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土栽培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与融入
2021-08-30王永兴贺桂欣宋士清
王永兴 贺桂欣 宋士清
关键词:无土栽培学;课程思政;思政元素;课程建设;新农科
2020年5月,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简称《纲要》,下同),要求高等院校“要深入梳理专业课教学内容,结合不同课程特点、思维方法和价值理念,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有机融入课程教学”[1][2]。基于此,教师如何从认知维度界定思政元素,从课程教学内容中挖掘、筛选、凝练思政元素,设计、构建复合专业课程特定要求的课程思政教学体系,在教学过程中找准切入点,巧妙地将思政元素融入专业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对专业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无土栽培学是一门传授现代农业知识和技能的专业课程,在高校农科类专业课程中具有代表性,该课程对思政元素的挖掘和融入的方法,对其他同类课程具有较强的借鉴作用。
一、无土栽培学课程思政元素的内涵
(一) 无土栽培学课程思政元素的界定
要挖掘思政元素,首先要明确什么是“思政元素”。根据对《纲要》的解读,思政元素这种教育资源具有多種特性。第一,思政元素具有政治性,其核心是“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主线是“爱党、爱祖国、爱人民、爱社会主义、爱集体”,体现明确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3];第二,具有思想性,要承载理想信念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第三,具有育人性,实质是“立德树人”,在专业教育的同时进行德育教育,培养合格人才。因此,理论上,思政元素就是蕴含在课程专业知识中的具有价值引导和品德培育功能,且与“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统一的各类教育资源。
具体到无土栽培学农科类专业课程,思政元素除了具备前述基本特性外,还应该具备培养学生如下素养的功能:“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理想信念,“富有中国心、饱含中国情、充满中国味”的人文素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文明观,“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大国三农”情怀,“以强农兴农为己任”的责任担当,服务“乡村振兴战略”历史使命,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知识技能,“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务实精神,理论联系实际的创新意识[4]。
(二) 无土栽培学课程思政元素的存在形式
无土栽培学课程思政元素蕴含于教学内容之中,种类丰富,分布零散,没有特定的存在形式,可能显性存在,也可能隐形内蕴。例如,有的思政元素具有清晰的专业背景,自成一体的历史、故事、职业发展历程,而有的则无法从专业知识中剥离出来,而是蕴含在专业知识中,可以在知识传授和理念培育的同时,向学生进行传递。教师可以从理想信念、人文素养、家国情怀、使命感与责任感、责任担当、哲学原理、法治意识、职业道德等角度对其进行挖掘,用思政原理进行解析,凝炼成具有课程特色和明确教育指向的思政点。
二、无土栽培学课程思政元素的挖掘
(一) 挖掘无土栽培学课程思政元素的基本思路
要遵循深化教学内容的思路挖掘、梳理思政元素。专业知识本身就蕴含着真理性,这一特点自始至终伴随着知识的发现和积累。因此,思政元素的挖掘要基于把思政元素视作连接价值与科学的载体的认识,然后遵循从具体事物中提纯出一般规律,从庞杂内容中挖掘出本质根源,从表象材料中凝练出逻辑,从直观现象中抽象出辩证思维,从感性认识中升华出意志情怀。进而认识到专业教育和思政教育是对同一内容的两维解读,而非生硬关联。课程思政不是把思政名词、原理嫁接到课程的各章节或知识点,象征性地“戴帽”,而应该是一个从应然到实然的转变过程[5]。
《无土栽培学》教材的样态是专业知识,并没有标示出现成的可以直接套用的思政元素。应该从无土栽培学课程固有的科学知识所包含的价值归属和精神导向出发,通过提纯、抽象、总结、升华,展现其自身内蕴的真理性。从而实现对教学内容的深度开发,凝练出专业知识之外的思政内容,让学生能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内在规律中获得价值引领。在这一过程中,既要注意思政元素的时效性,也要注意避免“生拉硬拽”“上纲上线”“张冠李戴”。
(二) 挖掘无土栽培学课程思政元素的途径
在无土栽培学课程思政建设中,可以从专业领域和课程特点入手,从学科发展历史、名人事迹、生态观、乡村振兴、“大国三农”、新农科、马克思哲学、法制精神等多个角度,从教学内容中萃取思政元素。
1、从农业史角度挖掘思政元素。对于无土栽培学专业课程来讲,农业史是个简易、直接的切入点。如,讲到无土栽培技术的起源时,会涉及中国古代芽苗类蔬菜生产、从古至今的“水上人家”蔬菜种植、黄河滩河沙混合羊粪的蔬菜栽培等古人对无土栽培技术的精妙探索,涉及记载有原始无土栽培技术的《神农本草经》《广群芳谱》《齐民要术》等农业古籍。通过对这些内容的系统化整理,可以让学生对我国先民在无土栽培领域的智慧、贡献和历史地位有准确认识,从而增强民族自豪感。
2、从应用角度挖掘思政元素。乡村振兴,产业先行。农业的现代化离不开无土栽培技术的广泛应用,乡村的蔬菜专业合作社、农业经济综合体、农业科技园区、农业观光园区、农业特色小镇等多种经济形式和经济体,都需要包括无土栽培技术在内的现代农业技术。无土育苗、深液流水培、气雾培、基质培等每一种具体的无土栽培技术都对应着特定的产业形式。教师可以有意识地在栽培技术与农业现代化之间建立联系,有的放矢地介绍每种技术的应用范围,以及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
