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早期摄影展览初探

2021-08-30敬佳航赵依凡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1年14期
关键词:近代中国摄影术摄影艺术

敬佳航 赵依凡

摘 要:摄影术自鸦片战争后传入中国以来,在知识分子及社团等的推动下得到了初步发展,为推广普及摄影术,摄影展览应运而生。中国早期摄影展览的发展演变与近代中国社会文化发展大致同步,大约经历了三个阶段,即探索期(1919年前)、兴盛期(1919—1937年)及转型期(1937—1949年)。中国早期影展从最初零星、稚嫩到后期逐渐成熟,从抗战前关注艺术摄影到抗战时期关注写实摄影,滞后性和延时性始终是其最主要的特点。但同时中国早期摄影展览在努力与国际化、现代化接轨的过程中,也形成了独特的风格与特点鲜明的展览体系。

关键词:近代中国;摄影术;摄影艺术;摄影展览

0 引言

“摄影是世界万物的复印机,也就是万物的摄灵术”①,20世纪初期,摄影术在中国的传播和发展,对人们的理念认知、生活方式和阅读习惯等带来了极大的改变,为人们记录和传递情感提供了更有效的方式。

中国早期宣传和科普摄影术的方式繁多,比如鲁迅、刘半农、舒新城等一些学者,他们撰写摄影文论、解释摄影、表达心得。《良友》《摄影画报》等期刊也刊登了摄影方面相关内容,为摄影宣传提供了载体。当时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各界人士,也凭借着对摄影的兴趣组成一个个摄影团体、开展摄影活动,例如光社、华社、黑白影社、三友影会等。这些因素都对摄影术的推广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而对于摄影展览和摄影比赛,可以说它们是所有宣传和科普摄影术方式的基础,对摄影术的传播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1 中国早期影展的渊源

关于摄影的泉源,最先可追溯到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墨子的“小孔成像”。真正意义上的摄影术发明者是法国的尼埃普斯,他运用化学手段,利用光学镜片、暗盒及自制感光材料等,于1826年(一说1827年)拍摄了世界上第一张可被永久保存的摄影作品《窗外》。此后1839年法国达盖尔首次成功发明了实用银版摄影法(盖尔摄影法),并制成第一台相机,摄影术才真正问世并得到运用。

在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在华传教士、商人的活动,摄影术逐渐传入中国。到洋务运动时期,一些新式学堂便引进摄影术作为教学的重要工作之一。较多与摄影术相关的著作、书籍也出现在了大众的视野中,被翻译或是编写著述。尽管如此,最初摄影术及其运用仍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同。有些人将摄影术看作是“摄魂术”,认为摄影能够“夺人魂魄”,这种认知在一段时间内都占据着普通大众的思想主流。

早期摄影术的处境虽然困难,但是在如郎静山、刘半农、丰子恺、蔡元培众多知识分子及各团体的关注及努力下,加上“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一系列思想文化运动的激荡,摄影逐步突破众多障碍,一步步走进大众的生活中。最初摄影术主要是在照相馆做拍照留念使用,之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也推动着摄影不再只是作为单一的拍摄人像的方式存在,而是与人的生活联系起来。“摄影学虽然不直接和人生发生关系,但是却间接地从教育上、军政上、学术上、工业上同人生有了交涉。这种交涉的关系在不知不觉中就能很大地影响到我们的生活、人格的陶冶、人生的修养等。摄影术既然与人生有了交涉,如果人生要艺术化,摄影自然也要艺术化,艺术化的摄影便是艺术。”②

同时不少知识分子受到西方启蒙运动时期思想的影响,以蔡元培为代表主张“以美育代宗教”,将引入的西方美学概念与中国传统的美育相结合,提倡对本土文化进行革新与建构,并进行国民化教育,摄影自然也被纳入“美育”工程范畴之内。因此种种,摄影的传播广泛度与关注度逐渐提高,摄影也走进了近代中国艺术的殿堂。

中国初期的艺术摄影不同于西方的“艺术摄影”,而是西方摄影传入中国后的一种文化滞后与本土建构,被相当一部分非职业的摄影爱好者看作是“延续传统文人化学精神的‘画笔”①,所以此时国内的“艺术摄影”也被称作“美术摄影”或是“画意摄影”。艺术摄影“兴起的时日还不甚久,比较绘画当然幼稚,但是表现的力量实在并不亚于绘画。”②这种艺术摄影是“由西及东,自西方传入中国,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分别经历了植根萌芽、多元探索、发展转向和深度衍生等阶段。”③由此,一步一步发展形成了中国早期特有的摄影文化和体系。

