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春期亲子信任危机成因及对策

2021-09-05冯小航

科技资讯 2021年13期
关键词:社会心理学亲子关系

冯小航

摘  要:家庭教育依赖于良好的亲子关系以及顺畅的亲子交流,而亲子间的信任是健康亲子关系以及有效亲子交流的基础。亲子信任的缺失会导致青春期孩子与父母的矛盾增多,进而导致亲子关系恶化,长久如此,导致亲子间的冷漠疏离,进而引发青少年网络成瘾、攻击性行为增多等一系列恶性问题。运用社会心理学相关理论,了解亲子双方行为的内在心理机制,运用非语词符号沟通,以及态度改变等方法增进亲子双方的相互理解,牢固亲子信任,化解信任危机。

关键词:亲子关系  信任缺失  自我同一性  社会心理学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791(2021)05(a)-0252-05

Abstract: Family education depends on good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nd smooth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and trust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is the foundation of healthy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and effective parent-child communication. The lack of parent-child trust will lead to the increase of conflicts between adolescent children and their parents, which in turn will lead to the deterioration of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For a long time, this will lead to indifference and alienation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which in turn will lead to a series of malignant problems such as Internet addiction and increased aggressive behaviors among adolescents. By using relevant theories of social psychology, we can understand the internal psychological mechanism of parent-child behaviors, improve mutual understanding between parents and children, strengthen parent-child trust, and resolve trust crises through non-verbal and symbolic communication and attitude change.

Key Words: Parent-child relationship; Lack of trust; Self-identity; Social psychology

1  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压力的增大,无论是孩子还是父母都处于一种紧张的状态。孩子面临着升学压力,而父母面临着越来越沉重的工作压力,赡养压力,以及婚姻关系的压力。再加上青春期本身就是一个充满矛盾与不平衡的个体发展的特殊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少年,思维认知、道德水平、身体生理都处于一个建构的关键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无不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他们初探世界的迷茫与困惑,独特的自我与假想的观众,使他们成为父母眼中愈发不好管教的叛逆小孩。而这时的父母身在中年,高压之下的他们渴望孩子能够懂事,由于精力有限,所以在与“小毛头”的青春期孩子相处过程中避免不了出现冲突与矛盾,叛逆的孩子让父母觉得无力教导,常常无法应对孩子的问题。而这时的孩子得不到家庭的理解与温暖,久而久之产生孤独心理,不愿与父母交流,亲子沟通的数量与质量下降,双方都覺得不懂对方内心想法,逐渐出现了亲子信任危机。而信任危机的出现,又进一步加剧了亲子关系的冷漠,随着冷漠的加深,又进一步导致了更低效的亲子沟通。因此,化解亲子矛盾,建设健康安全的亲子关系,便需要加强亲子交流与沟通。那么牢固亲子信任,化解亲子信任危机变成为问题的突破口。因此,该文着手于探寻亲子信任危机的成因,化解亲子间的信任危机,以加强亲子交流,建设健康幸福的亲子关系,促进青春期孩子的健康成长。

2  亲子信任危机的内涵

人际信任(interpersonal trust)是个体的一种预期,并且是存在风险的非理性行为(Deutsch,1960;Hosmer,1995),对人类生活非常重要[1]。从个体与社会的关系看,信任内含信赖,对他人的信任,以他人的可信性和可依赖性为前提,这种前提赋予个体以存在的安全感。亲子信任是人际间信任关系的一种,是发生在特殊领域的和私人关系间的特殊的信任。亲子双方在日常生活中,能够体验到生活的持续性和惯常性,并且能够从中获得基本的安全感、归属感和依赖感。通过亲子信任,亲子双方能够对对方的态度和行为做出一定的预期,同时亲子信任能够使双方产生一种稳定的心理和情感认同。由此,对于处于身心发展局部平衡时期的青少年来讲,亲子间的信任感,无疑满足了他们最基本的归属与爱的需要。亲子关系是家庭中重要的关系之一,对于有孩子的家庭,亲子关系与婚姻关系成为其家庭存在必不可少的根基。亲子关系是指主要抚养着与孩子之间的情感联系,也可以简单理解为父母与子女的关系。亲子关系质量如何直接影响到亲子沟通,亲子交流等亲子互动环节,反之亲子沟通与交流的质量也影响着亲子关系,二者相互作用。亲子关系恶劣将会导致较多的亲子冲突与矛盾,就有青春期孩子的家庭而言,由于孩子处在成熟与幼稚并存的特殊时期,自我独立意识显著增强,常常出现叛逆的表现,避免不了与父母的冲突。随着冲突增多,当亲子交流的质量下降,父母不理解孩子,孩子不理解父母,双方便出现了信任危机。

