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寓科学精神于教学点滴

2021-08-30罗玲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20期
关键词:科学探究案例分析小学科学

罗玲

摘要:学生作为未来国家建设的主力军,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提高科学素养,已然成为当前深化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基于此背景,本文从培养学生兴趣、设计生活实验、增强实验能力和拓展探究领域四个方面探讨小学科学教学的方式,以提高学生综合能力。

关键词:小学科学  科学探究  案例分析

新的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小学科学作为一门活动性质的课程,重点在于其实践性,科学探究活动是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而探究能力不僅指动手做实验的能力,还包括对事物和现象有浓厚的兴趣、有探寻真相的强烈愿望、有规范操作实验的能力、有总结规律和提出改进意见或质疑实验现象的意识等。针对上述目标,本人根据从事科学教学的经验及与学生的交流体会,浅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应如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一、创新形式激发学习兴趣,克服畏难情绪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好奇心强、对科学兴趣浓厚,但由于年龄小、知识面窄和耐心不足,往往在学习的过程中半途而废,难以坚持。针对这一特征,老师要因材施教、因势利导,在教学中注意积极拓展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兴趣爱好,使之成为促进其学习科学的动力。

在教授植物叶片分类的知识时,老师提前准备一些精美的叶画,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引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讲解叶画的制作方法,让他们在课余时间搜集合适的树叶,完成自己的叶画作品。之后将学生的作品做成展板,放置于学校的展示长廊,请学生进行参观交流并予以点评。学生们通过制作叶画认识到了不同叶片的形态特征,通过参观交流和听老师的讲解深入理解植物的相关知识,使得整个教学过程生动有趣又成效显著。

有趣的实验现象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但小学生往往对科学怀着既向往又畏难的复杂情绪。他们认为科学现象神奇又有趣,但同时觉得科学实验复杂难以完成,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愿参与活动。对此,老师应善加引导,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战胜畏难情绪,介绍一些学生熟知的科学家们不怕失败、勇于探索的故事,例如讲述爱迪生发明电灯时经历数百次失败依然不放弃、莱特兄弟发明飞机时进行上千次实验仍坚持不懈的故事,鼓励学生不畏艰难,勇于尝试;同时演示一些安全有趣的小实验,例如用pH试纸做变色花、用盐水让土豆从水里浮起来、旋转分辨生熟鸡蛋等,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和动手实验欲望。

二、贴近生活提高探究意愿,丰富教学形式

科学实验如果远离生活,就如空中楼阁,令学生望而却步。但如果是日常生活中能接触到的事物,往往会激发学生探究的意愿。因此,有针对性地设计一些与学生生活息息相关的科学实验至关重要。

学生秋游前,老师开展了一次有关自热食品的实验,为确保学生的安全和教学内容的充实,上网查询相关资料并购买自热食品先进行初步试验。经过反复测试和验证,在确保实验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前提下,设计了适合小学生自行操作的简易实验,同时针对其中的科学原理提出相关问题供学生进行讨论。

课堂实验中,老师为学生播放事先录制的视频,抛出食物和加热包加水顺序和加冷热水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讨论。在学生激烈讨论的同时,老师为每个学生准备了少量自热粉,提醒学生注意安全的同时让他们自己观察加热反应。经过实验学生们发现倒热水自热粉反应剧烈,而倒冷水的慢慢发热。对此老师向学生解释了自热包的成分和反应原理,因氧化钙和水化学反应剧烈,所以需先往食物里加热水,再向加热包加冷水,并打开散热孔,减缓其反应速度,保证安全。为加深学生的理解,老师还播放了网络上各种加热自热食品爆炸的视频。由于本实验与生活息息相关,学生们的探究意愿非常强烈,在热烈的氛围中老师顺利完成科学教学任务,同时也丰富了科学课程的教学形式。

