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寻乌调查的时代旨归

2021-08-31梁杰

理论观察 2021年2期
关键词:脱贫攻坚调查研究

梁杰

关键词:调查研究;脱贫攻坚;寻乌调查

中图分类号:D6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 — 2234(2021)02 — 0024 — 04

毛泽东从学生时代起就养成了“社会调查”这一“习惯”,其在国民大革命时期开始充分体现。寻乌调查,是他在历经湖南农村调查多年之后,基于长久实践经验和现实资源结合而得出的伟大成果之一。这一伟大成果是党在历经共产国际思想神圣化时期,毛泽东探索中国化马克思主义、中国革命道路该怎么走所践履的唯实求真精神之体现。寻乌调查促成了毛泽东调查研究思想轮廓的形成。

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了“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新信号。这一新信号对于江西省大扶贫工作格局的形成、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是机遇与挑战的双重党性考验。这一考验集聚着江西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赢脱贫攻坚的澎湃力量。而寻乌调查作为革命时期诞生于江西老革命基地的伟大成果,其自身所蕴含的社会调查理念与唯实求真精神对取得脱贫攻坚战的胜利具有极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寻乌调查与脱贫攻坚的内在逻辑

(一)寻乌调查的理论逻辑

寻乌调查以寻乌县为基点,作为考察闽粤赣三省交界地带各方面状况的实践基石,其内容所展现的独特性是极具代表意义的。通过明了寻乌一县之地的政治区划、交通通信状况、本地商品优劣与外界商贸状况、土地斗争问题、本地就业人员情况以及该地土地所属状况与课税收集,毛泽东明确了应实行“抽肥补瘦”、“抽多补少”的政策。该政策体现了“实事求是”的精神,即以寻乌自身所存在的客观状况为调查出发点,按照该地所就有的内部联系,掌握其潜在的规律性,在调查中践履唯实求真之行动力,如此才能达到在实践中检验真理与发展真理。寻乌调查明确了调查就是要深入实际、深入基层了解一地的本来面貌,把握一地各项状况存在的必然联系,按照客观规律解决问题,并牢记于心、付诸于行;就是要清醒认识和正确把握一地特殊情况以及与其他之地所共存的普遍联系,按照该地状况制定相应的方针、政策,并融入我党的基本路线上,立足基本国情这个最大实际。

(二)江西省脱贫攻坚的内在逻辑

“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①“习总书记在《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中明确指明了到2020年,扶贫开发要实现‘两个确保和两不愁三保障,帮助困难群众特别是革命老区、贫困山区困难群众早日脱贫致富是中央的目标。”②显然,中央制定的目标和标准对于江西老革命区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役提供了明确的发展方向。“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不是贫穷的代名词。如果我国的贫困地区、贫困人群长期贫困,地域面貌、生活质量得不到提高,那么,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又该体现在什么地方呢?答案很明确,那不叫做社会主义,也不能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①因此,作为革命老区的江西省,要紧跟中央脱贫步伐,按照党中央制定的脱贫要求明确自身的目标和任务。

其一,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加大扶贫投入力度。把江西省的集中连片特殊困难地区作为脱贫主战场,把稳定解决扶贫对象温饱、尽快实现脱贫致富作为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首要任务。坚持江西省扶贫方向统筹发展,并注重增强扶贫对象和老区困难地区自我发展能力,注重解决老区制约发展的突出问题,如交通问题、老区产品对外销售问题以及优化老区地产特色的质量问题等,努力推动老区困难地区经济与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加快发展。

其二,江西省要打赢脱贫攻坚战役,巩固脱贫成果,同样离不开实事求是这一活的灵魂。以目前江西扶贫成果来看,“到今年4月26日,江西省25个贫困县、3058个‘十三五贫困村已实现全部脱贫,贫困人口也从2013年底的346万人减至2020年的9.6万人,贫困发生率已从9.21%的高峰值降至0.27%。”②这一历史性成就在江西省扶贫开发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脱贫攻坚与寻乌调查一道,是党立足基本国情所开展的符合客观规律的实践活动。两者共同的内在逻辑是“立足于基本国情这个最大实际”。

