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融媒体形态下的政治传播

2021-08-31李尚霖

理论观察 2021年2期
关键词:融媒体传统媒体新媒体

李尚霖

关键词:政治传播;传统媒体;新媒体;融媒体

中图分类号:D920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2 — 0076 — 03

引言

政治传播是一个系统运作的过程。这一系统又被称为“宣传文化系统”。〔1〕伴随媒介的变迁不断改变其运作形态和运作体系。在传统媒体时代,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介的诞生重新塑造了原始的政治传播格局,在人类历史上第一次出现了大范围政治信息地传播,并且统一的权威话语体系在共同体内普遍建立;但由于传统媒体固有的单一线性传播流程无法适应信息时代多维度传播要求,以网络为基础的新媒体改变了其运作模式。政治传播从现实社会转移到虚拟化网络传播,政治传播虽然具有了便捷化、高时效性特征,但同时网络的虚拟性助长群体非理性化并充斥网络政治生态,成为新媒体时代政治传播的巨大困境。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交融的时代,面对新旧媒体的自身逻辑带来的缺陷,我们就不得不思考,如何更好的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势进行融合,走融媒体发展的道路,构建出更加符合现实要求的政治传播体系。

一、传统媒体政治传播

传统媒体出现构建了政治传播新格局,口语、人际传播塑造的坊间政治舆论丧失往日魅力,以报纸、广播、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媒体通过单向维度政治传播快速形成了共同体权威话语体系,树立了政治权威。其次,新闻专业性成为传统媒体的普遍准则和追求。专业性新闻人才、专业化新闻采编流程,深度新闻报道,塑造了传统政治传播的权威性和专业性特征。但也不可避免地形成其线性传播格局、繁琐的新闻制作流程、以及高昂的新闻制作和传播成本等缺点,伴随网络时代的到来,媒介环境的改变,传统媒体的诸多优势反而演变为不可改变的缺陷。

(一)线性传播互动性差

在传统媒体时代政治的传播是一个单向度的灌输的过程,也是一对多的从政党、舆论到民众的政治传播流程。在这个单向维度的传播过程中,广大受众只是单一的聆听者,是传播大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在政治传播中,主流媒体进行舆论建构和宣传,普及主流价观念,对于受众而言,因受制于政治传播信息反馈渠道的单一性,受众只是被动接受信息,无法进行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而政府也无法及时有效地整合民意。即使形成舆论,也只是反映部分民众的意见。而大多数的民众没有机会或者没有兴趣参与意见的表达,政治传播互动性極差。

(二)政治传播时效性差

新闻就是对新近发生事实及时、客观的报道,而时效性则是新闻的生命所在,缺少时效性会导致新闻失去应有的价值,也使得政治传播流动周期延长。传统媒体受制于复杂的制作和传播流程,限制了政治信息的快速传播。首先,传统媒体因传播平台和时间的限制,需要在特定的时间和平台进行有限地政治传播;其次,传统媒体传播之前需要严格地筛选和审核以满足“把关人”所设定的标准。虽然是新闻专业性的要求,是追求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的体现,但是极大降低了新闻的时效性。显然无法很好地适应新媒体时代政治传播要求。

(三)政治传播成本高

传统媒体的政治传播依赖于报纸、杂志、广播、电视等载体。就报纸而言,纸张成本、印刷成本、电力成本、人工和租金成本都是必要的前期投入,但是前期成本的投入远远大于营收,维持基本运作急需外部资金支持。其次,电视、广播有更高昂的设备成本、复杂制作流程,会导致营业收入无法抵消前期的投入成本。所以,基于这样的困境,传统媒体为了维持艰难的生存,通过承接广告获得额外营收成为维持运作的主要运营模式。可想而知,经营结构的改变必然导致对受众和经营理念的变革,逐渐背离媒体最初的使命又无能为力,传统媒体面临巨大的市场冲击而减弱传播效力,而政治传播的格局也陷入巨大的困境。

二、新媒体政治传播

新媒体脱胎于传统媒体,具有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优势,新媒体的强势崛起伴随传统媒体的快速衰落。必须借助新媒体力量达到传播政治信息的目的。新媒体依托于网络的优势,具有传统媒体不可比拟的便捷性和较高的时效性。但网络的虚拟性又助长网络政治传播受众群体非理性化倾向,需要重新的认识新媒体时代的政治传播。

