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内蒙古辽代文化遗产资源创新与利用

2021-09-09于晓娟

关键词:内蒙古途径利用

于晓娟

摘 要:契丹辽文化遗产资源在内蒙古自治区民族文化中占据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主要包括遗址资源、墓葬资源、建筑资源、科技资源等方面。如何对这些遗产资源进行利用,近而达到文化传承的目的是当前需要探讨的问题。本文从辽代文化遗产资源的特征入手,分析内蒙古辽代文化遗产资源的创新与利用途径。

关键词:内蒙古;辽文化资源;利用;途径

中图分类号:K8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21)07-0012-05

内蒙古自治区特别是赤峰地区是契丹族的发祥地,历史上他们曾活跃在潢水和土河一带(今西拉木伦河和老哈河一带),契丹族是中国古代北方的重要少数民族之一。公元916年,巴林草原的耶律阿保机统一了契丹八部,建立了一个强大的,可与当时的宋相对立的民族政权。辽代建立之后,统治者兴建了五京,其中,辽上京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林东县,辽中京位于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辽西京位于今山西省大同市,管辖着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的部分地区。因此,内蒙古自治区被称作是契丹族的“龙兴之地”,辽王朝在这里创新政治制度,实行“一国两制”,将北方的多民族统一于一个政权之下,开辟草原丝绸之路,促进文化交流与融通。自古以来,内蒙古地区特别是赤峰市、通辽市是辽文化遗产资源的发源地,契丹民族留下了众多的遗址、城址、岩画、墓葬、佛塔、石刻等文化遗产资源。

同时,也涌现出一大批著名的契丹辽文化的研究者,这些历史学者、考古学者的研究成果受到人们的关注。但将文化资源揭示出来远远不够,我们的目的是将优秀的文化传承下去,所以文化资源的创新与利用就成了我们今天需要研究的主要问题。

一、辽文化遗产资源的特征

文化遗产和文化资源是两个不同的概念。文化遗产指历史遗留下来的,具有较高文化、历史、艺术或科学价值,并以特定实物或者非实物的形态存在的人类创造物[1]。而文化资源是将文化视为一种可以创造财富的资源,把它作为一种经济生产活动的投入要素。文化遗产资源是指将历史遗留下来的文化遗产作为一种资源,对其进行创新利用,近而达到文化传承、遗产保护及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作用。

文化遗产只有具备了作为资源加以利用的属性,才能成为文化资源,才能作为一种经济投入要素加以开发和利用。辽文化遗产资源本身具备了作为文化遗产的资源特性:

(一)精神内容的可移植性

文化遗产由两部分构成,一是精神内容,二是把精神内容呈现给人们的物质载体。文化遗产的精神内容是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创造的精神财富的积累,所以文化遗产的本质是精神的创造物。当人们将文化遗产作为一种可以创造价值的资源来利用时,主要是对它的精神内容的利用,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文化内涵的传承和运用。多年来在众多学者对辽文化研究的基础上,保证了辽文化遗产资源的原真性,学者们通过研究,将隐藏于文化现象背后的精神内涵加以辨识和提取,移植到其他的载体之上,这决定了辽文化遗产是可以作为文化资源被利用的。

(二)可衍生性

“衍生”指将文化遗产所蕴含的精神内容加以提取,与现代其他载体相融合形成新的以物质形态表现出来的产品形式。辽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涵是可以被提取,并与现实生活中的其他物质载体相结合,形成消费者需要的新产品,这种衍生性在辽文化遗产传承保护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使我们在不破坏文化遗产原有状态下,对它加以开发和利用。比如對辽文化遗迹进行合理的开发,打造文化旅游产品,通过这一方式让更多的人了解辽文化,同时可以研制开发各种类型带有辽文化符号的文创产品,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

(三)可交易性

将文化遗产开发利用,使文化遗产作为一种资源存在的时候,它就具有了使用价值,故此就具有了可交易性。文化资源也可以作为经济的投入要素,需求方通过经营权授让的方式获取对文化遗产资源的投资和开发权利。比如遗址的旅游开发,可以将它作为一种经济要素。但文化遗产资源的可交易性要区别于其他经济要素,文化遗产资源是国家的、是民族的,不是某一个人或某一个组织的,所有权的归属问题应该明确。同时由于文化遗产资源的特殊性,需要在开发利用过程中以保护为主,利用是为传承和保护服务的。