其三,江西省作为著名的革命老区,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之一,底子薄、基础条件差,贫困涉及范围广、程度深、人口多是本地的劣势所在,但同时坐拥红色资源的革命老区亦是机遇所在。这种源自地域的特殊面貌使革命老区的贫困群体对于脱贫致富拥有强烈的渴望和动力。寻乌调查的伟大成果之一便是立足本地、唯实求真、由表及里的认识事物的本来面貌,江西省的脱贫攻坚亦是如此。中央给予的帮扶政策是江西省打赢脱贫攻坚的助力所在,但打铁还需自身硬。江西省的脱贫攻坚战役不仅要打得好、打得稳,还要稳得住。聚焦脱贫,便要了解当地的客观面貌,坚持尽锐出战、全力以赴。为了助力脱贫,“江西省汇全省之力,选派了12256名第一书记、39775名驻村工作队员以及30.2万结对帮扶干部,共安排了6336个定点帮扶单位,在全省共同努力下,实现了全省贫困县整体脱贫。”③

可以见之,寻烏调查与脱贫攻坚的内核是“立足于基本国情这个最大实际”。二者以立足于基本国情为认识的出发点,以研究时代问题为探索未来发展之导向,构成了二者跨时代的“共相”性问题意识。这种“共相”意识跨越了时代间隔,建构了两者在内在逻辑上的共相体系。

二、寻乌调查与脱贫攻坚的时代联系

(一)时间联系

2020年既是毛泽东同志寻乌调查九十周年,也是脱贫攻坚战的决胜之年。九十年前,“为了认清中国农村和小城市的经济状况,开展土地革命,巩固革命成果。毛泽东立足于当时革命的实际情况,通过在寻乌开展20多天的社会调查以及召开各阶层群众参与的座谈会,首次提出了‘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的著名论断。”④其在调查中践履的“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深入细致”的调查方法成为开展社会调查的实践旨归。

正是在走群众路线和践履“实事求是、因地制宜、深入细致”的调查基础上,才使《寻乌调查》与脱贫攻坚构成了内在逻辑上的共相意识,即“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⑤。关于社会调查,毛泽东认为有两种,一种是走马观花,即流连于世界的外部表象,没有看到事物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与自在逻辑,把表象视为求取的真理且爱不释手;另一种是下马观花,即对错综复杂的事物能够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加以理性分析,并从根株结盘的联系中把握事物的本质。显然,下马观花是符合社会调查的实践逻辑的。

新时代“全面打好脱贫攻坚战”的时代背景、社会现状与九十年前毛泽东作《寻乌调查》的历史条件、生产方式不可等量齐观,昔日战火硝烟弥漫,今日永清四海。昔日阶级矛盾复杂,调查的对象亦是复杂。当时条件下,毛泽东通过在寻乌本地召开座谈会,接触有代表性的本地乡绅和圩场手工业者、深入乡村田间以及老表的家里,在群众喜闻乐见的洽谈之间掌握了大量一手资料,经过分析、归纳、汇总,形成了几十万字的调查笔记,为土地政策的推进以及如何对待富农问题、怎样争取商业资产阶级和城市贫民群众支持和制定符合革命路线的商业政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今天的脱贫攻坚大环境下,面对的是社会主义制度下渴望脱贫致富的农民与贫困群体。因而它的目标就是做到“两个确保”、标准就是实现贫困人口“两不愁三保障”,即“一确保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达到消灭绝对贫困;二确保贫困县实现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三稳定实现贫困人口不愁吃、不愁穿、使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安全有保障。”⑥

(二)空间联系

寻乌调查是在寻乌县成就的,也可以说是在江西革命老区成就的。寻乌调查包含有深刻的空间烙印。因而,要了解寻乌调查与脱贫攻坚之间的空间联系,便有必要对之前的寻乌与当下打脱贫攻坚战的寻乌在内容上做一个横向对比,由此及彼、以点带面,整个江西革命老区脱贫攻坚的空间面貌便可跃然纸上。

