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一流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2021-09-05李锐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1年7期
关键词: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李锐

摘  要:高等教育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我国宣布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意味着国家需要大量能源应用领域的高级技术人才,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本文根据一流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分析了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培养体系建设内容,针对一流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探讨了创新精神培养、专业知识培养和专业文化教育几方面内容,以适应国家对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一流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

关键词:高等教育;一流专业;人才培养;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164(2021)26-0130-03

高水平本科教育对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服务科技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因此,2018年教育部发布《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紧迫[1]。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以下简称“建环专业”)培养人居环境营造及能源应用工程领域的高级专业人才。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建筑面积的增加带来建筑能耗不断提升,面临着能源供给紧缺等问题,需要大量能源应用领域专业人才。我国力争2030年实现碳达峰、2060年实现碳中和(以下简称“双碳目标”),建环专业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和挑战,国家需要大量的建环专业一流人才。面对新形势下高等教育的机遇和挑战,实现双碳目标对建环专业一流人才的需求,需要开展建环专业一流人才培养体系建设研究。

一、建环专业一流人才培养目标

一流专业人才是对教育质量的一种评价。教育质量界定具有复杂性,研究者们提出了多种认识高等教育质量的维度和框架。一流本科教育是我国在特定时期和背景下提出的,因此可在既定背景和范围内对其内涵进行界定[2]。

高等学校担负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和科技创新的责任。我国高等教育在普及化的基础上需不断提高教育质量。一流本科教育正是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现状和任务基础上提出的。在专业人才培养中,需要清晰应培养什么样的一流人才,还要充分了解社会发展对专业培养人才的需求是什么,才能在此基础上制订一流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和实施路径,为国家培养专业领域需要的一流人才。一流专业人才应能够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具有良好的品格、知识、能力和素养。

根据学校办学定位和专业特色确定建环专业一流人才培养目标。在建环专业一流人才培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培养系统掌握建环专业知识理论,具备专业工程技术能力,从事供热、空调、制冷、燃气等方面的设计、研发、施工安装、生产运行等工作的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为实现双碳目标、为人民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为全球生态安全作出贡献。

二、建环专业一流人才培养体系建设

(一)培养体系中思想政治教育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

建环专业一流人才应具有远大理想、担当和工匠精神。在人才培养体系中要把理想信念教育贯穿大学教育的全过程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热爱国家、关心社会。建设课程思政,落实到课堂学习、实习等环节和阶段。使学生关注国家能源战略和民生工程,增强社会责任感。开展理想信念教育、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使之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新人。

在建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在基础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中融入思政元素,对学生品格、理想、志向的确立及对崇高的追求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将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落实到课堂教学、文化教育、社会实践各个环节,落实到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习等不同学习过程之中。

(二)培养体系强化思想教育和价值引领

建设课程思政课堂。学生在课堂中不仅学习专业知识,更要进行思想理论和理想信念的学习,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根据大学生的特点,开展有效的思政教育,解决学生成长过程中出现的思想困惑,满足学生发展中的需求。明确各专业课程群的德育功能,充分挖掘和提炼课程德育元素,贯穿教学大纲、教学计划、教学方案等,采取多样、有效的教学方法,引发学生认知、情感和行为认同;不断推进课程思政改革,建立思政课与专业课协同育人的效应,形成“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思想教育体系,培养有社会责任感、有担当、有创新精神、全面发展的一流专业人才。

(三)培养体系中专业教育与国家能源战略密切结合

在人才培养体系中专业教育与国家能源战略需求和民生人居环境技术发展密切结合。建环专业所面临的人才培养需求是和国家能源战略密切相关的。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技术可为人居空间提供健康舒适的环境,也与国家关注的民生工程密切相关。因此,建环专业人才培养应符合国家能源战略和民生人居环境技术发展对高水平人才的要求。

我国的建筑能耗约占全国总用能量的25%[3],能源应用工程技术发展应遵循我国实现双碳目标要求,大力发展创新技术,解决系统应用中的技术理论问题,推动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化等数字信息技术在能源领域的应用,助力能源数字化转型,建设综合智慧能源系统。在人才培养体系中应充分体现实现双碳目标需求的现代技术,结合专业技术教育,给学生讲解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意义,讲解专业人才发挥的重要作用。在学生培养过程中,不仅要讲授专业知识,还要培养学生的使命感,激发学生奋发的学习精神,刻苦努力学习,成为一流的建环专业人才。

