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视角下民族高校英语专业教学改革研究

2021-09-09马嵬

关键词:跨文化视角基础教育人才培养

马嵬

摘 要:本文研究着眼于跨文化视角下民族地区高校英语专业(师范类)教学改革问题,通过整合前期研究成果,解析基础教育英语教学特点,构建基础教育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框架和能力基本标准,以嵌入式教学模块(Embedded Teaching Module)为工具,以综合英语课程和课堂活动设计实践课程为试点,进行高校教学改革研究。研究旨在将基础教育和区域社会对人才的实际需求融入高校科学研究和人才培养过程中,为师范类专业认证提供助力,也为培养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急需人才提供多样化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跨文化视角;基础教育;教学改革;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H31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1)07-0064-07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对推动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不断提升科技创新和文化传承创新水平、提高社会服务质量提出了新的任务和更高要求。鉴于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民族地区高校的师范类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应聚焦于为所在地区培养高质量的基础教育从业者。赤峰学院作为蒙东地区普通高等院校,“民族特色、应用性学科专业、应用型人才、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是各个学科专业在进行教学改革时应紧紧抓住的关键词。

一、前期积累

自2009年赤峰学院英语专业(师范类)教师通过参与瑞典隆德大学承办的“CRC, Classroom and School Management Programme”项目,将西方先进的教育文化、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逐渐引入到专业课的教学当中。2013年赤峰学院加入国家留学基金委的国际本科学术互认课程(International Scholarly Exchange Curriculum, ISEC),英语专业教师凭借语言优势积极参与项目培训,借助项目先进教育教学理念和管理模式,提升教师团队整体教学水平,改进教学方法,优化教学评价体系,效果显著。

二、基础教育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框架

在研究初期,研究者已经意识到对高校基础教育各方面情况缺乏深入认识。为了能够对标基础教育英语教学,对高校英语专业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进行科学有效的改革,本研究对基础教育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结构做了如下假设:基础教育英语教师教学能力应由多个分项能力组成,不同分项间相互交叉联系,在教学过程中会得到综合运用;每个分项能力可分为知识和技能两个层面,各分项会有交集甚至重合;一部分为所有教师所普遍具备。

(一)基础教育英语教学的特点

建立研究假设后,研究者先后与研究对象A组,即英语专业(师范类)大学二、三、四年级学生;研究对象B组,即英语专业(师范类)部分教师;研究对象C组,即部分小学英语教师进行了访谈,并发放开放式问卷。

从高校英语专业教师、基础教育英语教师、英语专业师范生三个不同视角审视,构建基础教育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结构,需要联系实际的教学活动。基础教育英语教学要通过规定的教学内容,运用适合的教学方法,完成规定教学任务的活动。着眼于上述内容,可以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方法四个方面讨论基础教育英语教学的特点。

1.基础教育英语教学目标的多元化

结合外国语言文学类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和中小学英语课程标准来看,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共划分9个等级,涵盖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文化意识5个方面的内容标准。这就要求高校英语专业在培养方案中要设置与之对应的不同类型和内容的课程,不能仅限于培养学生(Pre-service Teacher)的英语语言知识这一个维度,还要包含语言理论与知识、教学理论与知识、教学实践与技能、教育心理素质培养等多个方面,如此方能为基础教育输送合格的人才(In-service Teacher)。

2.基础教育英语教学内容的复杂性

就教学内容本质而言,基础教育的英语课除了包含大量结构良好的英语语言知识外,还牵涉到大量结构不良的其他领域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能力除了需要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技能以外,实际上还包含了激發学习英语的兴趣、树立自信心、学习习惯养成、掌握学习策略、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精神等多方面的内容,进而完成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记忆能力、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精神,帮助学生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培养爱国主义精神,形成健康的人生观,为终身学习和发展初步打下良好基础的任务。{1}如上所述,充分体现了基础教育英语教学内容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3.基础教育英语教学对象的差异性

教学对象是教学活动的受众,每一个受众首先是一个独立的人,准确地说,是未成年人。未成年人的差异性表现在生理、心理、认知、社会文化背景等不同方面。从零开始学习一门外语,每个孩子的进展都会因其本身的差异性呈现不同的结果。作为基础教育教师,要考虑到方方面面的因素,也要接受因这些差异性为教学带来的各种各样的影响。

4.基础教育英语教学以师生语言能力为前提

在基础教育英语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作为语言教与学的双方,他们之间所发生的一切有关认识、实践、交际、创造的行为都是通过语言来完成的,除了教学内容是语言以外,教学的媒介工具也是语言,这一点常常被习焉不察地忽略掉。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语言沟通和交流都是以双方的语言能力为前提的。语言能力因使用者的不同而具有差异性,有些是纯粹关乎语言的,有些则是其他客观原因造成的,例如在第一语言为蒙古语的学生,在使用第二语言汉语作为媒介语言学习英语时,会受到汉语能力水平的影响,这在之前的研究里得到过证实,在此暂不赘述。