(一)政治传播受众的非理性化表达

因为新媒体时代的传播基于网络环境,所以改变了传统媒体时代“一对多”的单向传播路径,成为一种双向甚至多维度“多对多”的政治传播和政治表达。政治传播不再是“填鸭式”的政治信息的灌输,而是传播者和受众的相互反馈,相互沟通,相互互动过程。其次,网络化表达的虚拟性,减轻人们现实中的各种法律和道德顾虑,政治信息的反馈倾向于情感化和非理性化宣泄。同时,新媒体时代意见的聚合更具有随意性,负面政治信息反馈压倒正面反馈,导致政治传播陷入巨大困境。也就是说,政治传播的反馈过程是情绪的肆意宣泄,凡是政治传播必定反对,在“沉默螺旋”效应下,造成批评多肯定少的不良舆论氛围。整体呈现出非理性化的政治信息传播和表达。

(二)信息茧房与群体极化

基于新媒体的虚拟性,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选择话题,但是当形成一种内容偏好和定势,受众个体就形成信息的茧房。其次,新媒体依托于互联网,在网络空间中,形成数字化的部落形态,也就是在“过滤气泡”作用下,茧房中的同质化程度加深,异质化减弱,降低了信息的双向流动。其次,新媒体平台可以认为是一个由感性驱动的平台,每一个“道德部落”的建构都助推网络“群体性孤独”的形成,也就是价值观的混乱,对主流价值观的抵触和对社会认同的反感。群体观点走向分化,“情绪共同体”形成并加剧群体极化。这些就构成了新媒体时代政治传播的最突出的不足。

(三)政治参与失衡

科技影响政治生活,尤其是以信息技术和传媒技术为代表,更是成为政治发展的重要因素。网络因其技术特性拓宽了公众知情和表达渠道、增加全民参政议政的机会、降低政治议题的准入门槛。〔2〕但由于网络、新媒体的普及程度还无法完全满足人民群众通过网络进行政治参与,以及受知识,年龄、经济等因素限制,信息鸿沟急剧扩大,严重影响新媒体时代的政治参与。其次,新媒体时代的人民意志表达的虚拟性、分散化,政府无法及时整合民意,严重降低公民政治效能感,导致政治冷漠状况的加剧;同时,新媒体构造的虚拟社会,虽然也是对现实社会的另一种反应,但是因为其虚拟特性,非法政治参与的门槛降低,进行法律制裁的难度加大,都阻碍的新媒体时代的合法政治参与的进程。

(四)政治传播的“萌化现象”与政治泛娱乐化凸显

“政治萌化”是当代青年以新媒体为平台,运用拟人、拟物的修辞手法,以增加“萌”元素的创作方式对具有政治色彩的现象进行符号化解读,从而表达某种政治情感,尤其是抒发爱国情怀的活动。〔3〕政治萌化就是政治的娱乐化,也是政治权威性解构的过程,这一过程就是新媒体传播的必然结果。新媒体时代的政治传播更是感官的刺激,导致政治传播受众的思考方式轻理性偏感性。借助形象化的政治信息,快速吸引受众的眼球,以以娱乐轻松的方式传播政治信息。在这样的现实环境下,惯性地沉浸行使自由表达的权利而不是承担理性爱国的责任。〔4〕基于此,虽然主流媒体予以“政治萌化”制度化认可,并走上主动发起“政治萌化”的道路,却浑然不知该策略也会导致权威缺失的可能。也逐渐凸显出政治传播的泛娱乐化倾向。

三、走向媒体融合形态的政治传播

传统媒体以权威性、专业性垄断了传统媒体时代的政治传播,但因为单维度传播、时效性差等缺点逐渐被新媒体取代;新媒体具有传统媒体无法比拟的高时效性、高互动性等优势,但也展现出虚拟性、群体非理性化等缺点。因此,只有走向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大力建设和推进融媒体建设,吸收不同媒体的优势,进行资源的整合,才可以更好的进行政治传播。融媒体可以理解为充分利用媒介,把广播、電视、报纸等传统媒体和新媒体在人力、内容、宣传方面进行全面的整合,实现资源融通、内容兼通、宣传互融、利益共融的新型媒体。〔5〕

虽然新媒体的兴起极大冲击了传统媒体,但起初,舆论的主要载体仍然是传统媒体,后来伴随网络、新媒体的增长,才逐渐打破了传统媒体对舆论的垄断。因此在新世纪开端,中国出现了两个舆论场:一个以传统媒体为阵地的舆论场,一个以互联网为阵地的舆论场。〔6〕在媒介发展过程中,实现一体化、多功能的融合是普遍的趋势。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融合绝不是根植于传统媒体“内容为王”的基础上,而是要彻底的转变这种陈旧的思维,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深度融合,共同植根于互联网这个参天大树上。也就是说,媒体的融合趋势要适应网络时代这个大背景,传统媒体的与新媒体的叠加状态转变为建立在互联网基础上的相互融合形态,构建媒体相互融合的媒介环境,是未来政治传播的必然趋势,也是构建新型政治传播的格局的必然要求。

