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针灸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干预脑卒中偏瘫恢复期的临床研究

2021-08-31吉文彬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1年16期
关键词:肌力偏瘫针灸

范 琳,吉文彬

脑卒中导致的脑损伤严重影响病人的认知及运动功能,引起偏瘫等一系列后遗症,直接关系病人日常生活及康复[1]。等速技术是评估肌肉力学训练和肌肉功能的有效方法,具有客观、安全、高效的特性,包括等速肌力测试与等速肌力训练[2-3]。有研究显示,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技术已广泛应用于脑卒中偏瘫的康复训练治疗[4]。本研究观察针灸联合等速肌力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恢复期病人康复训练、残疾水平、下肢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8月—2019年3月我院

收治的脑卒中偏瘫恢复期病人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病人处于恢复期[5];偏瘫发生于脑卒中后;无针灸及肌力训练禁忌证;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排除标准:存在脑部器质性或其他脑部疾病;有精神病史;参与本研究前接受过其他治疗;偏瘫发生于脑卒中前;肝、肾功能及血液、皮肤等重要系统严重疾病。共纳入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脑卒中病人,按入组顺序采用数字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年龄45~67(58.32±6.35)岁;病程45~98(78.65±8.94)d;中风类型:脑梗死18例,脑出血12例;神志状况:清醒16例,模糊或无意识14例。对照组30例,男15例,女15例;年龄46~64(57.96±6.33)岁;病程38~101(80.24±9.86)d;中风类型:脑梗死19例,脑出血11例;神志状况:清醒17例,模糊或无意识13例。两组临床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病人对本研究均知情同意,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针灸治疗,根据常用的腧穴及经络使用频率取穴[6],主穴:内关、合谷、人中、曲池、委中、外关、太冲、三阴交等。头针:患侧颞三针;上肢:肩髁、肩井、曲池;下肢:环跳、风市、承山、昆仑、太冲、太溪。乙醇常规消毒后进针,以患侧穴位针刺为主,根据实际情况取两侧穴位,健侧补法侧宜泻法。毫针刺(苏州医疗用品有限公司生产),留针15 min,针灸每日1次,每周5次,以1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等速肌力训练,仪器选择德国D&R公司生产的Isomed 2000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系统。按仪器标准进行设定,训练模式为等速向心肌力训练,训练角度选择60°、90°、120°,每个角进行10次屈伸运动,20次为1组,每次进行4组,每次30 min,共进行1个月治疗。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临床指标。①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评定,总分 0~45分,分数越高提示神经功能损伤越严重。②日常生活活动能力采用Barthel指数(BI)进行评定,总分0~100分,分值越高提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7]。③采用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进行评定,总分30分,其中0~9分为重度认知障碍,10~20分为中度认知障碍,21~26分为轻度认知障碍,27~30分为正常。④下肢运动功能评估采用Fugl-Meyer下肢运动功能评测量表(FMA)对各体位下肢反射及活动情况进行评定,满分为34分,分数越高提示下肢运动功能越强[8-11]。同时,测量患侧下肢踝关节主动关节活动度(active range of motion,AROM);采用表面肌电反馈系统测定患侧踝关节最大背屈时胫前肌等长收缩时的肌电积分值(integrated electromyogram,iEMG)。⑤采用等速仪器测定膝关节峰力矩(PT)和耐力指数(ER),计算伸展肌群、屈曲肌群PT;ER越高提示肌肉耐力越好。⑥统计病人6 min步行距离(6MWT),不能完成步行的病人按0 m记录,同时记录休息和中止时间。

2 结 果

2.1 两组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功能指标比较 治疗后,两组PT、ER和6MWT较治疗前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膝关节PT、ER和6MWT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详见表1。

表1 两组治疗前后下肢运动功能指标比较(±s)

2.2 两组治疗前后BI、NIHSS、MMSE、FMA评分比较 治疗后,两组BI、MMSE、FMA评分较治疗前均升高,NIHS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且观察组BI、MMSE、FMA评分高于对照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详见表2。

表2 两组治疗前后BI、NIHSS、MMSE、FMA评分比较(±s) 单位:分

2.3 两组治疗前后iEMG、AROM比较 治疗后,两组iEMG、AROM较治疗前均升高,且观察组iEMG、AROM高于对照组(P<0.01)。详见表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iEMG、AROM比较(±s)

