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础教育阶段我国家长教育焦虑的质性研究

2021-09-04刘雨青周芷莹

山西青年 2021年15期
关键词:教育资源培训家长

刘雨青 周芷莹

(苏州大学教育学院,江苏 苏州 215000)

在传统文化“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的观念渲染下,中国家长对于教育保持着长期的高度重视。随着物质资料的丰富与发展,“教育焦虑”逐步成为一个共性问题。在基础教育阶段,孩子的心智尚不成熟,其成长需要更多关注。家长作为孩子的陪伴者和教育者,学会正视焦虑、疏解焦虑,将有益于孩子的身心发展与良好亲子关系的养成。本研究通过深入访谈了解家长教育焦虑的现状、内容以及形成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探究缓解教育焦虑的方式。

一、研究设计

(一)研究对象

本次调研采用非结构化访谈对受访者进行调查,以收集第一手资料。本研究共访谈家长19名,其子女都正处于基础教育阶段。从地理区域上看,受访者来自江苏、甘肃、云南、广西、陕西、山西多地。从受教育程度来看,受访者的学历分别为小学、初中、高中、大专、本科、硕士。从职业来看,涵盖了国家机关工作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商业人员、生产运输设备操作人员。研究样本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最终得到共77566字的访谈记录。

(二)研究方法及工具

本研究主要采取质性研究方法,通过线上视频或语音通话的方式进行半结构式访谈,了解各位家长教育焦虑的现状,包括焦虑内容、焦虑原因以及个人感受等。在访谈结束后,依据扎根理论对访谈资料进行整理,利用NVivo12软件初步编码,针对仍然存在的疑问进行第二轮补充访谈。最后,进一步归纳,将节点分组,形成相关的类别[1]。此外,本研究利用NVivo12的功能将原始材料可视化,形成了“家长焦虑现状”的词云图。如图1所示,在“家长焦虑现状”中,“培训”是排在第一位的关键词,“升学”“成绩”也被多次提及,由此延伸的“政策”“环境”“心态”等高频关键词都指明了家长教育焦虑的现状与内容。

图1 家长教育焦虑现状词云图

二、家长教育焦虑现状

2018年,智课教育联合新浪教育发布了《中国家长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报告指出中国家长的焦虑已经扩大,学区房、孩子的学习成绩、手机上瘾、自身的成长等都成了家长新的焦虑点[2]。访谈发现,大部分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这种焦虑具有长期的、持续的特点,且其内容较为复杂,但受访家长表示可以将焦虑调试在可控的范围内。其中,家长主要是对以升学压力为主的学业表现产生教育焦虑,且随着孩子学段的上升,家长的焦虑程度也呈现出上升的趋势。除了对于学业表现的焦虑,家长教育焦虑的内容还体现在孩子的个人成长、亲子关系的养成、教育投入等等。

(一)孩子的个人成长

孩子的个人成长是家长教育焦虑的中心。通过访谈,可以将家长教育焦虑点归纳为孩子的身心健康、生存技能。

孩子的身心健康是家长焦虑的首要内容。如何在教育过程中达成孩子的身心健康发展,是家长们最为关心,也最为忧心的问题。在生理方面,家长教育焦虑的主要内容为过度学习而导致的视力下降;在心理方面,有家长提及,孩子的心理健康状况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家长的焦虑程度,当孩子心态不好时,家长会因为担忧孩子的心态而加重焦虑;当孩子心态良好时,家长也可能会为孩子的“故作坚强”而倍感担忧。且随着青春期的到来,这种担忧更为显著。另外,研究发现相对于成绩一般的孩子家长,学业成绩较好的孩子家长更为关注其心理状况。

其次,孩子的生存技能也已成为家长教育焦虑的重要内容。在这里,生存技能包含孩子的人际关系、生活技能、学业能力与未来发展。具体而言,孩子的学业能力(包括学业成绩、学习习惯等)是家长所表现出的最大焦虑因素,因为其往往与孩子的未来发展(包括孩子未来升学、工作机会等)相连。而在孩子的人际关系方面,尤其在青春期时,家长会因为孩子的交友问题而紧张不安,害怕孩子与负能量的、三观不正的人交友。也有家长提出,自己常常担忧如何引导孩子学会生活。对于处于基础教育阶段的孩子来说,学业能力、生活技能都在发展的过程中,且距离发展成熟尚有一定的距离,家长仍需不断地引导,由此也可以看出家长教育焦虑具有长期性与持续性。

(二)亲子关系

具体到亲子关系的管理教育环节,有家长提及,以手机管理为主的管理问题是让家长最焦虑的。这与已有研究相符合——如何避免孩子对手机的过度使用成了家长教育焦虑的新内容。从手机的使用时间、方式,可以延伸至孩子的自律能力。有家庭因为孩子过度使用手机,而造成亲子情感交流的减少甚至是剧烈争吵,对维持稳定有益的亲子关系产生了负面影响。其次,如何与孩子沟通交流、如何与孩子保持相互尊重平等的关系等亲子交往策略困惑也是家长教育焦虑的内容。

