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良师益友

2021-08-30李兰

安徽教育科研 2021年21期
关键词:师生关系

李兰

摘要:师生关系是学校教育中最基本的一种人际关系,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既是教育教学的目标,也是教育教学中最宝贵的资源,同时,也能够为提高教育教学效果奠定坚实的基础。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必须要转变陈旧观念,努力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同时教师也要掌握科学的教育教学方法,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关键词:师生关系  和谐融洽  高中思政课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时期思想政治课教师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时指出,立德树人是教育教学工作的根本任务和神圣使命,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青少年阶段是学生漫漫人生旅途中的重要时期,政治教师要在这个“拔节孕穗”的关键时期为学生种下“真善美”的种子,帮助他们扣好人生的第一颗纽扣。思政课担负如此重要的德育任务,然而在学校思政课教学中,教学效果却差强人意。赞可夫说:“就教育工作的效果来说,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要看师生之间的关系如何,师生关系是重要的教育问题。”因此,政治教师在思政课教学中积极主动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就具有了极其重要的意义。

和谐,即和睦协调。在学校教育教学活动中,提高师生之间的配合默契度,教学相长,相辅相成,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以教师为主导,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教师要成为学生心目中敬重又热爱的“良师”,既需要“学高”,更需要“身正”。这是教师的魅力所在,也是构建和谐融洽师生关系的核心和基础。

(一)努力提高师德修养

教师,不仅肩负着塑造人类的灵魂的光荣使命,对学生来说,更是一盏明灯,照亮着前行的路。但是要正确指引学生前行,明灯自身首先要亮,才能避免带领学生走向歧途;要塑造学生高尚健康的灵魂,教师首先需要打磨自己的灵魂。“无德无以为师”,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一名教师拥有了高尚的师德,才能真正做到亲近学生,并以此为基础让师生之间的关系变得更加融洽。政治教师尤其需要高尚的道德情操。只有胸怀家国天下,爱国、爱家、爱社会的教师,才能在教育教学中始终不断传递正能量,为学生埋下“真善美”的种子,培养学生爱和希望的品质,提高学生的责任和担当意识。同时,教师也应该是学生的榜样,言传身教。爱岗敬业、兢兢业业,工作认真负责,不计较个人得失,教师身上的独特魅力和科学“三观”,会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影响,在教学生做学问的同时更教学生为人处世的方法,这才是教育的真谛和最终目的。

(二)提高教师的职业素养

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深入发展的今天,面对互联网的普遍发展以及世界多元文化的不断冲击,教师需要更高的专业素质以及职业素养。深入发展的专业知识、不断更新的信息技术、密切关联的青少年心理学、风云变幻的国际形势、与时俱进的方针政策等,作为一名政治老师,对这些方面的内容都需要不断去学习并充实自己。教师的职业素养还体现在对教育的态度,作为教师,坚定的教育信念以及高度的责任感是关键。此外,教师也应该意识到教师与学生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教师应该积极树立团结协作的意识,不断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调节好师生之间的关系。

(三)加强教师的心理素质

高中阶段的学生生理发育虽然趋于成熟,但是心理发育还不完善。他们明白自己是谁,又不太确定;知道自己想要什么,又容易动摇。他们渴望被肯定,渴望被理解,渴望认清自己。如果教师只是一味地传授书本知识,而忽视对学生心理需求的關注和理解,隔阂就容易产生。学生可能会采用一些对抗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心声,如不按时完成作业,甚至在课堂上直接挑衅教师。因此,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作为教师,除学习教育心理学知识以外,更要关注新时代青少年的心理变化,了解学生的各种心理需求。只有具备一定的心理学知识,教师才能跳出只关注考试成绩的固定思维,看到学生的各种成长,及时地给予他们积极的肯定,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认识世界,塑造学生健全的人格。

