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少儿综艺节目《风华少年》的未来发展策略
2021-09-08吕楠
吕楠
(北京广播电视台,北京 100022)
今年正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也是“十四五” 开局之年, 党的第十九届五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明确指出,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近两年,北京广播电视台持续推出精心打造的青年综艺传承节目《风华少年》,邀请多位优秀青少年演绎原创谱曲的古诗词,旋律优美、朗朗上口,以观众喜闻乐见的方式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 展现当代少年风采,受到社会、学校、家长和学生的欢迎。
站在新时代新阶段的起点,想要继续办好《风华少年》栏目面临更高要求、更大挑战,如何发挥节目优势,构建更高质量的青少年美育实践平台,面向青少年进行正确价值观引导, 推动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是一个值得思考的课题。
1 节目的创新与亮点
《风华少年》 第一季“传承有道”2019年4月9日首播, 全年播出35 期,2020年与2021年共播出14期。节目通过宣传最新创作中华优秀文化音乐、诗朗诵等作品,在学校、学生与家长中产生了积极影响,很多学生家长通过电话、 微信微博留言方式表达了对节目的认可。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北京市委宣传部部长在阅评简报给予表扬, 同时节目组还推出“六一儿童大联欢”“乘着歌声的翅膀”《风华少年》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 周年特别节目等特别节目编排,收视率与美誉度不断攀升。节目成功的因素可以归于如下几个方面。
1.1 差异化的节目定位
精准的定位是电视节目的灵魂, 是决定节目能否树立起个性化品牌、吸引特定受众群体、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并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 当前我国少儿电视节目数量庞大,但由于缺乏优质的创作模式、新颖的创造理念和充足的创造资金, 许多节目内容和形式都存在同质化现象,科技、历史、动漫、游戏等主题被反复使用。某些创新少儿节目形式新颖,文化底蕴却稍显不足,例如,金鹰卡通卫视的儿童歌唱类节目《中国新声代》、中国教育电视台的少儿口才养成节目《小小演说家》等虽然也取得很好的市场反馈, 但在满足少年儿童及其家长的文化需求上则不具备相应元素。如何在青少年节目中实现教育、娱乐的有机融合,如何在学校教学与文化素养、素质教育间找到平衡点,成为亟待突破的问题。
此时,作为一档独具特色的青少年类综艺节目,虽然同为少儿歌唱类节目,但不同于《中国新声代》和北京卫视《大师音乐课》演唱流行音乐的定位,《风华少年》以传承中华文化、展示当代青少年综合艺术素质和风采、展示中小学新风校貌为定位,呈现耳目一新的主题。作为“一档青少年诗词教学栏目”,第一季《传承有道》精准定位中小学课本中的古诗词,邀请国内知名音乐人谱曲, 将严肃课堂要点与学生课后两小时学习活动相结合, 遴选多位优秀青少年演绎,接受专业音乐老师的指导特训,随后登上北京广播电视台的舞台演唱古诗词歌曲,展示个人风采。
这一节目无论形式还是内容在电视节目中均属创新,具有鲜明的唯一性,也是该节目区别于其他节目的差异化所在,对观众有不可替代的吸引力。节目通过树立这一富有特色的定位, 在广大电视节目市场中找到了自己的一席之地。