5.基础教育英语教学以语言教学为主,兼顾其他素养

以语言教学为主,指基础教育英语教学过程中,师生均应将关注的重点放在英语语言本身的教与学上,一切课堂活动都应有效服务于语言教学,从基础教育英语教学到高等教育英语公共教学乃至于英语专业的教学,这一宗旨应贯穿始终。目前,基础教育英语教学改革使用的教学方法不一。有些教学改革方式单纯注重形式,忽略了语言教学的本质,为语言学习和训练提供的帮助十分有限。以任务型教学法的基本概念来解释,语言教学过程中,教师围绕特定的交际和语言项目设计任务,学生运用参与、体验、互动、交流、合作等各种学习方式来完成活动,都要围绕调动学习者已有目的语知识和能力,在实践中认知、应用、习得目的语这一目标,学生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通过表达(expression)、沟通(communication)、证明(convincing)、解释(explain)、询问(inquiry)等语言活动来完成任务,达到学习和掌握语言的目的,同时也在发问、追问、归纳、演绎进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了不同文化,锻炼了思维、沟通、合作和创新等能力。

6.基础教育英语教学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

在基础教育英语教学活动中,传统教学往往以教师的讲授为主,学生在课堂上听讲、记忆、练习、回答问题,课后独立完成作业,由老师批改和反馈。这样的教学方式虽然高效,却忽视了学生对于学习的需求,以作业和考试的分数为终极目标,无法帮助学生形成综合语言能力,其他素养也很难培养。基于CRC项目的参与式教学法可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制定教学任务、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使用教学方法、布置作业等各个环节均充分考虑学生参与度。使学生摆脱被动性,转而主动探索需要学习的内容,参与到自己的教育中,在实践中掌握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为自身构建完整的学习能力框架。

课堂教学在以学生为中心的同时,要坚持教师的主导地位,这是教学目标的多元性和教学内容的复杂性所决定的。设计安排什么样的教学任务和课堂活动,既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又能保证教学活动的有序进行,需要教师根据自身对英语语言知识的掌握,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综合制定。教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不能放任学生各自为战、信马由缰,应该扮演好组织和引导的角色,也要执行好监督和评价的任务,承担责任,发挥主导作用。

7.基础教育英语教师培养以实践为特色,以地区需求为导向

对于高校英语专业(师范类)来说,人才培养的特殊性体现在工作岗位对于从业者极强的实践能力要求。民族地区高校的生源特点,也是高校所处地区和学生成长社会文化环境共同决定的。内蒙古自治区生活着除珞巴族以外的蒙古族、汉族、满族、回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锡伯族等55个民族,少数民族人口505.6万人,占全区人口总数的20%,蒙古族人口442.6万人,占全区总人口的17.1%。{2}一方面,国家宪法明确规定了保障少数民族使用和发展自己的语言文字的自由;另一方面,为了保障各民族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促进个人成长成才,有利于人民群众在更广阔领域就业创业,更好地融入现代社会,民族地区高校要坚定不移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促进各地区各民族发展繁荣。这两个方面是并行不悖、有机统一的整体。上述情况决定了民族地区高校英语专业(师范类)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除了要帮助学生具备基本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能力、教学知识和能力以外,还要具备跨文化视角下一些基本的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知识理论,并通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应用加以印证,形成教师(In-service Teacher)的文化理解能力,这也是由地区的实际需求决定的。

(二)基础教育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结构

在前期研究基础上,通过整理与研究对象BC两组教师、A组学生的访谈及开放式问卷,可以初步构建出基础教育英语教师的教学能力框架,如图1所示。

三、基础教育英语教师能力基本标准

基础教育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框架需要在民族地区高校英语专业(师范类)教学改革中对应实现。

第一,不同分项能力在基础教育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结构中体现不同的功能。其中语言能力教师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前提,是影响教学效果最直接、最显著的因素。教师的汉语语言能力、英语语言能力是发挥教学能力、课堂设计与实践能力的必要基础。教学反思能力的主要功能体现在查找并解决教学中出现的主要问题上,包括认知教师自身各分项能力的不足,认知教学中的跨文化因素、语言学因素、学习策略因素,调整教学方法和教学内容,帮助教师通过反思和监测作用实现教学能力進一步提升。各分项能力在框架中各尽其责,共同构成基础教育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结构框架的统一整体。