3 讨 论

等速技术是评估肌肉力学训练和肌肉功能的有效方法,具有客观、安全、高效的特征,包括等速肌力测试与等速肌力训练,该技术能有效防止肌肉失用性萎缩,纠正异常运动模式,提高肌肉活动能力[12]。相关研究显示,等速肌力测试与训练技术已广泛用于脑卒中偏瘫的康复训练治疗中,等速仪器可为病人提供等速向心、多角度等长、等速离心等多种训练,并根据病人身体状态提供相应运动速度的肌力训练[13-14]。正常情况下,病人肌肉在等速训练中,会承受最大阻力,产生最大力矩输出,从而提高病人训练效率,不断提高训练疗效;病人身体异常,出现病变、疼痛加剧等肌力处于较弱状态,等速肌力训练可降低相应阻力,避免关节承受过大负荷,加重关节病变;训练中相对稳定的运动速度避免了暴发式加速运动的出现,未加重脑卒中偏瘫病人的肌肉关节损伤和肌肉痉挛[15-16]。

针灸包括体针、头针、腹针等,可发挥疏通经络、调整脏腑、兼顾病变局部、调节机体整体功能,临床获得确切的疗效。本研究选择的内关、人中、三阴交、委中等穴位可醒脑开窍、滋阴补肾、止痛理气、舒筋活络,促进机体血液循环、强腰健膝等,将头针结合大脑皮层功能定位理论,通过针刺大脑皮层相应头皮投射区,兴奋神经中枢,帮助建立大脑侧支循环,增加病人脑部血流量,修复神经元细胞。体针通过全身经络循行及穴位刺激发挥调节作用[17-19]。

有研究显示,脑卒中偏瘫病人多表现为肌张力异常、肌肉失用性萎缩等肌肉功能下降症状,因此提高患侧肌肉力量可帮助病人恢复日常活动能力[20]。有研究显示,等速肌力训练相较于等张肌力训练,肘关节屈伸肌刺激程度明显增大,对病人肌肉损伤较小,有助于提高偏瘫上肢运动协调性与选择性,对神经系统疾病病人的康复治疗具有积极意义,因此,等速肌力训练与测试适合脑卒中偏瘫病人的肌力康复训练[21]。

大脑具有可塑性和功能重建功能,脑卒中作为一种脑损伤疾病,治疗的基础为活化脑的结构重塑和修复,等速肌力训练属于运动治疗范畴,通过调节中枢神经系统各种细胞因子表达,加速神经缺损修复[22]。治疗后,观察组膝伸展、屈曲、屈伸等指标较治疗前均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提示治疗后病人下肢运动功能及耐力均改善。提示应用等速肌力训练联合针灸能提高脑卒中偏瘫病人偏瘫侧肌力。病人下肢肌肉力量及运动能力与步行耐力有关。肌肉力量减弱是影响脑卒中后病人运动功能恢复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对偏瘫病人的恢复期康复治疗应以增强患侧肢体肌肉力量为主[23]。有研究发现,渐进性、高强度的被动抗阻训练能有效提高下肢关节周围肌肉力量,改善下肢运动功能,针灸联合等速肌力训练通过穴位刺激和持续的下肢运动,可重建病人肢体与中枢神经系统的生理反射,增强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灵活性和反应性,保持缺血脑组织半暗带的代谢功能,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24]。

综上所述,针灸联合等速肌力训练能有效改善脑卒中偏瘫恢复期病人康复训练、残疾水平、下肢运动功能。本研究病人依从性良好,但由于时间较短,纳入病例数量有限,今后需扩大样本量进一步阐述具体机制。

猜你喜欢

肌力偏瘫针灸
等速肌力测试技术在踝关节中的应用进展
膈肌训练在脑卒中中促进偏瘫康复恢复中的应用
痉挛型偏瘫患儿注意力与运动功能的相关性
探讨脑卒中偏瘫患者的早期康复护理效果
针灸
28天肌力恢复,告别夏日肌肤后遗症
散打训练对大学生肌力与肌耐力的影响
造就美肌力 一日之际在于晨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
漫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