除此以外,随着家长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经济条件的改善,出现了“直升机家长”,这一类家长对于孩子的教育表现出了过度的参与。在家校合作日益密切的今天,家长主动或被动地更多参与了孩子的教育。在访谈中,有家长表示自己几乎是全方位地参与孩子的教育,这不仅增添了她的“焦虑”,还破坏了自己和孩子的亲子关系。

(三)教育投入

面对地区间、学区间教育资源的差距,家长为给孩子争取更好的教育资源,用行动缓解自己的教育焦虑,纷纷将目光转向学区房与校外培训,加大了对孩子的教育投入,有时甚至带有盲目性与跟风性。访谈发现,几乎所有家长都提到了自己对于“学区房”“好的地段”的重视,并不断为之投入。有家长表示,为了孩子小升初时有一个好的学区,就算房价极高也“为了孩子的教育,卖掉了原来的房子,降低自己的生活质量”。除此以外,在许多校外培训机构的夸大宣传下,家长在孩子的补课、兴趣班上花销极大。有家长表示,“以前等孩子放学时候还会去咖啡店里坐坐,现在根本不舍得了,孩子补课的费用太高了”。并且受剧场效应的影响,无论孩子成绩水平位列哪个层次,家长对校外培训的追逐都没有较大的差别。在过度强调竞争的社会环境下,家长对于学区房与校外培训机构的过度追捧,造成了其巨大的经济负担,由此延伸出对于教育投入的焦虑。

三、家长教育焦虑原因分析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年全国两会期间指出:“家长们一方面都希望孩子身心健康,有个幸福的童年;另一方面也唯恐孩子输在分数竞争的起跑线上”。这句话道出了家长在孩子教育问题上的矛盾心理,一针见血地分析了家长教育焦虑的内在原因。“教育焦虑”是一个社会性问题,要探寻家长陷入教育焦虑的原因,除了从家长群体自身入手外,还要看到大环境下政策与社会的因素。

(一)家庭期待

近年来,我国相关研究论证了通过教育途径所获得的文化资本在中产阶级形成与向上流动过程中发挥着“阶梯”和“保护伞”的作用[3]。文军、李珊珊通过对比上海市中产阶层与工人阶层,提出阶级再生产中,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以及影子教育为媒介,影响文化资本的形成,从而拉大阶层间的鸿沟[4]。

访谈发现,家庭教育期望与教育投入背景是家长教育焦虑的重要原因。就教育期望而言,家庭经济状况更好、受教育程度更高的家长会对于孩子的学业成绩、兴趣发展有更高的期待。一位受访家长(企业白领,大专学历)表示:“我自己是从农村出来的,教育改变了我的命运,我认为只要孩子能在教育上有出色表现,教育能够让她获得更好的生活”。这一类家长大多能够为孩子提供相对充足的物质资源,他们往往在自身教育的成功经验中受益,并将期待置于自己的子女身上,希望他们也能够延续自己的成功。于是,他们对于子女的学业成绩、兴趣发展有了更高的要求,而更高的期望也就为他们带来了更多的压力。而且这种教育焦虑也传染给了家庭经济条件一般、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家长。一名来自欠发达地区的家长(培训机构工作人员,小学学历)表示:“学得好了,你想想他以后有个好的工作,他自己轻松,我们也就不用愁了;如果说学不好,将来是要吃苦的”。虽然对于教育的追求并不相同,但是家长们普遍意识到了教育的重要性。

除此以外,随着受教育水平的提升,许多家长有能力更加深入地参与孩子的受教育过程,也因此认为家庭需要为孩子的教育成败负责。于是,孩子的学业生活趋向于家庭化。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默写、手工作业、游记等各类作业需要父母的协助,客观上加重了父母的负担。“投入越多,期望越高,也更焦虑”,一位家长如是说。

(二)政策的不稳定性

研究发现,政策的变动是使家长焦虑的原因之一。有家长提道:“政策变化性太大,有太多的不确定性”。在孩子的小升初阶段,该位家长所在的地区颁布了新政,即取消择校,统筹分配学区。“新政的实施和以前有很大不同,又是第一年,谁也摸不着头脑,都很担心孩子被统筹分配到不好的学校”。

近年来,部分省市颁布了有关高中阶段学校考试招生制度的相关文件,例如有省份要求“坚持普职招生规模大体相当”。在政策规定下,有家长认为如今考上高中的比例太低,相关政策需要改进。有孩子即将面临中考的家长表示:“目前的升学政策不太好,孩子初中毕业只有十五岁左右,让他们去职校就觉得不太放心,最好让他进入高中,三年时间让他再成长一点,慢慢进入社会。”政策与家长的理想间存在着差异,但是家长却无能为力,这是由政策而带来的家长教育焦虑原因。

