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资料助学”在革命传统类课文教学中的应用

2021-09-08蒋清锋

语文建设·下半月 2021年5期
关键词:应用

蒋清锋

【摘要】革命传统类课文是革命文化教育落地的重要载体,但此类课文时代背景特殊,脱离学生现有生活经验与认知,教学时须借助教材内外资料。本文认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把握资料“助”的原则,守住“学”的本质,通过课前自主搜集资料,课中补充关键资料,课末综合运用资料,实现“资料助学”之引学、化难、突围三级目标,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课文故事发生的背景,感知人物形象,体会思想情感,提升学习能力。

【关键词】革命传统,资料助学,应用

统编教材的编排中,革命传统类的课文占了相当大的比例,这一类课文承载着革命传统教育落地的教学价值。但是这类课文具有特殊的时代印记,蕴含着崇高的革命精神,学生在内容理解和情感认知上存在一定的障碍。统编教材建议学生借助查找资料、运用资料等方式理解课文、体会情感。因此,教师须明确资料的内涵、价值,准确把握资料运用的原则,从而用好资料,实现其助学的功能。

一、资料的内涵与价值指向

正确理解资料的内涵及其教学价值,只有解决了“用什么”资料和“为什么用”的问题,才能解决革命传统类课文学习中“怎么用”资料的问题。

1.资料的含义

从教材层面来划分,资料可以分为教材内的和教材外的两种类型。

语文学习围绕教材而学,首先要用好、用活教材内的各类助学资料。统编教材中编排的学习提示、阅读链接、课后习题、交流平台、日积月累等板块都是可借助的资料。比如,四年级上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课后习题中出示了周恩来总理写的一首诗;又如四年级上册《梅兰芳蓄须》一课的学习提示中提示了梅兰芳曾主演《贵妃醉酒》《霸王别姬》等,课后的阅读链接还选编了文章《难忘的一课》。这几种类型的资料中,阅读链接中的材料占比较大、篇幅较长,是助学革命传统类课文不可或缺的资料。

革命传统类课文的学习还要借助教材外的资料,即根据课文内容特点,按需搜集相关资料。资料内容包括课文中的故事所处的时代背景、人物相关资料等;资料类型包括图片、文字、视频、音频、故事等;资料搜集的途径包括网络搜索、查阅图书、请教他人等。教材对此也有相应提示,比如,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为“结合资料,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为“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革命传统类课文的学习要充分借助教材内外的相关资料,这是突破此类课文学习重、难点的重要途径之一。

2.资料的价值

从学的角度来看各类资料的价值指向,基本可以分为拉近时空距离、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提升语言能力和触动情感体验四个方面。

第一,指向时空距离。学习革命传统类课文的首要难点是时代的距离感。这些课文所描写的人物及其所处的时代,是当下和平年代的学生所不能理解的。如《黄继光》《狼牙山五壮士》《金色的鱼钩》等课文,学生无法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来学习、理解,只能像学习“神话传说故事”一样来对待,有虚而不实之感。因此,资料助学的首要价值就是拉近时空距离,让学生能够借助资料,初步了解课文讲述的故事所处时代的面貌。

第二,指向内容的理解。革命传统类课文中的内容、事件,很多是处在学生“认知空白”区域的,这给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如《延安,我把你追寻》一文中提及的“南泥湾开荒”“杨家岭讲话”,学生须要查找资料了解;课文《十六年前的回忆》中出现的“军阀”“侦探”“宪兵”等词;《为人民服务》一文中毛主席提到了“张思德同志的死”,等等。因此,资料助学的重要价值之一是指向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通过查找资料,可以初步了解课文中一些较难理解的内容。

第三,指向语言能力。革命传统类课文固然承担着传承红色基因的重要使命,但这种使命的落实还是要立足于单元语文要素和文本语言文字的学习之中。比如,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本单元中《军神》一文课后的阅读链接编排的是李本深的《丰碑》,两篇文章的人物细节描写都极其传神。因此,指向文本语言表达能力的学习是资料助学的重要价值之一,教师应引导学生借助资料,尤其是阅读链接的资料,理解课文语言的表达方式。