社团的组建与活动开展是艺术摄影最初的源头,20世纪20年代中期,摄影团体蓬勃发展,如中国摄影学会、中华摄影学社、黑白影社、光社、三友影会等社团组织纷纷建立,聚集了众多摄影爱好者、艺术家等,如刘旭沧、黄振玉、郎静山、吴中行。

而展览的兴起也与社团有着密切的关系,从很大程度上来说影展兴于社团,社团繁荣于影展。各摄影团体因趣而聚,成员们学习摄影及技术、手法等,定期或不定期地展览成员作品或举办影赛,保持和激发成员的活性,宣传社团同时也起到了对摄影的推广和普及作用,比较显著的例子便是光社、華社和黑白影社。

光社的理念是“为艺术而艺术”,其活动开展多局限于团体内部,且并不在意社团的对外宣传,故而当时的报纸等媒介上关于光社的记载很少,展览的规模和影响范围也比较有限,所以当时也有“吾国摄影事业虽颇发达,惟尚少联络发展之机会耳”④的言论。而像后来兴起的华社、黑白影社,多次举办展览的同时,也关注着展览及作品的对外宣传,尤其是黑白影社,不仅积极接受招纳新成员,还与像天津美术馆一类的场馆合作举办展览,并通过《大公报》《良友》等报刊进行记载宣传,“为使普及观摩起见”,大多“不售门票,任人参观”,这便是场馆和社团的协调,普及摄影文化,既为场馆增加了可能的稳定观众量、提高人们的审美情趣和素质,也让人们“在俗尘之中得着一些怡性陶情的乐趣”②,也使社团得到了推广,让更多的人了解甚至加入社团,为之后社团的影展积累了一定的观众。

摄影展览的兴起基于社团的同时,也依赖着美术馆、博物馆等为开展美育教育和科普而进行举办,也有由于官方宣传会议而提出的“在可能范围内,应根据本党之文艺政策,举办……及摄影展览会……”。⑤此外,不少摄影器材商品为宣传本品牌的摄影器材,从而举办商业化的影展、影赛,比如康泰时、徕卡、倪辟士等,还有柯达为了宣传摄影及摄影器材,还举办摄影月赛,并刊发《柯达杂志》,将每次月赛的要求及比赛作品刊登于册,标注作者和作品名称及获奖名单。

关于中国早期“艺术摄影”的形成及发展,以及摄影以展览、比赛形式兴起的种种,笔者将从摄影的内容形式以及影展、影赛主要主题的变化进行时间梳理,以研讨早期摄影展览的特点。

2 中国早期摄影展览分期

中国早期的摄影从展览主题形式、作品风格与表达来看,大致经历了由懵懂到艺术化再到关注现实的转变。中国早期的摄影展览大致可分为三个发展阶段:探索期(1919年以前)、兴盛期(1919—1937年)和转型期(1937—1949年),兹分别论述。

2.1 探索期(1919年以前)

1919年之前,关于报刊中影展的可考记录在1911年及20世纪初,有一些少量的相关文章记载,1911年到20年代初处于一定的资料断层阶段,这与当时国内、国际较动荡的环境有关。在社会大环境影响下的这一时期,国内当时大多数人都没有足够专业的摄影设备,精良的摄影作品也寥寥无几,当时国内的影展中,鲜有属于国人自己的摄影作品展览。但是当时国内的部分大众也并没有放弃在摄影方面的努力,仍在开办和宣传影展、创办摄影刊物、发表摄影相关文章,且多集中于上海、香港等较早开埠的城市,其摄影发展情况比较瞩目。

上海是国内摄影重要的发源地和启蒙地之一,这里的大众群体是最早开始关注摄影的,并对此有着较科学的态度。在所搜集的可考资料中,记录有摄影展览的报刊,最早的一期是1906年5月4日的《The North-China Daily News》(《华北日报》)中“THE photographic exhibition being organised by the Shanghai Amateur Photographic Society gives every promise of being as great a success as its predecessor”(上海业余摄影协会组织摄影展,力保其和前届展览一样取得圆满成功)。由此,可以得知此前在上海业余摄影协会就举办过摄影展览,并且获得了一定的社会认可度。

我国最早创立的一个十分具有特色的民间摄影团体也在上海,即上海精武体育会摄学部,该体育会于民国二年(1913)就创立了摄学部,并形成了一定的规模体系。①上海摄影会举办成员作品成果的展览,并创特别刊物,1911年,《上海摄影会复会第一届摄影展览特辑》便已出版发行,收录影展展品,刊载优秀摄影作品,并在作品旁标注作者。

