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阻断“代际贫困”的师德建设

2021-09-04陈青天

教师博览·中旬刊 2021年7期
关键词:私德代际贫困家庭

陈青天

2020年11月23日,贵州省宣布最后9个贫困县均实现脱贫摘帽,退出贫困县序列。至此,全国832个贫困县全部摘帽。中国脱贫攻坚力度之大、规模之广、影响之深,前所未有,显著改善了贫困地区和贫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谱写了人类反贫困历史新篇章。

一、“代际贫困”概念的跨越,是教育深层次的具象

“代际贫困”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常见现象。它首先是一个社会经济学的概念,英文写作“cycle of poverty”,被译为“贫困的循环”,是指贫困一旦开始,除非有外部干预,否则很可能会一直继续下去。

“代际贫困”除了是人类社会经济的概念和现象,其实也是一种可怕的文化教育缺失的表现,是一种贯穿经济社会又深受文化教育等因素影响的社会现象。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授拉格纳·纳克斯在1953年出版的《不发达国家的资本形成问题》一书中,考察了发展中国家长期贫困的根源,提出了“贫困的恶性循环”理论。美国著名人类学家奥斯卡·刘易斯在《五个家庭:关于贫困文化的墨西哥人实例研究》一书中,首先提出了“贫困文化”的概念,并从社会、社区、家庭、个人等层面对其做了系统研究。

贫困的循环被定义为一种现象,就是贫困家庭至少要持续贫困三代,直到有足够的时间让这个家庭在没有幸存的祖先掌握和传递必要的知识、社会和文化资本的情况下,摆脱贫困或者改变贫困的状况。

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中提及,贫穷影响学生从学习环境中获利的能力,特别是那些出身贫穷家庭的学生:对安稳的家、衣物及正常饮食的需求占据他们过多的精力和时间,影响到他们的学习能力。

社会学家借用代际流动的理论和研究范式,將贫困在代际间传递这一社会现象归纳为“贫困人口代际传递”,即贫困以及导致贫困的相关因素在贫困人口家庭内部由父辈传递给子辈,出现贫困沿袭。除此之外,相关研究也发现,家庭收入、教育投入因素与贫困人口代际传递之间存在显著关联。

“代际贫困”概念的提出,本身就具有丰富的层次性,又明确指向国家需要对贫困地区、贫困家庭进行长期的教育扶持。毕竟,“代际贫困”根于经济,显于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它表明贫困地区、贫困家庭、贫困人口在深受社会生产、自然环境影响外,还严重缺乏公平的、持续的教育。

二、了解“代际贫困”的表现,须解决“教育之贫”

“代际贫困”一定会伴随着“教育之贫”。这两者形影不离,并相互影响。“代际贫困”具有多种表现,其中包括“教育之贫”,“教育之贫”也会影响、加剧“代际贫困”。“教育之贫”有三个方面的表现:1.接受教育的机会缺乏。由于家庭原因,小孩可能很早就辍学了。2.教育的资源贫乏。贫困地区可能连基本的教育硬件都不足,更不要说教育现代化。3.教育的意识薄弱。“教育无用论”在一些贫困地区依然大行其道。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句话既说明了教育的重要性,也进一步说明了教育的可持续性特点。人的成长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贫困地区的脱贫也不是一天两天的事。“贫困”既是历史的产物,也是现实的产物。

“代际贫困”有何表现?1.知识之贫;2.技能之贫;3.观念之贫;4.落后地区易返贫。贫困人口代际传递产生的原因较为复杂,如社会学家刘易斯·科塞认为,“贫困文化”是贫困人口代际传递的内生原因,即长期的贫困生活使人形成独特的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和文化体系,并通过“圈内”交往等方式被强化和制度化,从而对后代贫困产生影响。

