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教师的自信力和他信力

2021-09-04常作印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教参引路人思想

常作印

一、尴尬现状:被他信力左右

环顾当下的语文教学现状,令人担忧:不少语文老师,包括一些优秀的语文教师,被他信力所左右。比如:

1.信教參。教参,顾名思义只是教师教学的参考书,其作用无非是帮助教师理解和处理教材。但是,如果我们唯教参至上,对教参上的所有结论都言听计从,教参就失去了其参考的价值。多年来,我们一些老师已经习惯了依赖教参,教材的处理、教学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无不照搬教参现成的东西。一旦离了教参这根拐杖,几乎寸步难行。于是,一些老师成了教参忠实的奴隶。教参只是教参,它最多只是别人对文本的思考结晶,最多只能为我们的教学思路提供一些参考而已。至于教参是否适合自己的教学,还要依所教学生的基本学情和自己的教学风格而定,否则教参只能是一纸空文。“依赖”和“照搬”教参只会磨灭我们自己独特的教学体验和教学创造的灵性,只会让我们像井底之蛙那样,永远跳不出那片狭小的天地。缺少了自己对教材本身的分析和理解,缺少了自己对教材真正的解读和观照,没有自己真实的感情,没有独立的思考,也就没有对文章的深刻领悟,当然也就不会成为有自己风格的老师。语文教育专家钱梦龙老师指出,“看一位教师是否成熟,主要标志有两条:一条是在教育思想上是不是有明确、一贯的追求,另一条是有没有独立处理教材的能力”。要想走出富有自己个性的语文教学之路,不能总是“东施效颦”与“鹦鹉学舌”。面对教参,一个语文教师如果剔除不了思想上的“奴隶”心态,就不会有课堂教学成熟的一天。

2.信多媒体。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语文教学和先进技术整合起来,这无可非议;但不能全然不顾语文学科特点,崇拜、迷信多媒体。于漪老师曾批判过一节古诗教学录像课,内容是杜牧的《山行》。这节课的课件做得漂亮极了:一幅画上,“霜叶红于二月花”,“石径”顶端是白墙黑瓦的房子。整个一堂课,就是对着这幅画来讲。于漪老师感慨道:这首诗如果用来培养孩子的想象力,那多好啊!“白云深处有人家”,“白云深处”是多少米呀?这完全可以发挥孩子的想象力。可我们的教学把这无限的想象定格在那么狭小的画面里,你们说这个多媒体起的是正面作用还是负面作用?

3.信“时髦”模式。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中小学语文界呈现出百家争鸣的态势,新的教学模式和流派纷纷涌现。一些语文老师急于追赶“流行色”,盲目仿效,让语文课堂陷入“跟风”的误区。当多年之后回过头来追问自己积累了什么,就只剩下了面对新与旧的一片茫然。笔者认为,在喧闹的语文教改思潮中,我们需要冷静,冷静,再冷静!不盲目与时俱进和追赶教育“流行色”,潜下心来研究语文教育不变的东西,才是我们最应当努力的方向之一。抓住了本质和规律,也就抓住了教育的“牛鼻子”。多从教育的本质和规律思考问题,尤其是那些本原性的问题,将有助于我们在沸沸扬扬的教育改革中保持一份清醒、一份坚定、一份睿智,才不会出现“误入藕花深处”的尴尬。

4.信“题海”战术。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对应试和分数顶礼膜拜,以题代文、以题代读、以题代讲的情况,屡见不鲜。其实这种“题海”式的教学是一种得不偿失的教学,更违背了语文的学科特点。一位语文老师曾一针见血地指出:“如果说,学生语文水平的提高可以靠题海、题库这样来一课一练,那还要语文教师做什么呢?”

诸如此类的东西,严重影响了一线的语文教师,导致他们教学自信力消解,被他信力左右:到底什么是语文?搞不清楚了。到底怎么教语文、教什么?也不知道了。全国各地几乎是差不多的模式、差不多的样式。可以这样说,这种局面的出现,是语文教师的“丧魂失魄”和自信力的自我放逐,是语文教育的一些历史积弊在新的条件下的不良发展。

二、加强自信力:做好“引路人”

今天,一个国家的教育水平和创新能力已经成为影响其现代化进程的关键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维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语文老师,特别是优秀的语文教师,要有自信力,也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做好学生的引路人。站在中国教育“由大向强”发展的关键节点,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思潮,伴随着人民群众从“有学上”到“上好学”的更高需求,学生的“引路人”必须是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自信的高素质专业化队伍。

那么,语文教师怎样才能加强自信力、做好学生的引路人呢?