1.2 优质的核心内容
近年来,随着传媒市场迅猛发展,我国电视行业逐渐进入“受众主导、内容为王”时代[1]。 毫无疑问,“打造品牌”是电视节目在激烈竞争中脱颖而出的核心竞争力。能否打造高质量节目产品,不仅影响着节目的推广宣传,而且决定了节目生存发展、产业升级的能力。
对于《风华少年》来说,大量原创谱曲的古诗词歌曲正是节目具备核心竞争力的主要内容。 节目选用中华优秀古诗词作为展示对象, 用音乐形式对其进行谱曲加工,通过学生的诠释将诗词表演出来。优美动人的旋律塑造了节目的美感, 古诗词内容增加了节目的教育意义和实用价值, 既增加了节目的娱乐性, 又能够用喜闻乐见的方式帮助促进学生的课内学习,推动青少年选手和观众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增强了青少年对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解, 树立了青少一代的文化自信。
据主持人介绍,《风华少年》中演唱的歌曲,包括但不限于中小学课本收录的古诗词, 可备选的歌曲数量多达三百首,内容极其丰富。主持人刘尊在节目制作过程中出版的著作《用音乐学古诗》,收录了小学一至六年级所有古诗。在节目中,每一位选手选择自己心仪、合适的曲目,经过4 位历经层层选拔、拥有专业背景音乐班主任一对一指导特训, 最终在节目中进行成果汇报演出。蒋文芯《赤壁》《水调歌头》、韦嘉沂《梅花》、潘紫萱《历阳苦雨》等节目的选手的演唱及歌曲本身都极具特色,倍受观众好评。
1.3 少儿的主角地位
少儿电视的发展,直接关系着下一代的成长,关系着国家的命运和未来。 电视对少年儿童认知能力的影响渗透于他们成长的全过程。 少儿电视带给儿童的不仅是知识和技能学习,还对儿童的思维方式、学习方式和沟通方式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正因为电视节目对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影响如此之大,保障少儿节目的质量,满足孩子的需求,制作有益少儿身心健康的节目意义重大。
少儿电视节目理应有少儿的参与。 我国媒介与儿童教育家卜卫曾在《媒介与儿童教育》一书中提出著名的“儿童参与阶梯”理论,将儿童和自己相关事件参与的程度大致分为8 个阶梯(见表1)。
表1 儿童参与权阶梯
从表1 中可以看到,随着阶梯的升高,儿童参与的程度也随之升高。卜卫认为,我们的儿童节目大都停留在第1~3 阶段。
《风华少年》是一档以儿童为主角的综艺节目。节目设计的初衷, 主要是展现少年儿童的演唱才艺和特长,儿童是舞台上的主角。节目的拍摄制作基本是围绕少儿展开,节目第一季《传承有道》选取了8名来自全国各地、 拥有音乐潜质和发展兴趣的少年儿童。让孩子们作为节目主角,跟随分配的音乐班主任参加训练, 磨炼技艺并打磨出数个成熟的古诗词歌曲演唱作品,最终登上舞台进行正式演出。在节目中,孩子们作为节目主体,作为主动参与的一方,充分展示自己的风采,展现自己的个性,在长时间的拍摄、练习过程中,与同学、教师、节目组工作人员建立起深厚的情谊和密切的关系。节目还通过师生磨合、学习过程、节目展现,实现了针对青少年儿童有效开展音乐教育的目的。对照以上表格,《少年风华》中少儿的参与程度基本处于第4、5 阶段, 有时还到达第6 阶段,属于少儿参与度较高的节目,因此也获得选手和观众们的高度认可。
2 节目的不足之处
作为一档定位明确、 特色鲜明的少儿节目,《少年风华》获得了较高的收视率和美誉度,但在传播效应、 经济效应和社会效应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上升空间。 从这一点说,我们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来分析不足。
2.1 节目模式不够新颖
