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背景下高考改革的设想

2021-09-09周勇

教学与管理(中学版) 2021年11期
关键词:创造力培养专业素质高考改革

周勇

摘   要 高考由综合素质考试和专业素质考试两部分组成。综合素质考试考查考生的综合素质,考试内容宽泛,难度是现行高考的1/4,得分率超过90%才算通过,是高等教育入学者必须通过的考试,但其成绩不作为某所大学和某个专业录取的依据。专业素质考试考查考生的专业素质,考试内容只涉及本专业知识,语文、数学和外语不再作为必考科目,考试难度提高很多,其成绩是考生被某所大学和某个专业录取的依据。国家把全部大学本科专业划分为16个专业素质考试专业,考生要在这16个考试专业中选择一个专业报考,并按照自己在该专业考生中的考试成绩排名录取。这样的考试模式在保障考生综合素质的同时,突出了专业性,从根本上抑制了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学习模式和校外补课的需求,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学生的学业负担,解放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可以为国家培养和遴选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 高考改革  综合素质  专业素质  学业负担  创造力培养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精细,社会更需要具有一定综合素质的高级专业化人才,这就需要高考在保证综合素质的基础上,突出考生的专业素质。综合素质指考生具有在社會上生存、发展、为社会服务所必须的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它的要求是“宽而浅”的。专业素质指考生具有某一专业领域高级、精深的技能和素质,能够在该领域承担主要技术工作和研发任务,它的要求是“窄而深”的。目前高考模式中存在的综合素质考核欠缺和专业性不突出[1]问题,在国家推出“3+3/3+1+2”和“两依据一参考”改革方案[2-3]后并没有得到解决,具体表现为:一是为培养考生综合素质推出的高中学业水平合格性考试,因为影响力有限,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4-5];二是改革仍然延续了之前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不区分、按照同一标准统一考核的思路,将语文、数学、外语和其他三门选修课程作为全部考试科目,一方面综合素质考试内容过少、难度过高,不符合综合素质考核“宽而浅”的要求,致使考生的综合素质欠缺;另一方面专业素质考试内容过多,难度过低,不符合专业素质考核“窄而深”的要求,没有突出专业性,致使考生不能充分发挥其专业特长,不能选拔出真正有专业水平的考生。

目前的高考模式对属于考生综合素质的科目要求过高,对属于考生专业素质的科目要求过低,导致了两个问题:一是考生浪费大量时间学习对其未来发展没有用处、又和本身专业方向不兼容的知识;二是专业素质考试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不够,题型有限、缺乏变化和深度,很容易被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攻克,即使没有出色专业素质的考生也能取得优异成绩,使得机械重复的学习模式在考生中广泛流行,严重增加了学生的学业负担,机械重复式学习还固化了学生的思维模式,压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损害了学生接受更高层次知识的能力,致使学生发展后劲不足、创造力和创新意识严重缺失[6-10],不仅给学生个人造成了极大的损害,更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家的科研创新能力。

为了满足人才培养和遴选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需要,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应改变现行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不区分的考试思路,把高考分为两个考试,分别考核考生的综合素质和专业素质。

一、降低综合素质考试难度

综合素质考试考核考生的综合素质,考生只有通过了综合素质考试,才有资格进入高等教育学府,但因为考试不涉及专业素质,其成绩不作为考生进入某所大学和某个专业的依据。综合素质考试内容宽泛、浅显,包括合格公民必须具备的全部基本素质,具体包括:体育、公民责任和义务、优秀传统文化、各种社会常识、行为规范和现行高中全部文化课程的基础知识,其中体育考核学生的身体素质,社会常识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法律、医学、心理学、管理学、逻辑学、美学等各方面的基本常识。教育部门可以按照国家中长期发展战略制定相应的综合素质考试内容,引导青少年向国家需要的方向发展,综合素质考试内容将体现国家战略和国家意志,其中优秀传统文化将得到加强。综合素质内容都是必须要掌握的,只有得分率超过90%才算通过此项考试。按照目前全国高考录取考生60%左右的平均得分率,综合素质考试的难度需要降低到现行高考难度的1/4左右。

二、提高专业素质考试难度

专业素质考试考查学生的专业素质,其成绩作为考生进入某所大学和某个专业的依据。专业素质考试只考和本专业密切相关的知识,在本专业内宽泛而深入,考试难度比现行高考增加很多。国家按照相近原则,把全部大学本科专业合并划分为若干个考试专业,确定好考试科目和考试内容,考生选择一门专业报考,录取时按照自己在该专业考生中的成绩排名,由高到低,依次录取。专业素质考试难度很大,且不同专业考试内容差异很大,考生报考多个专业会造成优势分散,得不偿失,所以,规定一名考生只能填报一个专业。