首先,要学而不厌——有境界自成高格。

西汉目录学家刘向说:“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教学的自信力来自教师深厚的学养。有学才有识,有学识才有胆识。教师要想教得好,首先是要学得好。语文教育专家王崧舟老师说:“一个语文老师,要不断成长、不断发展、不断超越,他的底蕴、他的境界、他的淡定和信念是最为根本的东西。”他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告诉我们,教书的底蕴和自信来自读书,“读”行天下,有境界则自成高格。上课如果缺乏底蕴,就好像是“花拳绣腿”,经不起一点儿推敲。

国学大师、文史泰斗陈寅恪先生教课有“四不讲”:“前人讲过的我不讲,今人讲过的我不讲,外国人讲过的我不讲,自己过去讲过的我不讲。”他这种自信力,源自他渊博的学识,使他每堂课都有新的见解,从不人云亦云,令人崇敬。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要多读书,特别是多读经典,解决精神温饱问题,树立自己的精神高度。唯有如此,在教育教学中才可能会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自信和惬意。“腹有诗书气自华”,不下功夫去研读一些经典,诗书怎么会到腹中?作为语文教师,要想拥有自信力,真正提高教学效率,我们必须从“学而不厌”开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腹中空”“根底浅”的弊端,我们的语文课堂也才能真正生动厚重起来。

语文教师不但要自己学而不厌,研读经典,更要懂得引导学生学而不厌,奠定阅读功底,否则我们的语文教育只会建立在浮沙之上。引导学生阅读经典,就是让学生找到成熟、成人、成才的捷径,犹如开掘了一条源远流长的文化河流,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虽然改变不了学生人生的长度,但是可以改变学生人生的宽度和厚度。

众所周知,语言学习与运用是语文学习最基本、最基础的内涵。语文学习就是要多听、多说、多读、多写。语文教学紧紧围绕“听、说、读、写”这四个方面做文章,很多问题应该是可以迎刃而解的。语文名师薛瑞萍老师在《和语文教师谈读书》中写道:“中学也好,小学也好,语文的事情哪有那么复杂?教师自己先爱读书,读好书了,再使学生爱读书,读好书;教师自己先把文章写好了,学生熏呀熏的也能写得不错了;教师上课出口成章了,学生学呀学的,也能意畅辞达,甚至富有文采了——不就得了吗?”

其次,要深入思考——一小时的思考胜过一周的忙碌。

昆德拉说:“现代的傻并不是没有知识,而是对既成知识不加思考。”

思考是前行的火把,再忙也要留出思考的时间。只有思考能帮助我们从无效走向有效,只有思考能帮助我们从有效走向高效。

有人说,仅仅拥有知识的人看到一块石头就是一块石头;而善于思考、拥有智慧的人却能在一块石头的缝隙里看到别致的风景,从一粒沙子里发现天使的灵魂。

知识只是奠定教师课堂教学的底气,而深入思考却能给教师带来灵气。一个有底气和灵气的教师在课堂上才会大气,才会表现出教育机智。

苏霍姆林斯基说得好:“正像肌肉离开劳动和锻炼就会变得萎缩无力一样,智慧离开紧张的动脑,离开思考,离开独立的探索,就得不到发展。”

唯有深入思考,才能还语文教育以灵性、质感与生命的活力。深入思考能让语文教师从习以为常的教学惯性与惰性中超拔而出,赋予语文教师不盲信、不盲从、不盲动的思想品质,增益语文教师课堂教学的敏锐感知力与专业判断力,从而在随波逐流的时势中能独树一帜,体验语文教学的思想、尊严和乐趣。

再次,要形成思想——有思想才有尊严。

语文教育需要智者的智慧、善者的悲悯、思想者的厚重。一个语文教师,只有经常深入思考,才能慢慢形成自己的教育思想。语文教师如果不能成为思想者,只能靠别人的思想指导自己的行动,那么他的教学行为就不可能具有创造性,他的学生更不会思考,弄不好他还会培养出精神侏儒和思想奴隶。靠这样的教师去“立人”,可能吗?而有了思想,平凡的工作一样会铸就高贵的灵魂。

帕斯卡尔说过:“人只不过是一根苇草,是自然界最脆弱的东西;但他是一根能思想的苇草。”对于语文教师来说,思想贫困是最大的贫困,它比经济贫困、知识贫困都更为可怕。有思想才有尊严,有思想才有魅力,有思想才有价值。一个没有思想的语文教师也就没有了教书育人的灵魂。我坚信:一个没有思想的语文老师,无法帮助孩子完成正常的精神成长,更不可能培养出文化的巨人。