这一时期还出现了《摄影周刊》《中国影艺》等摄影相关期刊,但这两本期刊资料至今已不详,后续也没有其他资料可考,就目前所能看到的资料中,有记载的有三篇,多是关于其他国家地区(印度、日本)摄影作品在国内的一些展览宣传,以及香港大学摄影学会即将举办第五届摄影展览的消息。②

由上述种种,笔者进行了解推测,认为在1906年甚至更早,一些临海或与外界接触更多的地区在社会中就已经开始举办一些较成规模、体系的摄影展览,其中包括国内摄影展览和国外摄影作品在国内的展览,在一些较先进的高校也存在校园摄影团体,并且定期或不定期地举行内部摄影展览。

此后,摄影社团、影展、影赛、影刊画报等与摄影相关的一切都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加速着大众对于摄影的科学认识,各行各界都涌现出越来越多的摄影爱好者和创造研究者。

2.2 兴盛期(1919—1937年)

从1919年开始,辛亥革命带来了思想上的变革,加上之前新文化运动的铺垫,更多的人逐渐对摄影术产生了科学的态度,这时正是中国历史上摄影发展的第一个高潮期,也是艺术摄影及其展览的繁荣兴盛时期。这一段时间正是20世纪初中国比较稳定的一段时间,摄影能够有一定条件在中国发展,同时人们也能在相对安定的大环境中花费更多的时间在衣食住行以外的休闲娱乐等方面,“大家的忙用在照相上及影展上,而形成了摄影界的活跃期”。③

这一时期的一些知识分子利用业余闲暇进行创作、举办展览。陈万里则是比较典型的代表,他既是颇有名气的陶瓷专家、考古学家,同时更是著名的摄影家,是中国早期艺术摄影的拓荒者。光社的前身—艺术写真研究会,其即是陈万里与黄振玉一起组织发起的。他也不断游历山水拍摄取景,将所创作的作品进行展出,开创了中国个人摄影展览的先河,也是给了人们良多的摄影启发。而后又联合郎静山组织中华摄影学社,即华社。华社相比光社更注重对外的宣传,以社团名义举办展览,并不局限于校园内部,而是面向大众,许多媒体也争相报道,优秀作品被刊登成册。

一些团体、学校和场馆也举办了众多类型的影展、影赛,并通过创办社团刊物刊登成員作品、发布影赛消息及公布优秀作品,在宣传团体自身及展览同时,也推广了摄影。如黑白影社也会定期或不定期举行成员的作品展览,震旦大学连续举办学校摄影展览会,天津市立美术馆举办的年度展览会等,这些都为摄影在中国的发展做出了贡献。“现在的中国摄影艺术,却已有很大的进步了,它虽然不能与先进国家并驾齐驱,而与其他各种艺术比较起来,摄影艺术却已有了长足的进展,尤其是业余摄影团体之努力,更建立了今日中国摄影艺术的基础,特别是这次我参观了上海摄影会三届影展以后,我更相信中国摄影艺术的前途是未可限量的”。④这些都吸引了更多的人关注摄影,影展、影赛成为国内“一时之流行”。

同时国际上的摄影、影展和影赛也十分盛行,对国内也带来了不少启发及影响,部分展览、比赛举办的目的从“怡性陶情”的休闲娱乐转变为“提倡艺术起见”,摄影不仅仅是作为娱乐,还变成了一门可以研究的学问。对于各专业或非专业的摄影团体而带动的影展、影赛风潮,除去一些已有的报刊开始对摄影团体、影展及影赛有所报道外,还催生出专门的摄影杂志,如《良友》《摄影画报》《柯达杂志》《北洋画报》《中华摄影杂志》《中国摄影学会会报》等。有的杂志刊登各种优秀摄影作品,有的宣传影展的广告,还有的杂志记录影展情况的报道和个人观感,更有摄影器材商为宣传器材而专门开办摄影期刊,也有摄影团体专门编出的团体刊物,种类十分繁多。

这一时期出现了比较多的国外摄影器材商举办的影展和影赛,主要是通过展览比赛宣传摄影材料,为了吸引更多的人,也是一律“不收门票”“免费入场”。各报纸和杂志中出镜率较高的商家是康泰时、倪辟士、徕卡及柯达,尤其是柯达,专门创办了《柯达杂志》,以宣传推销摄影材料为宗旨,介绍摄影知识,鼓励摄影爱好者学习。“学无止境,贵在时相切磋,不耻下问,于摄影亦何独不然。本志之发起摄影月赛,郎寓此旨,意欲读者于竞赛之中,获切磋之益也”。通过举办月赛进行推广,每次月赛前刊登比赛要求,赛后给予获得名次的参与者奖品,亦将获奖名单、奖品等刊登在杂志上,极大地吸引了人们的注意力。

