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杵针联合电针治疗颈性眩晕临床观察

2021-09-03李良薇伍蜀兰

光明中医 2021年15期
关键词:百会大椎颈性

李良薇 伍蜀兰

颈性眩晕目前广泛认为是由于颈椎生理曲度、颈椎椎体骨质、颈椎间盘等颈椎及周围软组织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压迫椎动脉、刺激颈部交感神经,导致椎-基底动脉血管收缩,引起后循环缺血的一种临床症状[1],表现为眩晕、耳鸣、恶呕感等,症状在伴随颈部活动时常有进行性加重。临床常依靠静滴或口服倍他司丁、天麻素等药物治疗,停药后极易复发,疗效欠佳。中医治疗本病常用针刺、艾灸、推拿、牵引等方法,本研究将2020年5月—2020年11月收治颈性眩晕患者共计58例采用杵针联合电针进行治疗并分析,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择2020年5月—2020年11月收治的颈性眩晕患者58例临床资料,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29例,男7例,女22例;年龄27~74岁;病程最短3个月,最长12年。治疗组29例,男5例,女24例;年龄30~72岁;病程最短4个月,最长10年。2组性别、年龄、病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2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比较 (例,

1.2 纳入标准参照201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眩晕和颈椎病的诊断标准及2008年颈椎病专题座谈会[3]修订的椎动脉型颈椎病诊断标准,自拟纳入标准:①头晕目眩,视物旋转,可伴恶心呕吐及耳鸣;②旋颈试验阳性;③慢性起病逐渐加重、反复发作或急性起病;④影像学提示有钩椎关节骨质增生、横突孔狭窄或生理曲度改变等退行性变;⑤MRA或颈部血管彩超提示椎动脉有狭窄或扭曲;⑥有长期低头工作史或习惯长期低头生活史。

1.3 排除标准①耳源性、心血管疾病等导致眩晕者;②肿瘤、椎体结核、血小板异常或处于严重感染期者;③皮肤有疮疡、溃破、瘢痕者;④妊娠期女性;⑤精神异常者。

1.4 治疗方法

1.4.1 治疗组针具采用云龙牌一次性铜柄针灸针,尺寸选择0.25 mm×25 mm,电针仪采用华佗牌电针仪,杵针采用成都中医药大学针灸学校监制太极牌铜质杵针。穴位选择参考普通高等教育中医药类规划教材《针灸治疗学》[4]中颈椎病的治疗并结合患者症状取穴为:百会、四神聪、率谷、太阳、风池、风府、C3~7颈夹脊、大椎、内关;杵针取穴参考《杵针学》[5],选取百会八阵、风府八阵及大椎八阵(百会八阵即以百会穴为中宫,百会至印堂的距离为半径画圆,将圆分为8等份,即天、地、风、云、龙、虎、鸟、蛇,与八卦相应为乾、坤、坎、离、震、艮、兑形成8个穴位称外八阵,再将百会至外八阵的距离分为3等分,画2个圆,即为中八阵和内八阵,外、中、内八阵上的穴位即为百会八阵穴;风府八阵以风府穴为中宫,以风府至后发际缘为半径所构成的八阵穴为风府八阵;大椎八阵以大椎穴为中宫,以大椎到左右旁开3寸为半径所构成的八阵穴为大椎八阵。河车路印脑段即印堂穴至脑户穴的督脉经为一线,目内眦、瞳仁、目外眦至脑户穴各一线,左右共计六线;河车路脑椎段即脑户穴到大椎、脑户到大椎两旁与两眼内外眦、瞳仁距离相等的左右三线)。电针操作:患者取俯卧位,穴位局部常规消毒后针刺,诸穴均平补平泻,得气后,C3、C5左右夹脊分别接电针1组,选择疏密波,留针20 min,红外线灯局部照射,起针后无菌棉签按压各穴确认无出血;杵针操作:常规消毒,取五星三台杵,用梅花形五脚头依次点叩百会八阵,风府八阵,大椎八阵2 min放松局部至皮肤略微潮红,点叩频率适中如雀啄,力量在患者可承受范围内,再取七曜混元杵,用钝爪头依次对河车路印脑段,脑椎段行分理手法,即钝爪头紧贴腧穴皮肤左右分推、上下推退5 min,分理结束再用圆弧头对百会八阵,风府八阵,大椎八阵行运转手法,即杵柄紧贴腧穴皮肤,顺时针、逆时针环形运转5 min,手法力量亦在患者可承受范围,达到皮肤发热,最后取金刚杵,对百会八阵,风府八阵,大椎八阵、太阳、内关行开阖手法,即杵尖垂直向下按压穴位,此为开,随后杵尖徐徐上提且不离开腧穴皮肤,此为阖,操作5 min,力量以患者自觉酸胀耐受为度,达到气血向四周分散的目的。1 次/d,5次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结束后休息2 d,共治疗3个疗程。

