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管理 改进服务 营造良好教育生态
2021-09-10陈剑峰
陈剑峰
为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加强“五项管理”,落實“双减”要求,黄石市出台《改进义务教育教学管理和服务,促进全方位育人的实施意见》,着力抓好义务教育课内、托管、社会“三个课堂”的贯通培养,构建起立德树人“大课堂”。
坚持“五个统筹”,改进管理和服务
统筹学段。明确小学、初中学段的教育教学目标,依次递进、有序过渡、有效衔接,充分体现教育规律和人才培养规律。
统筹学科。稳步提升数学、科学、技术等课程的育人功能,加强学科间的相互融合,强化综合育人功能。
统筹环节。正确认识和处理课标、教材、教学的关系,协同推进教学研究、教学实施、教育评价等各环节的改革。
统筹队伍。充分发挥教育工作者、专家学者、社会人士等力量在教书育人、服务保障、教学指导、研究引领、参与监督等方面的作用,科学协调,形成育人合力。
统筹阵地。坚持教育的社会公益属性,发挥学校育人主阵地作用,协同家庭教育,用好社会资源,营造协调一致的良好育人环境。
抓好“三个课堂”,培养综合素质
“第一课堂”强化质量。以国家课程方案和各学科课程标准为依据,开齐开足国家规定课程, 确保学生达到国家规定学业质量标准。积极推广应用优秀教学成果,优化教学设计,高效组织教学,尊重个体差异,科学合理布置作业,向课堂要效率和质量,确保学生在课内听懂学会。
“第二课堂”创建特色。广泛开设活动课程,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示范作用,以年级或学科为单位,探索“走班”形式开展活动。盘活校内资源,开发特色课程,形成特色文化,打造特色品牌,着力培养体艺特长,为学生提供陶冶情操、强健体魄、丰富心灵的平台。
“第三课堂”提升素养。充分发挥校外研学基地、劳动实践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文化馆、博物馆等场所的育人优势,开展教育实践活动。广泛利用社会教育资源,探索多种实践教育模式。通过体验式教育和研究性学习,为学生深入了解社会、完善自我提供锻炼机会,形成知识学习与综合实践、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双向互补。
完善课后服务,强化减负提质
全面覆盖,公益惠民。从2021年秋季学期开始,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公、民办学校全面开展课后服务,确保城区有需求的学生全覆盖。优先保障残疾儿童、留守儿童、随迁子女、小学低年级学生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等群体的需求。以家长自愿、学生自主为前提,严禁以任何方式强制或变相强制学生参加。建立完善课后服务成本分担机制,坚持非营利性原则,对家庭困难的学生,参加课后服务免收相应费用。课后服务的项目、对象、时间、内容、收费标准等全面公开,自觉接受社会的监督,严禁以课后服务名义乱收费。
统筹时段,有效衔接。学校正常工作日都要开展课后服务,课后服务结束时间与黄石市正常下班时间相衔接,原则上城区学校夏秋季不早于18:30、冬春季不早于18:00,乡镇和寄宿制学校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对有特殊需求的学生,应提供延时托管服务。初中学校工作日晚上可开设自习班。
丰富内容,保证质量。课后服务以“第二课堂”为主要服务内容,衔接“第一课堂”开展作业辅导,向“第三课堂”延伸开展综合实践活动,不得利用课后服务时间讲新课或集体补课。课后服务不能满足部分学生发展兴趣特长等特殊需求的,可适当引进非学科类校外服务机构参与课后服务,由县级教育部门统筹组织遴选,供学校选择使用,并建立评估和退出机制。
延伸服务,顺应需求。认真落实“三全育人”要求,根据学生及家长需要,将课后服务有关项目延伸到寒暑假,确保服务队伍、项目及质量得到充分保障。
实施“八项举措”,务求取得实效
推广德育优秀案例。充分搜集整理语文、道德与法治、历史等学科德育渗透优秀案例及优秀班会活动、优秀班团队活动案例,加强宣传、培育和引导。
