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对新教材中传统哲学问题的调查与思考
2021-08-30谢明君
谢明君
摘要:新教材试行后,在“立德树人”“文化自信”成为当今教育发展的主旋律的背景下,引领学生认知、辨析、接受中国传统哲学观念已经成为语文教学不可或缺的内容。但是一线教师在这一问题上却困惑重重,解决一线教师的此类困惑成为当今高中语文教育研究领域的一个迫切问题。
关键词:新教材 传统哲学 教师困惑
2019年秋季试行的新教材,大量增加了传统文化的内容,古典文学作品的篇目显著增多。从“立德树人”的角度去透视这些传统文化内容,无疑教材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教学素材。然而,面对这些素材,特别是面对一些传统名篇中的哲学问题,一线教师又倍感无所适从。
笔者关注到了这一问题,决定就这一问题展开调查,试图通过调查,把调查结果和发现的问题展示出来,以引起同人的重视,希望大家共同来解决这个问题。
一、调查背景
“立德树人”之“德”内容极为丰富,包罗万象。一线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能还停留在抽象层面泛泛而谈,要想让“立德树人”实效化,就必须将“德”的内容具体化,使之变得具有可操作性。为此,在教学每一篇课文时,教师就要在“德”的层面选取一个“点”。循着这样一条思路去分析每一篇课文的“点”,每当涉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问题时,中学教师就会感到很难把控。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笔者先在高中语文教师中进行了一次调查。
二、调查结果
围绕著普通高中新编教材中传统文化中的哲学问题,笔者设计了“普通高中新编教材关于传统文化中哲学问题教师问卷调查”,并选择所在城区六所省示范高中的教师进行了调查。
笔者发放问卷200余份,收到有效问卷150余份,经过归纳梳理,将调查结果整理如下。
结果一:普通高中新编教材中涉及传统文化中哲学问题篇目的调查结果如下表所示。
结果二:
一线教师对中国传统哲学宏观上的困惑。
1.儒、释、道精神在新编高中教材中体现出的精神内涵是否自成体系?如果是,这个体系的编排用意何在?儒、释、道精神对学生精神成长的指导意义何在?
2.传统文化中的形神、虚实等相反相成的概念对于阅读、表达和思维能力的提升都有作用,但在教学实践中,却感到无从入手,这一问题如何解决?
3.儒家文化宣扬“治国、齐家、平天下”的积极入世思想,佛家宣扬“佛法治心”,主张“放下”“无欲”等思想,道家遵循“天道自然”,等等。这些思想相辅相成,又常常相互抵牾,如何讲解清楚?如何渗透给学生?
4.中国传统哲学内容博大精深,学生能否接受,关键在于语文教师这方面素养的高低。可是语文教师很少系统地接受过此类知识的学习,向学生传授此类内容,全靠教师自身的理解。如何解决这个问题?
5.中国传统哲学博大精深,完全传授给学生是不可能的,学生理解不了,也接受不了。那么传授到什么层面才合适?
6.“儒”与“道”是在中国这块土壤中自己成长起来的两大哲学思想体系。以儒家的“入世”“有为”思想鼓励学生奋发有为,是不会错的。但是,传播佛、道家思想就不能无所顾忌了,因为他们思想中的“无为”“顺应”等观念,对于青少年来说,是含有“毒素”的。那么该怎么取舍?
三、思考与建议
“文化自信”的重要内容就是中国的优秀传统文化自信。而传统文化中,传统哲学是绝对不可缺位的。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教育至今没有引起师范类中文专业的重视,“中国哲学”并未作为专业课来开设。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修养方面,教师几乎处于一种“门外汉”状态。
对此,笔者提出以下建议。
其一,在高等院校至少在师范类高等院校的中文专业里,将“中国哲学”有关的内容作为学生的专业课来开设,让学生系统地接受中国传统哲学的学习,提升他们的中国哲学素养。
其二,在语文教师的继续教育中,增设“中国哲学”有关的培训内容,为一线教师队伍充电。
其三,各种有关中学语文教学的报刊要担负起普及中国哲学知识的责任,开设相关栏目,邀请中国哲学方面的专家撰稿,用通俗的语言讲解新教材中涉及的中国哲学知识,解决一线教师的燃眉之急。
其四,一线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积极主动地去探索引领学生认知并接受中国哲学观念的方法。
“立德树人”是国家顶层设计中的育人目标,概括性极强。一线教师在落实时,要在每一篇课文里选取其中的一个点,将其具体化。让学生在“德”的构建中提升文化自信,中国哲学是不可缺位的。
参考文献: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