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切入点” 促进文本解读
2021-09-05徐亭李国杨
徐亭 李国杨
摘 要:语文是小学阶段的重要学科,旨在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教师应帮助学生探寻有效的“切入点”,让他们更好地沉浸于文本,领略文本的魅力,实现全面发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文本解读
如果将语文教学比作一台外科手术,那么切入点就是“手术刀”的下刀处,只有“看准部位”“精确下刀”,手术才能顺利完成。对于任何一个有经验的语文教师而言,往往会在切入点上下一番功夫。
一、整合资源切入文本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着丰富的文本素材,然而传统的语文课堂主打“单篇教学”,教师习惯于一篇一篇地讲解知识,学生学到的知识是零散的,无法形成体系。随着语文教学的持续改革,“单篇教学”模式的弊端日益显现,教学创新亟待进行。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教师应在课堂教学中对文本素材进行有效的整合、梳理,探寻最佳的教学切入点。在进行整合步骤时,教师需要耐心引导学生,帮助学生设计具体的阅读路线,培养学生的阅读意识。
例如,在教学统编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时,教师首先要求学生读一读单元导语,想一想这一单元主要学的是什么,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阅读心得。在阅读中,学生从“一花一鸟总关情”这句话中,体会到本单元的课文应当和“花”“鸟”这些元素相关,而且具有抒情的性质;有的学生认为本单元主要学习的是借物抒情的方法。为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教师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教材中的插图,分析这些插图和课文具有怎样的关联,谈一谈阅读体会。在观察过程中,教师并未对插图提出相关的问题,也没有规定具体的阅读流程,只是鼓励学生自由观察插图,从图片的角度帮助学生完成文本内容的感知与整合。通过观察图片,学生很快找到了文本的阅读切入点,并在热烈互动中形成良好的阅读认知思维。通过整合单元的教学资源,既锻炼了学生的整合能力,也能帮助学生建立良好的阅读习惯。
在以往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在选取文本切入点时,往往以单篇文本为单位,很少从整体的角度进行切入。伴随着教育教学的改革与创新,教师不妨引导学生从单元入手进行文本切入,能帮助学生建立整体思维。
二、链接生活切入文本
在语文教材中出现的课文,大多是以“生活”为元素写成的,从生活的角度切入文本,等于为学生创设了一层“生活滤镜”,当学生从这层“滤镜”中阅读文本,就会产生一种熟悉感和亲切感,产生强烈的阅读动力,这对推进语文教学具有重要的价值和意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妨从学生的生活入手,进行文本解读设计,提高助学效果。
例如,在教学《杨氏之子》这篇课文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课本中的注释完成文本阅读。由于本篇课文属于文言文,首先解决字词的问题。通过分析教材中的注释,教师引导学生将注意力放在注释上,想想它们有着怎样的作用,对文本阅读又会产生怎样的影响。之后,学生阅读课文,并深入研究文中的相关注解。教师和学生进行课上互动,并试着联系学生的课外阅读经历:根据第一个注释可知,作者为学生介绍了文本的出处。此时,教师让学生思考:你对《世说新语》这本书有着怎样的印象?学生试着回忆,记忆也在慢慢激活。学生在阅读成语故事时,经常会读到《世说新语》中的内容,比如“拾人牙慧”“略见一斑”“难兄难弟”等。教师邀请学生试着讲一讲这些成语故事,无形中拓展了课堂内容,也开拓了学生的阅读视野。
在学生解读这些注释的过程中,教师可要求学生用个性化的方式分析这些注释。如,针对课文中的“乃”字,教材中给出的相关注释是“一,就,于是”。此时,教师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请问你在生活中的哪些地方还看到这个字”?学生在思考之余,举出了“胜败乃兵家常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等例子。教师对学生的表现给出点评,并进一步推动文本解读。通过引导学生深入研究文言文的注释,通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在无形中拓展了学生的思维,丰富了学生的生活认知。