当前流行的综艺节目主要可以概括为两种模式,一种是以央视春节联欢晚会为代表的“清单式”或称“菜单式”节目,有固定的录制舞台、固定的主持人、确定的节目单、事先排演的节目,以逐一表演和观看节目为主要内容;一种是以《爸爸去哪儿》《少年说》等为代表的,近年新流行的“主题式”节目,没有固定的录制舞台、明确的主持人、确定的节目单与节目内容,也不以逐一表演和观赏为节目内容,而是围绕某一主题展开呈现节目内容。
在这一定义下,《风华少年》显然可归纳为传统的“菜单式”模式。节目在刘尊、雅淇两位主持的引导下,用传统的串词,将表演嘉宾或访谈嘉宾逐一请上舞台,选手或嘉宾一一亮相表演或发言。菜单式节目固然有成功、 经典的代表作, 但在电视节目竞争激烈、 创新频出的当下, 菜单式节目受传统模式的制约,节目效果偏单调、平淡,对于谋求脱颖而出尤其是吸引爱好时尚、追逐新意的少年儿童,尚存在不足。
2.2 节目运作机制不够完善
在大量综艺节目的培育下, 广大观众已经熟悉并接受一档节目具有相对明确、稳定的运作机制。按节目是否有固定栏目形式, 可分为晚会型和栏目型综艺[3]。 而《风华少年》节目形式呈现出不固定的特点。以2019年播出的35 期为例,其中海选及入围选手个人生活展示1 期,8 位入围选手舞台初亮相并分配导师1 期,选手投入声乐训练若干期,成果汇报演出2 期,特别节目或专场节目6 期,游戏忆童年节目5 期以及其他主题节目若干期。 内容上兼具真人秀、文艺节目表演、人物访谈、游戏等活动,节目流程上各期不尽相同,在晚会型、栏目型模式之间切换。多样化的内容丰富了节目载体, 同时分散了节目的主线和主题, 对于节目品牌化效应也一定程度上产生消解。
2.3 节目风格不够生动
“少儿节目不同于别的电视节目,它的受众是天真烂漫的孩子们。 ”[4]优秀的少儿节目的表现形式不仅需要满足儿童需求,而且也应是社会所认可的。因此,少儿节目必须做到内容丰富、风格生动活泼,能够帮助儿童群体充分地了解世界,开阔视野。
《风华少年》主持人的语言风格做到了幽默活泼,取得了良好的语言效果,同时,节目不仅展示汇报演出,而且将镜头对准了排演过程,直观反映孩子们学习音乐过程中的枯燥、艰难、困难和趣味,真实、深入、饱满。但节目整体叙事模式的趣味性仍稍有欠缺,从而降低了节目质量。 第一,训练过程的真人秀部分,几乎全过程、自然化客观呈现学生们上声乐课的过程,主题性、故事性、冲突性不够强,影响到节目的趣味性、吸引力;第二,节目基本做到以儿童为主体, 但偶尔也出现将成人价值观强加于节目中的现象。例如,在汇报演出前设置“上场名额”减少这一突发现象,考验选手是否能主动放弃参赛资格。测试结果和场外 对音乐班主任的访谈显示测试并未取得预期效果, 也未获得选手和音乐班主任的理解。 第三,节目对选手的人物个性塑造、选手之间及选手与老师之间互动展示较少,选手和教师的幕后采访、演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各具特色的人物形象, 但不够饱满、立体。第四,节目与场外少儿互动缺位,少儿观众观看节目时不能够获得参与感和主动性。
2.4 节目的产业模式不够成熟
从节目中得知, 节目主持人暨知名音乐人刘尊将小学一至六年级所有古诗进行谱曲, 并出版为著作《用音乐学古诗》,这一成果既延续了节目成果,又扩大了节目效应,拓展了节目的衍生IP。 但节目整体的产业模式、可调动的资源仍有较大的拓展空间。
3 节目的未来发展策略
3.1 优化节目模式,让品牌更响亮
品牌经营的第一步是定位, 明晰定位才能明确产品的开发方向和方式,作为精神文化产品,电视节目同样如此。《风华少年》立足弘扬传统古诗词文化,坚定文化自信的节目定位。用综艺形式承载“文化宝藏”,以影像化、现代化、大众化的方式对传统文化进行准确表达,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育少儿观众强烈的文化自信。 这一定位准确、特色鲜明,也是节目保持差异化竞争力的价值所在。应当继续深化,优化打磨节目品牌,形成“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优势。
