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一体化建设的问题及其对策
2021-09-09牟友林
牟友林
摘 要 教育部《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明确指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着力构建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德育工作体系。”国家德育纲要分学段制定,难免在系统、连贯、协调、一致等方面有所欠缺。有研究显示,由于学段间目标不同、实施途径和方式方法不同,学校德育工作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多管齐下、分头管理、各自为政、责任不清、难以协调等问题。因此,通过德育一体化实践与探索,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和针对性,是学校加强德育工作综合改革的必由之路。
关键词 九年一贯制 学校德育 一体化建设
中小学德育管理主要是指在一定范围(班级、年级、学校等)内,管理者根据德育目标要求进行的一系列活动,包括中小学生在活动中的道德认知、情感和行为的自主构建及活动中物质、流程、事物的安排,最终对学生在道德品质、道德行为的表现进行有效评估。受具体学段划分等因素的制约,学校德育管理呈现出分头实施、各自为战、责任不清、体系不健全等种种弊端,为此,国家德育纲要提出的德育目标贯彻落实任重道远。
打破中小学德育工作之间的壁垒,使中小学德育工作成为有序推进、协同一致的整体,是提高德育工作实效性的有效举措。中小学德育一体化建设就是在义务教育阶段内,系统规划学校的德育工作,实现从小学到初中德育工作的纵向衔接、横向融通、系统整合、深度融合,这是德育工作整体优化的一个有益探索。
一、学校德育一体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多元社会困扰德育管理
当今世界处于大变革之中,经济、生活、文化呈现多元并存的态势,这种现状必然对学校德育工作造成困扰。中小学生道德认知、行为举止、情感体验等方面的表现,必然受到来自学生家庭、社会环境中道德认同、价值取向等因素的影响,它不仅影响学校德育实施主体(教师)对学生的道德评价与情感行为,还影响着学校德育工作的开展与实施。教师须要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设计德育活动,进行德育管理。在当前的教育生态环境下,教师的学科教学工作有些可量化评估,而在学生的道德认知、情感、行为等价值观生成方面的投入却不可见、不可测,难以量化、评价。加之校园内外各种不同舆论氛围的干扰,导致教师开展德育工作的积极性受挫。
2.环境因素影响德育效果
首先是学生所处“实体”环境——家庭对德育效果的影响。“4+2+1”的家庭结构模式、二胎放开后的复杂亲子关系、巨大的代际差异等因素的叠加影响,极易引发不当的家庭教育,干扰着学校德育工作的实效。其次是学生成长的“虚拟”环境对德育效果的影响。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环境下,中小学生的生活、学习被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裹挟,虚拟世界的沉浸式体验让他们对现实生活的认知、态度及行为受到了极大的影响,学校德育工作效果大打折扣。
3.任务重叠干扰德育活动
当下,“从娃娃抓起”俨然成为教育流行的新时尚。国防、消防、人防、禁毒、防疫、环保等等各种各样的教育活动全都走进校园。学校经常面临同时要完成多项德育活动任务的窘境。这些“指挥”“指令”,给学校德育管理造成极大负担,打乱了学校原定的计划安排,干扰学校德育工作的自主性、针对性,不利于学校德育工作的有组织、有计划、序列化的開展,不利于学校形成独特的德育氛围和德育特色。在学校内部,初中部、小学部也是“各自为政”,各项工作少沟通、不合作,同一项工作在不同学部重复开展,甚至具体要求、评价标准等并不一致,致使德育工作杂乱而收效甚微。
4.事务繁杂妨碍德育实践
校长是一所学校发展的引领者、管理者,也是学校德育工作的研究者、实践者。理论上,学校的一切工作当然也包括德育工作,应该在校长的统一指挥下贯彻实施。但在现实工作中,一所学校的运行系统相当复杂,种种因素制约着校长的“治校方略”。它包括有上级教育主管部门检查评估的“硬指标”,有政府部门视察督导的“指挥棒”,也有社区、家长舆情舆论的“软需求”,有学校中层干部、基层班主任教师的固化模式,方方面面的需求使校长在德育管理中要处处兼顾,无暇顾及。加之德育工作建设周期长、实践操作繁杂、效果成效缓慢而隐性,也容易影响到校长对德育工作的认知和决策。因此,德育工作在学校中往往陷于“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尴尬境地。长此以往,学校德育建设将会流于形式。
5.理念滞后制约德育建设
目前,大部分学校的现状是70后的校长、80后的中层,领导一群不同年龄段的教师构成了学校的师资队伍。在面对社会变迁、技术发展和时代巨变下带来的新问题时,受原有的教育背景、知识结构、业务能力的影响,不同年龄段教师的德育工作理念、方式是有差异的,但他们的共同之处都在于,用昨天的理念教育今天的学生,培养着未来社会的接班人,难以适应未来人才培养的需求。
二、学校德育一体化建设的原则
1.客观公正
教师德育实施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主要来自于学校评价和他人反馈。校长的决定权在于时间和空间的可行性,确定学校德育的客观位置和影响力大小,其他教师的作用在于操作和实施,影响德育内容的广度和深度。尊重相关教育人群的真实现状,学生发展的内外因才能受到尊重。任何突破这些主观意志的因素,是不现实的、无效的,或只是短期有效的。在此前提下,建立客观公正的评价体系至关重要。将无形的德育工作化为可操作的措施、可观察的评价,让不可控尽量做到可控,使评价有制度,成效有考核,奖惩有依据,充分激发教师德育工作的激情。
2.尊重个性
德育的最终目标是人,人都是特性鲜明的个体,他们的性格、气质、意志、兴趣等不同。中小学生虽然是未成年人,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没有最终形成,但是他们也有各自的性格特点、个性需求。德育工作要在整体把握学生共性特点的前提下,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特性,尊重他们的个性。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发展人,而不是改造人。切忌用同一个标准、同一种模式、同一个策略来对待所有的学生。
3.协调统一
在德育工作中,学生的紧密关联人(教师、家长)的教育理念具备统一性,评价指导具有一致性,不仅有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会促使他们正确价值观的培育。整体的社会风气、舆论导向都应与学校的德育工作相辅相成。学校与家庭携手,学校与社会联手,家庭、学校、社会三者协调一致形成合力,德育工作才有可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循序渐进
