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研究引领名师工作室走向卓越
2021-09-08刘友开
【摘 要】对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语文名师工作室创建和发展之路进行探讨,课题研究引领名师工作室创建和发展,展示了课题研究和教师培养取得“双丰收”的成果,探索出了一条引领名师工作室“走向卓越”的成功经验。
【关键词】名师工作室;课题研究;传帮带;教师团队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57-0103-03
【作者简介】刘友开,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教师发展中心(江苏镇江,212032)原书记,高级教师,江苏省特级教师。
新的时代既面临新机遇,又充满新挑战。笔者从主持江苏省镇江市润州区语文名师工作室的实践中深刻地认识到:应运而生的名师工作室打开了一扇通向专业成长的理想之门。蓦然回首,作为名师工作室主持人兼导师,我的工作室建设历程总结为“走向卓越心向往,真抓实干创辉煌”。
一、选准课题作杠杆
2011年1月,江蘇省镇江市润州区教育局为我组建了名师工作室“刘友开工作室”,为了不突出个人,我把这个工作室对外都称为“镇江市润州区语文名师工作室”。工作室成立后,所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顶层设计”,我的做法是“选准课题作杠杆”。经过深入研究,并征求了工作室成员的意见后,我将课题确定为“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同类型课文有效教学基本式的研究”(“基本式”即“基本模式”),此课题成功申报为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九期立项课题。这个课题研究能与小学语文教学紧密结合,有利于解决语文教学中文体不分的实际难题,有利于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基本教学模式的现场构建,同时也有利于中小学语文教学的沟通和衔接。
得到工作室成员的赞同后,我就对苏教版小学语文1—6年级的12本教材中不同类型的课文进行梳理,细分为18种不同的类型:古诗(词)类、新诗类、儿童诗类、文包诗类、写人记事类、写景状物类、说明文类、历史故事类、寓言故事类、童话故事类、民间故事类、神话故事类、议论说理类、科普小品类、应用文类、口语交际类、习作类、课外阅读类。这样的细分是基于3个方面的考虑:一是可以研发不同类型课文的有效教学基本模式,避免不同类型的课文用同一种方法来教;二是有针对性地施教,可以有利于语文教学质量的提高;三是有别于传统的常规文体分类,且有创新的空间。
经过研讨,课题研究的展开和工作室的创建也就有了坚定的支点和有力的杠杆。
二、组织团队搭框架
选定了研究的总课题,接着要给总课题进行分解,确定“子课题”和成立各个“子课题”的研究团队,为课题研究的展开明确思路,为工作室团队搭建框架。为使研究的“子课题”各个突破和便于开展研究活动,我采取了以下几种做法,均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一是因校制宜,即在润州区18所小学成立了18个“子课题”组,每组由组长(主持人)1人、成员5~8人组成,成员由组长先在本校自愿报名的骨干教师中遴选,再报工作室审定,多余的人选和尚缺的人选由我在其他学校调剂,做到了区属各小学的全覆盖。二是自愿认领,即将各“子课题”公布,让组长(主持人)组织本组成员讨论,自愿认领“子课题”。各“子课题”都与课文的不同类型相对应,如“古诗(词)类课文有效教学基本模式的研究”“新诗类课文有效教学基本模式的研究”“儿童诗类课文有效教学基本模式的研究”“文包诗类课文有效教学基本模式的研究”“写人记事类课文有效教学基本模式的研究”等。三是个别协调,即对同款认领的“子课题”和无人认领的“子课题”进行协调。如对记叙类的“写人记事”“写景状物”“口语交际”“习作”等“子课题”认领的小组比较多,在研究启动阶段,我先以古诗(词)类课文有效教学基本模式的构建与应用为例,到学校上调研课,对学生读诗、写诗的兴趣和能力进行调研,然后和所在学校的“子课题”组教师共同研讨古诗(词)类课文有效教学基本模式的构建与应用,发挥集体的智慧来备课、上课、听课、评课,最后待把课研讨到比较成熟时再举办观摩研讨会,由各“子课题”组成员和所在学校语文教研组全体教师参加,对“子课题”做进一步完善。实践证眀,这样的“下水”示范,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三、内引外联筑高台
为推进课题研究引领名师工作室团队建设,我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内引外联”方式,构筑“他山之石可攻玉”的平台。