专业素质考试突出专业性,不再把语文、数学和外语作为所有专业的必考科目,因为考生所需要的和这三个科目相关的综合素质已经在综合素质考试中考核过了。外语的情况有些特殊。虽然我国的科技发展需要一定数量的精通外语的科技人才,但并不是所有的科技人员都须要掌握外语技能,我国每年理工科毕业研究生的数量已经足够满足国家高科技领域对外交流的需要,所以外语可以在理工科研究生入学考试中作为必考科目,而在高考中不再作为必考科目。这不仅会极大地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而且让大量没有外语专长的优秀人才进入大学深造,不再造成人才的巨大浪费。

专业素质考试的内容除高中相应专业的知识外,还包括大学相应专业的基础知识,即所谓的“大学先修课程”[11-15],这使得专业素质考试的难度提高很多。考试难度的提高会从根本上抑制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机械重复式学习模式的泛滥。人们一直诟病机械重复式学习模式在中学阶段的流行,但一直没有找到有效的应对之策。问题的关键在于这种学习模式确实会提高考试成绩,无论如何阻止,家长和孩子都会趋之若鹜,所以解决问题的关键在于如何减少这种学习模式对考试成绩的影响。任何题目都是由若干个知识点和它们之间的联系组成,知识点和联系越多,相近题型越易混淆,死记硬背的难度越大,并且呈现几何级数的增长,所以克服死记硬背的关键在于提高考试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使题型的多样性和深度扩大到海量的地步,让死记硬背的效果大大降低。公务员考试正是通过增加海量的内容和有深度、难度的题型,研究生考试通过增加深度和难度,均达到了明显抑制死记硬背的效果。当然,死记硬背、题海战术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应试者解题的速度和准确率,所以重大考试中机械重复式学习模式会一直存在,只要不让它占据主流学习方式即可。

考试内容深度的提升也使得考生在学习新知识时必须放弃死记硬背的学习模式。知识是一层一层累积上去的,底层知识是上层知识的基础,只有把底层知识真正理解掌握了,才能够通过知识体系内在的结构和联系,拓展到高层级知识上去。如果只是把底层级的知识死记硬背住,不能在学习高层级知识时进行有效的场景推广和联想,每个层级知识之间没有有效的联系,像一盘散沙,那么随着知识层级的增加,学习效率会越来越低。所以知识层级加深的专业素质考试将会引导学生把更多的时间放在正常的学习模式上,即通过真正理解、掌握知识的内涵和适用边界,提高对专业场景的敏感性和对专业概念和规律的接受能力、分析能力和想象能力,真正提高专业水平。死记硬背造成思维模式的固化,严重抑制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专业素质考试在减轻学生学业负担的同时,把学生的思维从固化模式中解放出来,让学生天性中对世界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索精神自由发展,对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大有裨益。

三、进行科学的专业划分和科目选定

专业素质考试的专业划分非常关键。专业划分得过细,会使学生的知识面狭窄,不利于打下坚实的知識基础及将来进一步的发展;专业划分得过粗,则失去了按专业区分人才的意义。可以按照同一专业的学科思维方式接近、研究内容交叉、应用领域重叠的原则,把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中的506个本科专业合并划分为16个专业素质考试专业,如:哲学和历史学(对应哲学门类,历史学门类)、经济学(对应经济学门类)、法学(对应法学门类)、教育和管理学(对应教育学门类、理学门类中的心理学类、管理学门类)、文学(对应文学门类中的中国语言文学类、新闻传播学类)、外国语言学(对应文学门类中的外国语言文学类)、数学(对应理学门类中的数学类、统计学类)、物理学(对应理学门类中的物理学类、工学门类中的力学类、机械类、仪器类、能源动力类、土木类、水利类、测绘类、交通运输类、建筑类)、化学(对应理学门类中的化学类、工学门类中的化工与制药类、纺织类、轻工类)、生物学(对应理学门类中的生物科学类、农学门类、医学门类、工学门类中的生物医学工程类、食品科学与工程类、生物工程类)、材料学(对应工学门类中的材料类)、天文学(对应理学门类中的天文学类、工学门类中的航空航天类)、环境和地理学(对应理学门类中的地理科学类、大气科学类、海洋科学类、地球物理学类、地质学类,工学门类中的地质类、矿业类、海洋工程类、农业工程类、林业工程类、环境科学与工程类)、信息学(对应工学门类中的电气类、电子信息类、自动化类、计算机类)、安全学(对应工学门类中的兵器类、核工程类、安全科学与工程类、公安技术类)、艺术学(对应艺术学门类)。教育学、心理学和管理学都要研究人的教育、心理和管理问题,划分为一个考试专业。现代社会材料学发展突飞猛进,涌现出了大量新材料和超级材料,材料学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所以把材料学单独作为一门考试专业。