现在,可供市场选择的综艺节目种类繁多,观众目不暇接。根据不断变化发展的市场需求,电视节目制作划分越来越细, 维持观众黏性的重要一步是优化打磨节目品牌, 进一步明确定位, 突出并稳定特色。上文述及综艺节目可分为晚会型和栏目型。按照播出时间长短, 栏目型综艺节目可划分为常态型综艺节目与季播型综艺节目。 前者是指常态化播出的节目,如湖南卫视《快乐大本营》、江苏卫视《非诚勿扰》等。后者则指由播出单位根据市场需求而制作的按一定规律出现、 在一定阶段内以固定栏目形式常态化播出的节目。 《风华少年》可考虑明确节目制作模式,实现常态化、稳定化制播,培养忠实观众群体。
3.2 亮化节目风格,让观众更喜爱
受益于行业发展,民营资本的进驻,当前综艺节目内容日益新颖、制作日益精良,观众欣赏品味阈值也水涨船高。要想打造更受观众欢迎的节目,必然需要在节目风格上下功夫。
第一,突出儿童本位,采用儿童易于理解的方式设计节目。少儿节目归根到底是遵从“儿童本位”,即以儿童为中心。 施拉姆认为,“儿童是主动的信息寻求者, 他们会根据自己的需要、 固有的价值观及其理性和情感的特征,对媒介内容进行选择”[5]。少儿节目的制作要始终秉承以孩子为中心的原则, 以更好地满足少儿对节目的需求。结合孩子易于观看、便于理解的形式制作节目,既达到开拓孩子视野,又引领塑造价值观、提高思维能力的目的,让节目在具备娱乐性的同时也不失教育性。
第二,突出故事线条,塑造立体饱满的人物形象。 通过前期设计、中期拍摄和后期剪辑,结合选手个性特点展示和突出其各有千秋的人物形象, 为选手塑造具识别度的“人设”,将使节目更具故事性、观赏性,将有助于形成选手人气,培育粉丝群体,提高节目收视。
第三,突出互动效果,塑造更活泼有趣的少儿节目。 增加互动性的可行之法是调动青少年与其家庭的参与感和主动性。例如,可利用互联网打造线上线下一体互动平台,向家长少儿征集节目意见,或制作动态报名的古诗词歌曲演唱节目,长期、稳定开放报名渠道, 吸引电视机前的少儿观众积极参与节目制作,提升孩子对节目的好奇心,同时为孩子们提供一个长期的展示平台,既实现了节目效果,又实现了教育目的,宣传了积极向上的价值观。
3.3 深化节目运营机制改革,走产业化之路
深化节目运营模式,丰富其上下游产业链,进行产业化运作是少儿节目发展的突破口。 从节目上游来说,内容创作是首要因素。 无论是哪种呈现模式,少儿节目的价值在于其展示性。从产学研角度而言,青少年选手拥有自己的原创性代表作, 是其从业余走向专业的必经之路。目前,《风华少年》作品原创谱曲全部依赖于一位音乐创作人刘尊, 节目可持续发展需求, 决定了节目组必须拓展更宽阔的内容创作渠道。 这意味着节目组可选择与百度音乐等聚集上万音乐人和海量音乐作品IP 权的作品“蓄水池”结合,将广播电视台、与短视频APP 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互联,为青少年定制原创作品,在多屏媒体播出,通过推出新人新作,走上产业化道路。
当前, 中国电视媒体行业的经营模式正处于转型期。纵向一体化的经营模式仍然占据主流,在这一模式下,制作播出节目、获得一次性广告性收入是节目的主要增值模式,形式较为单一,效应周期较短。与此同时,一种多元化盈利模式也开始获得青睐。在这一盈利模式下,除了广告收入,衍生品开发和版权再开发成为主要盈利渠道。对于少儿节目而言,制作精品电视节目然后跳出这一框架, 发展相关少儿教育产业,依托融媒体大势接轨互联网开展媒体融合,发展多元产业将是未来主流产业模式。 搭乘少儿节目品牌化的快车,构建教育培训、亲子服务、电子商务、 幼教产业等衍生产业, 将极大拓展节目的生命力,反过来又将为节目提供源源不断的资金、人才,对节目形成反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