2.3 转型期(1937—1949年)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中国早期摄影发生了重要转变。早期的艺术摄影逐步地转变成为战地摄影,摄影展览从单纯的宣传和科普摄影、激发大众对摄影的兴趣,转变为通过摄影展览“为筹募捐款救济难民”,或是赈灾,用来支援抗战、战争灾区和一些受到自然灾害的地区,依然是“不收门票”,在展览场地放置“救济箱”,“参观人自动酌量捐助”①,或者是为慰劳将士而举办展览。摄影、影展从休闲娱乐、丰富精神到关注国家和社会现实,艺术类摄影也向着纪实摄影转变。

这一时期许多报刊及记者看重展览反映的现实问题,有一则对1937年黑白影社一次影展评论,评论的内容为“艺术既然是反映现实的,我们希望他们的摄影镜头多注意一点民族危机与民生疾苦,不要只是在风景人体中兜圈子就更好了。”②由此,也可以推测出当时一些摄影社团因为对于时局的需要,开始将主题转向为对现实的关注,但这从根本上仍然无法完全舍弃艺术摄影的艺术本质。

当时国内虽然没有停止举办摄影展览,但也免不了受到一些创伤,部分摄影刊物在战火中并没有能力和资金继续发刊,许多社团的影展活动也戛然而止,只有少数有固定场所和有一定基础能力的场馆还在继续举办摄影展览,如美术馆、博物馆等仍有少量展览。在一些仍在延续发刊的刊物上,刊登的内容也多是关于国外摄影展览的消息,由此也可看出中国摄影受到了较大的影响。

直到抗战胜利之后,其也不复早期艺术摄影的繁荣盛况,这一时期诞生了战时纪念影展,也有部分摄影展览向着政治化的方向发展变化,多是展示战绩、政治交流等,但同时中国摄影相对从前也在不断向国际摄影靠近。有越来越多的作品参加和入选国际影展,国内的摄影展览水平也有所提高。

3 中国早期影展特点

摄影术传入中国前,人们记录影像的传统方式,主要是“画楼”或“影像铺”的画师通过笔墨描摹而成,而摄影术的最大特点就是逼真写实,这无疑对传统的影像记录行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一部分人们将摄影看作“摄魂术”,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导致摄影术在初期的发展比较艰难,也使摄影展览在中国的发展较为缓慢。

中国早期影展起步较晚,初期发展阻力较大且缓慢,相较于国外的摄影、影展有明显的滞后性、延时性,并且中国早期摄影和影展的体系并不够成熟和完整,虽有一定的摄影文论、理论指导,但是能够实践的人占少数,能把摄影理论灵活运用到拍摄、举办影展中的更是少之又少。但不可否认的是,早期摄影在部分团体的推动和坚持下,的确是向大众普及了摄影知识,也为此后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中国早期摄影影展比较贴近现实,其社会性、历史性特征明显,在大环境稳定的情况下,摄影爱好者注重的是艺术层面的追求,主张对摄影技法和理论进行学习。到后期大环境出现动荡,国内局势发生变化,摄影的风格和内容尤其是人们的拍摄手法也向着写实方面转变。当时国内的艺术摄影作品和展览形式内容都比较有本土的特色,但是并不成熟,同一举办方举办的不同届展览作品也可能存在參差不齐的状况,其中就有报刊记者对一次展览评价,其评价内容为“比较起来,这一次远不如前一次的比较精彩一些。……其中意境技术并佳的很少,甚或可以说就是普通的摄影展览,和美术没大关系,能引起观者的美感的,是所摄的对象好,像什么地方的风景名胜等等,而不是摄的艺术表现,这或者是我自己的偏见罢。”③但不可否认的是像黑白影社这类步伐较快的社团,其所举办的黑白影展“在中国可谓达到登峰造极之点了”。②

同时还对摄影进行了本土化的革新建构,故而当时很多影展呈现的内容和开设方式、类型等也十分具有本国特点,家国情怀浓厚也是中国早期影展的特征,同时也受到了国际环境的影响,时代特点十分鲜明。