第四,指向情感体验。革命传统教育落地的前提是学生对课文、人物有充分的情感体验,这一点也是革命传统类课文的学习难点。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出现各类情感体验上的障碍,比如,对革命人物及其精神只喊口号、贴标签,表面热闹其实情感淡漠;对课文中的事件和事件所展现的价值观,表面认同其实内心质疑。因此,指向学生的情感体验也应是资料助学的重要价值之一,学生在对各类资料的整合学习中,能真切感受到革命先烈的伟大精神。

二、资料助学的原则与建议

明晰资料的内涵及其教学价值指向,准确把握学习过程中资料的助学原则,可精准地实施资料助学革命传统类课文的学习策略。

1.准确把握资料助学的原则

无论是课内资料的融合还是课外资料的介入,教师在引导学生借助资料学习的时候都须准确把握助學原则,即把握“助”的原则,守住“学”的本质。

首先,把握“助”的原则。革命传统类课文与资料之间是包容和服务的关系。课文的学习中要有相关资料的呈现,资料是课文学习的一部分,这一部分必不可少却也不能喧宾夺主。学习过程中,资料的运用是服务于课文学习的,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感情。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在资料运用的内容、数量、篇幅、时机等方面,把握“助”的原则。

比如,学习五年级上册《圆明园的毁灭》时,学生围绕“圆明园的毁灭为什么是不可估量的损失”这一问题展开学习,从文本语言出发想象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后,教师再引导学生结合图片、文字等资料进一步感受圆明园建筑的宏伟、历史文物的珍贵等,这样的结合资料是适时的,起到了“助”的作用。

其次,守住“学”的本质。语文课堂是学习语言文字的主阵地,革命文化题材类课文“文以载道”,教学应追求“文道统一”,资料运用既助力“文”的学习,也助力“道”的感悟,且如何结合资料学习本身也是一项语文学习能力。因此,在教学中引导学生运用资料学习,教师既要把握“助”的原则,也要守住“学”的本质,让学生在有意义的学习过程中不断提升“学”的能力。

以六年級下册第四单元为例,本单元关注两个语文要素:一是要关注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体会人物品质;二是要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两个要素是相互关联的。教师应立足文本对人物外貌、神态、言行的描写进行分析,引导学生借助查阅的资料,对人物为什么会这么说、这么做,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人和事加以体会,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这样的查阅资料本身是一项学习活动,是建立在学生“学”的本质之上的。

2.精准实施资料助学策略的建议

基于上述两项原则,以学为中心,如何适时、适度、适切地运用资料,助学革命传统类课文,须从课前引学、课中化难、课末突围三个方面展开。

首先,课前引学,自主搜集资料,以学定教。

资料助学,在时机选择上可以是在课前,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课文学习的需求,自主搜集资料,在预学中初步了解课文内容,拉近时代距离,构建学在前、教在后的语文课堂。

引背景资料而学。学习革命传统类课文,首先要关注的是课文的背景资料。通过搜集课文中故事发生的背景资料,学生能大致了解故事的来龙去脉,为理解课文内容作好铺垫。同时,这也是对语文要素“通过查找资料帮助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思想感情”的训练,教师应在课堂上对学生的自主预学有所反馈并跟进。

以五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为例,本单元编排了《青山处处埋忠骨》《军神》《清贫》三篇革命传统类课文,学生在预学时,通过搜索课文背景资料,便可发现《青山处处埋忠骨》的故事发生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援助朝鲜抗击美国侵略者的故事;《军神》的故事发生在反对袁世凯称帝的护国战争时期;《清贫》的故事发生在抗日战争初期,方志敏在狱中写下了这篇文章。三个故事,同是革命传统类的内容,时代背景却不相同,学生在预学中了解了这些,才能了解为什么毛岸英牺牲在朝鲜,为什么刘伯承一开始要谎称自己是刘大川,为什么方志敏会被关押在囚室之中。

引人物资料而学。在预学过程中,革命英雄也是学生应重点关注的,同样可以通过自主搜集人物的相关资料,对革命英雄建立初步的了解。统编教材中选编的革命传统类课文皆是典型的革命事迹,学生在预学时,通过网络、图书等渠道可以搜集到许多关于革命英雄事迹的材料。因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制作“英雄卡”的形式归纳、整理搜集到的资料(见图1)。

