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艺术活动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策略探究
2021-08-30白海燕
白海燕
摘 要:当前,我国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日益艰难。为使幼儿拥有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正确认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价值,在幼儿园开展的艺术活动中不断融入传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内容是行之有效的解决方法。文章在对上述内容进行深度挖掘和分析后,提出要形成一个长期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活动体系。
关键词:艺术素养;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幼儿园
中图分类号:G61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8-3561(2021)25-0106-02
2017年颁布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明确指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必须融入国民教育的各个领域和环节,并且“以幼儿、小学、中学教材为重点,构建中华文化课程和教材体系”。这表明在当前形势下,在幼儿园艺术活动中进行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实践和研究是必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被各群体、社区和个人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实践、表演、表现形式、知识體系和技能及其有关的工具、实物、手工艺品和文化场所。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具有显著的民族特征,是需要受到重视和保护的无形的国家财产,应当融入幼儿园的艺术活动中并在其中占据相当大的比例,从而让幼儿感受到中华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
一、幼儿园艺术活动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分析和解决对策
当前,大多数幼儿园已经在艺术活动中增加了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活动,例如让幼儿学习剪纸、制作木偶或观看京剧表演等,这在一定程度上让幼儿对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有了认识,使幼儿感受到了它们特有的魅力。但是,这些相对零散的幼儿艺术活动与达到“让幼儿牢固树立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意识”目标的艺术活动还有一定的距离,还存在着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
1.要在不断的教学实践中,形成一整套长期有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活动体系
幼儿的接受能力和感知能力尚处在形成阶段,对偶然性不规律艺术活动的体验并不深刻,因此,作为制定整体活动策略的幼儿园主要负责人必须树立“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意识,在实践中探索适合幼儿启蒙艺术活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巧妙构思符合幼儿理解能力、感受能力和实践能力的艺术活动形式,在幼儿园活动规划中逐渐形成一整套井然有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活动体系,并将其在幼儿园活动中长期推进。
2.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修养,教育部门要提供相关支持,使幼儿对中华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热爱之情
要想让艺术活动发挥作用,教师必须先提高自身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认识水平。只有教师自身足够了解熟悉,拥有较高的专业素养,才能够在活动中进行详细的讲解,让幼儿感受到自己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热爱和欣赏,从而在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被感染和吸引。同时,因为幼儿尚处于爱玩爱闹、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纪律观念相对薄弱的阶段,幼儿园在开展有关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艺术活动时,势必会因为顾虑孩子们的安全问题、场所问题等而受到一定的限制,相关教育部门应当考虑到幼儿艺术活动的特殊性和启蒙性,给各大幼儿园的艺术活动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特有政策,牵头举办一些适合幼儿的大型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艺术活动,规划一些适合进行艺术活动的幼儿园特有场所等,从而为幼儿园举办相关艺术活动提供便利。
二、 幼儿园艺术活动中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实践研究
1.营造浓厚氛围,渲染艺术情境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过程来说,幼儿自身的感受和体验最为重要,因为文化遗产中蕴含的艺术魅力和文化意蕴往往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而且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在时间的打磨积累中慢慢形成的,它们的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使得单纯的语言表述过于苍白无力,流于形式。对于幼儿来说,他们的模仿天性是他们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和途径,他们会通过自身的观察体会来寻找自己的情感寄托和学习生活本领,此时如果他们在学习探索过程中的行为能够得到教师或者家长的肯定和赞扬,他们就会在心中加深对这种行为的印象,形成对应的习惯,这样会使他们的学习效果更加突出,学习速度更快。
因此,综合考虑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和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相比于一次次间断的、独立的艺术活动,教师们更应当尝试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当成幼儿园艺术活动中的日常内容而不是特别强调。要让孩子们在幼儿园艺术活动中随处可见,随处可听,随处可学,随处可感知,给孩子们营造出具有中华民族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氛围的艺术空间,让他们自由地在这个艺术空间里感受、体会,然后自然而然地去模仿学习,此时教师们及时地对他们的学习行为进行表扬和引导,他们就会逐渐地将非物质文化当成自己精神世界中的一部分去消化吸收,对这些文化产生情感。例如可以在幼儿园的墙上贴上具有中国特色的剪纸,可以将课间的音乐欣赏由钢琴曲变为京剧、二胡或古琴曲等,可以将泥人、马头琴等作为教室的装饰,可以将空竹、脸谱等作为孩子们的玩具等。
2.加强游戏实践,增加故事讲述
文化传承的关键在于它们能否得到认同和接受,并且让人将其作为自己精神世界的一部分进行延续和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也不例外。因此,成功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艺术活动也应做到在情感上让幼儿产生持久的共鸣和触动。
要想达到这样的效果,首先需要顺应幼儿好奇心强、爱玩的天性,让孩子们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浓厚的兴趣,让他们觉得非物质文化遗产新奇有趣,因此,既需要寻找到适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有趣的游戏形式,又需要给孩子们提供足够多的游戏选择,让他们发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完全可以满足他们各自不同的兴趣,让他们发现适合自己、吸引自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仅仅是短时间注意力的吸引还不足以让孩子们从心底产生情感反应。因此,在给孩子们提供游戏实践机会的同时,也可以讲述一些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关的小故事,让孩子们明白教师手中的游戏曾经是无数国人的情感寄托和心血结晶,孩子们在被故事感动的同时,他们的心中就会产生一种同理心和代入感,这种情感上的触发会让他们更容易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认同感。例如,教师在带领孩子们进行剪纸游戏时,可以向他们讲述一些我国剪纸艺术家的小故事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