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源CT不同胸部扫描模式对图像质量的影响:仿真体模研究

2021-09-01暴云锋单春辉黄晓颖王鹏朝张承泽陈英敏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2021年8期
关键词:扫描模式体模扫描时间

暴云锋,单春辉,黄晓颖,王鹏朝,张承泽,陈英敏

(河北省人民医院医学影像科,河北 石家庄 050051)

2018年全世界新发肺癌210万例、死亡180万例,均居新发肿瘤首位[1]。目前胸部CT是筛查肺癌、诊断、分期及评价疗效等最常用的影像学方法之一[2]。双源CT胸部扫描有常规和大螺距Turbo Flash(TF)两种扫描模式。本研究利用仿真体模对比2种模式不同螺距下扫描参数及图像质量的差异,以优选最佳扫描方案。

1 资料与方法

1.1 仿真体模 采用Kyoto Kagaku PBU-60全身CT仿真体模(图1),长165 cm,质量50 kg,内无金属零件及液体,以聚氨酯基础树脂替代软组织和器官,环氧基树脂替代骨组织,接头附件材质为环氧树脂和带碳纤维的聚氨酯,螺丝为聚碳酸酯,辐射吸收和HU值及肺部结构与人体相似。

图1 PBU-60全身CT仿真体模外观

1.2 仪器与方法 采用Siemens多层双源Somatom Force CT仪,将体模置于扫描野中心,肺尖至肺底行轴位胸部CT扫描,管电压120 kVp,自动管电流调节CARE Dose 4D技术,设置参考管电流为72 mAs,转速0.28 s/r,长度330 mm。采用单源常规螺旋扫描和双源大螺距TF扫描模式,前者螺距0.8~1.5,间隔0.1,共8组;后者螺距1.6~3.2,间隔0.1,共17组;重建视野350 mm,重建层厚及层间距均为5 mm,纵隔窗重建窗宽350 HU,窗位40 HU,卷积核Br40,高级模型迭代重建算法重建强度为Strength3。以上述25组方案重复扫描3次,记录每次扫描时间、容积CT剂量指数(volume CT dose index,CTDIvol)及剂量长度乘积(dose-length product,DLP),以平均值作为结果。

1.3 图像质量

1.3.1 主观评价 将数据传至专用图像后处理工作站,由2名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影像科医师采用5分制分别对每组图像的5个不同层面图像进行双盲评分(图2):边缘、肺纹理及分支清晰,完全满足诊断要求为5分;边缘略模糊,肺纹理及分支清晰,可满足诊断要求为4分;边缘模糊,肺纹理及分支尚可,基本满足诊断要求为3分;边缘模糊,肺纹理及分支模糊,不能满足诊断要求为2分;边缘不清,不能显示正常结构,完全不能满足诊断要求为1分。以2名医师评分的平均值作为结果。

图2 仿真体模轴位CT肺窗图像 A.常规模式、螺距1.4;B.TF模式、螺距2.7

1.3.2 客观评价 由1名具有5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影像科医师于3次扫描的相同层面的相同位置设置圆形ROI(100 mm2),4个层面包括右侧肺尖水平软组织(胸锁关节上方2个层面)、主动脉弓、膈肌腔静脉孔水平椎体(T10)及肝右叶膈顶无血管纹理处(图3),记录组织和背景ROI的CT值及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以SD代表噪声;计算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和对比度噪声比(contrast-to-noise ratio,CNR),SNR=CT组织/SD组织,CNR=(CT组织-CT背景)/SD背景。以所测参数的均值作为结果。

图3 仿真体模轴位CT纵隔窗图像 A~D.于常规模式、螺距1.4方案所获图像中肺尖软组织、主动脉弓、T10、肝右叶膈顶下无血管纹理处勾画ROI;E~H.于TF模式、螺距2.7所获图像相应位置勾画ROI (圈1:组织ROI;圈2:背景ROI)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4.0统计分析软件,以Kappa检验评价2名医师主观评分的一致性,Kappa≤0.20为一致性较差,0.200.80几乎完全一致;采用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ICC)评价扫描参数的一致性,ICC<0.40为一致性差,0.40≤ICC<0.75为一致性良好,ICC≥0.75为高度一致。以中位数(四分位数间距)表示不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四分位数间距反映数据的离散趋势;采用Mann-WhitneyU检验比较2种模式下各指标差异。以一元线性回归分析螺距与各指标的相关性,B>0呈正相关,B<0呈负相关。采用TOPSIS法综合12种因素,并对2种模式中25组数据进行优劣排名。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一致性分析 2名医师对图像质量的主观评分的一致性较高(Kappa=0.85,P<0.05)。常规扫描模式下CTDIvol和DLP的ICC为0.98及0.99,TF模式下为0.98及0.99(P均<0.05),具有高度一致性;常规模式下4个层面CT值的ICC分别为0.63、0.80、0.78及0.69,TF模式为0.70、0.85、0.79及0.73(P均<0.05),一致性良好或高。

2.2 差异性比较 TF模式下扫描时间、CTDIvol及DLP均明显低于常规模式(P均<0.05);2种模式图像质量主观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F模式下,除T10 SNR外,其余SNR均高于常规模式(P均<0.05),CNR均低于常规模式(P均<0.05)。离散趋势分析显示,TF模式下扫描时间、CTDIvol及DLP的离散程度均低于常规模式;2种模式主观评分离散趋势相近;客观评分中,TF模式下SNR及CNR离散程度均高于常规模式。见表1。

