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肌萎缩侧索硬化SOD1基因多态性与临床表型分析☆

2021-09-02吴瑞鹏冯斌任占宏谷成高福林张毅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2021年5期
关键词:证者杂合家系

吴瑞鹏 冯斌 任占宏 谷成高福林 张毅

肌萎缩侧索硬化(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 muscular atrophy,ALS) 分为家族性 ALS (familial amyotrophiclateral sclerosis,FALS)和散发性 ALS(sporadic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SALS)。关于ALS的基因组学特征,现阶段研究较明确的有铜/锌超氧化物歧化酶1(Cu/Zn superoxide dismutase,SOD1)、 反式激活反应-DNA结合蛋白 (TARDBP)基因、C9orf72基因、肉瘤熔合(FUS)基因,占到家族性 ALS的20%,占到散发型ALS的1%[1-2]。与SOD1基因相关的亚型称为ALS1亚型,目前SOD1基因已经报告了200余种基因突变类型[3],中国ALS人群中的研究共报告了SOD1基因突变26种[4-8],国内报告较多的SOD1基因突变H46R 、V47A、G37R、Cys111Tyr和 Gly147Asp,多集中于华北地区及华东地区[9]。甘肃为亚高原,多民族杂居,ALS基因组学有其特征性表现,本研究收集甘肃地区FALS患者家系进行SOD1基因突变检测,分析SOD1突变患者的临床特点及突变与临床表型关系。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纳入2018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18例FALS家系的先证者,男7例,女11例,平均年龄(48.3±12.6)岁。所有病例由至少两位以上神经内科专科医生独立做出诊断,诊断标准依据EI Escorial修订诊断标准[10]。排除标准:①有肿瘤疾病史;②有严重心脑血管疾病;③精神异常及外伤病史;④有其他家族遗传病史。所有研究对象签署知情同意书,本研究得到我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外周血DNA提取 抽取先证者外周血2 mL,酸性柠檬酸葡萄糖溶液(ACD)抗凝后,用 Qiagen试剂盒进行DNA提取,无水乙醇洗涤两次,-80℃保存。

1.2.2 SOD1基因PCR扩增引物及反应条件

表1 SOD1基因PCR扩增引物及反应条件

1.2.3 DNA序列分析 PCR产物Qiaquick柱纯化,采用美国ABI公司生产的3730 DNA自动测序仪进行 DNA序列分析,测序结果与美国国立生物技术信息中心(NCBI)数据库中心公布的人类基因组SOD1 cDNA序列进行比对。

2 结果

18例先证者中,3例检测出SOD1阳性,均为杂合突变,其中 2例 p.Gly73Ser突变,1例p.G42D突变,其余15例未检测出SOD1基因突变,SOD1基因阳性突变检出率为 16.67%(3/18例)。

2.1 先证者SOD1基因突变的家系分析p.Gly73Ser突变FALS家系临床资料如下。A(图 1A):先证者(Ⅲ6)为 46岁女性,以缓慢进展的右上肢无力为首发症状,患者于2017年8月发现右手拇指和食指捏握无力,数月后出现部位不固定的肌束颤动,无疼痛及其他不适感觉,2018年3月,发现右上肢肌肉萎缩,以大鱼际肌及三角肌萎缩明显。期间就诊多家医院,于2019年7月在我院就诊,患者出现左手力弱,伴行走时右足活动不灵活,伴有活动后气短,查体发现右手及上臂肌肉无力、萎缩,锥体束症状不明显。肌电图提示脊髓颈段、胸段神经源性损害。先证者两子目前无发病,先证者叔叔(Ⅱ2)于57岁时因呼吸衰竭过世,于45岁时开始出现腿部无力,病情缓慢进展,9年后开始使用轮椅,期间就诊多家医院诊断ALS,发病10余年后因呼吸衰竭行气管切开辅助呼吸机通气,半年后过世。先证者父亲(Ⅱ4)于63岁时死于结肠癌并脑转移,当时结肠癌确诊5年,已行手术切除,期间无运动神经元病的表现。先证者母亲(Ⅱ5)现已 76岁,目前身体健康。B(图 1B)先证者(Ⅲ3)为50岁女性,4年前发现双手持物困难,左侧重,1年多后出现走路不稳,上下楼梯困难,后逐渐出现左上肢鱼际肌、前臂肉跳,无球部症状,肌电图提示广泛神经源性损害(脊髓颈胸腰段),全脊髓MR无异常。先证者母亲(Ⅱ2)病史7年,后因继发肺部感染过世。先证者叔叔47岁死于车祸伤。

图1 p.Gly73Ser突变的FALS家系图(A、B图)

p.42GD突变FALS家系临床资料如下。先证者 (Ⅳ1)为45岁女性,病史8年,她在37岁时出现走路摇晃、不稳,之后的4年多病情缓慢进展,42岁时出现双腿僵硬感,自觉右腿比左腿严重,43岁时需手杖行走,44岁时行走需要轮椅,同时出现上肢肌无力伴随吞咽困难,半年后出现声音嘶哑、呼吸急促,伴弓形足及肌束震颤,全脊髓MR、血液、脑脊液检查均无异常。肌电图显示神经源性改变。先证者母亲(Ⅲ1)健康,父亲(Ⅲ2)因30多年的单侧下肢肌萎缩,一直未明确诊断,其基因型为p.G42D杂合突变。家族史中的一位叔叔(Ⅲ3)于70岁时死于散发ALS。其弟(Ⅳ3)发育迟缓,其小姨(Ⅲ10)和表弟(Ⅳ4)诊断为遗传性痉挛性截瘫(图2)。