三、建环专业一流人才培养体系构建

(一)创新精神培养体系

大学生创新精神的培养包括多个方面。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鼓励学生积极向上,形成刻苦努力的学习风气,指导大學生树立创新创业意识。激励学生积极参加科技活动,勇于创新,不怕失败,培养科技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

教学中注重加强学生基础理论的讲授,将科研成果与所讲授的专业理论相融合,使学生掌握扎实的专业理论,学习科研中研究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设立必要的学分,将学生进行科技活动、社会调研和科技竞赛纳入培养体系中,覆盖全体学生。避免了以往只有部分学生在创新精神培养中能取得很好的成绩,而有些学生却没有得到有效的创新精神的培养。

(二)专业知识培养体系

建环专业的任务是采用专业理论,通过技术方法,创造健康的居住环境、公共活动场所的适宜环境、生产需要的工艺环境,以及交通、航天航空、制药、洁净生产等内部空间环境,提高各类环境能源应用系统的能源利用效率,降低碳排放,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突出建筑设计和使用过程中能源利用的高效化、智能化和集成化[4]。目前我国建筑能耗中,供热与空调相关能耗占了2/3以上[3],因此,建环专业以绿色、低碳、可持续发展理念为指导,培养国家需要的能源应用技术领域的一流专业人才,服务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应用信息技术等先进技术提高建筑能源使用效率、发展智能建筑能源系统,节约能源、减少碳排放。

基于建筑能源领域人才需求和专业内涵,确立专业技术培养目标。构建以建筑能源应用行业需求为导向的本科人才培养核心专业知识体系。随着城市建筑快速增加和能源紧缺,城市建筑能源应用行业急需专业技术创新人才,专业人才必须满足行业发展的需求。通过分析总结已有的本科人才培养专业知识体系和教学体系,以及对社会、行业和用人单位的调研,调整和更新核心专业知识体系,调整和增加专业课程、更新课程内容,引入行业新技术,增强人才培养对行业需求的适应性[5]。

在专业知识体系构建过程中,以建筑能源应用领域需求为导向,将基础理论知识和工程实际应用相融合、将科学技术基础与工程素养和专业文化教育相融合、将教师科研创新与课堂教学实践相融合、将理论教学与企业工程实践相融合。调整课程结构,完善人才培养体系。

(三)培养体系中加强专业文化教育

在培养体系中设置专业文化教育,聘请行业工程师作为授课教师,既讲解实际工程中的建环专业技术,也讲解实际工程背景、技术方案的选择,以及工程项目的社会效益、环保效益和经济效益。组织学生现场参观实际工程,工程师现场讲解实际工程的运行效果、系统调节和系统能效,以及对环境的影响。通过课堂讲授和现场讲授,对学生进行专业文化教育。

举办专业技术讲座,由行业工程师讲授国家重点工程中的能源应用系统,使学生深入认识建环专业在公用与民用建筑中发挥的作用,了解在国民经济和能源应用领域的实际应用。通过科技活动、科技竞赛、社会实践等协同培养体系,对学生进行系统的专业文化教育,提高专业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教育部关于加快建设高水平本科教育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能力的意见[J].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报,2018(09):18-24.

[2] 饶燕婷. 一流本科教育的内涵与基本特征[J]. 大学(研究版),2020(06):15-20+14.

[3] 倪龙,姚杨,姜益强. 新工科背景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一流本科人才培养探讨[J]. 黑龙江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05):29-31.

[4] 张东海,高蓬辉,黄建恩,等. 新工科背景下多学科交叉融合的建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与实践[J]. 高等建筑教育,2021,30(01):1-9.

[5] 东北电力大学:“面向工程、强化实践”的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J]. 中国电力教育,2014(28):21-23.

(責任编辑:罗欣)

猜你喜欢

高等教育人才培养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师德建设的对策研究
大数据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推动研究
关于应用型计算机专业培养方案的研究
基于Flash+XML技术的护理技能虚拟教学平台设计与实现
速录专业 “三个一” 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
中国高等教育供给侧改革研究:起源、核心、内涵、路径
高等教育教学中的重与轻分析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