1.4.2 对照组电针选穴、操作等同治疗组,针刺结束后行中药热贴敷治疗,中药为自拟活血散,主要药物为:当归、川芎、红花、制乳香、制没药、延胡索、血竭等,以上药物打细粉用清水加热调和为膏状涂于8 cm×6 cm医用棉片上,贴敷至患者颈部,再以红外线灯照射局部30 min,贴敷完成后取下棉片,清洁局部即可,疗程同治疗组。

1.5 观察指标参照《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2]中眩晕和颈椎病疗效标准判断疗效。治愈:眩晕、头痛、恶心及其它相关症状、体征基本消失,可恢复正常工作和劳动;好转:眩晕、头痛、恶心及其它相关症状、体征减轻,可恢复轻体力劳动和工作;未愈:症状无改善或反而加重。应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6]对2组患者在治疗前后进行评估,量表包括眩晕(程度、频度、持续时间)评分、颈肩痛评分、头痛评分、日常生活及工作评分、心理及社会适应评分,每项评分包含5个等级,分数越低代表症状越严重,满分为30分。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治疗组29例,治愈8例,好转19例,总有效率93.1%;对照组29例,治愈5例,好转14例,总有效率65.5%。2组治疗总有效率相比,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2 ESCV评分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2组患者ESCV评分均升高,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通过2种治疗方案治疗后积分均有改善。见表2。

表2 2组患者治疗前、后ESCV评分比较 (例,

3 讨论

颈性眩晕发病的原因和机制目前尚未有明确的定论,有最新的机制探讨认为[7],其发病主要由2个途径产生,一是椎动脉受压致供血不足刺激耳蜗前庭器官传递至大脑皮层;二是颈椎椎体或软组织病变刺激感受器传递至前庭神经核,最终这2种刺激分别传递至大脑颞上回产生眩晕感觉,同时刺激通过反射弧再向下传导至各效应器产生恶心、耳鸣、视物模糊以及胃肠道功能紊乱等交感症状。中医认为,眩为眼花,晕为头晕,两者并见则为眩晕,因情志、饮食内伤,久病体虚或失血劳倦等引起风、火、痰、瘀、虚上扰清窍或精亏血少清窍失养以致本证出现,正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所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张仲景云:“无痰不作眩”;《灵枢·海论》云:“脑为髓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本病病位在清窍,与督脉、手足太阳、少阳经关系密切,取百会、四神聪提升机体阳气,清利头目;率谷为足太阳、少阳之交会穴,主眩晕、头痛;大椎为督脉要穴,六阳之会,可通督行气通络;风池、颈夹脊疏通局部气血;杵针为成都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已故名老中医李仲愚主任医师传承发展的特殊治疗方法,其工具制作简单,取穴精简,手法简易,操作简便,兼针刺与推拿之长。杵针手法如点叩、升降、开阖等有利于激发经气,引导经气运行,促进经络气血流通[8]。百会主头痛、头重脚轻、目眩失眠、焦躁;风府主头痛、项强、眩晕,百会八阵、风府八阵分别以两穴为中心,取周围内、中、外八阵穴,既加强局部与二穴经气疏通,又更提升其清头目、定神志、升阳益气之功效;河车路印脑段、脑椎段行于督脉、膀胱经、夹脊穴之上,可提升本体阳气,通达气机,调头颈阴阳,益清窍气血。诸穴合用,共奏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平衡阴阳之功。从现代医学角度来看,本研究首先在夹脊穴上接连电针,通过疏密波规律的脉冲电流刺激局部,使针刺部位的肌肉不断收缩与舒张,刺激颈部肌肉及血管,从而改善肌肉的僵硬状态,解除肌肉痉挛,松解颈部血管,促进局部血液循环[9];行杵针时选取的百会八阵、风府八阵、大椎八阵及河车路印脑段、脑椎段均在头颈部,在上述部位行杵针手法,使作用力从肌肉表层向内逐渐传递,松解局部肌肉、韧带痉挛, 减轻局部对椎动脉的压迫,使得头颈部血液循环得到改善,逐渐恢复椎-基底动脉正常供血,改善大脑后循环缺血状态, 从而使得患者临床症状得到缓解。

综上,颈性眩晕患者使用杵针联合电针治疗,对改善临床症状,减轻患者不适,提高治疗效果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此外需要警惕的是,颈椎病原是一种退行性病变,本应多发于中老年人,但现在年轻的患者越来越多,甚至是在校学生也出现了颈椎病。年轻人的颈椎病多与工作、生活方式有关,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的流行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因此作为医者需要加大宣传颈椎病的危害与保健知识,让全民重视颈椎健康。

猜你喜欢

百会大椎颈性
艾灸大椎、百劳、涌泉穴缩短静脉输液反应病程的疗效观察
“三才逆灸法”干预高血压前期即刻效应临床观
地震云
针刺结合推拿治疗颈性眩晕67例
大椎穴适宜的人群和使用宜忌
大椎穴
颈性眩晕的保守治疗效果
中蒙医结合治疗颈性眩晕
颈性眩晕的中医治疗近况
改良百会压灸配合耳穴压豆治疗虚寒型颈性眩晕3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