每个专业的考试科目由主干科目和辅助科目组成,主干课目的难度和分值比例高,辅助科目的难度和分值比例低。每个专业的主干科目就是该专业对应的本科专业科目。辅助科目按照和该专业知识的密切程度确定,如:哲学和历史学(经济学、法学)、经济学(法学、管理学、数学)、法学(经济学、心理学、管理学)、教育和管理学(法学)、文学(外国文学)、外国语言学(无)、数学(无)、物理学(数学、哲学)、化学(数学、物理学)、生物学(数学、物理学、化学)、材料学(数学、物理、化学)、天文学(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环境和地理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信息学(数学、物理学)、安全学(数学、物理学、化学、生物学)、艺术学(无)。社会上很多法律问题涉及经济、心理和社会管理问题,所以法学专业把经济学、心理学和管理学作为辅助考试科目。为保证公平公正,不允许艺术学校单独组织考试,代之以省级招办统一组织的分门类艺术考试。

四、调整中小学考试布局

在新高考模式下,高中教学模式将发生根本的变化。高中课程将分为综合素质课程和专业素质课程两类。综合素质课程内容繁多,浅显易懂,利用一年半时间完成,考试安排在高二上学期末,没有通过的学生一年后可以再参加一次考试。专业素质课程包含“大学先修课程”,比较艰深,利用一年半时间完成,考试在高三下学期的6月初和7月初安排两次,学生有两次考试机会。两次考试时间安排很近,是为了避免第一次考试时间过早迫使学校为了腾出复习时间压缩正常上课时间,导致教学质量下降。专业素质课程中的“大学先修课程”比高中课程艰深很多,只有保证足够的授课时间才能够讲解透彻,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所以正常授课时间将占高中全部学习时间的主体,复习和模拟考试的时间将被大大压缩,高中生的学习压力有望得到缓解。

“大学先修课程”需要比较专业的高级教师人才,所以专业素质课程的建设有一定的难度,一所高中不可能擅长所有专业,每所高中将根据自身的特点和优势选择某几个专业作为自己的特色专业,形成各具特色的办学模式。学生在选择高中时首先要考虑它的特色专业是否符合自己未来考试的需要。与此同时,一所高中的招生范围也在缩小,所以学生和高中学校都要扩大双向选择的范围,一般而言,可以在地级市范围内自由双向选择。

人们可能会认为高中是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阶段,不应该过早的专业化。对于这个问题应该认识到以下几点:一是高中的综合素质课程涉及所有专业的基础知识,保证了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二是大学是专业化教育,高中作为大学的预备阶段,部分专业化是自然、合理的现象,这在国外有普遍的先例[16-18],譬如美国高中普遍开设专业化的“大学先修课程”(AP),选修AP是高中生进入一流大学的必备条件[19-23];三是高中的专业化并不像大学的专业化那样彻底,平均32个大学本科专业对应于一个专业素质考试专业(见前面的讨论),这就把专业化带来的知识面狭窄的弊端降到最低;四是只有在高中实行部分的专业化才能从根本上抑制学生中普遍流行的死记硬背、题海战术等学习模式,解放和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创新意识。

中考的考试模式基本不变,但是需要把全部初中所学科目作为必考科目,难度均有小幅提升。高中录取标准不再是总成绩,而是在每门课程都及格的前提下看适合本校特色专业科目的考试成绩。小学和初中将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特长,特长班的教学模式将会普遍出现。由于高考必考科目的大幅减少,校外补课的需要断崖式下跌,譬如外语补课需求近期大约下降到原来的15%,语文补课需求近期大约下降到原来的5%,数学下降到原来的70%,其他科目的补课需求也相应减少,这将从根本上缓解家长校外补课的焦虑和小学、初中生的学习负担。学生学科培训机构将大幅裁撤,剩余部分将转向学科培训的精深方向发展。

