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疫情时代下推进双循环的发展研究
2021-09-05徐一帆
本文课题受“秦惠春与李政道中国大学生见习进修基金(英文为Hui-Chun Chin and Tsung-Dao Lee Chinese Undergraduate Research Endowment (CURE))”的資助
摘 要:新冠疫情给世界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挑战,对连接各类经济活动的物流业也产生了前所未有、不可避免的影响。新冠疫情对全球产业链的冲击,既波及供给侧也波及总需求,不能只关注短期和局部,需要做好长时间应对外部环境变化的准备。本文分析了后疫情时代在需求、技术和政策驱动下,物流业飞速发展,并在物流基础设施、物流信息化、供应链弹性、服务模式转变四大方面将发生重大变化,然后提出了物流业在后疫情时代的两大重点工程——一是优化应急物流,二是建立智能物流生态体系,为双循环背景下的物流业发展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双循环;应急物流;智慧物流;信息共享
一、引言
在当前“十四五”以及未来更长的时间里,我国的各项发展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风险。从国际环境来看,新冠疫情使全球经济受到重创,经济全球化进程出现退化现象,新冠疫情对生产流通、产能合作、劳动力流动、对外投资等都造成重大负面影响。
在国外环境来看,全球供应链的重构对我国的产业链供应链构成现实性的威胁。全球政治经济局势的不确定性仍然很高,极大程度限制了企业拥有的潜在客户和需求,我国面临的外部环境前所未有的复杂与严峻。从国内环境来看,2021年对于中国经济也是极大的挑战,中国的新冠疫情防控得到了全世界的认可,经济也在不断恢复,但是仍然存在不确定性,因此目前我国经济运行仍然面临较大阻力。
从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统计数据来看,2020年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果,物流运行持续稳定恢复。2020年1月份-12月份全国社会物流总额300.1万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同比增长3.5%,与GDP的比率为14.7%,与上年基本持平。
可见在新冠疫情防控期间,虽然我国整体经济受到巨大打击,但是我国物流业稳中求进,成为供需平衡、促进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以物流为中心,构建中国物流体系是形成双循环格局的必要选择。
二、后疫情时代中国物流业发展的驱动力
当前处于物流业产业恢复并稳步提升的阶段,物流需求从新冠疫情防控期间的受到抑制到现在逐渐发展,与企业自身研发新技术、与政府国家出台相关政策有很密切的联系。本节将从政策支持、需求拉动、技术推动这三个方面来分析后疫情时代中国物流业发展的驱动力。
1.政策支持
物流业作为支撑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性主导产业,一直是中国政府投资的核心重点。在政府政策的带动下,我国物流业稳步发展。
世界银行每两年对全球169个国家的物流绩效指数进行评估。虽然近年来我国的物流业绩效指数稳步上升,但与发达国家的物流业运营相比仍存在较大差距。因此,中国政府还需要出台更多的政策来提高物流运作的效率。有研究表明,政府政策会引导物流企业的发展,2020年5月发布的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将大力投资推动“新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中国物流业将进入快速发展的新时代。与此同时,地方政府也在为物流发展提供指导。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将“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作为推动经济体系优化升级的重点任务。近年来,可以看出,智能物流受到了中国政府的高度重视。例如,国家发改委在2019年发布了《关于促进物流高质量发展形成强大国内市场的意见》的研究结果,反映了中国政府加快发展智能物流的决心和支持。将5G技术和工业物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融入未来物流业的新发展,推动科技驱动的智能应用在新型物流企业中发挥更大作用。
2.需求拉动
