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数据视阈下高等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

2021-09-10杜顺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1年6期
关键词:高等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

杜顺

摘  要: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在网络信息技术的加持下大数据时代正在到来,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大数据发展浪潮的冲击和洗礼。为了能够更好地抓住时代机遇,满足我国社会快速发展的人才需求,高校在发展建设过程中,应当在管理教育、教师教学、学生培养等方面树立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审查当前的人才培养模式是否符合大数据时代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思考如何逐步消除阻碍社会经济发展的种种要素。本文针对当前大数据时代的包容性、开放性、应用性、批判性、交互性、兼容性、技术性等一系列时代特征,对高校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探究,为我国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提供相关的发展路径和策略。

关键词:大数据;高等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2-0084-03

20世纪社会的发展进入了后工业化前科技化时代。后工业化前科技化时代是知识经济发展的时代,利用知识的产生、数据的传输及文化的传播,不断推动社会文明的高度发展。在当前物联网和互联网的不断交织下,形成了一个形体庞大、包罗万象、无所不有的大数据时代。人们在生产生活过程中无时无刻不依靠大数据,大数据的发展推动了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大数据与人类的生存发展息息相关。当前我国教育发展改革过程审时度势,不断推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国际化人才的培养。作为高等院校,要以大数据为发展机遇,逐步转变原有的人才培养发展机制,研究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教学方式和方法,为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提供大数据人才。

一、树立大数据人才培养观念

1946年第一台电子计算机的发明,宣告了人类开始告别机械化时代,进入网络互联时代。从第一台计算机到今天的云计算平台,人类的数据处理能力不断提高,数据对于人类社会的发展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大量的网络数据传输终端,例如手机、电脑、摄像头、电视等,可以通过信息传输和信息收集,满足世界各国经济政治发展的重要需求。在后工业化前科技化的时代,大数据已经成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之一,大数据的应用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不断提高人类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所以在这个特别的社会转型期,高校要积极转变人才培养观念,树立国际化人才培养观念[1]。对于高校管理层而言,作为高校领导者和管理者,要充分挖掘大数据的内在规律和教育价值,将传统的技术人才培养和大数据的时代特征相衔接,制定具有大数据发展特征的人才培养规划和教学教育方案,建设积极完备的人才培养平台。将人才培养同国家发展建设的政策深度融合,满足社会信息化数据化发展的人才需求,促进我国高等教育的变革发展。要不断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转变师生的教学本位,将教师本位教学转变为学生本位教学,重视学生的成长过程和学习过程。不断完善再教育流程体系,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更多国际化人才,为学生的成长和发展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对教师而言,在大数据背景下的教育中,教师都是教育教学的引导者,负责帮助学生解答疑惑,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2]。所以为了更好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师要积极主动学习现代信息技术,探求新的教学方式和教学观念,突破原有传统教学观念的限制,树立大数据的人才培养观念。对学生学习而言,在大数据发展的背景下,在接受专业化、系统化的知识技能学习培训时,也要留出一部分时间进行个性化学习,培养批判性和创新性思维,使自己的职业发展和专业能力提升高度融合。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出来的大数据时代背景下的国际化人才,既有专业的知识学科素质,又有敢于探索、勇于探究的创新精神。

二、高等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的方向

(一)顺应大数据发展,给予人才更多包容性和开放性

在大数据时代发展的背景下,信息技术发展对于大数据的收集加工和使用都体现出了巨大的开放性和包容性。第一,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需要具备国际化视野,缩短本土教育和国际化教育之间的距离,实现国际教育和本土教育的有效接轨。要积极引用先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吸收培养经验,不断引进先进的教育教学资源,提高教育发展的包容度与开放度。通过多元化的知识文化学习,不断培养学生的多元化学习视角,提高学生的问题分析能力和解决能力;第二,高校在进行相关专业的设置时,要通过切实的数据调查和分析,以数据发展作为学科建设的重要参考和支持。为了满足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要优化本校的教育教学结构,调整教育教学规模,使高校的专业设置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满足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就业需求。最后,要树立人才培养服务社会經济发展的教学观念。在人才培养发展建设过程中,实现专业化人才培养和产业发展需求的有效对接,专业课程教学和社会产业发展的实际情况有效对接,专业教育和终身学习有效对接,让学生能够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畅通职业发展道路,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巨大贡献[3]。