第二,基础教育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的内涵有时代性、地域性、民族性的要求。时代性是指不同的历史时期对于基础教育英语教师教学能力的结构有不同的要求。地域性和民族性是指不同地域的基础教育教师在面对不同文化背景、民族背景、语言背景的学生时,需要构建特殊的教学能力结构。民族地区高等院校英语专业(师范类)要根据地区基础教育的需求在培养方案中适配相应的内容,使得培养的人才具备与之相适应的教学能力结构。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想要提出一套完美的基础教育英语教师教学能力标准显然是非常困难的,针对不同的变量,需要不断做出相应的调整。本文提出的标准只是根据前期的研究积累,结合与研究对象的深入访谈,并参照IBSTPI的教师能力标准做出的具体化描述,旨在为进一步研究提供参考。

四、民族高校英语专业(师范类)教学改革

在CRC项目中产出的参与式教学法和嵌入式教学模块理念,加上ISEC项目倡导的过程性评价模式为英语专业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提供了既有可操作性,又符合学科专业特点的创新思路。下面以综合英语和课堂活动设计实践社两门课程为例,说明英语专业理论课和实践课教学改革。对两门课程进行改革时都采取了“教学团队+设置教学模块+多种教学法”的模式。即由多名擅长不同领域的教师针对学生知识技能的缺陷设计相应的模块,通过对教学中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讨论,改进或选用不同教学方法,供团队所有教师使用。在一定周期(通常为半学期)后,根据考核学生综合语言水平提高程度,调整模块和教学法各方面内容,改进后再次进行实践。

(一)综合英语课程

综合英语课程是英语专业的基础核心课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课程涉及听、说、读、写、译等各个方面的技能训练,在大学一年级、二年级共开设四个学期。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按照教材内容推进教学活动以外,教学团队对学生的各方面英语水平做了分析归纳,针对发现的问题设计了嵌入常规教学的5个语言训练模块。

1.语音矫正模块

根据调查访谈,有42%的学生在入学前没有接触过英语国际音标,在剩下58%的學生中,只有不到12%的学生能辨识部分英语国际音标。在访谈中得知,目前小学普遍使用自然拼读法进行语音教学。首先,自然拼读法作为第二语言教学有一定局限性:汉语使用者学习拼音文字时对于拼读相对陌生,需要教师指导。其次,英文单词中的字母组合往往有多个发音,不借助国际音标很难区分并加以记忆。第三,英语专业学生掌握英语音标基本知识对于今后从实际教学工作有百利而无一害。针对上述情况,为英语专业一年级学生设置语音矫正模块(表1)。

需要注意的是,学生对于语音的敏感程度不一样,通过纠正读音可以帮助部分学生改善语音面貌,但个别学生因个性差异会存在语音的化石化现象。面对这样的情况时要充分考虑学生情绪,适当调整评价标准。

2.课前展示模块

根据语言输出假说,为锻炼学生的英语语言表达能力,设置课前展示模块。学生以个人和小组的不同形式进行展示,采用多种评分模式,各部分评分按比例计算,作为过程性考核成绩入期末总分。模块具体情况如下(表2)。

3.背诵模块

通过在教学中长期观察发现,随着多媒体设备的逐渐普及化,学生获得英语视听和阅读材料的途径越来越丰富,内容也随之鱼龙混杂。学生在面对众多渠道带来的海量视听和阅读材料时,不仅无从下手,而且随着手机、平板设备以其便携性和易操作性逐渐代替了台式计算机和笔记本计算机,学生的视听和阅读耐性也随之流失,听音和阅读习惯逐渐呈现碎片化模式。不仅如此,耐心的丢失也导致学生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形成投机取巧的坏习惯。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作用,通过教学形式的改变带动学习习惯和学习氛围的转变。在选择背诵内容的时候,要由易到难,尤其要注意把好意识形态关,做好思政教学的内容,例如国家政府工作报告、中国日报文章摘要等官方媒体的内容,其时效性强,同国家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生活等各方面联系紧密,语言规范,都是非常好的背诵材料。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背诵,教师进行一对一检查,评分作为过程性考核成绩,计入期末总分。背诵模块设置如下(表3):

4.听力训练模块

通过教学活动中多年观察,学生入学前对于英语听力的训练十分有限。一方面,高考英语听力分数占比不高,学生听力水平参差不齐,从初中阶段起,因其教学过程中时间付出和成绩之间的“性价比”较低,一直得不到应有重视。另一方面,以考试为目的语言学习导致听力和口语在日常生活中几无用武之地。为改善这一状况,团队创建听力训练模块(表4),以课上不定时突袭小测验为评价方式,选用大学英语四六级、英语专业四级考试模拟题和真题,评分作为过程性考核成绩,计入期末总分。

5.研究报告模块

除了听、说、读三种技能,写作能力是训练难度最大的。语言是思维和交流的工具,语言学习者做语言输出实际上是在表达思维的结果,这就要求学生在输出前为内容做好准备。在语言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有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者之间的互动也非常重要。因此,教师团队有意识地通过设置一些问题,为学生创设语言意义协商和真实互动的机会。要求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小组讨论、咨询调查,最后归纳总结出对问题的研究结果,整个过程既练习了写作能力,又锻炼了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如(表5)。评分作为过程性考核成绩,计入期末总分。

