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性本善”还是“性本恶”?

2021-09-10张基广

湖北教育·综合资讯 2021年8期
关键词:性本善天性社会性

张基广

语文特级教师,全国优秀教师,湖北省武昌实验小学校长,武汉市首届“十大最具影响力校长”,湖北省教育科研学术带头人,湖北省教育学会副会长,教育部卓越校长领航工程名校长领航班首批成员。

《三字经》开篇即云:“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孔子的观点,孔子也确实说过“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不过,孔子并未对人性善恶作出定论。

首倡“性本善”的是孟子,孟子把人的“性本善”概括为四个方面,即“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这四种“善之心”分别对应着儒家倡导的“仁、义、礼、智”四种德性。孟子将其称为“四端”,意指人与生俱来的、根植于内心的四种善。

孟子的“性善论”带有明显的导向性,鼓励引导人们保持和追求人性中的善,但同时并未完全否认人性中存在着消极因素。他甚至认為,恻隐、羞恶、辞让、是非等心理是人类所特有的,而对饮食声色的追逐,是所有动物的共性,因而可以将它们排除在“人性”之外。

而比孟子晚生六十年的荀子,却提出了“性本恶”的观点。他在《性恶篇》一文中提出:“人性本恶,其善者伪也。”这里的“伪”不是“虚伪”,而是“人为”的意思,即后天学习。在他看来:人的天性中带有好利的倾向,若不加以约束,必然发展到巧取豪夺;人生来便有嫉妒、憎恶之心,任由发展,便会导致相互残害;人本来是好声色的,如不加制约,便不免胡作非为。

荀子的“性本恶”论揭示了人性的另一面,他认为,如果一味顺从人的欲望,放纵人的本性,就一定会产生无序争夺,导致乱伦悖理,使整个社会秩序崩溃。对个人而言,人要摆脱与生俱来的恶本性,就要努力学习,改变自己;对社会而言,要强调完善礼仪法度,不断规范人的行为,维护社会秩序稳定。

其实,“性本善”与“性本恶”并非完全对立的人性两面,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抑恶扬善。一方面,要引导激励人们追求人性中的善,让人性中真善美的种子不断生长,并通过终身学习提升道德修为;一方面,要不断完善法规制度,把人性中的恶“关进笼子”。

我们的教育有三个意义和使命:一是让人成为“人”;二是让人成为党和国家需要的人;三是让人成为未来能有品质生活的人。教育就是让一个自然人不断成长为一个真正的“人”的过程,这也是一个扬善抑恶的过程。

那么,如何具体达成以上三重目标,就要关注“人的三性”,即天性、个性和社会性。教育要理性地处理好“三性”的关系,做到“顺应天性,尊重个性,发展社会性”,让“天性”中的“善”得以弘扬,让“个性”中的“真”得以保护,让“社会性”中的“美”得以培育,从而,通过教育培养向真、向善、向美、向上的人!

责任编辑/周小益

猜你喜欢

性本善天性社会性
以户外混龄活动促进社会性发展
尊重天性 顺势而为——读《培养孩子从画画开始》有感
从社会性弱势群体自身心理角度谈接受科技知识
社会性交互及其在三维虚拟学习环境中的实现
社会性软件在网上交互教学中的应用与分析
需求、天性与产业发展——来自亚当·斯密的启示
美强力渲染杀人大兵“性本善”
人性善恶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