德育工作是细致的、琐碎的,也是长期的、缓慢的,因此,德育目标的达成绝非一日之功,不能急功近利。学校领导(德育主任、级部主任等)示范一个活动的管理过程,要明确操作步骤、过程监控及目标达成。每次进行一个项目管理,形成良好习惯后,再进行下一个。同时还应认识到德育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要注意反复训练,不断强化。总之,既要循序渐进、层层递进,又要适当反复、不断巩固。
三、学校德育一体化建设的策略
1.整体规划
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一体化的建设,必须高度重视顶层设计,全校的德育工作实行整体科学规划,绘制全校师生德育建设的美好愿景,打造具有学校特色的德育建設品牌。以某校为例,学校成立德育一体化专项研讨骨干团队,在团队成员反复研讨,并在请教专家指导论证的基础上,构建了“五新十韵”德育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涉及道德与品质、文化与智慧、科学与创造、艺术与审美、体育与健康等五个领域,每一个领域都有基础课程作保障、拓展课程作延伸两层面的具体设计,为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化发展提供了可能。这个课程体系也基本涵盖了学校德育所有范畴,确保各级各类的德育任务都能在其中找到合适的位置、落实的途径和具体的责任人。在拓展课程的指导教师人选上,充分发挥学校不同年龄、不同知识背景、不同特长类型教师的优势,让每一名教师都成为课程的建设者、参与者、执行者;同时学校还积极与家长、社区、专业团体联系,调动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到学校社团活动的指导中,构建了学校、家庭、社会三者的协同育人机制。
2.整合融合
学校无小事,事事关教育,事事是德育,学校中的每一项工作都与德育息息相关。山东省教育厅发布的《中小学德育课程一体化实施指导纲要》,是学校德育工作整合、融合的纲领性文件。在“课程一体化”指导下,开展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一体化建设,将德育课程、学科课程、活动课程、传统文化课程在中小学两个学段内贯通、整合、融合,整体规划建设课程资源包,最终实现在“德育课程”引领下的“学科育人、活动育人、传统文化育人”的整合融合,提升德育课程的科学性、有效性,减少重复低效的德育活动。
要构建学校德育工作管理新格局,必须实现中小学德育管理的有效整合。如在德育一体化建设实践中,某所学校只设置一个政教处,统筹规划、指导、协调、管理中小学的德育工作,两名政教处副主任分别主管两学部的德育工作,大队辅导员、团支部书记等都置身其中。这样就形成一支统一目标、统一调度、统一行动的强有力的德育管理干部队伍,实现了全校德育管理、德育活动的一体化建设与实践,把育人目标落到了实处。
3.沟通协调
学校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到影响德育实施过程、德育实践效果等外界不利因素,发挥好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协调作用。一方面积极为德育活动实施清除障碍。比如那些活动项目重叠的任务,德育工作者要积极与相关部门协调沟通,厘清头绪,理清顺序,对那些重复的、无效的、不适合学校工作实际的活动,该精简的精简,该合并的合并,该拒绝的拒绝。另一方面积极与家长沟通,赢得家长的支持,通力合作保障德育工作的顺利开展。最重要的是加强中小学德育管理干部与班主任、家长的沟通协调,确保德育工作的目标、实施、评价、考核等一系列措施,相互联系、相互支持、相得益彰,做好衔接与过渡,使全校的德育工作成为一个完整的有机体。
4.动态监测
学生是发展中的受教育者,教师是发展中的教育者,学校是发展中的教育共同体。因此,在德育一体化建设过程中,学校管理者要用发展的眼光来开展工作。对课堂体系、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等进行动态监测,并适时调整。这不仅是人本发展的需求,也是社会多元化发展的要求。德育不是学校关起门来唱“独角戏”,要将学校、社会、家长的需求结合起来,统一到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必然要求中来。
5.特色创新
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体系,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的,各项课程的开展应该把握总体平衡的原则。但对于一所学校来说,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应该注重学校特色德育品牌的建设。开展富有学校特色的德育一体化建设,是凸显学校地域特质、实现学校创新发展、打造学校品牌优势的必由之路。例如,“五新十韵”德育课程体系,特别是其中的拓展类课程,种类多、项目全,能够满足绝大多数学生的个性需求。与此同时,学校在这些项目上也注重创新,突出特色,打造属于学校自己的德育品牌。学校在德育一体化建设中应围绕学校文化内涵展开探究,落实到德育课程具体实践中,要在把握种类齐全、总体平衡的基础上,加强学校特色德育品牌课程的建设。
学校德育一体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积极应对当前社会发展变革的需求,探索九年一贯制学校德育一体化建设的新模式,应该成为当前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唯有如此,才能让学校的德育工作“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万象更新。
参考文献
[1] 何晓文.高中学校德育管理问题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2.
[2] 胡厚福.德育学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4.
[3] 沈壮海.新时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概论[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6.
[4] 檀传宝.德育原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7.
[5] 詹万生.和谐德育论[M].北京: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9.
[6] 赵祥麟,王承绪.杜威教育论著选[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1:10.
【责任编辑 关燕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