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统编教材中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策略探析

2021-09-08相振港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1年5期
关键词:统编教材传统文化教学策略

相振港

【摘要】本文从三个角度阐述了教材中传统文化的教学策略:从宏观层面提出“以文化人,古为今用”的策略,指明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理念与原则;从中观层面提出“学习语言,自主建构”的策略,阐述了传统文化教育的基本特点与规律;从微观层面提出“教材意识,合理定位”的策略,最终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的落实。

【关键词】统编教材,传统文化,教学策略

语文教材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下简称“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小学阶段是学生学习、记忆、思维的黄金时期,适当加大传统文化的比例,对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升审美能力、涵养人文情操有着重要的影响。针对统编教材中传统文化内容的教学,笔者认为教师可以把握以下三个教学策略。

一、以文化人,古为今用

“以文化人”是习近平教育思想的重要内容,他指出,“我们要大力推动文化事业发展,通过文化交流,沟通心灵,开阔眼界,增进共识,让人们在持续的以文化人中提升素养,让文化为人类进步助力。”学者王振指出,“在现代语境中,以文化人至少包含育人的方式、载体、方法和对象四重意蕴,以此为基础从整体上理解以文化人,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以文化人的学科内涵,充分发挥以文化人的重要作用”。“以文化人”是指通过文化的形式,以文化为载体,潜移默化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润化、感化和内化。通过“润物细无声”的过程,达到“蓬生麻中,不扶而直”“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的教育效果。

“古为今用”从广义上说,就是用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来推动社会的发展。教育部颁布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语言习惯、文化传统、思想观念、情感认同的集中体现,凝聚着中华民族普遍认同和广泛接受的道德规范、思想品格和价值取向,具有极为丰富的思想内涵”。

我们对统编教材中传统文化的思想内涵与具体内容进行了梳理(见图1)。笔者以“思想观念”为例来阐释“古为今用”的教学策略。“仁爱思想”是儒家提出的基本道德准则,强调“仁、义、礼、智、信”,统编教材在“日积月累”板块中编排了相关内容。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要有仁爱之心,学会换位思考;“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论语》),做人要讲诚信。“崇德弘毅”“人格修养”在教材中也有多处体现,如体现志存高远的“有志者事竟成”(《后汉书》);倡导勤俭节约的“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尚书》);强调改革创新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等。教师不能简单地要求学生死记硬背这些内容,而要结合自己的经历和生活进行体会与感受,不断地理解、内化、迁移,使之成为学生的人生信条与行为操守。

二、学习语言,自主建构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在阐述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时这样表述:“语言文字是文化的载体,又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文化获得的过程。”关于如何传承中华文化这一问题,课程标准指出,“通过学习运用祖国语言文字,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弘扬中华传统文化和革命文化”。

一是运用“言意转换”的方法落实传统文化教育。掌握语言文字的运用,就是要让学生经历“言一意一言”的转换过程。从“言”到“意”的转换,就是言语理解的过程,借助生活与想象,与言语作品进行对话,不断将自己的视界与作品的视界进行融合,将作品内化为自己的理解与感悟。如五年级上册的“民间故事”单元,单元语文要素是“了解课文内容,创造性地复述故事”。教师在教学《猎人海力布》时,从“言”到“意”,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描写人物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词句,反复研读,说说自己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学生通过阅读、批注、交流,能体会到海力布热心助人、勇敢善良、舍己救人等美好品质。从“意”到“言”,是言语表达的过程,教师要引导学生去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文字来表达思想情感的,或者用自己的语言将内化的思想感情表达出来。以《猎人海力布》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探究民间故事在语言表达上的特点,如故事情节环环相扣,引人入胜;故事内容充满传奇,富有想象力。教师特别要引导学生揣摩描写人物言行、心理活动的句子,体会其表情达意的作用,并创造性地复述课文,让学生在内化语言、运用语言的过程中再次感受海力布的美好品质。传统文化的思想与精神往往渗透在语言文字中,从“言”到“意”,一定要紧扣语言文字,细细体会语言文字表达了什么,引导学生在品读、感悟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产生思想的共鸣,不能把阅读过程看成只是为了得到某个结论,而给思想情感贴的一个“标签”。同样,从“意”到“言”,就是指导学生去揣摩作者是怎样用语言文字来表达的,在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受美好的思想感情;体会语言表达时也不能简单地贴标签。

二是彰显文体特点。统编教材中涉及传统文化的文章体裁主要分为叙事性作品、诗歌、说明性文章三大类。教学时,教师一方面要挖掘文章内容本身所渗透的传统文化,另一方面还要充分发挥文章体裁的功能与价值。叙事性作品的审美特征为学生接受文化熏陶提供了可能,因为人物的情感、心理等是社会文化的综合反映,要实现叙事性作品的教学价值,教师须在情感体验与文化传承的整合中选择教学内容,其基本方法就是寻找作者情感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联处。叙事性作品主要抓住人物形象与故事情节,体会人物的美好品质,领悟故事蕴含的深刻道理。如在教学《腊八粥》一课时,一方面要抓住八儿这个人物形象,另一方面还要关注作者的情感体验,体会其借腊八粥表达对家乡和亲人的怀念。教师要引导学生抓住自己印象深刻的场景、人物、细节,体会民风、民俗与家国情怀。古诗词从语言形式到内容情感充分体现了传统文化。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诵读等形式,体会古诗词在押韵、节奏上的特点;通过品读、鉴赏,品味古诗词的语言美;通过交流、探究,体会古诗词表达的丰富情感与蕴含的深刻道理。说明性文章也同样蕴含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容,我们不仅要让学生把握要点,了解说明方法,还要充分彰显教材的文化价值。教师在教学《纸的发明》一课时,可让学生结合相关语句,说说为什么只有蔡伦改进的造纸术传承下来了,体会先人的智慧以及造纸术对促进人类进步与文化发展的地位与价值。教学《圆明园的毁灭》时,可让学生结合相关资料,说说为什么“圆明园的毁灭是中国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也是世界文化史上不可估量的损失”,让学生对“家国之殇”有深刻的理解與体悟。我们要从文化角度观照文本,要在文化传统、民族精神、思想方法、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等更深层次上寻求文化的审视点,挖掘说明性文章丰富的文化内涵,提升学生的文化品位。