国内外需求的复苏无疑是推动我国物流业发展的主要动力。近年来,中国的消费能力增长非常强劲,形成了强大的内需市场,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然而,它在新冠疫情暴发期间受到了严重打击。新冠疫情暴发初期受到抑制的市场需求正在逐步回升,促进了中国物流业的复苏和发展。就国际市场需求而言,由于许多国家的边境关闭,国际物流受到了极大的限制。随着新冠疫情逐步得到控制,国际运输活动将逐步恢复。此外,重新开放边界将加强国家间的合作,这将为中国物流业的发展带来一个更加稳定、协调和可持续的国际环境。
3.技术推动
在整个社会化大流通中,有商流、物流、信息流、资本流、知识流等要各种要素,物流效率的提高只能依靠现代物流技术。在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物流成为连接产业链、供应链、服务链、价值链等链条的中枢神经。
在智能物流领域,无人机、智能包裹柜等智能终端设备已经部署,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已成为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例如,京东已经建立了28个“亚洲一号”智能物流中心,实现了超过90%的自动化操作,效率比传统仓库高出三倍以上。由菜鸟物流打造的基于“人工智能+物联网”的“中国智能物流网络”,将连接1亿部智能终端设备,实现国内快递24小时送达、国际快递72小时送达的目标。
三、后疫情时代中国物流业发展的趋势
1.物流枢纽建设优化
在实践中,物流需求往往表现为分散式的配送。为了实现物流集约化运作,必须通过建设物流枢纽来降低成本。中国致力于建设“国家-地区”二级物流枢纽,这有利于发挥枢纽之间的协调作用,提高物流效率。为此,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启动了新一轮国家物流枢纽建设。我国物流枢纽建设优化有助于实现物流供给和需求的平衡,推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深入发展。
因此,后疫情时代,我国物流枢纽建设和运营将加快推进,这将为我国经济发展奠定基础,更好地服务企业需求。
2.物流信息化趋势
(1)加快产业融合和平台建设
由于市场的停滞以及新冠疫情带来的其他冲击,可以看出,许多受到严重冲击的物流企业已经难以为继,纷纷进行合并或业务整合。2020年5月,作为国内大型物流服务提供商的上海远成物流申请破产重组并被裁决受理,标志着中国物流行业整合的开始。此外,经验表明,综合信息平台为抗击新冠肺炎提供了有力支持,物流企业也开始着手平台建设,通过平台整合更多的物流资源。因此,在后大流行时代,整合众多企业的信息平台将成为领先物流企业的标准配置,为市场提供供需匹配等增值服务。
(2)提升供应链协同和服务能力
物资供应和配送效率成为了消费者衡量物流企业的核心标准甚至是唯一标准。因此,在后疫情发展环境下,物流行业的供应链协同能力以及关键服务能力成为了物流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关键要素,物流行业要与上游客户打造更加完善的产业供应链,通过深度协同来为前端采购提供更加高效、稳定的服务输出,确保供应链增值服务的充分展现,实现物流企业业务价值的完美升级。
3.供应链弹性的重要性显著上升
后疫情时代,是全球经济复苏的时代,我们有必要回顾当前构成当代集成和脆弱供应链系统的“不惜一切代价提高效率”系统。补救办法是建立能够承受冲击的“弹性”供应链。在供应链中实现弹性是通过本地化和库存调整实现的。数字化是实现弹性的关键因素,因为数字化倾向于通过促进创新和持续改进来缓解成本上升。
弹性供应链建设是目前中国产业转型发展的重要方面,这不仅可以恢复新冠疫情对产业链的打击,而且可以在全球经济形势的影响下,各个国家越来越重视从安全角度布局产业链。因此,如何在充分整合社会资源的情况下,及时应对这种变化的环境,建立供应链预警机制,形成具有韧性和稳固的供应链体系,是双循环需要关注的两个问题。
4.物流服务模式的转变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为尽量避免面对面接触,消费者更倾向于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购买生活必需品。由于同样的原因,新的物流服务模式也出现了,如非接触式配送。2020年1月26日,美团率先在中国推出了一项非接触式外卖服务。根据美团发布的“非接触式快递报告”,1月26日至2月8日,非接触式快递订单占总订单的80%以上。这种服务模式在新冠疫情期间被中国其他大型快递企业广泛采用。从服务流程的角度来看,与传统的面对面送货不同,非接触式送货要求送货人在特定的非接触式区域取货,并根据客户的要求将货物送到指定的地点。从人员和设备的角度来看,非接触式快递比传统快递更注重服务人员健康的可追溯性和智能储物柜的应用。而从送货时间上看,由于非接触式送货不需要等待顾客提货,因此非接触式送货时间比传统的送货时间要短。在运营成本方面,由于非接触式配送需要更多的非接触式设施,运营的初始固定投资成本高于传统配送。由于非接触式配送效率更高,单位可变成本比传统配送更低。这种非接触式配送在后疫情时代也会继续沿用,不仅可以用于一些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还可以为物流业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提供新的思路。