五、借鉴国外考试经验

英国的A-Level是英国的大学入学考试,考试科目包括商业、社会科学、传媒、娱乐、信息技术等约80门学科[24],非常宽泛,英国好的大学对不同专业的考试科目要求有明确的专业指向性[25]。日本大学入学考试由全国统一的“大学入学考试中心考试”和各高校自行组织的单独考试组成,体现了统一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特点,其中“大学入学考试中心考试”属于学科测验,侧重考查学生各科目的基础学力,各高校自行组织的考试内容由高校根据自身的专业需求自行确定,侧重考查学生的专业能力。美国影响较大的大学入学考试有SAT和ACT,SAT由阅读、写作和语言、数学、论文写作(选考)四个测试组成,ACT由英语、数学、阅读、科学、写作(可选)五部分测试构成[26],它们的作用相当于基础学力考试,但是学生不参加SAT和ACT也可以申请大学入学。美国高中普遍开设的“大学先修课程”不属于大学入学考试,但其成绩是大学入学的重要条件之一[27-31]。总体而言,西方发达国家的大学入学考试科目多,选择范围广,考核过程中将基础素质和专业能力区分开,侧重基础素质的同时,更突出对专业能力的考核。

国外“高考”在题目内容上和中国高考有明显的区别,它们的考核范围更广、覆盖知识点更多,并且多从现实场景中出题,要求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这使得考试能够更加客观地考查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力。由于具体场景的多样性,很难通过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覆盖,所以此类题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抑制机械重复的有害学习模式,这些都是我国高考值得借鉴的地方。

党和国家认识到了现行高考存在的弊端,近几年高考改革举措不断推出,说明高考到了亟需改革的地步。若能集国家和社会各界人士之力谋得高考华丽蜕变,不仅会为青少年一代健康、全面的成长,也为我国大学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国家科技进步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26] 李志涛.主要发达国家“高考”科目选择性的比较分析与探讨[J].全球教育展望,2018,47(02):116-128.

[2] 钟秉林.稳妥推进我国高考综合改革的四个着力点[J].中国教育学刊,2019(06):5.

[3] 刘海峰.高考改革新方案的顶层设计与实践推进[J].中国教育学刊,2019(06):1-5.

[4] 王焕霞,廖伯琴.我国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的实践困境与制度审思[J].教育学报,2011,7(06):77-83.

[5] 李欣.中美高中学业水平考试多维比较研究[D].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6] 马抗美,翟立原.青少年创造能力培养调查与对策[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2000(01):8-11.

[7] 曲华.浅谈应试教育与高分低能[J].教育教学论坛,2014(50):202-203.

[8] 石瑞,巩颖.知识观视域下“高分低能”现象的探究[J].基础教育研究,2013(12):7-9.

[9] 陈崇源,陈邕怀.素质培养与“高分低能”刍议[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0(01):64-67.

[10] 王修鲁.对“高分低能”现状的分析及对策[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09,10(03):63-65.

[11][19][27] 于世洁,徐宁汉.慕课大学先修课(MOOCAP)的探索与思考[J].中国高等教育,2016(08):37-41.

[12][20][28] 尚俊杰. 大学先修课催化教育深层变革[N].中国教育报,2014-10-23(002).

[13][21][29] 涂皓.大学先修课的理由与挑战[J].教育,2015(05):39-40.

[14][22][30] 杨雯雯.我国大学先修课程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6.

[15][23][31] 馬莉萍,刘彦林.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美国大学先修课的目标与实现[J].比较教育研究,2015,37(01):53-59.

[16] 冯生尧,谢瑶妮,超越文理分科:美国高中课程和大学招生的专业分化[J].课程·教材·教法,2009(10):8-13.

[17] 王姝.美国高中课程设置及启示[D].沈阳:沈阳师范大学,2011.

[18] 于康平,超越文理分合的争论——美国高中课程设置与“高考”对我国的启示[J].教育学术月刊,2011(03):85-88.

[24] 刘晓卫.A-level考试对我国教育考试的启示及借鉴分析[J].课程教育研究,2017(42):27.

[25] 李晓岩.中英高校入学考试科目与内容的比较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7.

【责任编辑  关燕云】

猜你喜欢

创造力培养专业素质高考改革
美术教育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
消防部队财务管理存在的不足与解决对策探究
幼儿园教学中幼儿创造力的培养策略
美国化学课堂多样化学习评价方式带来的新思路
博物馆讲解员的专业素质培养研究
“基本功大赛”对学生专业素质发展的优化思考
“中国梦”之中国“自主高考”梦
浅谈素质教育的本质特征、误区与实施途径
浅析幼儿体育对儿童创造力培养的重要性
高考双轨制改革的意义及难点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