三、教材意识,合理定位

传统文化分布在教材的各个板块中,教师要根据教材的编排意图进行教学,充分把握各个板块的教学要求,做到传统文化教育既不缺位又不越位。

一是体现内容板块特点,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从教材内容板块看,主要分为识字与写字、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五大板块。识字与写字板块中,汉字本身就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汉字的造字、结构、书写中体会汉字的博大精深,可以将传统文化进行有机渗透,主要表现在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识字韵文,如《天地人》《金木水火土》《对韵歌》《姓氏歌》《古对今》《人之初》等,教学中,既要体现汉字本身的文化价值,又要挖掘识字韵文中蕴含的文化思想与内涵。如教学《天地人》一课时,教师除从汉字本身分析传统文化的意蕴以外,还可以向学生渗透这几个汉字中蕴含着人类对宇宙万物、人际关系的基本认识。第二个层面是识字与写字内容,让学生了解一些关于汉字的文化知识,这不仅可以提高学生识记汉字的能力,还能引导学生在掌握汉字音、形、义的过程中体会汉字的独特魅力。阅读是承载传统文化教育的主要方式,统编教材编选了118篇与传统文化有关的课文,包括古诗词、散文、人物故事、寓言故事、民间故事、古代神话、古典小说、文言文、说明性文章等。教师在教学中,除要通过阅读教学培养学生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之外,还要让学生感受文学文化、历史文化与艺术文化。文学文化主要是指文学作品给我们带来的人文熏陶与审美体验。如诵读古诗词,体会其风格,感受其内涵,培养学生的文化气质;阅读民间故事、古代神话等作品,感受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对真善美的追求,对世界的认识,同时也能感受到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历史文化主要是让学生学习课文中蕴含的道理和历史知识等,如《曹冲称象》《西门豹治邺》《田忌赛马》等。艺术文化主要是让学生在阅读中体会艺术的魅力,如《赵州桥》《故宫博物院》《一幅名扬中外的画》《藏戏》等。另外,习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等板块中也要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一方面要充分体现这些板块本身的教学规律,另一方面要相机渗透传统文化教育。习作板块安排了两次涉及传统文化的内容:五年级下册的“中国的世界文化遗产”和六年级下册的“家乡的风俗”。这两次习作都强调资料的搜集,通过搜集家乡风俗、文化遗产的资料感受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与独特魅力。口语交际板块安排了三次涉及传统文化的内容:四年级上册“讲历史人物故事”、五年级上册“讲民间故事”、六年级上册“聊聊书法”。前两个话题除了讲教材中的故事,还可以讲自己搜集的故事,在讲故事的过程中感受人物形象,体会人物品质。“聊聊书法”则要求学生围绕教材给定的话题,搜集、整理、内化资料,在这个过程中体会书法的魅力。综合性学习板块安排了两次涉及传统文化的内容:三年级下册的“中华传统节日”,收集传统节日的资料,交流节日的风俗习惯,写一写过节的过程;五年级下册的“遨游汉字王国”,搜集体现汉字特点的字谜、古诗、歇后语、对联、故事,感受汉字的趣味,围绕主题开展活动,要求写一份简单的研究报告,体会汉字蕴含的丰富的文化。

二是体现助学系统功能,关照传统文化教育。传统文化的内容在助学系统中也有体现。教材的封面中蕴含着传统文化的元素,教师在新学期第一节语文课上,可以让学生先看看教材封面,说说有什么发现,有哪些体会。教师还可以结合本册教材中的课文进行教学,如教学二年级下册的《传统节日》时,本册教材的封面恰恰是春节赶庙会的场景,不妨让学生看看教材封面,说说春节还有哪些习俗。单元导语中也涉及一些传统文化内容,如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六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以立意为宗,不以能文为本”,六年级下册第四單元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在进行单元整体把握时,教师可以让学生读读单元导语,再读读本单元的课文题目,说说自己的发现与感受,从而提炼出该单元的人文主题,并要求学生在学习本单元课文时体会和感悟。另外,“阅读链接”和“资料袋”对传统文化也有所涉及,如六年级上册的《丁香结》课后的“阅读链接”就提供了李商隐、陆龟蒙、冯延巳、李璟所写的关于丁香的诗句,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引用“芭蕉不展丁香结”“丁香空结雨中愁”这两句诗,表达了怎样的情感?引出丁香自古就有愁怨难解的意思,相机补充“阅读链接”中的诗句,体会从哪里可以感受到诗人的“愁绪”。六年级上册的《伯牙鼓琴》课后安排了“资料袋”,介绍历史上与伯牙、锺子期有关的传说及资料,提供了关于伯牙、锺子期的诗句。在体会“知音”时,可让学生读读“资料袋”的内容,进而感受这个故事所传达的情感。

猜你喜欢

统编教材传统文化教学策略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统编本初中文言文选文变化及教学策略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如何在教学中体现初中历史统编教材中的人文主义精神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初中语文统编教材课后推荐组文的使用策略
用好助学系统确定教学内容
基于作文视角的统编教材运用
浅析日本“世袭政治”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
大学生国学教育中相关概念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