(四)耗竭性

文化遗产资源本身是不可再生的,故此它与其他资源一样,会随着开发利用的加强出现耗竭的危险。一方面受自然环境、社会环境、人为破坏因素的影响,一些物质文化遗产会逐渐损耗,如遗址、墓葬、建筑等;另一方面,某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由于传承人年迈或后继无人,无市场需求而导致资源的枯竭乃至消逝。

由上述特征可知,目前辽文化遗产资源虽然丰富,但也具有很大的脆弱性。这要求我们在对它进行利用的过程中,时刻谨记保护为主,不能进行违背遗产资源自身规律的开发和利用。

二、内蒙古辽代文化遗产资源分析

内蒙古自治区是辽文化的重要发源地,这里分布着大量的辽代文化遗产资源,其文化内容涵盖了政治、经济、文学、艺术等各个方面,它的种类齐全,类型多样,如遗址、墓葬、岩画、建筑、传说故事等等,在区域民族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

从辽代城址资源来看,目前内蒙古地区已发现了200多处辽文化城址。契丹民族之初游牧狩猎,居无定所,无城池。直到耶律阿保机的伯父述澜“以遥撵氏于越之官,占据潢河沃壤,始置城邑,为树艺、桑麻、组织之教”[2]。辽朝的第一座城池越王城就在今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左旗。《辽史(地理志)》载:“上京临潢府,本汉辽东郡西安平之地,新莽曰北安平。太祖取天梯、蒙国、别鲁等三山之室于苇甸,射金龊箭以识之,谓之龙眉宫。神册三年城之,名曰皇都。”[3]上京这座辽代建造最早的都城,平面呈“日”字,分为皇城和汉城两部分,城墙为夯土筑成。皇城的三面城墙上有马面,建有瓮城,城内共九条不规则的道路,三横六纵。西山坡有一座辽代始建的寺院,2012年对其进行了发掘,此次发掘获得2012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汉城由于汉人居住而得名,城内有纵横的街道。1961年,辽上京遗址被列为我国第一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辽中京遗址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家“十二五”期间重要遗址。据《辽史(地理志)》记载,辽中京建于公元1007年,主要由汉工匠仿北宋汴梁城建造而成[4]。分为外城、内城、皇城三部分。众多的辽城址对后人研究辽的建筑风格、政治制度、经济发展、民族交流具有重要意义。

从辽代墓葬资源来看,最初契丹人并无掩埋尸体的习俗,据《契丹国志》记载:“父母死而悲痛者,以为不壮,但以其尸置于山树上,经三年后乃收其骨而焚之。因酌酒而祝曰:‘冬月时,向阳食;夏月时,向阴食;我若射猎时,使我多得诸鹿。”[5]直到北齐开始契丹人有了建墓埋葬的习俗。之后受汉文化的影响重视死后墓的建造。辽代墓葬分为皇室墓、贵族墓、平民墓等几种。辽皇帝的五座陵墓中有三座(祖陵、怀陵、庆陵)分布在内蒙古自治区。祖陵在今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左旗石房子村,文献中将其称为“黑龙门”,凿山而建,内陵为太祖陵,外陵为陪葬墓。怀陵位于赤峰市巴林左旗,建在封闭的环境下,四周山石环绕,在内陵出土大量精美的建筑构件。庆陵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巴林右旗的庆云山,保存完好,墓壁有造型精美的壁画,反映了契丹人的社会状况。

除帝陵外,目前还发现了众多辽贵族墓。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奈曼旗的陈国公主墓。此墓为砌砖多室墓,墓道为阶梯行,两壁有壁画,绘有侍从牵马图,前室壁画为男侍女仆欲侍奉主人图,西耳室绘侍卫图。出土众多规格很高的金银器、陶瓷器、木器、玉器、玻璃器等随葬品。这一墓是目前发现的保存最完整的、规格最高的契丹贵族墓,为我们研究契丹贵族的状况提供可贵的资料[6]。另外还有耶律与之墓、宝山二号辽墓等等。在内蒙古自治区还发现了很多辽代平民的墓葬,结构基本与贵族墓一致,但要简陋很多。通过墓葬资源我们不仅可以了解辽朝的丧葬习俗,同时也向我们展示了辽朝社会多方面信息。

从建筑资源来看。辽朝崇佛、礼佛,建了很多佛寺、佛塔。“城龙化州于潢河之南,始建开教寺”[7],可见太祖时期就开始建寺庙,并且为僧人们建寺庙居之,以示天助雄武。赤峰市地区仍保留着辽王朝上京塔、中京三塔、敖汉五十家子白塔、武安州白塔、庆州白塔、元宝山小五家子白塔。现存的辽代佛塔直至今日依旧矗立在赤峰市的青山绿水之间,深化了赤峰乃至内蒙古的文化内涵。