1.政治区划。之前的寻乌在政治区划上是七区四厢十二堡。当下的寻乌则是辖管八乡七镇一百七十三个行政村。从政治区划上寻乌的行政部署较以往有明显的细化趋势。

2.交通状况。之前的寻乌以水路和骡马承载为主。交通较为匮乏、单一。当下的寻乌交通较以往有大的发展,是整个中部地区与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空间距离最近的地方。高速公路的修建使寻乌交通大为改善。但由于没有火车、动车的通航,与江西其他县地方相比,交通的作用还未充分发挥出来。

3.通信状况。之前的寻乌通信以电报、邮政为主,但覆盖面十分有效。当下的寻乌较以往通信事业取得长足进步,4G网络基本覆盖城乡,国家执行的“数字乡村”战略在寻乌的发展有了很大进步,5G基站正在部署,未来大有希望。

4.进出口状况与商业部署。毛泽东在寻乌调查期间,对寻乌的商业状况有了一个较为详细的具体分析。“石城、瑞金的大宗产品豆子、门岭来的油,唐江、南康、信丰等地来的鸡、牛、猪,梅县的洋货、惠州的盐成为寻乌的进口货物或途经周转站。寻乌本地对外出口货物则主要为面向梅县出口的米、大宗产品茶、纸、木、香菇、和茶油。大型圩场当属吉谭,一等为盐米油豆,二等牛斗,次之岑峰(米)、公平(纸)、篁乡、三标等处。”①当下的寻乌,商业布局与货物出口具有明显的优化方向。“借助其是中部地区距离珠三洲最近距离的区位优势,寻乌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扶持特色农业做大做强,并已经获批国家级出口食品农产品(脐橙、蜜桔)质量安全示范区,农业产业结构较以往有大的突破与成效,现代农业步伐走出了扎实的一步。”②目前初步体现为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例均衡的局面。

通过以上初步分析,可以见之,之前的寻乌与当下的寻乌在整体上有明显的变化,整体上空间结构比以往有较大的延伸与细化。寻乌调查之时,正处于土地革命探索与发展时期,“在空间联系上旨在领导广大农民‘打土豪、分田地,让广大农民翻身得解放。新时代,党中央的目标是领导广大农民‘脱贫困、奔小康,就是要让广大农民过上好日子。”③

总之,以寻乌调查的视野瞭望整个革命老区,无论是当下的寻乌,还是整个江西集中连片的贫困地区,二者之间在脱贫攻坚上都带有明显的共相联系。其共相呈现为四个方面:“在这片土地上,第一,需要加强产业扶贫,实现江西贫困地区特色优势产业和旅游扶贫、光伏扶贫、电商扶贫等新业态快速发展,增强该区域内生发展活力和动力;第二,需要通过对江西革命老区因地制宜,实现生态保护和扶贫保护一个战场、两场战役的双赢;第三,需要加强江西贫困地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建设,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基础条件要明显改善,使整体面貌换然一新;第四,通过有效开展贫困识别和贫困退出,巩固脱贫成果,实现江西地区扶贫项目实施、贫困地区基层治理能力和管理水平的显著提高,增强贫困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④这四点脱贫共性要求是指引江西省实现脱贫攻坚的目标基石。