亲子信任危机是指亲子关系的异化,即亲子关系中的信任错位或破裂,可表现为亲子关系中有一方或者双方不再相信对方,具体到青春期孩子身上,可表现为闭锁心灵,不再向父母寻求帮助,遇到问题时更愿意寻找同伴商量,认为父母根本不理解自己,感受到无助与孤独等。化解亲子间的信任危机,摆脱亲子关系的异化,不仅可以为青少年提供安全感、归属感及依赖感,同时也是家庭稳固幸福的必要行动。

3  亲子信任危机的后果及成因

3.1 亲子信任危机的后果

3.1.1 导致孩子的焦虑心理

焦虑是人们经理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体验或者心理状态,常伴以紧张和恐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指出,个体有安全的需求和归属于爱的需求,安全的需求指保障个体安全不受侵害,归属于爱的需求更多指个体渴求亲密关系,渴求被群体接受得以依赖,当需求无法满足时,个体便会出现焦虑。在家庭中,青少年更多在亲子关系中寻求需求的满足。当亲子间信任破坏,青少年的想法经常得不到父母的认可,在亲子交流中常常被否定,感到父母无法理解自己内心的真实想法,又无法准确表达自己目的,常常陷入自我否定的怪圈中,这直接影响到青少年归属与爱的需求满足,进而导致青少年更多的焦虑感。由不信任感带来的闭锁内心,降低了青少年对自己人际交往的自我效能感,这种底自我效能感会辐射到青少年人际交往的各方面,长久下去在人际关系中怀疑自己,担心人际关系的破裂,产生更多的人际压力,加重内心的焦虑。

3.1.2 导致孩子的挫折心理

由于亲子间信任的下降,亲子矛盾、亲自冲突随之愈演愈烈,青春期的孩子又处在建立自我同一性的关键时期,青少年无法从家庭中,从依恋对象——父母身上得到认可,在争吵与冲突中,逐渐感受到“我做什么都是错的,无论我说什么都是不对的”“无论我怎样解释,他们都不理解我”。长久之后,伴随着处理问题时的焦虑感,出现的便是挫折心理。所谓挫折心理,是指个体在追求预定目标的过程中,遭遇源于内外部难以克服(或自认为无法克服)的干扰、压力或困惑,使其目标无法实现所产的消极心理状态和情绪反应。当个体受困于现实自我,而无法实现理想自我时,便会感到受挫。现实自我是指生活中的真实自我,理想自我包括个体的追求以及期望的能力水平等,是一种理想中的自我形象。青少年渴望能够为自己的想法辩解并得到父母的认可,不希望得到亲密的人的负面评价与否定,所以在亲自冲突中才会奋力反抗。但由于其自身思维水平,遇到的认知水平并不成熟,常常自相矛盾,最后表现为“倔强”“执拗”。理想中,青少年渴望自己能与大人一样成熟讲理,得到认可,而现实中得到的反馈确是来自亲人的更多否定与自我怀疑,这样便出现了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间的差距,产生了挫败感。

而挫败感的积累,会导致青少年自我效能感下降,进而产生习得性无助的心理。自我效能感低下,习得性无助心理同样也是挫折心理的表现,指个体在经历连续失败后,所产生的无力感,丧失信心的状态。习得无助感一旦出现,个体的动机下降、情绪失调、容易焦虑,长期的习得无助还可能导致抑郁。在亲子关系中,当孩子长期寻求不到合适的方法解决亲自冲突获得来自父母的认可时,便会产生这种心理。自我效能感的降低以及习得性无助的产生除了会导致孩子对亲子关系的失望,与逐渐放弃亲子沟通,闭锁心理之外,还将进一步影响孩子在处理其他人际关系时的态度与自我认知,长期的挫败感还会伤害孩子的自尊,进而产生自卑的心理。

3.1.3 导致更多的孤独感

青春期是青少年发展的转折期,这一时期的心理特征表现为多对矛盾的相互对立,也正是在克服矛盾的过程中,青少年才得以建立起自我同一性。而在诸多矛盾中典型之一便是“闭锁心扉”对“开放内心”。具体到亲子相处过程中,表现在,青少年渴望倾诉,希望能够得到身边人的信赖,将自己的苦恼与其分享,但是却又不想敞开心扉,强烈的自我独特性意识使其认为自己的想法是那样唯一,以至于他人根本无法完全理解,并且也认为寻求帮助是自己无力的表现。当频繁与父母交流、沟通甚至在争吵冲突中,无法得到认同,甚至得到恶语否定,怀疑父母是否真的能够理解自己,親子间信任出现裂痕,在产生焦虑心理、挫折心理后,不免会更加闭锁心扉:与其告诉父母自己想法,或者为自己辩解还要挨打挨骂,倒不如什么都不讲,反正也没有人理解我。这样便导致了深深的孤独感。当个体无法在亲密关系中或者支持,其归属与爱的需要便无法被满足,进而也会影响其社会行为的方方面面。具体到青少年身上表现为“自闭”“抑郁”“攻击性行为”等。