6.教学方法改革

在传统教学课堂中嵌入多个教学模块后,教学方法也随之丰富。在原有的传统讲授法基础上,引入参与式教学法和小组教学模式。

参与式教学法在传统讲授的基础上设置大量的任务,为学生提供使用语言进行交际的真实场景。任务的内容可以从现实生活中有关政治、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历史、艺术等各个领域进行选取,即富有现实性,又为学生打开了眼界,提供了多个学科的知识。

小组教学模式则改变了传统课堂中学生面向教师形式,改以4—6人小组对坐,一方面从形式上为学生互相交流创建了条件,为开展课堂活动提供便利,另一方面也拉近了师生距离。教师可以自然地来到学生身边,拉近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教师得以更仔细地观察学生的学习行为,了解学生需求和性格特点,增进沟通;学生也可以随时发问,不再觉得教师是无法亲近的权威。

此外,教学团队还使用了过程性评价。正常教学的知识和技能通过各个嵌入模块中的考核方式记录学生日常学习成绩,在期末成绩中占一定比例,再加上期末闭卷考试成绩、作业和出勤,构成总成绩。既督促了学生养成持续学习的习惯,也是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记录,成绩更加科学合理有效。

(二)课堂活动设计实践社课程

课堂活动设计实践社课程与传统英语专业的理论课不同,借助赤峰学院为创建更多应用型课程而设置的特色实践学期(为期四周),面向英语专业师范生开设的实践类课程。课程主要面向就业意向为教师的二年级师范生开设,设置了多个方面的教学内容模块,并采取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表6)。

在各个模块中,除了使用前文提到的任务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和小组合作教学模式以外,需要进一步说明的是合作教学和过程性评价的使用。

合作教学是指在一个课堂里,出现两名以上教师的教学模式。合作教学的使用需要教师团队进行集体备课,明确分工。在使用初期,为了顺利推进课堂教学,参与教师利用大量课余时间进行了多次演练磨合,反复探讨在讲授、活动、讨论、展示、评价等各个环节中的分工和合作,以求达到最好的教学效果。合作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模式,也是一种很好的课堂管理模式。应用于教学实践活动后,学生反馈热烈,认为合作教学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形式,使课堂的知识量和信息量成倍增加,课堂上教师之间、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种交流模式也提供了多个观察问题的角度和解决问题的思路,对学习帮助非常大。共同参与教学活动的基础教育教师表示,受此启发在基础教育英语教学中试用,能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学生因年龄小而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的问题,也能让老师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感受和需求,很受学生欢迎。考虑到备课量和其他不确定因素,目前在英语专业的所有课程中广泛推行合作教学,时机还不成熟。

在不同课程中需要引入不同的过程性评价模式,对于综合英语这样的专业基础课,需要分段监督学生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提高,而在课堂活动设计实践社这样的实践课中,学生自我评价可以帮助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组内成员互评有利于提高小组活动效率,小组互评可以促进团队合作意识,教师评价则对学生在各個阶段的表现起着总领全局的作用。在最后一次课上的反馈展示中,多名学生坦言“第一次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第一次全身心地融入一个团队”,这也正是研究者在实施教学评价改革时期待的结果。

——————————

注 释:

{1}小学英语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民族人口[EB/OL].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网站数据,2018-08-08.

{3}Klein James D.et al.著,顾小青译.教师能力标准:面对面、在线及混合情境[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责任编辑 徐阳)

A Study on the Reform of English Major Teaching in Ethnic Universities based on a Intercultural Perspective

MA Wei

(Chifeng University, Chifeng 024000, China)

Abstract: This study focuses on the reform of English majors (normal classes) teach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ethnic areas based on a intercultural perspective. In the combination with former researches and analyzing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nglish teaching in basic education, this paper constructs the structural framework and basic standards of teaching ability of Basic Education English teachers, and adopts Embedded Teaching Module as a tool to conduct the research on teaching reform in Integrated English course and Practise of Class-Activity Design course. The research aims to integrate actual demand of practitioners of basic education and regional society into the process of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personnel training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to provide support for professional certification of teacher training, and diversified solutions for cultivating practitioners in urgent need of regional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Keywords: Intercultural Perspective; Basic Education; Teaching Reform; Practitioner Cultivation

猜你喜欢

跨文化视角基础教育人才培养
跨文化视角下的中国菜名英译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政策话语的迁嬗
教育均衡发展:现代教育发展的新境界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基于微课应用的专递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
女子中专班级管理共性问题与解决策略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高职英语阅读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