三、寻乌调查对江西脱贫攻坚工作的启示

(一)坚持党的领导,发扬唯实求真、不畏麻烦的精神

脫贫攻坚,坚持党的领导是其根本保证。毛泽东之所以能在寻乌调查中开展的比较顺利,取得详细的材料,与当地的党组织密切配合且积极支持毛泽东的调查有莫大关系。其次,便是毛泽东注重社会调查的好习惯。毛泽东一贯强调调查研究要“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客观呈现事实,不畏麻烦。对于寻乌当地的剥削状况,毛泽东通过社会调查将其划为“地租剥削、高利剥削、税捐剥削三种类型共23种具体剥削方式,”其中包括“禾头根下毛饭吃”“要衫裤着去捞”“卖奶子”等极端剥削方式。⑤经过调查发现,40%的寻乌农民刚打了禾,一交租,就两手空空,为了还清债主的债款和自己吃饭,“卖奶子”就渐渐演变为绝非流于民间的“习惯话”,而是确实存在的事实。显然,寻乌调查既没有夸大也没有隐瞒农民被剥削的事实,如实反映了这片土地上人民的社会境遇。

做调查必有疏漏,亦会有不足。这一点毛泽东本人的认识亦十分清晰。他同样指出,“在旧有土地分配关系上,社会调查亦有不足,那就是没有把富农、中农、贫农的土地分开来讲,没有分析中农、雇农与流氓。”⑥新时代,我们迎来脱贫攻坚的决胜期。江西省委书记刘奇对寻乌调查精神的意义曾这样评价:“我们重温毛泽东同志所作的《寻乌调查》,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调查研究的一系列重要论述,就是要大力弘扬唯实求真精神,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切实把各项工作谋划好、推动好,把党和人民事业不断推向前进。”⑦可以见之,寻乌调查精神在新时代依然是我们必须坚持的重要调查指引之一。2020年进入脱贫攻坚的最后期限,“越是紧要时刻,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领导干部既要运筹帷幄,也要冲锋陷阵。江西省各级党委和政府及其贫困地区的基层干部在此重要实际必须坚定信心、勇于担当,把脱贫职责扛在肩上,把脱贫任务抓在手上,拿出敢教日月换新天的气概,乘势前进。”⑧

(二)坚持精准方略,有“放下架子,甘当小学生的勇气”

打赢脱贫攻坚战,精准是“要义”。毛泽东在寻乌调查时,总结出调查研究的几个突出特点,“一,调查便是要拼着精力把一个地方研究透彻,然后于研究别个地方于明了一般情况,便都很容易了;”①“二,调查要有满腔的热忱、眼睛向下的决心以及求知的渴望,还得放得下臭架子,有甘当小学生的勇气。”②新时代脱贫攻坚不仅要坚持“精准方略”,还要以寻乌调查精神为指引,开展解剖麻雀式调研方式。打攻坚战,關键在人,在人的实际行动。而这则便要求领导干部放下臭架子,把调查工作面向基层,而不是幻想。

在党的领导与各级组织的有效动员下,目前实际工作中,绝大多数贫困地区的扶贫干部能够做到沉下一线,走村上户,掌握一手资料,建档立卡。例如中央某部委驻村第一书记小彭,从北京刚到江西寻乌,就一头扎进村里,一个月没去过城里,根植于老表家里,与当地群众洽谈,详细了解老表的各方面状况。而在赣鄱大地上有类似于小彭这样的许许多多驻村干部,在以自身的实际行动为脱贫攻坚作贡献,为这片大地续写《寻乌调查》的新篇章。

(三)坚持因地制宜,在调查中解决“桥和船”的问题

在寻乌的土地斗争中,毛泽东曾遇到比较棘手的一些问题。例如,山林分配问题、池塘分配问题、房屋分配问题、分配土地的区域标准问题、城郊游民要求分田问题、得田数量不足生活之补添问题、非农民是否分田问题、如何废债问题、土地税怎么收问题以及土地斗争中的妇女问题等诸多新的或陈旧的老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不好,调查成果便没有真正落到实处。基于此,毛泽东与寻乌县革命委员会采取因地制宜之策,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在解决如何分配土地问题上,采取四个办法,一,照人口平分;二,照劳动力状况分配,劳动力多则多分,反之亦然。并按照年龄制定分半田和分全田的政策;三,照生活财源多寡分配,适当迁就无职业者;四,照土地肥瘦分配。山林问题上除牛光斗乡有少田问题外,仍归原耕作人经营,保证地方的稳定。”③