从出土的可移动文物来看。内蒙古有大量的辽文化遗址、遗迹,出土的可移动文物类型丰富、品种齐全。契丹先民以游牧为主,《辽史》载契丹人“畜牧畋渔以食,皮毛以衣,转徙随时,车马为家”[8]。建国后,吸收了很多汉的文化,开辟草原丝绸之路,所以不仅有体现本民族特色的器物,也有体现民族融合的器物,更有反映异域特色的器物。体现民族特色的文物,如陈国公主墓出土的完整马鞍、鸡冠壶和辽三彩。在耶律与之墓出土几件鸡冠壶,其中有一对为白釉鸡冠壶,明显带有辽早期的特点。在赤峰市大营子镇辽驸马赠卫国王墓中出土了17件单孔鸡冠壶,1件鎏金鸡冠壶,壶把为鸡冠形,壶身与马镫类似,颈部有牡丹纹,壶身两侧簪刻梅花鹿[9]。辽三彩以黄、绿、白为主色,吸收了中原的技术特点,内容上体现契丹族的民族特色。最早的三彩出土于辽耶律羽之墓[10]。在赤峰市出土的有三彩龙纹执壶、三彩摩羯壶属于浮雕式,装饰精美。

另外,在内蒙古自治区出土了大量的辽代金银器、瓷器、玻璃器等等,既体现了本民族的文化特色,同时又反映了中原文化、西域文化等不同文化的交融,体现了契丹民族文化上兼容并蓄的胸怀。

从科技资源来看,契丹辽朝设有医疗机构和医官,如太医局、局使、副局使、翰林医官,这些机构和官职的设置有利于遼朝医疗事业的发展。契丹女尸的发现,体现当时先进的利用化学物质的特性来处理尸体不腐的技术。天文历法上,辽朝的《大明历》是在中原历法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辽朝设立了专门的司天监掌管天文历法。

三、辽文化遗产资源的创新与利用

内蒙古自治区通过进行文物普查工作,基本掌握了全区的文化遗产资源,也基本明确了辽文化资源,利用传统及现代科技手段共发现辽代各类遗存几千处。我国对文物实行分级管理,辽上京遗址和辽中京遗址1961年被列入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内蒙古的辽文化遗迹共有23处。内蒙古自治区先后公布了四批全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其中辽文化遗存多处。近年来,通过政府、社会等多方积极进行文物的保护工作,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目前内蒙古的辽文化资源保护利用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受自然、人为因素的影响,遗迹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洪水对辽上京的破坏,周边居民的生产生活对遗址的破坏,基础建设对遗址的破坏,在利润的驱使下非法盗掘对文物的破坏等等。从利用方面讲,近些年从文化资源传承保护的角度做了很多工作,比如学术界的深入研究,学者们出版了大量的研究专著和论述,问世后,让更多的人了解和认识了内蒙古地区的辽文化资源;设立专门的博物馆,展示契丹辽文物;创建辽文化产业园;研究开发文创产品;加强文化遗产的宣传力度等等,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需创新保护利用方式,探讨更加合理有效的保护利用途径,将文化遗产转化为带动地方发展的文化资源。

(一)加大对文化遗产资源的宣传

文化遗产资源要通过中介实现宣传的目的,要让大众了解它、认识它,才能够传承保护利用它,如果得不到人的认可、接受,也是不可能发挥任何作用的。马克思曾说过“理论一经掌握群众就会变成物质力量”。故此,对辽文化遗产资源而言,它应该在全社会范围内广泛传播,转化为人们的思想。所以必须让研究成果走出“象牙塔”、走出研究所、走向社会,被广大人民群众所接受进而来影响和改变人们的精神世界。要充分运用传统及现代手段如报纸、网络、新闻媒体,充分发挥地方社科联的作用,对其进行宣传,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生动有趣的表达方式向最广大的观众传播优秀成果,调动人民群众的认知兴趣。在这方面,我们可以选择优秀的专家,优秀的成果加以尝试,如对契丹辽习俗、语言文字、音乐舞蹈、影响人物等进行讲解,营造契丹辽文化遗产资源大众化的氛围。