图2 p.G42D突变的FALS家系图

2.2 SOD1基因突变结果

图3 对先证者应用NGS+PCR-Sanger测序法对SOD1基因5个外显子和侧翼序列的突变筛查发现,突变位于3号外显子的杂合突变,cDNA在217位碱基由G突变为A,使第73位氨基酸由甘氨酸变为丝氨酸,如图3。

图3 SOD1基因外显子3的 p.Gly73Ser(c.217G>A)杂合变异

图4 对先证者应用NGS+Sanger测序法对SOD1基因5个外显子和侧翼序列的突变筛查发现,突变位于2号外显子的杂合突变,cDNA在125位碱基由G突变为A,使第42位氨基酸由甘氨酸变为天冬氨酸,如图4:p.G42D(c.125G>A)。

图4 SOD1基因外显子2的 p.G42D(c.125G>A)杂合变异

3 讨论

ALS是一种累及上下运动神经元的慢性退行性疾病,临床表现肌肉无力萎缩,椎体束征等,疾病后期出现严重的肌肉萎缩、延髓麻痹,最终多因呼吸衰竭或继发肺部感染死亡。目前病因、病理机制仍不明确,针对病因的研究多集中在兴奋性氨基酸毒性、自由基蓄积、遗传机制等,遗传机制目前得到广泛认可。在ALS中约有10%FALS,大多数FALS为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目前已有30多个基因与FALS相关,SOD1的突变率国外报告仅有20%[11],本研究中18例先证者中,SOD1阳性概率仅为16.67%,与陈嬿等[6]报告的23.06%、张华纲等[7]报告的23.3%较低,提示SOD1基因在甘肃地区FASL患者中阳性率偏低。本研究中共收集FALS患者18例,汉族占15例,回族占1例,东乡族 1例,藏族1例,仍以汉族为主要发病群体,少数民族占16.67%,汉族仍是FALS发病的主要群体。SOD1基因蛋白是一种自由基清除酶,在神经组织、红细胞及肝脏中呈现高表达,具有抗氧化作用。目前认为SOD1基因突变导致蛋白毒性功能的获得是SOD1基因的致病机制[8],种族差异对SOD基因突变的影响目前国内尚无文献报告。我们猜测甘肃地区虽为亚高原地区,多民族杂居,除饮食结构有差异外,环境、物理因素、生活习惯均被汉化,因此种族差异对基因影响较小。

本研究中p.Gly73Ser突变的临床表型:先证者以肢体无力起病,以下运动神经元损害为主,病情进展缓慢,最终导致呼吸衰竭,病史达10年之久。ORRELL等[12]在一个ALS家系中检出 SOD1基因 Gly72Ser(同 p.Gly73Ser)杂合突变,红细胞检测结果显示SOD1酶活性降低45%,SHAW等[13]在1例ALS患者中检出SOD1基因Gly72Ser突变,此患者以下肢痉挛无力起病,最终呼吸衰竭,病程2年。这一类型临床表现以下肢起病,上运动神经元损害不明显,易误诊为周围神经病变,且目前国内尚无此突变基因的报告。p.G42D突变发病年龄较小,30多岁起病,病情进展缓慢甚至处于相对静止状态,以下肢起病为主,病史长达30年。由于先证者父系和母系可能存在交叉影响,导致先证者弟弟幼年时期出现智力低下,具体基因型尚不明。

目前在人类基因库中报告了200多个SOD1基因突变,其临床表现多样化,从急性进展性到缓慢演变,其进展方式也各有不同[14]。本研究对甘肃地区18个FALS家系筛查SOD1基因突变,检出Gly72Ser和p.G42D两种突变,这一结果扩大了中国FALS患者的SOD1基因突变谱。同时通过对SOD1基因突变与临床表型关系的探讨,为更准确诊断FALS及判断预后提供依据,也为ALS患者及其亲属提供基因学的遗传咨询。

猜你喜欢

证者杂合家系
发育性癫痫性脑病75型家系的遗传学分析
新生儿异常Hb Q的家系分析*
甘蓝型油菜隐性上位互作核不育系统不育系材料选育中常见的育性分离及基因型判断
一个两次多囊肾胎儿孕育史家系的临床分析及遗传咨询
1例肝豆状核变性合并杜兴型肌营养不良症及其家系报道
聋人家庭及高危夫妇耳聋基因筛查分析和生育指导
从翻译到文化杂合——“译创”理论的虚涵数意
两对基因自由组合变形归类例析
马氏珠母贝红色闭壳肌F1代的家系选育及家系评定
一个非综合征型聋家系的分子病因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