(二)给予国际化人才培养基地更多的兼容性和交流性

大数据平台的构建,有利于社会信息数据的交流和融合。在平台构建使用过程中,新的信息数据不断产生,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的各种理论不断出现。高校在国际化人才培养过程中,要推崇导向式教学和讨论式教学,要在课堂活动开展过程中提出相关的专业教学问题,要求学生在讨论之后回答问题,通过此种方式逐步推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通过求同存异的观点整合不断提高国际化人才的兼容性和交流性。作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发问,敢于发问,敢于质疑,当遇到较为模糊的知识环节或不清楚的相关问题时,要敢于向老师请教提问,最后通过讨论,得出相关问题的答案。此时,高校教师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在课程开始之前要收集相关的信息资源、设计合适的教学问题,通过引导式教学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通过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的独立思考。学生在一系列的问题解答和思辨过程中,能够实现师生、生生的交流和兼容。并且作为教师要积极利用信息化手段收集优质网络资源,资源收集方式不只局限于本专业或本学校,而是可以通过线上方式跨专业跨学校收集资源。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实现优质教学资源的共建共享,保障学生在学习的同时能够获得优质的学习信息资源,提高自身的学习能力。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更好地体现我国在大数据时代背景下国际化人才培养的交流性和兼容性,促进我国数据经济社会的发展[4]。

三、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所体现的应用性

在大数据发展的时代背景之下,教师要积极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要广泛收集相关的知识信息,以教材为基础,积极拓展学生的学习视野。特别是在教学过程中,要懂得利用优质的网络教学资源,鼓励学生开展信息搜索和数据收集活动,从不同的角度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性思维和批判性思维。在对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认识到数据的价值既是抽象的也是具体的。对于大数据价值的挖掘和使用,对于国际化人才培养来说是一个重要的教学方式和方法。高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机械地讲授课本知识,应积极引用案例教学,引导学生进行主动思考,探究问题。要实现教学过程的直观具体,教学理论要集思广益,积极开展各种专业课程的实践教学。让学生将课本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相结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5]。

四、结语

随着我国数据化信息化产业的不断发展,当前社会对产业数据人才的需求不断增加。作为高校要积极抓住机遇,不断转变原有的教学观念和人才培养模式,通过积极有效的产业人才培养,为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合适的人才。在高校的教育改革发展过程中,要积极探索校企合作的教学模式,突出专业课程教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在教学过程中要积极利用大数据的优质网络资源,更好地进行国际化人才的培养和教育。

參考文献:

[1] 杨国. 大数据视阈下高等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研究[J]. 传播力研究,2020,04(12):169-170.

[2] 高朝阳. 大数据背景下的高校英语教学创新探索——评《大数据背景下外语实验教学研究》[J]. 中国高校科技,2020(01):141.

[3] 孙一,徐晓颖,王蕴,等. “一带一路”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 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20(01):118-122.

[4] 李文竞.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模式研究:普林斯顿的启示[J]. 教育现代化,2020,07(04):66-67+81.

[5] 余小高,余小鹏. 基于互联网+大数据的国际化人才培养方法研究[J]. 信息通信,2018(11):287-289.

(荐稿人:彭兵,丽水学院教授)

(责任编辑:胡甜甜)

猜你喜欢

高等院校国际化人才培养
强本拓新的研究成果反哺本科教学与国际化人才培养
活动预告
谈民办高校教育国际化发展之路
高职院校大学语文课程定位及改革取向研究
浅析VB程序设计教学方法的改革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当代大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