加快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各中小学围绕课堂教学高效、学情分析精准、反馈补偿精细,深化信息技术运用,积极推进高质量课堂教学体系建设。
推动作业管理和改革。将作业设计和作业质量监测纳入教研体系,开展作业设计评比展示活动,督促教师精准布置个性化有质量的作业。坚决杜绝教师用手机布置作业,确保学生有充裕的睡眠时间。
探究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路径。市县两级教研机构、各中小学积极探索学生核心素养培养路径,积极推广基础教育优秀教学成果的应用,真正在教育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
构建体育活动体系。建立和完善市县校三级体育赛事活动体系,各中小学不断丰富体育运动项目类型,强化“阳光体育一小时”,定期组织班级、年级等体育赛事活动,每年至少举办一次校级运动会,营造浓厚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
组建“三团一队”。各中小学以组建合唱团、舞蹈团、美术文学社团和乐队为抓手,建立健全艺术实践制度,积极组织学生参加艺术实践,用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熏陶学生,用健康向上的艺术实践感染学生。
建立“大阅读”展评机制。各中小学、教研部门以语文学科为依托,辐射其他学科,整合各种社会资源,建立阅读节、辩论赛等展评机制,不断提升学生的阅读思辨能力。
推进综合实践教育。依托黄石红色革命资源、矿冶文化、工业遗产、风土人情等完善黄石研学旅行课程体系。把劳动实践纳入学校整体教育教学计划,开发校本劳动课程;鼓励学生主动承担家务劳动和参加社会劳动;组织学生参加校内爱国卫生运动,校外公益劳动、社区服务、志愿服务等活动,强化责任意识和社会担当。
强化“六大保障”,确保落地见效
组织保障。市教育局加强与市直有关部门沟通,统筹制订指导性意见,定期组织市级竞赛展评活动。县级教育行政部门结合本地实际,制订工作方案,指导学校形成特色,常态化组织区域内交流展示。各学校建立完善“三个课堂”和课后服务管理制度,实行“一校一案”,报教育主管部门备案。
硬件保障。各地各学校不断完善“第二课堂”活动场所和辅助设施的建设,加强与社区、乡镇、教育基地、企事业单位、社会服务机构等的联系,开辟相对稳定的实践育人基地。
师资保障。各地各学校以本地本校教职工为主组建多样化的“三个课堂”和课后服务师资队伍,鼓励教职工发挥特长、一专多能。统筹安排教师可实行“弹性上下班制”。学校师资力量不足的,可通过“区管校聘”方式统筹调配,也可临时聘请退休教师、体育教练、文艺和科普工作者、能工巧匠、非物质文化传承人等校外专业人员参与服务。临时聘请的人员应具备相应资格,学校依法与其签订劳动合同或劳务协议,按合同或协议支付劳动报酬和保障相关待遇。
安全保障。完善安全管理制度,各学校加强安全卫生教育,明确安全管理责任和疫情防控要求,落实涉校涉生保险,确保师生人身安全和良好秩序。
经费保障。各地应遵循公益惠民原则,探索建立成本分担机制,采用家长承担部分成本和学校比较性绩效兜底的方式解决课后服务必要经费问题,确保课后服务全面开展起来。各地统筹协调相同类别的城区、乡镇和寄宿制学校在服务时间、收费标准和教师课酬标准方面尽量保持一致,切实做好“顺民意、暖人心”的民生工程。
制度保障。市教育局将各地各学校“三个课堂”建设和课后服务情况纳入年度考评体系,作为评选“综合育人示范校”和学科带头人的重要依据。各地各学校开展教师教育教学案例征集、教育教学技能展评活动,将教师参加“三个课堂”和课后服务的表现作为职称评聘、表彰奖励和绩效工资分配的重要参考;开展学生体育、音乐、美术、读写、辩论、科技小制作、生活技能等展示活动,将学生的表现情况如实记入综合素质评价档案。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加强监管,积极探索和建立“三个课堂”的评价机制,坚决禁止借机违规补课、乱收费等违规违纪行为。
责任编辑/杨万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