表1 常规及TF模式下扫描参数及图像质量评价比较及离散趋势分析

2.3 相关性分析 2种模式下,螺距与扫描时间、CTDIvol及DLP均呈明显线性关系(P均<0.05,表2),与其余各指标无明显相关(P均>0.05)。

表2 常规及TF模式下螺距与各指标的线性回归分析

2.4 综合评价 常规模式下螺距1.5最优,1.4最劣,且在全部方案中亦属最劣。TF模式下螺距2.7最优,且在全部方案为最优,扫描时间相比于常规模式下最优方案降47.89%,CTDIvol下降26.84%,DLP下降29.93%,图像质量客观评价相差1.74%。见表3。

表3 常规及TF模式下不同螺距TOPSIS分析结果

3 讨论

本研究以仿真体模为观察对象,其X线吸收率和HU值与人体相似,可保证数据可信度及试验的可重复性。成像设备在常规模式中螺距最低0.8、最高1.5,TF模式下最小1.6、最大3.2,故本研究观察螺距范围为0.8~3.2。

扫描时间、辐射剂量及图像质量均为CT检查的重要因素。自动管电流调节技术可在保证图像质量的前提下有效降低辐射剂量,管电压通常为120 kVp[3]。在此前提下,扫描模式和螺距成为关键性因素。本研究中TF模式下扫描时间、CTDIvol及DLP明显低于常规模式,且伴随螺距增加,辐射剂量的离散度轻微,原因在于双源CT具有2组曝光和数据采集系统,可显著缩减曝光时间,时间、空间分辨率更高[4],且前置滤线器可消除“过扫描”X线,有效控制辐射剂量[5]。本研究针对软组织、大血管、骨质和脏器4个层面评价图像客观质量,发现TF模式下的CNR均低于常规模式,SNR水平则除T10层面外均高于常规模式,可能原因是双源扫描的剂量利用效率更高[6]。TF模式下前置滤线器可提升作用于受检组织的射线分布,削减背景射线分布,使SNR升高而CNR降低。本研究2种模式下T10层面SNR无显著差异,可能由于X线穿透力与线量无关,组织密度越高,残留X线差异越小,故SNR无明显区别;2种模式图像的主观质量评分无明显差异,均可满足诊断要求,与既往研究[7]相符。

本研究发现螺距与扫描时间、辐射剂量均呈线性关系。DE ZORDO等[8]认为增加螺距可显著缩短扫描时间、减少数据重叠,大螺距可减少辐射剂量。本研究结果显示常规扫描模式下螺距与CTDIvol呈正相关,TF模式与其呈负相关,提示不同模式下螺距对辐射剂量的影响存在差别,可能与本研究应用了管电流调节技术有关:随着螺距提高,实际管电流增加,导致常规模式CTDIvol增高[9];不同的是TF的前置滤线器与常规模式略有区别,可更有效地控制辐射剂量,CTDIvol会随螺距增加而呈下降趋势,且幅度轻微。

尽管如此,TF模式中螺距与CTDIvol成反比,与DLP成正比,且与两者的R2也不相同,提示实际扫描范围出现变化,可能因螺距不断提升使扫描床运动逐渐加快,导致制动能力不足而出现“过扫描”。虽然双源CT的“非对称屏蔽采集”技术可消除“过扫描”[10],但在螺距超出限度时该技术能力明显不足,使螺距提升幅度受限。本研究发现螺距与图像质量均无明显相关,与既往研究[11]相符,可能与双源CT完善的硬件性能和内插算法有关。促使扫描时间和辐射剂量缩减的主要因素是大螺距扫描,其次为TF模式,而造成图像质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扫描模式;但受技术限制,目前唯有双源模式可实现大螺距扫描。

本研究对原始数据进行同趋势和归一化处理后,以TOPSIS分析法综合评价25组数据,计算其与最优、最劣方案的接近程度并加以排名[12],得出最优方案为TF模式、螺距2.7,与既往研究[13]相近;而最劣方案为常规模式、螺距1.4,不建议临床使用。

本研究的主要不足:①仿真体模模型单一,无法模拟呼吸运动,但大螺距TF扫描模式对患者配合度的要求较低[14];②无法模拟肺部结节、淋巴结或肿瘤等结构,评价图像质量存在偏倚。

综上,双源CT两种胸部扫描模式图像均可满足观察仿真体模需求,且大螺距TF模式的扫描时间、辐射剂量及SNR均优于常规模式,但其CNR不及常规模式,TF模式、螺距2.7为最优方案。

猜你喜欢

扫描模式体模扫描时间
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溶栓治疗中参数优化MRI的应用有效性和临床指导意义
ICRP 145号出版物《成人网格型参考计算体模》内容摘要
人工智能研发新核磁共振以缩短扫描时间
多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在诊断急诊肺动脉栓塞中的临床价值
ACR体模与Magphan SMR 170体模MRI性能测试对比研究*
急性脑梗死全脑CT灌注成像扫描时间优化
双光能X射线骨密度仪测量腰椎骨密度不同扫描模式的对比研究*
奥德热塑体模联合真空垫固定技术提高鼻咽癌放疗摆位精度的分析
两种全身骨密度仪试验体模的比较研究
基于CompactRIO的PAC的特点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