案例中,教师在展开文言文教学时,并没有延续传统的教学思路,而是从学生的生活入手,为学生提供更多感知的机会。需要注意的是,文言文體裁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难点,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分析课文,并从生活的角度拓展学生的思维,这样就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利用悬念切入文本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动机。通过观察学生的日常行为表现,我们知道小学生喜欢“打破砂锅问到底”,对万事万物都有着强烈的好奇心,尤其对陌生的、新鲜的事物更是好奇的不得了。在文本解读过程中,如果教师可以成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必然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设置悬念”就是激发好奇心的重要手段,能够最大限度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提升课堂趣味。教师不妨从悬念切入文本,增添学生的阅读兴趣。
例如,在教学《骑鹅旅行记》一文时,教师在上课导入环节,便以“旅行”为切入点进行悬念设计:“同学们,你们平常喜欢旅游吗?”学生们众口一词说“喜欢”。接着,教师进一步追问,“那你们平常是怎么出去旅游的呢?是坐飞机、坐火车还是坐汽车呢?有什么独特的经历可以分享一下吗?”听到这个问题,不少学生举起手来。有的学生说,自己和父母自驾游;有的学生说,自己和父母利用假期坐飞机去外地旅游;还有的学生说,自己会和父母坐高铁出去旅游。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分享了外出旅游会经常搭乘的各类交通工具,也分享了各种旅游中的趣事。有一个学生提到自己坐飞机的过程中,由于座位紧挨着窗户,当他透过窗户看到云层,那重重叠叠的样子,真是美不胜收,就好像置身云端一样。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课堂氛围变得活泼而热烈。
教师突然发问,“看来同学们都是旅游小达人,那么,你们有骑鹅旅游过吗?”这个问题犹如重磅炸弹砸向了课堂,学生们纷纷瞪大眼睛,充满了好奇心,满脸的不可思议。教师面带微笑,告诉学生,“老师可没有骗你们,真的有一个人骑鹅去旅游,而且还写成了故事,你们想不想听呢?”学生们立刻大声地说“想”。由此顺利引出课题。在这个过程中,通过设计悬念,教师很快抓住了学生的好奇心,也为文本解读开了一个好头。
如果将文本解读比作穿行黑暗的隧道,那么悬念就是萦绕在前方的点点“星火”。正是“星火”的存在,让学生产生前进的动力,学生想知道“星火”背后到底是什么。有了这样的念头,学生的文本解读之旅才会更加顺利。
四、立足题眼切入文本
通过悬念切入文本,为的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从题眼切入文本,是为了更快实现阅读目标。 题眼往往包含着一篇文章最重要、最关键、最核心的信息,能够帮助学生了解文本的主要内容、情感价值或者思想走向,让学生沿着正确的方向阅读。尽管题眼只是简单的几个字,却包含着极为丰富的信息。在探索题眼的过程中,能够帮助学生明确文章的学习重点,这样在教学文本时,教师可以更快、更高效地完成教学目标。由此可见,从体验切入文本,更有利于实现教学目的。
例如,在教学《他们那时候多有趣啊》一文时,教师很快确定了三个关键词,即“他们”“那时候”“有趣”,并向学生设计了这样几个问题:“他们”是谁?“那时候”指的又是什么时候?为什么说“有趣”?为什么作者说“他们那时候多有趣”?他们是因为什么“有趣”的?他们现在还“有趣”吗?这些问题全部从题眼的关键字而来,而答案就隐藏在文本中。教师要求学生带着这些问题阅读课文,并试着解答这些问题。在阅读过后,学生发现这是一篇科幻小说,而题目中的“他们”指的是几世纪以前学习的孩子们,但是作者并没有按照时间的顺序完成创作,而是调到未来的时间,即2155年,并通过两个孩子童真的对话来展现对古今教育的遐想,此处体现了“那时候”这个关键词。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发现这两个在“机器学校”读书的孩子,因为一本记录着过去教育模式的書,令他们产生对传统学校的向往。他们羡慕那些在这样的学校上学的孩子们,认为他们的读书生涯一定很有趣,印证了“有趣”这个关键词。通过这样三个关键词,学生将脉络了然于心,既了解了文章的主要内容,也在无形中掌握了这篇文章的阅读思路。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通过题眼切入文本,是一条高效的路径。因为题眼中往往蕴藏着丰富的信息,如果善于发掘,能够帮助学生更快的定位文章内容,更快地读懂文章表达的态度以及想法。
文本解读有不同的方法和模式,本文从整合资源、链接生活、设置悬念、分析题眼等角度,深入分析了切入点的选择问题,旨在让阅读教学更有深度、更有意义、更有价值。
■ 编辑/王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