3.2 亲子信任危机的成因

3.2.1 青少年处于自我同一性的建设时期

建立自我同一性是青春期的中心发展任务。埃里克森认为自我同一性是青少年通过学习认识、熟悉环境,然后总会选择某一类环境加以适应,形成自我意识,明确自己的角色,从而演变成为一个社会的人的过程,这就是埃里克森同一性理论的基本思想。考察青少年自我同一性有“探索”和“投入”两个维度,探索是指个体要在众多目标和理想以及价值观中,选择出适合自己的,并决定为此付出努力,而投入是指个体为自己所做的选择付出努力,为认识自我,实现自我进行时间和精力的投资。而这一时期的青少年还身处校园,正在逐渐地接受来自社会以及人际的影响,其对自我同一性的探索充满了迷惑与未知,青少年渴求获得帮助,但又先要依靠自己来证明自己已经是一个独立且有自我决断的个体,希望能够像成年人一样做自己的决定,体验这个世界。而父母对于处于迷惑与倔强时期的青少年,往往更多的给予“命令式”的指导,也不再像从前耐心解释父母的行动,认为“都这么大了,怎么还这么不懂事”。根据认知与行为一致性理论,父母的这种态度必然会有相应的行动,在面对孩子时的种种表现,会使本身就极力维护自尊证明自己的青春期孩子更加叛逆与抵触。孩子尝试寻求帮助后获得了挫败感,自然不会再将自己的迷惑、矛盾、悲伤向父母倾诉,久而久之,认为父母并不理解自己的苦恼与内心,亲子间的信任也便遭到了破坏。

3.2.2 中年父母处于压力上升期

多数青春期孩子的父母处于成年中期,成年中期是指35~59岁这一时期。处于中年期的父母,刚从成年早期渡过,刚刚立足于社会后,便面临着老人更老,需要各种保健;孩子长大,读大学要有更多花费;家庭日常开销不停上涨的三重压力。人到中年,由于社会竞争日趋激烈,学习工作繁忙,家务拖累,现实生活中许多矛盾得不到适当解决,导致思想处于紧张、焦虑、忧虑、或压抑状态,加上集体生理机能逐渐水退,内分泌失调,各种身体和精神疾病容易发生。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在于教育孩子过程中难免不能完全集中精力,在处理亲自矛盾时更希望孩子能够体谅自己,看到孩子逐渐长大时,下意识地用成人的道德认知要求还不够成熟的孩子,处理亲子冲突时也常常显得缺乏耐心,沟通过程中“指令”更多,很多事也会觉得身心乏力。并且家家有本难念的经,夫妻间难免会有矛盾,这时夹在中间的孩子一不小心就可能变成情绪的泄愤点。

长久以来,孩子不理解父母,在需要关怀时得不到理解,父母焦虑暴躁,在沟通时缺乏耐心,这样诸多无效的亲子沟通与增加的亲子冲突便会破坏亲子间的信任,进而产生亲子信任危机。

4  亲子信任危机解决对策

4.1 建立安全的青春期的依恋关系

近年来,研究者开始关注认知,情感和社会情境线索对信任的影响,并试图探明信任产生的认知情感机制及促进策略。其中,作为亲社会行为、共情及群际关系发展的基石,依恋对关系建立与维护的重要影响受到关注,大量研究已经探讨了对作为稳定个体差异的依恋风格对信任的影响,证实了安全依恋风格对信任的积极效应格能够显著提高人际信任。从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型来看,焦虑个体常对自己持有消极自我—— 积极他人工作模型。这种模型具体到青春期孩子身上,表现为自我怀疑,否定自己,在遇到问题与矛盾时怀疑自己的能力,在于父母交流碰壁或者争吵过后,怀疑自己的价值,怀疑自己是否值得被爱。但另一方面,青春期孩子在害怕被拒绝的同时,又强烈渴望得到关怀与理解,有时会通过夸大自己的痛苦与无助来寻求亲近与交流,希望获得父母更多的注意、尊重与保护。