寻乌调查中解决问题所用到的方法论是一点也没过时的。但事物是运动的,是随时代发展而变化着的,不可能处于永远静止状态,而桥和船也可能因时间太久出现损耗,河道亦有堵塞之危。盼望“鸡犬不相闻”、“时代停滞”只是幻想。新时代,寻乌调查自身所散发的时代光辉,是我们解决“桥和船”问题的有利抓手,亦是跟群众拉近距离的不二法门。毛泽东在其中所运用的“从实证性研究方法进行个例研究”、“定量和定性研究结合分析”是我们打赢脱贫攻坚战,巩固脱贫成果的时代模板。脱贫攻坚,因地制宜、具体情况具体分析是其方法指引。关于地区脱贫,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贫困地区发展关键还是要靠内生动力,救济出一个新村、简单改变村容村貌是很容易的,但贫困地区劳动力不能实现回流,没有经济上的持续来源,这个地方下一步发展还是有问题。”④江西省革命老区及其他贫困地区的领导干部与驻村同志,以习总书记重要讲话为指引,在脱贫问题上谨记“不搞大水漫灌”、“不搞手榴弹炸跳蚤”的训言,积极投身脱贫地区,以开发地区内生动力为主要航标。在实际工作中,“近年来,江西省各地,依托地域特色和农业资源禀赋,着力解决好扶持谁、谁来扶、如何退问题,培育了赣南脐橙及大棚蔬菜、井冈蜜柚、广丰马家柚、宜春油茶、萍乡肉牛、鄱阳湖水产、九江稻鱼、宁都黄鸡、广昌白莲等一批特色鲜明的乡土产业,这些产业正成为江西省贫困地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⑤

乡村振兴,脱贫之望,首在产业兴旺。目前江西的许多贫困地区,已初步形成“政府+公司+作坊+贫困户”的脱贫致富产业模式。这一模式是江西省总结的脱贫之经,亦是致富之果。寻乌调查精神的时代之光正在江西老革命区的大地上续写新的脱贫篇章。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篇〔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01.

〔2〕在党的十八届二中全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3-03-01(01).

〔3〕江西25个贫困县全部脱贫退出〔N〕.江西日报,2020-04-27(01)

〔4〕江西25个贫困县全部摘帽〔N〕.经济日报,2020-04-27(01)

〔5〕〔脱贫攻坚看实效〕《寻乌调查》与精准脱贫〔EB/OL〕.http://jxcomment.jxnews.com.cn/system/

2017/05/24/016156494.shtml.

〔6〕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09.

〔7〕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3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0:149,155,158.

〔8〕毛泽东农村调查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16,42,48,49,50,51,52,55,56,164.

〔9〕寻乌发展特色农业促产业转型〔EB/OL〕.

http://m.jxnews.com.cn/jxgz/system/2018/07/31/

017043280.shtml

〔10〕习近平.在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G〕//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31.

〔11〕陈金龙.《寻乌调查》的当代价值〔N〕.学习时报,2018-01-10(04).

〔12〕刘奇.大力弘扬唯实求真精神——学习贯彻习近平同志关于调查研究的重要论述〔N〕.人民日报,2018-09-20(07).

〔13〕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下)〔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8:46.

〔14〕习近平.在河北省阜平县考察扶贫开发工作时的讲话〔G〕//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中央文献出版社2015:16,17,18.

〔15〕产业兴 百姓富——来自江西省产业扶贫一线的见闻〔N〕.江西日报,2020-07-31(07).

〔责任编辑:侯庆海〕

猜你喜欢

脱贫攻坚调查研究
河北省开发性金融扶贫浅议
为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闯出新路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中国矿业大学文法学院课外体育活动的调查研究
企业管理视角下村级财务人员素质研究
西安体院学院体育专业学生人生规划研究
西安市体育旅游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关于技工院校学生德育课堂学习兴趣的调查与研究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