二、转变教学观念,学会换位思考

自古以来,中国传统文化中“师道尊严”的观念根深蒂固,很多人对教师抱有天然的本能的敬畏,而这种敬畏可能会让师生关系日渐疏离。其实师生关系,只是人与人之间众多关系中的一种,每个人都是生而平等的。师,之所以为师,是因为闻道在先,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走到学生中间,倾听学生的心声,才能成为学生的朋友。

树立师生平等的理念,教师要切实把学生当作一个独立的个体,一个有思想的人。作为教师,首先应该尊重他们的学生,站在学生的立场上思考问题,并深切感受学生们内心真实的情感。由于阅历有限,经验不足,学生的想法可能不那么成熟理性,但是教师只需去引导,而不是纠正,更不要凭借自己的意念对任何学生产生偏见,留给学生自主选择的机会,让他们学会抉择,理解责任,承担后果,让他们有机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书写自己的人生。

三、改进教育教学方法,拉近师生距离

当学生们能够亲近他们的老师,或者尊重自己的老师时,才会愿意相信并积极学习老师传授的知识。学生尊敬学识渊博、德高望重的“良师”,但是更喜欢朋友一样的“益友”。在我的身边就有一些能和学生打成一片的老师,他们的身边总是围绕着许多叽叽喳喳的学生,他们的课堂总是能让学生如痴如醉。这些老师的工作方法、教育教学经验都有共性,对于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值得借鉴参考。

(一)提高教师主动的态度与意识

要想人与人之间建立起良好的人际关系,把握好自己很重要,积极主动更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第一步。老师放下高高在上的师长架子,走到学生中间其实并不难,一句暖心的问候,一个直呼其名的招呼,一次促膝长谈,甚至连一块糖果也能发挥出巨大的作用,这样,老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就会有所拉近,而且以这样的方式老师也能够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

(二)营造和谐的课堂气氛

如果说三尺讲台是一方舞台。教师是舞台上的演员,教室里的学生就是台下的观众。教师大方得体的着装、生动丰富的表情、恰到好处的肢体动作、热情洋溢的语言都能够吸引学生的关注,引导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参与到课堂的教学中去。

(三)政治生活源于现实生活

在高中思政课堂上构建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尤为困难。政治课理论性较强,对于学生来说比较枯燥难懂,同时又带有鲜明而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而高中生正处于青春叛逆期,他们往往会认为政治老师就是“党代表”,政治课都是“假、大、空”,进而抵触思政课。在这样的情况下,要想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确实不容易。换一种思路,如何让老师与学生之间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是值得一试的好方法,教师在授课过程中,不要只干巴巴的讲授政治方面的知识,而是可以采用一些案例分析或者讨论的方法将要讲授的内容融入到课堂的讨论中,这样,也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思政课堂的活跃度。我在讲《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这一课时,首先抛给学生一个问题:“假如你正在路上行走,突然遇到了一个摔倒在地的老人,这时,你会不会去扶起那个摔倒的老人?”同学们立刻热烈讨论起来,绝大多数同学出于种种考虑都选择不扶。这时,我拿出了生活中的真实案例与同学们分享:我校五位同学曾在大蜀山做公益活动,路遇一位老人突发疾病危在旦夕,这五位同学轮流把老人背下山去,老人因得到及时救治而脱离险境,事后五位同学悄然离去。这样发生在身边做好事不留名的鲜活案例,让同学们陷入了沉思,书上的理论知识也就不那么空洞了,也让学生领悟到,原来生活就是政治,政治就是生活!

总之,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是素质教育和新课改的必然要求,也是教师丰富自己,发展自己,实现教师职业理想的必然途径,更为学生的身心自由、健康发展创造了温馨宽松的空间。

参考文献:

赞可夫.和教师之间的谈话[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9.

猜你喜欢

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应该是双向奔赴
莫让师生关系“渐行渐远”
师生关系和学生学业表现相辅相成
高校师生关系最适空间的探索研究
师生关系好很重要
余清臣:建构现代师生关系的公共性
师生关系浅谈
新时期需要怎样的师生关系
新世纪以来我国师生关系研究的探索*
还原一个纯洁的师生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