(一)整合各个媒体优势,扩大政治传播的力度

传统媒体的优势表现为:有人才、有态度、有立场、有内容、有深度、也有品牌;而新媒体优势则体现为:有平台、有渠道、有形式、有互动、有速度、有空间。正确认识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关系,将其背后的优势资源进行最大限度的优化整合,走融合发展的路径。着力提升传媒结构的运作效力、构造传播语言体系的感染力和严肃性,搭建起相互的融合媒体平台,培育专业性的人才等,将极大提升政治传播的广度和力度。

(二)增强融媒体普及力度,扩大网上政治参与规模,提升政治传播效力

目前,网络的普及力度呈现逐年扩大的趋势,但由于知识、年龄、经济、区域等因素的限制,导致网络的民意无法代表全体民众的意见。因此,制定针对性的举措,扩大融媒体受众的数量,提供了广泛的政治传播受众群体,网上的政治参与才有现实的代表性;其次,通过加快构建电子政府建设,高效收集网络离散意见,将最大多数的民意进行整合反馈,提升政府与民众的互动力度,是融媒体时代政治传播的重要环节;最后,加快网络政治参与的法制化建设,推行网络的实名制,让网上政治参与避免成为法外之地,构建一个合法的政治传播途径。

(三)强化融媒体舆论的引导力,注重民众理性化表达,净化政治传播的舆论空间

媒体冲击了传统社会的差序结构,呈现出怀疑开放的相对主义和多元主义,基本伦理和价值的消解,导致大规模的情绪共同体的产生,非理性化表达盛行。因此在融媒体的政治传播中,要加强主流媒体借助于融媒体的平台进行舆论引导的力度,也要借助于融媒体的优势,打造共享、开放、交流的融媒体空间,减小网络“回声室效应”带来的信息分化和社会群体极化危害,以及由此导致的民众非理性的表达,从而净化政治传播的渠道和空间。

(四)保持融媒体政治传播内容形态的严肃性,防止过度“政治萌化”导致政治娱乐化

“政治萌化”是当代青年在新媒体时代政治参与的公开性表达方式之一。〔7〕“政治萌化”契合了新媒体时代的形象化感官刺激,成为新媒体政治传播的独特现象。但是,从青年追崇“政治萌化”的政治传播到竖起反对的大旗。反映出“政治萌化”的过度发展导致的政治传播的泛娱乐化倾向。虽然“政治萌化”无疑是一种很好的发展策略,但是其语言体系冲击了政治的严肃性,将复杂现实简单化,甚至扭曲了真实的现实。所以在融媒体时代的政治传播,政治传播要保持轻快语言特征,也要保持好政治传播该有的严肃性,避免“政治萌化”导致政治领域的泛娱乐化倾向。

结语

媒体的变迁最终将走向融媒体的发展路径,政治传播也将在改变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政治传播不足的基础上,构建出一个融媒体环境下的政治传播格局。这既是技术改变媒介形态的结果,也是政治传播与媒介互动的结果。因此,随着科技更多赋能政治,政治传播的格局重塑也将是一种必然。如何加大科技发展,助推媒介平台的更新,打造更加符合时代要求的政治传播格局,是时代赋予我们的任务。

〔参 考 文 献〕

〔1〕苏颖.守土与调适:中国政治传播的制度结构及其变迁〔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8,(01):71-82.

〔2〕赵云泽,张一诺.网络民粹主义产生的结构性因素〔J〕.新闻传播与研究,2020,(03):28.

〔3〕马川,孙妞.从“政治萌化”到“反政治萌化”:当代青年政治主体性的建构,再构与重构〔J〕.中国青年研究,2020,(06):102-106.

〔4〕刘海龙.像爱护爱豆一样爱国:新媒体与“粉丝民族主义”的诞生〔J〕.现代传播,2017:36.

〔5〕吴柳林,刘茜.融媒体背景下主流媒体政治传播创新研究——以北京时间对十九大报道为例〔J〕.现代视听,2019,(01):88-90.

〔6〕李良荣.新闻学概论(第五版)〔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3:91.

〔7〕马川,孙妞.“政治萌化”不等于“政治娱乐化”〔J〕.廉政瞭望,2020,(17):43.

〔责任编辑:张 港〕

猜你喜欢

融媒体传统媒体新媒体
短视频对传统媒体主流价值表达的推动
融媒体时代领导者媒介形象重构与认同
融媒体背景下健康类纸媒的转型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
新媒体与传统媒体如何实现融合与发展
培养多面能手 提高综合技能
建立内容权威 运用网络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