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气养阴活血法干预扩张型心肌病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分析
2021-09-09王辰张艳
王 辰 张 艳
(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辽宁 沈阳 110032)
目前研究认为,感染与非感染的炎症、中毒、内分泌和代谢紊乱、遗传、精神创伤等因素与扩张型心肌病(dilated cardiomyopathy,DCM)有关,其特征为左心室扩大伴射血分数下降,常伴有心律失常,是一类以左心室或双心室扩大伴收缩功能障碍为特征的心肌病[1]。国内外学者对DCM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措施进行了大量研究,仍未明确其具体的发病机制,且未发现有效的预防措施和特异性的治疗方法,这给临床治疗DCM带来了困难[2]。中医认为扩张型心肌病病因为心气亏虚为主,痰瘀互结为标,治以益气生脉、养阴生津,方用生脉散加减,以滋阴益气药物为主,活血化瘀药物为辅,从而达到缓解心气虚损、瘀血内停所致各种临床症状和体征。本次试验旨在探讨益气养阴活血中药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于我院就诊的DCM并心力衰竭患者56例为研究对象,时间为2018年6月至2020年6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n=28)和观察组(n=28)。所选患者及其家属均已签署知情同意书。对照组中,男女比例为16∶12;年龄48~68岁,平均年龄(56.38±3.65)岁;病程0.6~8.2年,平均病程(3.82±1.13)年。观察组中,男女比例为15∶13;年龄47~69岁,平均年龄(56.39±3.68)岁;病程0.6~8.4年,平均病程(3.85±1.12)年。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①扩张型心肌病诊断标准:参照2018年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和中国心肌炎心肌病协作组制定的《中国扩张型心肌病诊断和治疗指南》中临床诊断标准。②心功能分级参照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心功能分级。③中医证型诊断标准参照《中药新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中气阴两亏及气虚血瘀证诊断标准制定。纳入标准:①患者年龄在18~70岁。②影像学检查发现心室扩大,心肌收缩幅度降低。③心功能分级≤Ⅲ级。④病程>6个月。⑤中医证型为气阴两虚兼血瘀证。排除标准:①冠心病、先天性心脏病、风心病以及未能控制的高血压、糖尿病患者。②肝肾功能障碍者。③对试验所用药物过敏或禁忌证者。④合并精神方面或神经系统疾病者。⑤围生期心肌病患者。
1.3 治疗方法 对照组予以常规西医治疗,具体用药参照《中国扩张型心肌病诊断和治疗指南》规定,包括:卡托普利片25 mg日3次;酒石酸美托洛尔片25 mg日2次(可逐渐增量至静息心率≥55次/分为目标剂量);螺内酯片20 mg日1次口服;对存在液体潴留的患者予呋塞米片20 mg日1次口服。连续治疗2个月。观察组在对照组常规西药的基础上联合中药治疗。具体组方如下:人参15 g、麦冬15 g、五味子10 g、黄芪20 g、玄参15 g、丹参10 g、三七6 g、葶苈子10 g、茯苓10 g、红花10 g。以上药物由我院制剂中心进行煎煮,每剂3袋,每袋100 mL,每次1袋,每日早晚温服。连续治疗2个月。
1.4 观察指标和评价标准 观察两患者临床疗效、心功能指标和不良反应情况。临床疗效:参照《中药新药治疗心力衰竭的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临床疗效分为显效(心功能改善等级≥Ⅱ级,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有效(心功能改善等级为Ⅰ级,临床症状和体征较治疗前有所改善)和无效(心功能、临床症状和体征均无改善,甚至加重)3个级别。心功能指标通过彩超进行检测,主要观察左心室最大舒张末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左轴缩短率(FS)。不良反应主要包括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该试验所有数据均通过SPSS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其中的计数资料用%表示,并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表示,并采用t检验。P<0.05表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 两组治疗总有效率比较,观察组(82.14%)明显高于对照组(53.57%),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对比[n(%)]
2.2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对比 治疗后,观察组LVEDD明显低于对照组,LVEF、FS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对比()
表2 两组患者心功能指标对比()
注:两组同指标治疗前后比较,aP<0.05。
2.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对比 对照组不良反应率为17.86%,观察组不良反应率为14.28%,两组间不良反应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对比[n(%)]
3 讨论
2018年最新的《中国扩张型心肌病诊断和治疗指南》将DCM定义为一种异质性心肌病[3],表现为以双侧心室扩大,心肌收缩功能不足为主要特征,其患病率在0.4%以上,未经治疗的患者1年生存率为70%~75%,5年生存率低至50%[4-5]。目前西医治疗多为病因治疗,纠正心力衰竭及心律失常。中医治疗多为改善症状、体征及心功能。本试验所用益气养阴活血中药是在生脉散的基础上辅以活血化瘀药物,具有气阴双补,活血通脉的作用,对于心气虚、心阴虚所引起的心脏功能不足有着明显的改善作用。因此,益气养阴活血中药或可弥补常规西医治疗DCM并心力衰竭临床疗效的不足。
现代医家将DCM归属于“心胀、胸痹心痛、心悸、喘证、饮证、水肿”等范畴[6]。其病因多责之于先天禀赋不足,或外邪侵袭、七情内伤、饮食劳倦等因素,病位在心,然与肝、脾、肺、肾密切相关,多属本虚标实之证,本虚气血、阴虚、阳虚多见,标实以血瘀、痰湿、寒凝、热毒等居多。在疾病发展的过程中,多种病理因素常交互出现[7]。李淑艳等教授[8]认为本病病因复杂,或有外感六淫病邪,或过度劳累而诱发;或禀赋异常,复感六淫之邪直犯心体,耗伤心气;或药物损伤,药毒入血,直伤心体。郭小乐等[9]认为本病初期以心气、心阳亏虚为本,痰瘀互结为标;中期为脾肾亏虚,痰瘀互结;危重期阴阳俱损,痰瘀互结。故提出了“益气温阳滋阴、化痰祛瘀”的基本治疗大法,以达到“通补兼施、邪祛正安”的目的。周贤等教授[10]强调,辨治此类病证,应当重视“久病入络”,瘀、湿、痰结聚日久,非但阻碍气机,更是浸淫于络脉之中,有化热、化毒之可能,则胶结之势更甚,络脉更伤,入络之病邪亦不易祛除,故处方用药之中,要考虑入络之病邪,可酌情辅以全蝎、蜈蚣、水蛭等通络、散结之品。
本课题组认为DCM并心力衰竭主要由于心气阴两虚,气血运行不畅而生瘀血、痰湿等产物,而出现心悸、气短、水肿等症。故本方中黄芪、人参共为君药,可滋补元气,利水消肿;麦冬、玄参五味子合用以滋阴、敛阴并重,共为臣药;三七、丹参、红花合用,可凉血活血,散瘀通经;葶苈子、茯苓可利尿消肿。共奏益气养阴、活血通脉之效。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但两组的不良反应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表明益气养阴活血中药联合常规西医治疗DCM并心力衰竭的临床效果显著,安全性良好。
综上所述,DCM并心力衰竭患者采用益气养阴活血中药联合常规西医进行治疗的临床疗效显著,且安全性良好,可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