四、后疫情时代的物流重点工程
突发的新冠疫情具有复杂性、长期性和全球性的特点,使得现有应急物流体系难以有效运行。对现有应急物流体系进行重新评估,进行彻底改革是当务之急。在后疫情时代,中国将加快建设更强健的应急物流体系,通过建立更高效的分级应急物流体系,提高应对风险的能力。
1.大力推进应急物流发展
(1)加强合作
一方面,加强政府与物流企业的合作。政府在合作中起主导作用,负责宏观调控与信息共享,第三方物流企业起辅助作用,以其专业性进行合理的人力资源配置为对象提供全方位的物流服务,双方建立应急物流体系。在必要的时候,加快非接触式设施的建设,如智能包裹寄存柜、配送机器人等,实现精准又高效的应急物流配送。
另一方面,新冠疫情使得许多物流企业认识到与上下游合作的重要性。一旦供应链中断,物流企业将无法正常运作。例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京东、苏宁、菜鸟等自建仓储系统的物流企业在众多物流企业中脱颖而出。这些企业具有全链、全方位的供应链服务能力,不仅为不同行业的企业提供物流服务,还能应对突发事件,确保应急物资的快速送达。
因此,物流企业通过与政府、上下游企业通力合作,构建一个全面、集成的服务体系,以确保服务供应链的灵活性。
(2)应急物流数字化战略
信息是实现供需匹配的关键,可运用数据库管理系统等信息工具建设大数据信息平台,全面提升应急物资保障的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水平,为应急物流的快速响应提供有力支持。
习近平主席指出,要创新和完善传染病疫情防控措施,建立有效、完整的国家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体系,提高应对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因此,在后疫情时代,中国将加快建设更强健的应急物流体系,通过建立更高效的分級应急物流体系提高应对能力。
可以看到,通过网络布局、流程管控、应急保障等先进信息技术,能增强加强供应链预警体系和应急处置预案研究,从而提升供应链全链条的安全性、稳定性和协同性。
2.建设智能物流生态体系
智能物流生态系统是指建立在数字化操作平台基础下的物流生态,通过当前智能化技术,在物流系统中加入对人的智能化模仿,使其具有推理判断和感知能力,以此解决物流中的复杂问题。许多物流企业不仅见证了平台整合的有效性和供需映射能力,也意识到了平台生态发展的重要性。这一发展形成了以数据共享、信用机制、物联网技术为支撑,由物流供需生态群和集中平台构成的生态链结构。例如,日日顺物流充分利用智能物流平台加快生态发展。与行业前20强供应商进行战略合作,整合了100多家航空运输企业。疫情防控期间,日日顺物流为706家医院和组织提供了服务,高效快速地交付了超过9.6万套家用电器、35万套医疗设备和其他用品。此外,菜鸟网和京东物流也在积极推动物流平台生态系统的建设。
创新智慧物流生态体系的内涵主要包括三个方面。
第一,运用物联网、大数据等信息技术和智能硬件技术构建智慧物流决策支持系统。在物流运作过程中,先利用物联网和大数据技术实时采集各类物流信息,形成物流决策的数据基础,在智能物流领域,无人机、智能包裹柜等智能终端设备已经部署,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人工智能等技术已成为我国物流业发展的关键技术。例如,京东已经建立了28个“亚洲一号”智能物流中心,实现了超过90%的自动化操作,效率比传统仓库高出三倍以上。由菜鸟物流打造的基于“人工智能+物联网”的“中国智能物流网络”,将连接1亿部智能终端设备,实现国内快递24小时送达、国际快递72小时送达的目标。
第二,以可视化、可追溯化两个层面构建以区块链技术为支撑的智慧型物流管理信息系统。运用GPS和区块链技术,把各种货物在不同物流线路上的在途运输状态第一时间清晰可靠地记录下来,使得全部物流过程更加直观透明,有利于保证在途货物安全,并且对于一些可回收包装进行追溯并循环回收。直观及时的信息对顾客交付等服务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实时传递信息了解顾客需求是否被及时满足有利于提供更好的服务,促进经济循环。