从这种工作模型入手,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就要帮助青少年克服消极自我的心理,并主动给予青少年关注与亲密交流。具体到日常生活中,父母们可以给予孩子更多的鼓励,更多地帮助孩子寻找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由于青春期孩子生活大部分在学校里度过,学校也是孩子迈出家门,跨入社会的一个过渡区,在学校中,青少年接触更多也更复杂的人际关系,在处理这些关系时难免会有烦恼,并且学业压力大也为青少年带来困惑。所以,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依赖于父母的理解与支持。如何把握孩子的困扰出处,抓住孩子内心最需要鼓励与认可的部分,就离不开家庭与学校的联系与沟通。家长要有意识地与教师交流,了解孩子在校的情况,具体可以从与同学关系、在校活动、课堂表现、学业成绩这4个方面入手了解,与班主任保持定期的沟通,这样避免因青春期孩子闭锁内心导致家长不了解自己孩子的内心想法。

4.2 注意非语词符号的交流

非语言符号是指不以人工创制的自然语言为符号,而是以其他视觉、听觉、触觉等符号为信息载體的符号系统。在日常生活中,孩子不仅可以从大人的言语里接收到大人的态度,如期望或者责罚、否定,这些来自父母对自己认知同样从生活中的非语言符号体现出来,有可能是父母不耐烦的眼神,或者匆忙时的忽视,这对敏感脆弱的青春期孩子来说都是父母情感的体现。所以亲子日常接触中,父母如果更多留意非语词符号的运用,对牢固亲子信任将大有益处。具体来讲,父母要把握住向孩子表达爱意的时机,积极主动用用非语言符号给予关爱。例如:经常给孩子拥抱,与孩子一同走路时可以叫孩子挽住手臂,在孩子写作业时,热一杯牛奶;尊重孩子的个人空间,进卧室敲敲门,不要逼问孩子的隐私,等等。通过非语词的肢体接触,爱意传达,用行动代替话语,让孩子直接感受到温暖与关怀,有利于增加亲子间的信任。

4.3 校方组织亲子活动

这里的亲子活动是指多对亲子间的共同活动,将每对亲子看作一个团体,多个团体间促使其形成竞争。校方可以组织亲子运动会、亲子交流会,或者组织父母与孩子一起完成的任务,包括学习打卡等活动,真正让家长参与到孩子的校园生活中来,与孩子形成合力,一同向目标努力。由于个体在团体中为了团体的共同目标,通过自己的价值判断,通过团体内部作用力,个体会在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中进行抉择,为了有益的集体目标,会服从于团体,并付出个人努力。并且当有其他团体存在时,团体外部形成竞争力,团体内部则倾向于团结,形成团体凝聚力。这样校方在亲子关系中实际起到了中介者的调节作用,并且使亲子走出私人领域,将私人关系放在公共领域中与其他亲子进行相互作用,为亲子双方提供了从对抗到合作,从抵触到接纳的态度转变空间。通过公共领域的规则制约私人领域中的极具个人情绪与性格特点的矛盾发展,将亲子双方从个体情绪中解放出来,使双方能够在与其他亲子交流中反思自己。这样亲子间的信任也就在校方组织的种种亲子活动、亲子比赛中得到建立和加强了。

参考文献

[1] 王沛,刘雨婷,梁雅君,等.关系认知与善意认知对大学生人际信任的影响[J].心理发展与教育,2020,36(4):406-413.

[2] 杨国荣.信任及其伦理意义[J].中国社会科学,2018(3):45-51.

[3] 李海云.新时代应对青少年挫折心理之发展性教育对策研究[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0,4(25):7-9.

[4] 王倩.“自我同一性”理论视阈下高校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路径探究[J].江苏高教,2020(5):86-90.

[5] 李彩娜,孙颖,拓瑞,等.安全依恋对人际信任的影响:依恋焦虑的调节效应[J].心理报,2016,48(8):989-1001.

[6] 梁钰炫,窦凯,彭小燕,等.亲子依恋对青少年诚信行为的影响:自尊和人际信任的链式中介作用[J].心理学进展,2019,9(12):9.

猜你喜欢

社会心理学亲子关系
浅谈青少年犯罪心理的成因与预防
伯科维茨:攻击、愤怒和助人行为研究的巨匠
微信朋友圈中大学生屏蔽父母现象探析
《谁害怕弗吉尼亚·伍尔夫》中亲子关系解读
亲子舞蹈特定价值的研究
代孕子女亲子规则认定
青少年自尊发展特点
赏识教育过度化的社会心理学后果辨析
会计舞弊形成机理:研究视角及未来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