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劳动教育在道德与法治教学中的落实

2021-09-10万金苹

名师在线·下旬刊 2021年1期
关键词:劳动教育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

摘 要:劳动教育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制度的重要内容,是塑造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劳动技能水平的关键环节。中小学是学生身心成长、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以德育教学活动贯彻和落实劳动教育是激发学生劳动情感和热情、塑造学生劳动形象和精神、提高学生劳动技能的重要形式。教育工作者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严格遵循教育一般理论,贯彻落实立德树人的理念,形成家庭、学校、社会多位一体,德育、体育、美育、智育相结合的立体化教学模式,更好地实现劳动教育。

关键词:劳动教育;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0-0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192(2021)03-0093-02

引 言

2020年3月,党中央、国务院就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提出了意见,要求教育工作者充分认识新时代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过程中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并从意义、思想、原则、目标、措施等多维度提出了指导性意见和建议,要求教育工作者根据各学段特点,以大中小学德育课程为载体,构建符合时代特征的劳动教育课堂,系统性地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要求将劳动精神、工匠精神与劳动教育有机融合,以设立劳动周、劳动项目教学、开展劳动主题活动为主要形式,培养中小学生劳动精神,锻炼其劳动技能;同时广泛地开展家庭、学校、社会多位一体的劳动实践活动,在实践中逐步贯彻和落实劳动教育目标,实现劳动教育价值。

一、劳动教育与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

道德与法治课程是现阶段中学政治学科的主要课程类型,是新课程改革后中学阶段德育的主要载体,也是有机融入劳动教育的切入点和落脚点[1]。劳动教育的内含在于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的精神、锻炼学生劳动实践技能、培养学生劳动习惯及以劳动创造为主要内容丰富学生的生活体验。其本质上也是对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的塑造,因此在其内涵上与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并不冲突。

从整体上看,在劳动教育与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相互融合的过程中,教师要遵循一定的原则,一方面要坚持教育的基本功能,把握好育人导向,从而找准劳动教育的价值取向,以多样化的形式、丰富的内容、有效的方法开展特色劳动教育,逐步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另一方面要遵循教育的一般规律,尊重学生的个性,以学生年龄特点为基础,以劳动为主要内容,兼顾学生的智力与体力锻炼,妥善处理劳动教育过程中的安全性、实践性、亲历性、实效性等问题。同时,劳动教育也要根据各地区和学校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充分利用教育的本土资源,实现教育上的因地制宜,从而更好地推动劳动教育的规范化、科学化、日常化。

二、中学劳动教育的基本内容与难点

(一)基本内容

虽然劳动教育属于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但其与一般德育教学内容存在一定的差异。传统的道德与法治教学以理论为主,而劳动教育更侧重于实践活动,因此劳动教育不能仅局限于课堂中,教师应将其与知识学习、学生生活及德育教育结合起来。

同时,根据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内容,中学劳动教育主要内容应同时涵盖思想、知识和技能三个要素。各校在教育过程中要做好德智体美劳的互相联系与渗透,引导学生实现劳动知情意行的和谐发展,其可转化为具备可操作性的劳动教育科目,即劳动教育培养、劳动能力鍛炼、劳动习惯养成。教师应遵从“知识学习—技能锻炼—习惯养成”的基本思路,实现劳动教育的能力提升与课程迁移。

(二)难点

本文对在中学道德与法治课程基础上开展劳动教育的难点进行总结,主要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

首先,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要以社会发展需要和本地区人才培养需求为依据来进行,能够选择的主题较为有限,能够开展的劳动教育形式、可供利用的劳动教育载体就更为有限,难以保证学生的参与度和热情。

其次,中学生生理、心理尚不成熟,一方面表现为不能适应高强度的体力活动,另一方面表现为在实践活动中缺乏必要的自我保护意识。学生的安全问题是教师在进行课程设计时需要重点考虑的关键问题。

