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外语微课中的多模态话语意义建构研究

2021-09-10张媛军

现代英语 2021年2期
关键词:模态外语话语

张媛军

(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四川 成都 611731)

一、引言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外语教学模式已从单一的线下课堂发展到了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新模式。外语微课视频短小精悍,具有碎片化、可视化、情境化等特点,适合当代大学生的认知方式和学习方式,因此越来越多地受到广大外语教师和学生的青睐。那么,外语微课是如何通过声音、文字、图像等多种手段和符号资源实现有效的意义建构和传递的呢?文章将以中国外语微课大赛的两部一等奖作品为例,重点分析外语微课中为实现意义建构而使用的多种模态及模态间的协同配合,以期对后续外语微课的设计制作和教学实践有所启示。

二、理论基础

多模态话语是指通过听觉、视觉和触觉等多种感官渠道,运用文字、图像、声音、动作等各种符号系统和资源来进行的一种现代交际形式和话语组合。朱永生曾提出,多模态话语就是指在交际中设计多种感知模式来构建文本,以实现整体意义信息的传递,如英语课上普遍使用的视频资料及如今的微课,既包含了图像、声音、颜色等信息,也配备有相应的文本,因此能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系统,这就是典型的多模态教学模式。胡壮麟也指出,通过微课这一“见微知著”的多模态话语,我们不仅能看到语言系统在意义建构和传播过程中发挥的作用,还能看到图像、音乐、颜色等其他符号系统在这一过程中产生的效果,从而对微课的意义传播有效性和互动有效性有更加全面、更加准确的了解,进而发现如果综合使用多种模态以达到更广泛和有效的社会交际目的。张德禄教授则认为,模态和媒体在根本上是形式和实体的关系。这里的媒体包括语言媒体和非语言媒体。语言媒体主要由声音和书写符号构成,非语言媒体包括交际者的肢体动作和其他一切非语言形式。因此,我们不能仅仅停留在分析语言特征本身,还要重视图像、声音、颜色等符号的协同配合在话语中发挥的作用,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外语微课是多模态话语的典型代表,它所包含的多种表现形式和符号资源能在很大程度上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文章将通过分析外语微课中最典型的“视觉+听觉”模态形式,研究各个模态中的符号系统是如何相互协同配合,最终实现意义的完整建构和有效传播。

三、外语微课视频中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本次研究选取了在中国外语微课大赛中获得全国一等奖的两个作品,分别为Nominalization和Descriptive Writing with Sensory Details,通过对比分析其中的多模态话语形式及其产生的效果。

(一)内容简介

微课Nominalization的主要教学内容为名词化的概念和功能,以及名词化生成的三种方式。作品由五个部分组成:情景创设(54秒)—引入授课主题、介绍名词化概念(1分53秒)—阐释名词化功能(2分37秒)—分析名词化生成的三种方式(43秒)—总结、布置课后作业(1分13秒)。整堂课以学生为中心,以师生对话的形式增强了学生的参与感,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教师讲解生动有趣,效果良好。

微课Descriptive Writing with Sensory Details总时长为7分54秒,它以真实语境中的人物图片作为引入,引导学生通过观察不同人物表情、动作等肢体语言,寻找开展感官细节描写的线索。通过归纳总结显性意象的概念特点,最后将感官细节描写的技巧运用于新的语境中,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得以巩固提升。

(二)微课中的视觉模态

人所感受到的外界信息80%以上来自视觉,因此视觉是人类感官系统中非常重要且复杂的一部分。微课中的视觉模态主要包括图像和文字,它是微课视频的主模态之一。

微课Nominalization一开始由2名学生(动画形象)构思如何编造一个让老师欣然接受的迟交作业借口所使用的big words的情境为切入点,引出名词化这一语法现象。这里生动的学生动画形象能有效抓住学生的眼球,在相对轻松的环境中将学生带入主题(详见图1)。不仅如此,贯穿整个微课视频的虚拟动画场景的设置(motion graphics)、加入了特效的镜头绽放、旋转和平移,丰富的模板背景与人物形象素材、人物动作等元素的加入,能极大地刺激学生的视觉感官,给学生真切的情感体验和认知体验,提高学生的思维参与度。接下来,教师的真人出镜在很大程度上拉近了学生与视频间的距离。授课教师的动作(身体语言)、表情(微笑)被充分地展现在学生面前,增强了教学的“临场感”,促使学生更加积极地思考、参与教学互动(详见图2)。在文字(包括字幕)呈现方面,该作品很好地处理了字体的大小、颜色、形状、背景、出场顺序等搭配,与教学内容表达需求相契合,重点突出,详略得当,达到了很好的意义构建和传递的目标。同时,作者还使用了线条、指示箭头、阶梯等方式,使教学内容的展示更加形象化且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利于学生接受(详见图3)。

图1 Nominalization片段1

图2 Nominalization片段2

图3 Nominalization片段3

微课Descriptive Writing with Sensory Details则采用了动画+教师出镜+PPT录屏的授课模式。视频一开始的教师真人镜头就给学生以亲切感。接下来,PPT里大量图片的使用较好地引导了学生一步步寻找开展感官细节描写的线索,并完成相应的写作巩固练习(详见图4)。

图4 Descriptive Writing with Sensory Details片段

(三)微课中的听觉模态

听觉模态是微课视频中的另一个主要模态。学生听觉模式的构建是一个主动的意义建构过程,这就要求他们不仅要对所听的内容进行解码,还要联系已有知识帮助其理解话语内容。听觉模态受到音色、音调、音量、语速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在录制微课视频时,教师对语言的控制尤为重要。教师对授课过程中语音、语速、语调等的有效控制,以及对录制时声音大小和背景音乐的合理选择,都会有助于意义的传递,从而活跃课堂气氛。

本研究所选的两个微课视频的听觉模态都是以教师的讲解音为主,插入动画学生人物的提问和回答音,没有加入任何背景音乐。其中教师和学生发音均十分清晰、标准、流畅,音量大小适中,语调富于变化,让人易于接受。

(四)模态间的协同互补

总的来说,两个微课视频都采用了最典型的“视觉+听觉”模态形式,两者协同互补,共同完成意义的完整建构和有效传递。

视觉模态包括文字和图像,听觉模态则以教师的讲解音为主、学生的提问和回答音为辅。整个视频的基本屏幕呈现方式为图像+文本,图像的呈现方式为突显、并列或加强,文本的呈现方式为渐进、突显或加强。文字是图像的话语投射,可以指导图像的阐释,而图像配以相应的声音、动作则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字。语言符号作为主要的意义表征方式,通过视觉和听觉模态得到了凸显,共同构建意义。

四、结语

综上所述,文章以张德禄的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为基础,分析了外语微课中为实现意义建构而使用的多种模态符号,如声音、文字、图片、视频等,以及多模态间的协同配合。鉴于篇幅有限,文章未能涉及多模态话语分析中的另一个重要方面——符际间性分析,希望在接下来的研究中能进一步分析不同符号间的相互关联和作用,拓宽研究的广度和深度。

猜你喜欢

模态外语话语
画与理
联合仿真在某车型LGF/PP尾门模态仿真上的应用
基于老年驾驶人的多模态集成式交互设计研究
《漫漫圣诞归家路》中的叙述者与叙述话语
模态可精确化方向的含糊性研究
外语教育:“高大上”+“接地气”
雷人话语
雷人话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
大山教你学外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