(三)教育资源的分配不均

应试教育的环境压力与人际攀比心理都使家长陷入恐慌[2]。由于教育资源的有限性,升学竞赛是当前孩子在教育过程中不可避免的挑战。社会的氛围将一个个家庭裹挟在教育的军备竞赛中,家长们的教育焦虑也应运而生。一方面,家长为自己不能为孩子争取优质的教育资源而感到自责、焦急;另一方面,有家长也害怕这种功利的社会风气会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为不知如何避免而感到焦虑。此外,各类公众号和校外培训机构的夸大宣传,也为家长增添了“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焦虑氛围,营造了焦虑话语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家长的教育恐慌。

教育资源在客观上存在差异。即使是在经济较为发达、教育资源配置较为均衡的地区,家长也会担忧孩子不能获取优质教育资源。一名家长在访谈中提及:“最担忧的就是教育资源不均的问题,特别是在择校时,会担忧孩子被分到不好的学区。”更不必说教育资源较为匮乏的地区,一名来自欠发达地区的家长表示:“有钱有关系的都去好学校了,像咱们这种没关系的、家庭条件不好的,没有选择的权利”。“教育资源平等,是每一个家长的心愿。每个学校都是好的老师,都是好的学校,那么家长也不用为孩子的升学感到焦虑,老师也不用忙着掐尖”,有一位家长提出了这样的教育期待。

四、对策建议

北京师范大学资深教授顾明远在《光明日报》刊发文章,认为要化解教育焦虑,关键在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需要多方面协同、综合治理。由此可见,疏解家长的教育焦虑,需要有系统的眼光,从多个视角出发,以此探究家长教育焦虑的缓解之道。

(一)流动资源,改革教育机制

要从根本上减缓中国义务教育阶段家长教育焦虑的状况,完善学校教育机制势在必行,只有保证教育对社会阶级流动起正向效益,才能给浮躁焦虑的社会大众打入一剂“强心针”。为此,一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动教育资源均等化发展。加大对办学力量薄弱地区的教育投入,缩小重点学校和普通学校的差距,缩小地区间教育资源分布的差距。二要推动考试选拔制度改革,弱化教育的“竞争”性质,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全面发展提供更多机会。三要助力教育多元化发展,鼓励民办中学、民办高校的发展,为学生提供更多的教育平台和机会[5]。并从外部减少家长为孩子教育所需投入的时间、金钱与精力,缓解家长的焦虑。

(二)家校联手,调整教育观念

由于受教育水平、职业收入等的不同,许多家长高度依赖来源不明的网络信息,并乐于在家长社群中沟通、讨论教育问题,期间缺乏专业的引导[6]。焦虑不仅得不到缓解,反而层层递进,在多重情绪的感染下不断发酵。学校和老师是家长能直接接触到的教育专业人员,要承担引导家长树立正确教育理念,输送更有效、更健康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在家校沟通中,不能一味寻求家长对学校教育工作的支持,也要引导家长正视教育动机,调整心态。家长应不因对财、名的过度追求而对子女抱有过高的要求,不因对子女的溺爱而过度忧虑未来。只有当家长正视教育动机,避免工具取向的主导地位,将孩子看作独立个体来制定适当的教育目标,焦虑程度才会处于可控的范围内。其次,在建立平等师生关系的同时,也要呼吁建立平等的亲子关系,换位思考。在访谈过程中了解到,一些教育心态较好的家长往往倾向于与孩子建立平等关系,遇事共同分析。他们认为良好的沟通是给予孩子引导的最佳方式。通过交流,家长可以回忆自己学生时代的点滴,与孩子共情,设身处地考虑孩子的心情,更理性地认识孩子、分析孩子的发展问题,从而缓解双方的焦虑。

(三)加强监管,营造良好教育竞争氛围

面对广大鱼龙混杂的校外教育培训市场,良好的教育竞争氛围从治理与监管中产生。一要加强教育类传媒的监管,加强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与引导。建议监管部门针对教育培训行业,对媒体与培训机构的广告宣传提出更多要求,减少煽动性内容,控制恶性的炒作宣传。建构开放、包容、多元的社会文化环境,引导家长和学生正确看待学习、就业等问题。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奉献精神等,消解功利主义价值观的负面影响。二要加强对培训机构的治理。一方面,严格准入机制,建立考核淘汰机制,让培训机构真正成为校内教育的补充和提升。另一方面,政府介入市场整治规范校外培训机构,减少培训市场的自发性、盲目性和逐利性,关停不规范办学、办学质量低下的培训机构,消灭超前学习、应试培训的现象,提高培训质量,创造一个良好的教育环境。

猜你喜欢

教育资源培训家长
CIT培训学院2020线上培训系列报道(七)
会议·培训
从五方面做好引导培训
育见未来共创美好——2019未来学校行业年会暨教育资源交流会圆满落幕
家长请吃药Ⅱ
“多校划片”:治标还需治本
犯错误找家长
微妙的家长QQ群,引无数家长竞折腰
近8成家长不认同只要学习好就行 健康最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