最后,关于如何培养中学生劳动习惯的问题,中学生心理活动较为活跃,很容易出现“三分热度”的问题,学生可以掌握劳动知识和技能,但很难将劳动作为一种生活习惯保持下来。因此,构建初中劳动教育长效机制是贯彻与落实劳动教育内含的另一关键点。

三、初中劳动教育长效机制的建立

(一)情至深处去劳动

学生的情感直接影响自身的态度与行为,教师在落实劳动教育时必须注意对学生的情感进行培养与引导,以学生情感为引,让学生“情到深处自然行”。

对部编版初中道德与法治教材进行分析后,教师不难发现,书中设计了各种各样的体验活动和实践情境,而体验活动和实践情境是最能引发学生情感共鸣的劳动教育形式,如植树节的植树活动、清明节的扫墓活动及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公益活动等。教师可以将这些存在于教材中的情境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在理性的认知和感性的活动中找到认知和实践的结合点,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以情感为驱动力参与劳动实践活动,在轻松、愉悦的实践活动中不断获取知识并检验知识、学习技能并锻炼技能,最终实现成长。

调动学生情感的关键在于帮助学生找到理性认知和感性实践的结合点,因此在活动设计上,教师需要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习惯,从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需求出发,合理设计活动的内容、组织形式及实现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劳动的乐趣,进而激发学生的积极性。

(二)知行合一善勞动

劳动并非单纯地动手实践,而是必须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进行,科学的理论指导是确保劳动效率、保障劳动安全的重要依据。

在安排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前,教师需要完成劳动理论知识的教学,先让学生从理论层面认识劳动,了解劳动的真实内含和价值,再让学生获悉劳动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培养学生在劳动过程中自我保护的意识,最后让学生从精神层面做好进行劳动的准备。学生具备丰富的劳动知识储备后,便能在劳动实践活动中检验理论的正确性和科学性并快速将其转化为经验,从而能够在科学的理论指导下从事各类劳动。

在实际的初中道德与法治课程教学中,教师可以同时开设劳动教育理论课与劳动教育实践课,同时培养学生的劳动知识储备和劳动技能,兼顾学生的劳动知识教育与劳动技能锻炼,从而达到知行合一善劳动的目的。

(三)课程延伸爱劳动

初中劳动教育的终极目的是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但习惯的养成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当学生能够将偶然的劳动行为变成日常生活行为时才能促进劳动素养的形成。因此,初中劳动教育不能仅停留在课堂上或主题实践活动中,应向生活延伸,让劳动教育的课堂贯穿学校、家庭、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而让学生逐步养成劳动习惯。

道德与法治教师不妨设计一些以劳动为主题的课后体验活动,如家务活动、敬老院志愿者活动、社区工作志愿者活动等,利用活动搭建贯穿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多维度劳动实践平台,让学生有更多机会感受劳动的魅力。同时,教师可争取家长的配合,与家长共同监督学生的劳动实践活动,对表现良好的学生予以鼓励,引导学生在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中践行劳动技能,增进学生劳动感情,从而使其逐步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

结  语

综上所述,在道德与法治学科教学中落实劳动教育是新课程改革的需要,也是落实立德树人任务的需要。教师应结合各学段学生的学习特点,以道德与法治学科为载体,充分将劳动教育融入其中,积极开展各类实践活动,在培养学生安全意识的基础上,锻炼其劳动技能,发展其劳动精神,促进其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赵国庆.找准劳动和教育的结合点[J].职业,2020(04):10.

作者简介:万金苹(1991.9-),女,重庆人,本科学历,二级教师。

猜你喜欢

劳动教育道德与法治教学实践
苏教·中图版《道德与法治》小学低年级教材解读
探讨农村小学学生的管理工作
马卡连柯劳动教育思想对儿童劳动教育的启示
中职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与反思
苏霍姆林斯基的劳动教育思想的原则
浅论高中化学生活化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浅谈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测量平差课程教学改革探讨与实践
中小学推出《道德与法治》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