充分利用互联网技术,开拓宣传的平台。互联网时代,改变了人们原有的生活方式,辽文化遗产资源的创新利用也应以一种开放的心态面对变化了的外界环境。可以将文化遗产资源以图、文、动漫等方式在大众喜闻乐见的网站上加以宣传。可开发软件,加强互动性,提高人们的兴趣。传播范围扩大了,自然就会收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同时遗产资源科普化。目前类似于辽文化这类知识的受众无外乎研究者、学生等群体,受众有限。其主要原因是最普通的群众很少有人对晦涩难懂的学术研究成果感兴趣。故此,需要有专门的人员编写科普类的读物,图文并茂的以最通俗的方式展现文化精神和文化内涵。但这种科普读本必须以史实为基础,不能为了迎合读者的兴趣而脱离历史进行杜撰。充分利用好科普宣传周,让其进入各级校园,进入到民众之中。

充分利用文化遗产保护日、博物馆日及其他重大节日,正确的、准确的宣传,让民众生活在这样一种文化氛围之中,渐渐地形成一种认同感、自豪感。

(二)以数字技术为手段,利用遗产资源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化生活也在追求着更进一步的发展,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发达改变了人们传播、接收信息的途径,信息图像化成为未来的发展趋势。同时也成为契丹辽文化遗产资源利用的一种趋势。可以将文化资源中的神话传说、文学作品、绘画、建筑等融入数字动画之中。

数字动画的成功案例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国家馆的《清明上河图》,短短几分钟的放映让世人感受到了被动的城市文化,这不能不给契丹辽文化遗产资源的利用以启示,我们也可以进行一系列的尝试。如“青牛白马”传说一直以来众多学者都对其进行过解读,我们可以将其制作成动画电影,这是让人们了解契丹辽朝的开始。另外众多的契丹辽文学艺术作品,也可以对其进行加工创作,如耶律楚材的《过阴山和人韵》、寺公大师的《醉义歌》等。辽代的绘画、壁画有代表性的如:耶律倍的《射骑图卷》《射鹿图卷》,辽庆东陵《四季山水》壁画等。对他们进行艺术加工和创造来体现契丹人游牧文化。

辽代各种类型的舞蹈、技艺表演如马术、摔跤、驯兽等都可以融入其中,让它们以最形象直观的方式出现,不但对其进行了利用开发,同时也进行了有效的保护。

另外可以打造数字化主题博物馆,利用网络和数字动化技术创建一个网上虚拟的3D契丹辽文化博物馆,这项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的、巨大的工程。当人们在虚拟的展厅前“点击进入”后,有供选的几大模块,包括政治、经济、文教、社会、文物等,观众可以任意选择感兴趣的模块进入浏览,每一模块内部又是以音、像、文字等形式展示的。如点击进入“社会习俗”模块,内部细分为契丹族的各种习俗,每种除了文字介绍外,还配有动态的模拟表演,让观众似乎置身于那个时代之中,有親临其境的感觉。

(三)发展辽文化旅游产业

近年来国内旅游业迅速发展,随着人们需求的转变,旅游也开始由休闲娱乐观光游向更深层次的文化体验游过度。人们不再满足于走马观花式的看山看水,厌倦了旅游区的人山人海。故此,文化游应运而生成为人们追求的主要目标。

合理的旅游线路是实现旅游资源价值的重要组成部分。以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为例,辽文化旅游仍然没有形成品牌,虽然拥有如辽代京城、皇陵、州城、县城、大贵族墓园、佛塔、瓷窑遗址等资源,但空间分布分散、资源组合难度较大。

在整个赤峰市地区,契丹辽文化产业发展最具的潜力的是巴林左旗,目前左旗境内有各种不同历史时期的历史文化遗存819处,其中700多处属于契丹辽文化遗存,现有的6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4处为契丹辽文化遗存,境内的辽真寂之寺、辽祖州陵、上京博物馆被列入全市精品旅游线路。同时,契丹辽文化产业园可以说是目前文化资源与旅游融合的主要代表,所以从全市的角度讲,发展契丹辽文化游以巴林左旗为中心进行时一个最好的选择。

合理设计旅游纪念品。旅游纪念品是一种特殊的商品,是地方文化符号的特殊表现形式。在纪念品的设计中要突出文化元素,要能够传递文化信息,反映的文化内涵。可将辽的文化元素融入现代文化之中,融入现代人的生活之中,使产品既具有实用性又具有文化性,无形中对文化起到了传播的作用。

(四)打造核心文化品牌,发展文化演绎产业

内蒙古自治区特别是赤峰市契丹辽文化遗产资源丰富,虽然没有如南方很多地区一样绮丽的自然风光,但是我们有着独特的民族传统。近年来“又见系列”“印象系列”“千古情”系列着实吸引了众多的眼球,对我们来讲无疑可以做一些大胆的尝试。

