大资助育人工作力度,切实强化资助育人理念,高校应不断完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培养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感恩意识和责任意识,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提高综合素质,促进其全面发展,推进学生资助工作由保障型向发展型、成才型升级。

一、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的内涵和特征

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是相对以满足学生基本生活需要为主要目标的保障型资助模式而言的,是一种新兴的资助模式,指在根据贫困生成长需求、保障学生基本生活需求的基础上,对学生予以思想、心理、能力等多方面的援助,推动学生全面发展的一种资助模式[1],是新时代对高校贫困生资助工作的新要求。相较于传统的保障型资助模式,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在新时代新形势下显现出一些不同的内涵特征。

(一)资助理念呈现人本化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资助理念的升级使得整个资助工作的价值诉求和工作导向都上升了一个高度,高校开始更加注重在经济帮扶的基础上实现对学生学业、能力、心理的全过程、全方位帮扶,培养学生自强自立的人格,促进学生全方位成长。

(二)资助方式趋于精准化

高校开始不断完善资助认定工作机制,全面推进学生资助工作精准开展,通过大数据分析、个别访谈等方式了解甄别,确保精准找寻资助对象;深入了解学生家庭经济情况,制定个性化帮扶方案;对家庭突发事件和患重大疾病的学生进行慰问,随时增补困难生认定,实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档案的动态管理[2]。

(三)资助育人贯穿全过程

育人是资助工作的最终价值指向。教育部部长陈宝生提出,各地各校要形成全员参与、各部门配合、各个教育教学环节统筹协调的资助育人机制[3]。资助育人要求在教育的每一个环节都给予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更多的倾斜,注重将诚信教育和感恩教育融入每一个环节,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从而真正培养出德才兼备的大学生,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

二、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助内容形式有待进一步丰富

目前高校资助体系中,国家助学贷款和国家助学金这两种资助方式基本达到有资助需求学生的全覆盖。有些高校也会设置一些勤工助学岗位,希望可以为困难生提供帮助,但从目前来看,勤工助学岗位的工作内容大多是一些技术含量较低的杂务,对于提高困难生的能力帮助不大[4]。同时,各个高校还会举办各式各样的育人活动,不过活动内容及形式缺乏创造性,大多是政策宣讲、演讲、征文类活动,学生的参与感不强,也就无法真正地接受到精神塑造和思想教育,失去了资助育人的初衷。

(二)育人效果有待进一步强化

近年来,高校资助工作中的问题集中体现在资金使用不合规、困难学生认定程序失范、非困难学生获得资助等。为了确保资助工作的资金准确用于真实困难的学生,部分高校每年在困难生认定、国家助学金评审和学生日常行为表现的监督方面投入了大量的精力。长此以往,高校的资助工作会变得只重视资助的申请、评定与发放工作,淡化了对受资助学生的教育引导。学生长期处于这种被动接受的位置,缺乏主动解决自身困境的意识和自力更生的精神,容易產生“等靠要”的心理,从而产生精神上的贫困[5]。

(三)优秀典型示范作用有待进一步加强

高校通常采取评选“自强之星”“励志标兵”等方式对优秀的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予以表彰,并对这些学生的先进事迹进行宣传,以达到典型示范的教育目的。当前,大学生普遍具有批判性、个性化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这种优秀个体典型的示范作用。同时,经过大量的经验分析可知,优秀困难生的成功主要来自内因[6],跟个人长期的努力付出息息相关,要想他们自强自立、勇于进取的精神鼓舞更多困难生,单靠书面表达略显单薄,还需要探索更深层次的路径使得这些优秀典型的示范作用发挥得更加淋漓尽致。

三、发展型资助育人“以困助困,以困扶困”模式的主要内容

发展型资助育人“以困助困,以困扶困”模式主要以优秀的困难生党员为抓手,通过优秀困难生党员与普通困难生结对的方式进行,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以及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高校可通过优秀困难生党员与普通困难生结对的方式,从思想、学习、心理、能力等方面向困难生提供帮助。优秀困难生党员在帮助普通困难生的同时,其自身在思想、学习、心理、能力上也得到了提升,从而形成“以困助困,以困扶困”的良性循环,达到了资助育人的效果。