影展,包括优秀影赛作品展览,其中都可以发现的是,关于山川河流等风景作品占了很大的部分,最早提到了陈万里的个人影展,就是将游历所见中国的风景放入展览中,还有刘半农的《垂条》《夕照》《在野》《西湖朝雾》《江潮》等(图1、图2),更有不少比赛的优秀作品也大多是表现山川河流的风景,这些作品都有着中国传统的美学意味,也是通过摄影承载祖国的风景,更承载了家国情怀。1934年,《摄影画报》也曾刊载了《拒绝参加日人主持之上海万国摄影展览会》一文,该文认为:“万国摄影展览会既在中国,当然应由国人主持、国人发起。”①这些都是家国情怀的表现。

中国早期影展推广得益于早期摄影团体的推动以及美术馆、博物馆为其提供大众化平台,发展的路程比较坎坷,摄影创作者及艺术家奋力为艺术摄影争取“合理”的身份地位,他们也关注着社会的变化,影展从早期的“无人问津”到观众“蜂拥而至”,理念从“为艺术而艺术”到“艺术要是现实的反映,真正的艺术是写实的,这是一切艺术的最高法则,影艺是艺术的一个部门,自然也不能例外。”②中国早期的摄影展览为宣传和推广艺术摄影提供了面向大众的机会,如今也有很多影展仍然在延续当时影展的部分艺术理念、主旨和举办方式。

中国摄影展览表现出的延时性、滞后性是其发展的主要特点,主要体现在国外艺术化摄影展览盛行时,当时早期中国大部分人还受着摄影“夺人魂魄”思想的束缚,排斥摄影术,而当中国开始兴起艺术摄影展览时,“这种曾经在摄影史上为人尊崇的风格,在西方已经日渐式微。”③中国摄影展览在一步一步追随世界的潮流中,融入了本土风格,开始向着国际化、现代化靠近,并逐渐形成自己的特有体系。

①[佚名].市美术馆主办黑白影展由今日起举行九天不售门票任人参观[N].大公报天津版,1935-11-30(013).

②[佚名].附录:说明书:天津美术馆美术摄影展览会说明书[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美术丛刊.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31:62.

①潘万里.现代美育话语建构中的早期中国“艺术摄影”[J].美育学刊,2020,11(6):83.

②[佚名].市立美术馆中摄影展览的介绍[N].大公报天津版,1930-11-23(007).

③孙慨.画意摄影在中国的缘起与早期发展(上)[N].中国摄影报,2016-11-04(009).

④光影.国内之摄影展览[J].良友,1927(20):34.

⑤[佚名].宣传会议议案[N].大公报天津版,1929-06-11(007).

①王天平,蔡继福.上海近代摄影团体及其作用[J].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3(1):53-58.

②吴建章.关于印度摄影展览(附中文摘要)[J].中国影艺,1911, 1(8):6-7;港星,津光.摄影新闻:近悉香港大学摄影学会于十月十六日至二十三日在该大学举行第五届摄影展览会[J].摄影周刊,1911,1(5):8;乒.摄影新闻:本摄影展览会[J].摄影周刊,1911,1(7):7.

③黎光(自平寄).介绍青年摄影家陆天淼[N].大公报天津版,1935-03-27(015).

④秋.上海摄影会第三届展览观感记[N].大公报上海版,1937-05-24(013).

①[佚名].两展览会摄影展今日开幕书画展售预约券[N].大公報上海版,1937-10-15(005).

②苑陵.黑白影展观感作品二百余点风景静物居多[N].大公报上海版,1937-04-07(013).

③[佚名].参观美术摄影之后陈列作品一百二十九幅选择不精所得印象欠佳[N].大公报天津版,1931-08-09(007).

①[佚名].拒绝参加日人主持之上海万国摄影展览会、新流行的小镜箱(附图)[J].摄影画报,1934,10(28):27.

②苑陵.黑白影展观感作品二百余点风景静物居多[N].大公报上海版,1937-04-07(013).

③孙慨.画意摄影在中国的缘起与早期发展(上)[N].中国摄影报,2016-11-04(009).

【作者简介】敬佳航,女,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博物馆史。

【基金项目】赵依凡,男,天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本科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博物馆史。

【基金项目】国家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资助(项目编号:202010065004)。

猜你喜欢

近代中国摄影术摄影艺术
摄影术180年 静观传承百年的影像视野
第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入选名单
第26届全国摄影艺术展览福建入选作品
从自拍到自拍
论摄影艺术
近代中国孔子形象的变异及其原因分析
西方民族概念引入近代中国源流考
浅谈广告摄影的创意与发展
阿甫夏洛穆夫对中国近代音乐发展所作的贡献
民国时期的文人与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