俗话说得好,“穷不过三代”,无论是外在的干预帮扶,还是引导内在的主动性,都是实现“穷不过三代”的重要途径。只有内心有了向上的力量,未来才是可期的。对贫困地区、贫困家庭,我们要重视他们的内心愿望,做好“扶贫必扶志”和“扶贫先扶智”工作。发挥教育的补偿功能,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们接受良好教育,是扶贫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扶志”与“扶智”结合,激发脱贫内生动力。教育扶贫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和先导性,是扶贫治本之计。中国目前切断贫困代际传递的主要方式是通过提高普及教育,来改变下一代人的命运。教育就是要激发个体通过努力学习来获取更多知识、更多技能,获取幸福生活的动力。这就是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目的,即引入幸福,引向希望。贫困家庭出身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接受了高等教育以后,至少可以提高收入,跳出之前的贫困怪圈,进行第一代的知识、社会和文化资本积累,提高下一代的起点。

用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楷模张桂梅老师,近40年来扎根云南教育一线,坚持用知识改变贫困山区女孩命运、教育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理念,矢志不渝推动创建了我国第一所免费女子高中。她节衣缩食,倾尽所有,让更多贫困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孩子走出大山,让困难家庭的孩子享受到教育公平,让党的政策在金沙江畔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她教书育人,立德树人,引导学生从小树立远大志向,把理想信念教育融入日常、抓在经常,用爱心和智慧点亮万千乡村孩子的人生梦想,展现了当代人民教师的高尚师德和责任担当。

三、富有“德性”的教师队伍建设,是阻断“代际贫困”的重要力量

良好的教育离不开优秀的教师,而教师的优秀,最重要的无疑是“德”。只有富有德行的教师,才能培育出富有社会责任感、天天向上的学生,也才能从根本上改变“贫困”的地区、家庭面貌。因此,“阻断代际贫困”的教育帮扶,师德建设是核心。

教师是一种职业,是一种文化代表,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使者。韩愈说:“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社会高速发展的新时期,教师这个群体也可能会出现价值虚无主义、享乐主义和去道德化等现象。

教师的德行必须以当时、当地人们丰富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经过缜密的逻辑思维,然后形成符合时代需要的德行。只有这样,这种德行才能进一步推动当地的经济社会发展。那么从教师的角度来讲,就是教师的德行必须为党和国家的教育事业发展服务,为实现“立德树人”这个目标而形成。

从社会发展的角度看,从个体生存实践的视角审视,正确的教育观念是个体生活的航标、生命线,也是个体对自身发展、对家庭延续所应具备的正确的态度和思路。只有形成这种思想观念,才能更好地引导贫困家庭脱贫,才能解放贫困家庭,促进其在经济、就业、思想观念等方面的发展。所以,贫困地区的人更需要通过教育、通过教师队伍的教育扶持,让他们的孩子接受更多的新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重新认识到知识的力量,产生渴望发展的愿望,这样才能形成脱贫攻坚的内生动力。

教师有“三德”,即公德、师德和私德。

公德是教师队伍的道德品质共同化。公德融入需要明确教师职业的社会性,即教师的职业使命。这是一种“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使命。教师的职业使命是崇高的,是至上的。它包含丰富的社会责任感、崇高至上的使命感和无私奉献的牺牲精神。培养教师队伍的“公德”,需要打造教师发展共同体,毕竟,集体是在共同的思想、共同的智力、共同的情感、共同的组织的基石之上建立起来的。进一步强化学校教师的群体性教育教学行为对贫困地区和贫困家庭的影响,能够提升优秀教师的职业幸福感和工作积极性,带动教师“公德”向社会公德的良好转变。我们强调教师队伍的自我教育与社会教育相结合。好的教育是人的一种独特的复杂的文化活动,使人经历道德学习,引发精神发育和成长的生命过程。美国著名教育家、心理学家杜威说,相信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和分享人类的社会意识而进行的。我们应该突出贫困地区教师队伍的作用,努力培养孩子的能力,开拓孩子的思想,唤醒孩子对生活的情感和追求。

师德是职业道德的规范化。师德一般包括教师的身心健康、文化素质、职业技能和职业素养。四个方面的发展和进步最终汇聚到最核心、最有引导作用的教师发展方向上。这需要当地政府和教育有关部门明确教师职业发展方向,尊重教师的职业道德、职业认知和职业发展方向;对教师队伍和教师个人提供有力的支撑和帮助,充分支持教师的兴趣爱好和专长发展,通过对教师的发展推动,进一步强化教师的职业道德。最重要的是,保证教师扎根贫困地区教育的决心和信心。