四、发展型资助育人“以困助困,以困扶困”模式的实践探索

(一)发展型资助育人“以困助困,以困扶困”模式项目构建

该项目以困难学生党员为抓手,以困助困,以困扶困,构建资助育人新阵地。

1. 思想引航项目。高校可开展切合时代主题的座谈会,邀请优秀困难生党员上党课,用最新的思想理论武装困难生头脑,从思想上激励他们争做有志青年。

2. 学习引导项目。高校可打造党员示范自习室,改善学习室的硬件和软件设施,可建设图书角,开创学习经验分享小课堂;通过优秀困难生党员与困难生的“1+1”学业帮扶,提升困难生的学习成绩。

3. 心理引路项目。高校可积极开展心理团辅,梳理大部分困难生存在的心理问题,同時通过“1+1”党员结对困难生的方式,密切关注每一个困难生的心理状况。

4. 能力引领项目。高校可鼓励困难生党员带领困难生组织并参加主题党日活动以及其他特色校园文化活动,切实提升困难生的综合素质;同时通过“1+1”的帮扶模式,带领困难生参加科技竞赛、社会实践等活动,从而提升困难生的专业实践技能。

(二)发展型资助育人“以困助困,以困扶困”模式效果

在思想上,高校可通过思想引航,帮助困难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发展优秀的困难学生,考察积极的困难学生,发展有意愿入党的困难学生,让更多优秀困难学生成为积极分子,并加入到党的队伍中来。

在学习上,高校可通过学习引导,提高困难生的学习成绩,通过低年级前后3个月的成绩比较、薄弱课程比较,毕业班考研意愿比较、科研获奖成果比较等,助力其成绩的提升。

在心理上,高校可通过心理引路,切实挖掘困难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如自卑、胆小,发现困难生身上的优点和亮点,如自立自强、勤俭节约、勇于担当等,鼓励学生发扬优点,疏解其困惑,减少因困难造成的心理问题继续发酵。

在综合能力上,高校可通过能力引领,提升困难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对困难生进行综合的培养和引导,使其综合能力得到提高,就业质量得到提升,个人获特长奖的数量有所增加。

高校通过“以困助困,以困扶困”的良性循环,达到资助育人的效果。优秀困难生党员在帮助普通困难生的同时,其自身在思想、学习、心理、能力上也得到了提升,成为普通困难生学习的榜样,从而促进整个困难生群体的自我教育、自我升华和自我成长。

五、结语

新形势下,高校应积极探索构建发展型资助育人模式,制定“因人施助”的资助育人方案,但要想在资助的过程中真正地发挥好育人功能,光靠高校辅导员的努力还不够,更应该发挥优秀困难生党员的力量,以结对帮扶的方式,帮助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实现由“他助—自助—助人”的转变,为祖国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

参考文献:

[1] 孔飞. 新时代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内涵与路径探析[J]. 改革与开放,2020(11):55-59.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EB/OL]. (2017-12-06).

[3] 陈宝生.进一步加强学生资助工作[N]. 人民日报,2018-03-01.

[4] 王长喜,陈孜. 高校发展型资助模式:内涵特征、现实困境及推进策略[J]. 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16(06):124-126+138.

[5] 余莎莎. 高校发展型资助育人“5C”模式建构研究[J]. 淮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20(06):84-86.

[6] 王丽丽. 新时代高校资助育人路径探究[J]. 教育教学论坛,2021(03):57-60.

(荐稿人:刘正峰,扬州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胡甜甜)

猜你喜欢

模式
关于师幼互动的文献综述
我国中央银行金融监管模式存在问题及对策分析
从《后窗》看希区柯克作品的人性怀疑论
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管理模式转变分析
基于产业需求的数字媒体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高端饭店业产学研模式研究
永续债券探析
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研究述评
中学数学创造性教学的模式与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