我们可以借鉴其演艺产业发展之路打造我们的文化品牌,我们可以打造一座城,在城内还原契丹民族的原始生活场景、风俗习惯,让人们以体验式的形式对契丹文化有所感、有所悟。在城内打造一台以契丹民族文化为主题的演出,如可分为这几部分:契丹起源、辉煌功绩、四时捺钵、射柳之仪、歌舞升平、草原丝路、融合发展等几个篇章,将契丹族的历史、文化浓缩于舞台之上,以史为依据,将历史内容艺术化,让人难以忘记。用“老牌”来打造“新品牌”更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演出力求达到震撼的效果,充分利用现代科技,舞美、灯光。

(五)探索辽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利用模式

资金问题是几乎所有文化遗产资源开发利用时遇到的普遍性问题,但《印象刘三姐》证明,走“政府引导、民间投资、市场运作”的产业发展模式是符合文化项目发展的路径的。政府引导,有利于项目的顺利实施。民间投资,能解决巨大的资金问题,保证项目的实施;市场运作,将项目交给市场,在市场中得到检验并不断调整。我们可以运用这种发展模式,做一个政府满意、投资获利、群众实惠、社会效益高得多的项目。所以,政府应鼓励民营资本投资文化产业,在准入条件、审批等方面保证其与其他国有文化企业享有同等待遇,鼓励其从事文化产品的生产和交流。

内蒙古自治区辽文化遗产丰富,涵盖遗址、墓葬、壁画、建筑、石刻碑石、可移动文物等等。作为一种文化遗产资源,它本身具备着文化资源所具备的属性。今天我们对它进行利用,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护和传承,希望能够通过宣传、数字化、文旅融合、打造核心品牌、探索开发模式等途径合理地、可持续地对它加以利用,更好地传承民族文化。

但同时也应该认识到,辽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在辽朝建国之后,从政治制度到文化政策都吸纳了很多中原文化的内容,使得自古代起就形成了各民族融合发展的局面,历经千年,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所以,今天我们研究辽代文化遗产资源的创新与利用,就要充分认识到历史上的契丹民族与其他民族一道共同缔造了伟大的中华民族,共同创造了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不同民族之间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交融关系,深入挖掘这种民族交流交往交融的文化内涵,进行创新性保护利用,有助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

参考文献:

〔1〕王晨,王媛.文化遗产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6.10.

〔2〕(元)脱脱.辽史(卷五十六)仪卫志二[M].北京:中华书局,2016.1007.

〔3〕(元)脱脱.辽史(卷三十七)地理志一[M].北京:中华书局,2016.496-497.

〔4〕(元)脱脱.辽史(卷三十九)地理志三[M].北京:中华书局,2016.545-546.

〔5〕(宋)叶隆礼撰,贾敬颜,林荣贵校对.契丹国志(卷23)国土风俗条[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 231.

〔6〕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辽陈国公主驸马合葬墓发内掘简报[J].文物,1987(11).

〔7〕(元)脱脱.辽史(卷一)太祖耶律阿保机(上)[M].北京:中华书局,2016.2.

〔8〕(元)脱脱.辽史(卷三十二)营卫志中[M].北京:中华书局,2016.423.

〔9〕数字源自马沙.论辽代鸡冠壶的分期演变及其相关问题[J].北方文物,2001(01);項春松.赤峰发现的契丹鎏金银器[J].文物,1985(02).

〔10〕齐晓光,等.耶律羽之墓发掘简报[J].文物,1996(01).  (责任编辑 孙国军)

Innovation and Utilization of Liao Dynasty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 in Inner Mongolia

YU Xiao-juan

(Chifeng University, Chifeng 02400, China)

Abstract: The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 of Khitan Liao play an irreplaceable role in the national culture of Inner Mongolia, including the resources of ruins, tombs, building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tc. How to make use of these heritage resource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is a problem that needs to be discussed at present. This paper starts from the characteristics of Liao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 to analyze the use path of Liao culture in inner Mongolia.

Keywords: Inner Mongolia; Cultural Heritage Resources of Liao; Use; Ways

猜你喜欢

内蒙古途径利用
利用min{a,b}的积分表示解决一类绝对值不等式
利用一半进行移多补少
在内蒙古,奶有一百种吃法
这是美丽的内蒙古
构造等腰三角形的途径
可爱的内蒙古
利用数的分解来思考
Roommate is necessary when far away from home
减少运算量的途径
爱在内蒙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