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负不减质”是关键
2021-09-10张基广
张基广
对于“双减”,我有一个基本观点:不能孤立地看“双减”,要把“双减”放到党和国家深化教育改革的大背景中去思考,把“双减”与“立德树人”“五育并举”“评价改革”“五项管理”“质量提升”等重要决策作关联思考和系统思考。
也就是说,我们不能仅仅为了减负而减负。“双减”只是手段,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升才是目的。“减”不是目的,“减负不减质”才是关键所在。应该在减轻学生过重、不合理、不必要课内外负担的同时,真正做到“立德树人”“五育并举”“全面发展”。那就需要在做好“减法”的同时做好“加法”。“加”什么呢?
一是加強课程管理。按照国家课程计划全面开齐课程、开足课时,这是保证和提升教育教学质量的基本前提。上好每门学科的每一堂课,才能让学生吃好素质教育的“正餐”。这需要不断规范学校的教育教学行为,根治一些学校“只盯着考试科目”的错误观念和不当行为,充分发挥好主渠道的教育作用。
二是加强课堂研究。“增效才能减负”。“向四十分钟要效率、要质量”是减负的必由之路。要真正实现“双减”,首先必须在课堂上下功夫,深入研究课堂教与学的方式方法,提高四十分钟的效率效果。
目前,一些中小学的课堂仍然是“用爷爷奶奶的方法,教今天的孩子去面对未来的生活”。教育教学理念说起来一套又一套,但在实际操作中还是“涛声依旧”。“线上加线下,实体加虚拟,口灌加电灌,套路加刷题”的现象还一定程度地存在着。各级教研部门、科研部门、各个学校都要花力气研究课堂、改进课堂、变革课堂。可以说,课堂不变,“双减”难成。
三是加强因材施教。没有差异就没有教育。教育焦虑产生的根源就是没有正视学生的差异,没有理性承认学生的差异,学校评价“用一把尺子量所有的学生”,家长盲目攀比,殊不知“龙生九子,各不相同”。
什么是真正的质量?“因材施教才是真正的质量,进步即是质量”。所以,要逐步建立“进步即质量”的评价导向,倡导“三比三不比”,即:多纵向比,不横向比;多跟自己比,不跟别人比;多比进步,不比绝对分数。
如何做好因材施教?我认为可以在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改革作业设计,少布置机械、整齐划一的作业,尽可能布置分层作业、菜单式自选作业、自主性作业和实践性作业。
改变评价理念,逐步树立“进步即质量”的评价观,探索实施增值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差异性评价(如设置AB题)等评价方式。
推进社团建设,通过广泛的社团建设,激发和引导学生个性特长发展,既开辟发挥学生良好个性特长的“扬长社团”,也可开发“补短社团”,真正做到承认差异、因人而教。
四是加强习惯培养。对中小学生来说,“教育就是培养好习惯”。学校要不断加强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行为习惯、文明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培养,为学生持续发展、终身发展奠基。
五是加强教育服务。要做好全社会广泛关注的课后托管服务。首先是让学生在校吃好午餐,开展“安安静静、干干净净吃午餐”的主题教育;其次是让学生在校睡好午觉,不断改善学生午睡条件,加强午睡管理,让学生有充足精神过好下午的学习生活;再次是努力让学生在校做好作业,下午放学后的课后服务时间,尽可能组织指导学生在校做好课后作业,避免“课后服务是鸡肋,回家还得做作业”的尴尬。
“双减”并非形式要求,“减”也并非根本目的,“减负不减质”才是真正需求和关键所在。因此,在教育观念上,要形成“负担减下去,素质提上来”的共识;在学校操作上既要做好“减法”,更要做好“加法”;在教师行为上,要由“眼中有作业,眼中有分数”转向“心中有学生,心中有素养”。
责任编辑/李慕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