师德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他的教育对象。因此,师德的加强,是社会教育的共性,也是教师职业未来发展的一个根本性问题。这个根本性问题最终会落实到“社会发展和人的进步”这一理性实践问题上。

教师是学校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只有教师发展,学生才能发展,学校才能发展。贫困地区的教师队伍更是如此。教师应该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即提升自己为学生发展服务的育人意识,培养学生具有较强的课程理解、课程开发和课程实施能力。教师要敢于和善于进行独立的思考和判断,对生活的变化怀抱热情,对时代的问题提出自己独立的见解,培养贫困地区孩子对学习的兴趣。此外,教师还需具备问题探究的意识和审视的眼光,还要有影响他人的魅力——这是一种特别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影响力。

私德是道德品质的个人化。私德与“社会公德”相对。私德是指存在于小群体或个人中间的道德,是私人生活中的道德规范,常指个人品德、修养、作风、习惯以及个人生活中处理爱情、婚姻、家庭问题的道德规范等。私德通常以家庭美德为核心。一般生活中“私德”包括:加强修养,自尊自爱;助人为乐,奉献爱心;诚实守信,言行一致;宽容大度,与人为善;友好交往,礼貌文明;等等。

教师的私德中居首位的是健康和精神力量的和谐。私德需要融入教师的生活和工作,融入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融入当地的公序良俗。

第一,形成“师德研习”生态,重点培育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核心的可线上线下教学的德育生态链。第二,树立教师德行与当地公序良俗相统一的德育生态,既引导教师追求个人身心健康发展,也倡导教师融入当地的良好风俗习惯文化,形成较强的、接地气的德行成长环境。第三,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机制的角度,明确教师德行与素养的提升方向,使教师个体的德行取向与贫困地区的教育价值取向有机结合,使教师个体的教育价值得以放大。第四,构建行业德行协同生态,借助互联网和各种信息平台,形成行业德行分享影响机制,有效打通家校边界、校校边界、校企边界、区域边界,形成“大德行”。

从贫困地区和贫困孩子的所需出发,倒逼教师的职业成长和师德提升。教育不是注满一桶水,而是点燃一把火。激发孩子求知欲,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是教育的本质目标。除此之外,教师还要传授给学生社会生活技能,教导社会规范,指导生活目标,教育孩子不要把眼光局限在眼前,鼓励孩子发现各种可能性,使他们未来能更自信地融入社会。

良好的心理营养,是孩子健康成长的底层代码。贫困地区的家庭结构并不理想,很多孩子是留守儿童。他们的家庭状况、生活条件和其他各种信息,教师既需要掌握,更需要尊重和保护。另外,教师要明白,儿童基本的权利很多,包括生存权、发展权、受教育的权利等。教师面对贫困地区儿童,必须提高相关的法律意识。在和贫困家庭沟通时,必须尽力去维护儿童的合法权益。

总之,教师“德行”的提升,既需要规范化,也需要国家和当地政府通过一定的机制,让教师获取解决“代际贫困”的内生动力,即动机生发、行为示范和教育延伸的能力。对照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人的五种需求既有來自先天的本能需要,也需要后天的文化教育塑造。对教师的驱动和对教师的教育对象的驱动有本质上的趋同。教师通过努力,可以形成具有可实现性的行动目标,可以产生持久的奋斗积极性。

脱贫固然不易,巩固成果更难。阻断“代际贫困”需要党和政府更多、更持久、更丰富的教育投入,贫困地区需要一大批富有德行的教师。毕竟,真正的脱贫,应该是精神上的脱贫。

猜你喜欢

私德代际贫困家庭
寻求阻断贫困多代际传递的路径
《我和我的父辈》: 代际秩序建构与精神传承隐喻
以私德的培育促公德的成长
将贫困家庭高校毕业生纳入就业帮扶
春节,代际弥合好时机
私德教育
长治市沁源县:打好脱贫攻坚战
古巴代际权力交接受世界瞩目
“公德”与“私德”
公德与私德的“先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