第三,以“求同存异”的供应链管理思想为支撑的智慧物流事务处理系统。智慧物流不仅仅是通过技术来表现的,更应加入科学的管理方式,赋予管理新的内涵。参与方为提高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的共同的目标而合作联动,但他们在共赢的同时也不能忽略自身的发展,也要把关注点放在各自的不同的事务,例如成本、顾客满意度等方面。除此之外,还要促进不同产业的发展,物流业与其他产业的协同发展,尤其是物流业与制造业的协同融合,确保我国供应链的稳定安全。
构建智能物流生态系统,首先需要引导企业联合在数字技术、物流作业等方面进行合作,只有通力合作,才能打通产业链的上下游。其次,为了构建智能物流生态体系促进资源共享,一方面要先实现标准化,再实现智能化。行业主管部门和行业协会从产品的包装开始,遵循统一的原则和规范,让产品包装与物流配送共用设施相匹配,增强物流上下游产业链黏性,实现资源共享、循环共用。另一方面,智能物流生态系统需要实现供应链创新。最后,要重视数据流的互通,加快各企业间数据信息平台的建立,实现“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信息共享模式,使物流业务在跨部门、跨企业及跨行业的合理运行中,推动物流运营和管理朝着标准化方向发展,形成良性竞争环境。同时,吸引優质生态方和消费者加入物流生态圈,围绕消费者需求不断改进,形成正向循环的智能物流生态系统。
五、总结
本文章认为构建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重中之重就是构建顺畅的现代物流体系,在保证国内物流体系必须高速顺畅的同时,促进国际大物流的体系的畅通无阻。为了实现通畅双循环,需要在政策支持、需求驱动下,发展智能物流技术从而降低物流成本。在未来物流行业将朝着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并形成成熟的应急物流体系和智能物流生态平台从而打通国内物流体系。与此同时,在交易方式、技术装备、运输方式、信息共享等方面实现全面提升,真正适应经济全球化运行规则,提高运行效率,使得国际物流体系和国内物流体系同步运行。
同时,本文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一方面,本文只是从宏观角度分析了后疫情时代中国物流业的发展趋势,未来的研究可以从微观数据分析的角度为中国物流企业的运营与创新提供更多的管理思路。另一方面,只是给出了一些定性分析后的措施和建议.在未来,有必要采取多种方法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并提出物流业应对各种突发事件的系统经验,从而促进物流业在国内和国际发展,真正形成以国内为主,向国外拓展的双循环模式。
参考文献:
[1]科技新信息部.2020年全国物流运行情况通报.[EB/OL].http:// www.chinawuliu.com.cn/lhhzq/202102/23/541805.shtml.
[2]张占斌.“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重点任务[N].学习时报,2020-11-04(006).
[3]吴林鲜,吕之炜.“新基建”背景下智慧物流的发展研究[J].物流科技,2021,44(01):70-72.
[4]夏清华,李勤.中国应急物流建设的研究[J].中国物流与采购,2021(01):40.
[5]王玲.适应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中国物流体系建设研究[J].吉林工商学院学报,2021,37(01):49-54.
[6]宋欣.以智慧之力成物流之美——中国智慧物流应用发展研究[J].中国城市金融,2018(09):68-70.
[7]陶钰茜.基于SWOT-PEST分析的智慧物流发展战略[J].物流技术,2020,39(12):5-8.
[8]本刊编辑部,郝玉柱.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统筹推进现代流通体系建设观点综述[J].中国流通经济,2020,34(11):3-17.
[9]李智.“中国特色”语境下的现代流通体系发展方略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04):1-10.
作者简介:徐一帆(2000.07- ),女,汉族,江苏省南通市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管理科学与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