无土栽培技术不仅可以用于现代农业,有时还具有特殊的战略意义。如,在没有天然土壤的南沙岛礁,可以利用无土栽培技术解决守岛官兵食用新鲜蔬菜问题。教师讲解无土栽培这一应用领域时,可以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
3、从教学内容中挖掘哲学思想。专业知识的产生和应用都必然遵循客观规律,必然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无土栽培学课程所涉及的各种技术自然也不例外。如,“深液流水培中营养液增氧技术”中的液位调控问题,如果营养液过深,植物大部分根系浸泡在营养液中,暴露在空气中用于呼吸的根系比例减少,植物根系的呼吸会受到抑制;反之,虽然呼吸旺盛,但吸水、吸养就会受到影响。这之中就蕴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矛盾原理,根系“呼吸”和“吸水吸养”就是一对矛盾。用矛盾原理中“抓住主要矛盾”“重点论”“两点论”等理论,就可以解释根据植物长势、营养液指标进行液位调控的具体技术。用哲学思想分析技术性问题,能让学生从哲学的深度理解专业问题,从而掌握技术的精髓,并能举一反三,提高创新能力。
4、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解析教学内容。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导讲解《无土栽培学》知识点,才能使专业课程教学更具现实意义,也更有利于学生具体地理解这一思想。如,讲到“废弃基质处理”关于不易分解的废弃无机基质,如岩棉,容易对环境造成二次污染的问题时,教师要讲基质应用的限定范围、基质无害化处理方式、替代基质开发等。强调人、作物、自然应相互和谐,强化生态文明、循环农业,在无土栽培领域渗透“两山论”生态观,并将其作为“废弃基质处理”的基本准则。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与无土栽培学课程的专业知识密切关联。教师应该通过精心设计,将这一思想巧妙地融入课程教学内容,并通过适当的方式呈现出来。在实践教学时,可以通过专业技能训練体现团队合作、创新精神、工匠精神;在课堂讨论中可以渗透社会主义价值观、中国改革开放成就等内容;在综合参观时,可以倡导“大国三农”情怀。
三、无土栽培学课程内容蕴含的主要思政元素
从思政的视角审视无土栽培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可以凝练出众多思政元素,表1列举了部分知识点中的一些案例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及育人目标,可以供同类课程借鉴、参考。
四、无土栽培学课程思政元素的融入
(一) 开发思政化专业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教学大纲是组织教学活动的指导性、纲领性文件,课程思政建设首先要对已有教学大纲进行修订,开发出思政化的新大纲。在教学大纲中,应明确思政教育的作用,确立思政教育的地位,将思政元素融入整个教学的各个环节。要明确思政教育目标,标明能够培养学生信仰信念、价值取向、责任使命、道德品质的德育载体,指明思政元素的融入方法。
开发思政化教学大纲时,可以对相关教师进行课程思政培训,组织专业教师学习、研讨思政理论,使教师树立课程思政理念,增强落实课程思政的自觉性。还可聘请校内外专家学者参与思政化课程教学大纲开发,把握政治标准,寻找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的契合点。
(二) 从课程思政维度对教学内容进行解构和重构
无土栽培学是一门应用型农科类专业课程,教学目标具有清晰的指向性,就是根据时代要求培养新农科人才,把课程教学与乡村振兴战略相结合,使教学具有更强的现实意义。为此,专业教师应对当前的教材进行解构,挑选出概念、原理等知识点以及技术参数、关键技术环节等技能点。然后,按照党和国家的农业农村政策,从技术层面前瞻性地预测学生毕业后较长一段时间的技术需求,根据专业教学目标和思政教育目标,按照教育规律对前述内容进行重构,设计独具特色的行动体系教学项目。对教学项目进行思政化处理,融入具有课程特色的思政点,实现专业课程教学与乡村振兴战略的对接,使课程思政的成果不仅体现在学生的思想上,更能落实到工作中。如,基于农业的特色小镇建设是乡村振兴战略的一种实施形式,这类特色小镇一般会涉及对设施类型、栽培技术、产品质量、生态效果都有较高要求的无土栽培项目。基于此,专业教师可以将原本分散在不同章节的有机基质、营养液等名词以及基质混配原理、基质开发、基质利用等技术从整个课程内容中提取出来,设计一个“基于农业废弃物无害化处理基质的高档蔬菜无土栽培技术”项目。
(三) 在授课过程中实施课程思政教育
经过精心设计和充分准备的思政元素,要通过教师在教学过程传递给学生,因此,教师的表述是落实课程思政的重要环节,除了应用基本的教学方法和教育技术之外,教师必须从思政角度,对个人修养、政治水平、思想意识、话语艺术、教学方式、教学手段提出更高的要求。无土栽培学课程建设的实践表明,在授课过程中实施课程思政主要应注意如下问题:专业教师要提高自身政治理论水平,很多思政元素除了“言传”,还要通过“身教”潜移默化地传递给学生;授课过程要自然地融入思政内容,要避免为了“思政”而“思政”地生搬硬套,导致“贴标签”“两张皮”的课堂思政;要突出农科类专业课程的特色及学生就业岗位,重点进行与“三农”相关的思政教育;要在对学生的考核中加入德育评价,遵循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引领的教学目标,改革传统教学只关注学生课后作业、考试成绩的评价方法,将学生的思想品德、职业素养、创新意识等指标纳入评价体系[6]。
结语
无土栽培学是一门典型的农科专业课程,蕴含着丰富的思政元素,专业教师、思政教师只要对教学内容中思政元素挖掘和提炼,并通过创新性的教学设计将思政元素与专业内容有机融合,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必然能达到“立德树人”的培养目标,实现课程思政建设的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