通过制作“英雄卡”,学生能较快地聚焦革命英雄的主要信息,并以清晰明了的方式呈现,方便学生在课中进行交流反馈。

其次,课中化难,补充关键资料,顺学而导。

在革命传统类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应顺学而导,依学生之疑难,相机补充关键资料,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的语言内容与表达方式,体会思想感情。

化语言理解之难。经过课前预学和反馈,学生对课文内容已有初步的了解,课中学习过程中,学生的难点之一在于理解文本语言的内涵及其表达方式。在学习活动中,教师应引导学生结合相关资料解疑化难,并于学生需要处及时补充关键资料,为学生进一步理解语言、体悟情感筑好台阶。

比如,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十六年前的回忆》,文中写道:“他的心被一种伟大的力量占据着。”通过联系下文,学生明白这种力量指的是对革命事业的信心,但这个答案在学生的认知中是虚化且难以理解的。此时,教师可根据课后习题的提示,引导学生交流刘胡兰、董存瑞等英雄的革命事迹,也可以让学生自读阅读链接板块中的《囚歌》一文,在对比阅读中,发现革命先辈们对于革命事业的共同信心。

再如《军神》一文,教学的重难点在于通过文中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教师可把阅读链接板块中的《丰碑》一文作为语言表达迁移运用的载体,引导学生进一步落实单元语文要素。

化情感认知之难。对学生进行价值观引导是革命传统类课文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这一目标的落脚点在于学生对语言的理解,但是革命故事发生的年代久远,脱离学生生活经验的语言往往无法激起其真实的情感,毕竟小学生对感性的、直观的内容更容易理解。因此,教师可在学生细读文本语言,初步体会思想感情之后,借助关键资料助推学生情感进发。

以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圆明园的毁灭》为例,学完课文,学生了解了圆明园昔日的辉煌和被毁灭的过程,内心必然有所触动,此时,教师出示视频资料,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来印证学生之前所想象的英法联军的强盗行径,这样更能激发学生对圆明园被毁的惋惜之情和对侵略者的痛恨。

最后,课末突围,综合运用资料,学以致用。

革命传统类课文的特质决定了这类课文的教学更须由课内走向课外,教师要在课外的生活化学习场景中,引导学生继续运用资料,强化革命传统教育。

突学习周期之围。教师应着力突破四十分钟的课堂学习周期,为学生设置长周期的学习活动,并引导学生综合运用资料,在巩固课文所学内容的同时,进一步深刻理解革命文化与民族精神,这是一个学以致用的过程。如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少年中国说(节选)》的课后习题就提出了这样的要求:查找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杰出人物故事,和同学做一份手抄报。这样的学习任务突破了课堂时间的限制,指向课外,指向搜集、整理资料的综合运用能力,强化了学生对课文的感受和理解。

突学习方式之围。依托课内文本学习基础,借助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英雄走下“神坛”,成为鲜活的人,让革命精神更真实地播种在学生心间,这是文与道的统一,是学与做的结合。其外在表现形式可以是故事会、朗诵会、课本剧表演、红色基地研学、红色影视观摩等。如《小英雄雨来(节选)》《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等故事性较强的课文,就可以采用表演课本剧或开展故事会的方式来驱动深度学习;《开国大典》《狼牙山五壮士》等课文,可以引导学生观摩相关的影视剧、纪录片、访谈录等。

革命传统类课文教学中的资料运用,应从资料的教学价值出发,遵循其助学的原则,在以学为中心的前提下,适时、适度、适切地用好、用活资料,从而在落实单元语文要素的同时无痕渗透革命传统教育,实现文道统一。

猜你喜欢

应用
配网自动化技术的应用探讨
带压堵漏技术在检修中的应用
行列式的性质及若干应用
癌症扩散和治疗研究中的微分方程模型
红外线测温仪在汽车诊断中的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微课的翻转课堂在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分析膜技术及其在电厂水处理中的应用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