例如举办工作室启动仪式,聘请专家为学术顾问;召开开题论证会,邀请专家对课题研究做论证指导;结合研究课的备课,邀请名师对课文做细读文本分析。又如与润州区学校联合举办“相约润州”教学观摩研讨活动,邀请外地名师做示范教学和学术报告,安排外地教坛新秀与润州区教师进行“同课异构”。再如与外地学校联合举办“相约淮安”“相约上海”“相约浙江”“相约常州”等“同课异构”教学观摩研讨活动。
“请进来、走出去”的“内引外联”教研活动既对课题研究引领名师工作室的创建起到了很好的促进和推动作用,也形成了我们工作室的一大特色。
四、分工合作传帮带
“分工”是用课题研究来引领名师工作室建设所面临的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我们主要采用以下两种方式解决。
一是将课题研究和校级、区域教研活动相结合。工作室中各“子课题”组成员中的大部分人是语文一线教师兼班主任或学校领导等,为尽量减少他们的负担,我将他们的“子课题”研究任务和平时的学校、区域教研活动紧密地结合起来。二是自主探究和主研引领相结合。在研究的推进阶段,各“子课题”组承担不同类型课文有效教学基本模式的构建与应用,先由各“子课题”组自主研究,总课题组根据各“子课题”组的研究情况,按照成熟度和总体进度进行统筹安排,举办由各“子课题”组全体成员参加的共研活动。对行动缓慢或有困难的“子课题”组,均由我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有关类型课文有效教学基本模式的构建设想,供其研讨时参考,或协调其他“子课题”组的教研骨干来协作攻关。
实践证明,这样传帮带式的分工合作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功在平时“滚雪球”
我们工作室主研的课题在团队成员的共同努力下,所取得的研究成果是丰硕的,也是卓著的。
从时限上来看,原计划3年完成的课题,我们只用了两年时间就顺利结题。从质量上来看,我们正式出版了58万字的课题研究成果专著《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基本模式:关于不同类型课文的教法研究》(江苏教育出版社2013年12月出版)。全国著名教学论专家成尚荣先生以《实践化的理论,理论化的实践》为题,为本书写了热情洋溢的“序言”,并在“序言”中高度评价:“仅就这本著作本身而言,它简直就像一本活着的教育学,也像一本生长着的教学论,还像一本发展着的教学法。因此可以说,它是实践的教育学,教育的实践学;是实践的教学论,教学的实践论;是实践的教学法,教学的实践法。”从实效上来看,推广应用的范围已从镇江推广到全省及全国的许多地区,并均在课堂教学中取得了良好的实际效果。
一是“响鼓得用重锤敲”,即每一个“子课题”组研究出来的“基本模式”都请专家学者进行论证。课题研究离不开专家的引領和指导,对每个“子课题”的系列研究成果,我都分别邀请崔峦、朱家珑、袁浩、高林生、朱纷、黄树生等全国著名的语文教学研究专家、特级教师、省市级教研员撰写“专家论证”,或邀请他们亲临研讨现场进行指导。
二是“众人拾柴火焰高”,即每一个“子课题”组研究出来的“精品课例”都请市级或省级教研员和骨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验证。课题研究也离不开外地教师的参与研讨,对于每一个“子课题”研究的初步成果,我们约请市内外的教研人员和学校的教科研骨干教师进行“同行点评”,征求他们对有关“基本模式”的构建及课例应用的意见和建议。
三是“好花还要绿叶扶”,即筹划召开和积极参与高层次的成果推广应用研讨会。在条件成熟时,我们不失时机地与江苏省教学研究室、江苏省教育学会小学语文专业委员会、中国云教育研究院联系,请他们召开高层次成果推广应用研讨会,同时我们积极参加全国名师工作室现场经验交流会。通过上课、评课、主题报告和专家点评及成果展览等形式,将工作室的成果进行推广,扩大应用范围。如在成都召开的全国名师工作室现场经验交流大会上,我代表我们工作室介绍建设经验、播放反映研究成果的视频以及展出课题研究成果等,得到了与会专家学者和同行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也使我们的研究成果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应用。
功夫不负有心人,有志者事竟成。10年来,我们工作室成员先后有30多人次在全国、省、市各级教学竞赛中荣获各类奖项,并有多人被评为江苏省特级教师、镇江市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和教坛新秀。我们工作室主研的课题“小学语文教材中不同类型课文有效教学基本式的研究”荣获江苏省中小学教学研究第九期课题评奖一等奖,出版的课题研究成果专著《小学语文有效教学基本模式:关于不同类型课文的教法研究》获得了江苏省政府教育科研成果奖三等奖。我们工作室还先后成为全国小学语文名师工作室联盟和全国名师工作室联盟的成员单位,并荣获全国首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先进单位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