语文课不能只是热闹和浮躁,而要有真正的思想。唯有思想,才能还语文教育以永久的灵性、质感与生命的活力,而一个没有思想的语文课堂注定是苍白乏力的。语文课呈现的不应该仅仅是“鲜花”,还应该有“花开的声音”,而课堂最美的声音是学生生命思想“拔节”的声音!教师的思想有多深,就能在课堂上引着学生走多远。说句老实话,多少年来,中小学的语文课很难与思想的深度联系起来。而教师一旦缺乏思想,就会导致文本解读能力的缺失,他的教学就只能蜻蜓点水、浮光掠影,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也就成了只有行动没有心动的走马观花。

“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这是做教师人人皆知、人人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尤其近几年,几乎被喊“滥”了。但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语文教师中的大多数,还一直做着教参和他人思想的传声筒:一谈《孔乙己》就是批判科举制度,一谈《雷雨》就是揭露资产阶级的残酷、反动、虚伪,一谈《项链》就是批判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至于超越文本,对教材进行独特深刻的解读,进而用思想建构语文课堂,大多数教师根本就没有这种意识,更不用说行动了。语文课堂的文化品格——语言的透析、文学的熏陶、理性的烛照、思想的启蒙,似乎长期与我们绝缘。如果语文教师只在字词句上反复折磨学生,不愿为学生的思想与精神奉献智慧,那么我们就不能指望语文有打动人心的力量。我始终认为,那种没有高尚价值引领、没有思想深度的语文,是庸俗的语文、粗劣的语文,甚至是罪恶的语文,因为它培养的是一批批丧失独立思考能力的“空心人”。

最后,要身体力行——在语文家园安身立命。

一个有自信力的语文教师既要有理想主义者的激情,又要有实践家的执着。一个有自信力的教师,既要“坐而论道”,也要“面壁参禅”,更要“知行合一”“身体力行”。只有這样,才能立教于天下。

王阳明《传习录》中说,知而不行非真知,行而不知非真行。只有知行统一、行知不二,才能有所成就、修得正果。知者先行,行者无疆。用行动去思考,在行动中思考,为了行动思考,这样才能修成语文教育的正果。

于漪老师说:“事情是干出来的,绝对不是吹出来的,不是捧出来的。捧不出优秀教师,也捧不出领军人物。一定要艰苦奋斗,一步一个脚印,不断地总结自己的经验教训,哪些做对了,哪些做错了。用流行的话讲,就是反思。身体力行,才能获得真知。”

如果说“医生的真功夫在病床上”,那么“教师的真功夫在课堂上”。课堂是教育之核,是教育的起点和终点,也是实施教育影响的实践场。如果说教育教学是一名教师的思想的存在方式,那么他只有借助课堂这个实践的载体,才能实现专业发展振翅冲天的超越。

上好课,是教师最崇高的师德。课堂教学是教师安身立命之本,它的质量高低是教师精神成长的直接体现。教课就是全身心投入,用生命在歌唱。要把学科教学提高到学科教育的高度,即课堂上要以培育人为目标,而不仅仅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怎样把课教得有吸引力、感染力,能叩击学生心灵,触发学生思维?怎样不仅让学生学有所得,学有所能,而且让他们求知有欲罢不能之势,对语文宝库有探宝觅宝的热情与积极性?怎样营造语言文字散发能量的磁场,让学生思维活跃,心灵碰撞,享受文化哺育的快乐?”教育家于漪老师认为,这些问题是追求卓越的优秀教师必须认真思考、深入思考的问题。不仅要思考,而且要在教学实践中反复验证,积累正反经验,并及时加以改进,切实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总而言之,我们呼唤语文教师的自信力,就是希望语文教师保持自己的职业尊严。这种保持不是盲目的乐观,而是要终生树立对语文的炽热情怀,怀着极大的热情矢志不渝地研究语文教育,在学生心中播撒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文化和人类先进文化的种子,让学生的心灵获得美好的滋养,让静态的语文知识能够活化为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这或许就是语文教师的尊严之本吧。

(作者单位:北京市丰台区第二中学)

(插图:谭晓青)

猜你喜欢

教参引路人思想
感恩成长路上的“引路人”
骇图
责任有度:做学生的引路人
我得了一种叫手痒的病
极限思想在立体几何中的应用
一次函数中折射的重要思想方法
开发出自己的实用教参
神秘的教参
我来过这里
教师、教参、教学之辩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