三、反复练习增强实验能力,提升学习水平

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动手能力弱、自律性差、安全意识淡薄,对于实验中涉及的易损且精密的仪器和复杂的实验过程较为陌生,教学过程中存在着一定的安全隐患。对此老师需耐心讲解、悉心演示,将涉及操作的仪器和工具的标准名称、用途、使用方法、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交代清楚,并要求学生仔细听、认真看,同时时刻关注学生实验进度,确保学生操作规范,保证实验安全。

在学习气体的热胀冷缩时,需使用玻璃烧杯、气球、开水等物品进行实验,玻璃和开水对小学生而言存在一定的危险性,但两者作为科学实验中的常用物品,学生必须学会安全正确地使用。因此,老师要求学生仔细观看讲解和演示过程,规范操作,在老师的监督下反复练习,提高自己动手实验的水平。只有在平时的实验中反复训练基本实验流程,才能在更复杂的实验中确保实验安全、完成实验操作、达成实验目的。

科学课程的学习与其他学科一样,除了进行多次操作训练,也需要及时进行归纳总结,总结的形式主要是撰写实验报告。但对于小学生而言,实验报告不必拘泥于标准格式,可以灵活多样、图文结合,将实验中发生的现象、出现的问题、自己的经验教训,以及对这些问题的思考,用文字、图表甚至图画的形式表达出来。如果仅仅做实验而不进行总结,对于学生而言,理解不能深刻、记忆亦不能持久,达不到科学研究的目的,探究水平也难以提高。充分归纳心得体会,可为科学探究教学提炼总结,为今后的科学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四、广泛调研拓展探究领域,提高实践能力

科学作为一门综合课程,老师的教学不能仅局限于课堂,而需将学生放于家庭乃至社会广阔天地中,为其提供充分的探究机会,体验探究乐趣、提高探究能力,使之在科学的天空中尽情翱翔。

教授食物的相关课程时,老师让学生先调查家里一周的饮食情况,根据课本知识评估本家庭的饮食结构是否合理并提出改进措施,图文并茂地呈现最终的探究结果。老师将探究过程以致父母一封信的方式汇报给家长,让其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来,实现家校共治,取得了理想效果。学习水资源课程时,学生了解到我国水资源匮乏,应注意节约用水。老师带领学生在校园里进行调查走访,发现学生厕所是定时冲水,由于学生如厕主要集中在课间,造成上课时间和放学以后,水资源浪费较为严重,学生们提出可以使用智能定时系统控制冲水频率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学生在调研和查询资料后积极向学校建言献策,领导采纳了许多有效意见,充分实现了科学学习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的理想效果。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科学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基本能力,也是最终的学习目标,因此以学生亲身体验为主要学习方式、以科学探究为教学核心的科学课程应成为未来小学科学教育的主流形式。

总而言之,小学科学课程教育核心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老师首先应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培养学生对于科学实验的兴趣,帮助其克服畏难心理,走出迈向科学探究的第一步。其次是通过设计贴合生活的有趣实验引导学生思考科学与生活的关系,同时在规范其实验操作和提升实验水平方面予以详细的指导,做到理论与实操相结合。最后是不断拓展科学探究领域,引导学生思考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不断增强社会实践能力、提高科学素养,为学生今后走向社会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陈小卫.数字化工具在科学实验教学中应用的案例研究[J].小学教学参考,2021(09):7475.

[2]杨慧.小学科学教育中生活化教学的运用思考[J].小学生(下旬刊),2021(04):29.

[3]万海青,万佳.研究型教学模式在小学教育专业《科学探究与实验》课程教学中的应用研究[J].南昌师范学院学报.2020(06):3436.

[4]方方.小学科学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实施[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21(01):255256.

[5]俞立影.探究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科学教学[J].天天爱科学(教学研究).2021(05):4950.

猜你喜欢

科学探究案例分析小学科学
化学教学中科学探究存在的几个偏差
突围与重构——小学科学课堂中师生交往的真效性实践探究
父亲缺失案例分析
冷库建筑火灾特点及调查方法研究
加强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提升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谈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简谈多媒体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运用
锐意进取,不断提升小学科学课堂教学效率
高校图书馆阅读推广案例分析
让语文课堂评价语绽放异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