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龄老人股骨颈骨折的临床治疗分析

2021-09-09吴京亮魏志凌张丛笑

中国医药指南 2021年22期
关键词:股骨颈股骨头高龄

吴京亮 魏志凌 张丛笑

(北京市海淀医院骨科,北京 100080)

近些年我国高龄老人股骨颈骨折的发生率逐年增多,此类患者的发病原因多为跌倒造成的躯体扭转以及间接暴力传导造成股骨颈的骨折[1]。目前临床上治疗高龄老人股骨颈骨折的方法主要分为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两种,但是这两种手术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存在差异。本文将深入分析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价值,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9年2月至2020年10月收治的54例高龄老人股骨颈骨折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对患者平均分组后,试验组患者27例,男16例,女11例,年龄72~86岁,平均年龄(79.35±2.73)岁,骨折原因包括跌倒伤23例、车祸伤4例。对照组患者27例,男15例,女12例,年龄70~88岁,平均年龄(79.31±2.76)岁,骨折原因包括跌倒伤22例、车祸伤5例,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可比较。本次研究得到医院伦理委员会的支持,患者或监护人知情且自愿参与本次研究。患者的纳入标准为:①患者入院后经影像学检查确诊为股骨颈骨折。②为新鲜骨折,发病时间≤5 d。③患者对手术治疗耐受且依从性良好。患者的排除标准为:①陈旧伤患者。②血糖或血压控制不理想患者。③合并全身其他部位骨折。④对手术治疗不耐受患者。

1.2 方法 两组患者入院后均接受常规的镇痛治疗,在影像学以及其他相关临床指标检查后,排除手术禁忌证。两组患者的不同手术治疗方法为:试验组患者接受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做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后,取侧卧位,以髋关节外侧入路并切除切断短外旋肌群,用电刀做“U”形切口打开关节囊,用骨摆锯切断股骨颈后取出骨折端;经髓腔锉由小到大的拓展髓腔,当髓腔拓展效果理想之后,置入适当的生物性股骨假体柄与人工股骨头;部分选择骨水泥性假体柄,经骨水泥彻底填充骨髓腔后,置入假体并加压,确保骨水泥彻底固化。最后缝合关节囊以及外旋肌群的重建,重建效果满意后开始放置引流管并缝合创口。对照组患者接受人工全髋节置换术治疗。其麻醉方法、体位选择等与试验组相同,做髋关节外侧入路后切断短外旋肌群;用电刀打开关节囊后取出骨折股骨头,后清理髋臼,由小到大的用髋臼锉按照外展45°、前倾15°的方法打磨髋臼后再安装相应大小的髋臼架体,其他处理方法与试验组是相同的。

1.3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进行评估,其中患者症状消失可认为治愈,否则为未治愈。记录两组患者围手术期的相关资料,包括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首次下床活动时间、住院时间等;记录两组高龄老人股骨颈骨折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情况,并采用髋关节功能评分量表(Harris)评价患者的关节功能,得分越高则证明关节功能越满意。

1.4 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25.0软件,本次研究中的计数资料采用χ2值检验,计量资料用t值检验,当P<0.05时认为数据差异。

2 结果

2.1 手术治疗效果 结果显示,两组患者的手术治疗均取得成功,治疗总有效率均为100%,组间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

2.2 围手术期指标 试验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用时、住院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数据差异显著(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表1 两组患者围手术期指标比较()

2.3 髋关节功能 在对两组患者做为期3个月的随访后,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在手术治疗后髋关节功能要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分,)

表2 两组患者髋关节功能(分,)

2.4 并发症发生率 在比较高龄老人股骨颈骨折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后,结果显示试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

表3 两组并发症发生率

3 讨论

高龄老人股骨颈骨折的临床发病率逐年升高,已经成为不容忽视的医疗卫生问题,关于患者术后并发症的防治以及促进早期康复等都成为医师重点研究的内容。因为本病症的保守治疗方法不理想,为了能够进一步促进患者康复,在临床上需要通过外科手术的方法快速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2]。而因为高龄老年患者的身体功能下降,因此在手术方式的选择上会受到诸多限制,根据当前临床治疗经验可以发现,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在高龄老人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治疗中能够取得满意的疗效,该手术治疗方法的主要优势就是可以短时间内改善患者的关节疼痛情况,并促使髋关节改善,避免因为长期卧床而增加并发症发生率,并避免股骨头缺血性坏死以及骨折不愈合等问题发生[3]。但是实际上,受患者高龄等因素影响,手术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不确定,这就要求在临床治疗期间能够寻找到一种更加科学有效的治疗方案[4]。

在本次研究中,本文详细讨论了人工股骨头置换与人工全髋节置换术的临床治疗效果,从本文的相关数据上来看,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所取得治疗效果更满意,虽然两种手术治疗方法的临床总疗效数据差异不显著(P>0.05),但是在比较两组患者的围手术期相关指标后,表1资料显示试验组患者在接受人工股骨头置换术治疗后,患者的术中出血量、手术用时、住院时间、首次下床活动时间分别为(85.69±19.58)mL、(89.72±10.48)min、(8.95±1.26)d、(1.98±0.48)d,相关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的髋关节功能评分比较,试验组患者治疗后的髋关节功能评分要明显优于对照组,其中术后1周、术后1个月、术后3个月的髋关节功能评分分别为(72.06±4.42)分、(81.18±4.16)分、(90.94±3.26)分,相关数据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最后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显示,试验组患者为11.11%,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3.33%,数据差异显著(P<0.05),提示不同手术治疗方法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存在数据差异。

临床上在治疗高龄老人股骨颈骨折期间,影响手术治疗效果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在临床干预期间通过选择正确的手术入路能够取得理想的疗效,其中常见的入路方法包括前外侧入路、前方入路等,在本次研究中,选择的侧卧位入路主要是从阔筋膜张肌、缝匠肌中进入后,可以保护髋臼周围软组织,且不会损伤外旋肌群等[5]。同时在股骨颈骨折手术治疗中,下肢深静脉血栓是医师重点关注的内容,根据现代医学研究发现,下肢深静脉血栓与术中、术后的凝血机制障碍之间存在密切关系,因为高龄患者存在器官功能衰退、长期卧床、静脉回流减慢等问题,最终造成下肢血运处于相对滞缓的状态[6-7]。在本次研究中发现,试验组患者在接受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后,因为手术创伤对患者机体的伤害较小,因此患者下床活动时间更短,有助于术后康复。本文研究结果也证实,试验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提示人工股骨头置换治疗方法在临床上具有满意效果。

同时在手术治疗期间,选择正确的手术治疗时机已经成为影响手术治疗效果的关键。在本次研究中所有入选均为新鲜骨折患者,也有学者研究强调正确的手术时机对于促进康复的意义重大,其原因可能为:在股骨颈骨折发生后,随着骨折时间延长,会显著增加髋臼关节面软骨及软骨下骨骨质疏松发生率,增加手术治疗难度;同时在手术治疗期间随着病程的延长会造成软组织痉挛以及肌理减退等,影响了手术治疗效果[8-9]。在手术治疗期间,髋臼磨损与假体类型也是影响手术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本次研究中考虑到高龄患者普遍伴有骨质疏松等症状,所以在临床治疗期间通过选择型号合适的假体并对髋臼进行处理,能够进一步提高手术治疗效果,这一点在本次研究中有所体现[10]。

综上所述,在高龄老年股骨颈骨折患者临床治疗期间,本文所介绍的两种手术治疗方法均能取得满意的疗效,但是与人工全髋节置换术治疗方法相比,人工股骨头置换术往往能够取得更满意的临床疗效,患者的围手术期指标满意,并发症发生率更低,提示该治疗方法的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猜你喜欢

股骨颈股骨头高龄
舒适护理在股骨颈骨折护理中的应用
股骨头坏死的中医治疗
易于误诊为股骨头坏死的股骨头内病变的鉴别诊断
小儿股骨颈血源性骨髓炎误诊1例
老年人股骨颈骨折的治疗与处理
高龄老年混合型神经梅毒1例
超高龄瘙痒症1例
不同粗细通道髓芯减压治疗早期股骨头坏死的疗效比较
8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CT与核磁共振诊治比较
密盖息在老年人股骨颈骨折治疗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