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辅导员与学业导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2021-08-30姚莹
姚莹
关键词:民办高校;辅导员;学业导师;协同育人机制
关于辅导员与学业导师协同育人的研究文献不少。常亮亮、金振国、徐珊等(2020) 指出,学业导师和辅导员要协同培养学生,辅导员指导学生的人际关系、班风建设、班级管理、学业与职业规划等,学业导师指导学生的学业规划、专业学习与创新创业等,两者在学生的学业生涯中全过程配合与协作,达成人才培养目标[1]。刘金荣、欧佳顺(2019)指出,新时期的高职院校人才培养需要创新思路,构建“学业导师+辅导员”双导师协同育人机制,形成全员、全过程育人模式,促进学生的成人、成才与发展[2]。闫玲、杨都强、关方(2019) 指出,在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学业导师和辅导员要协同合作,坚持以学生成长与发展为中心的人才培养理念,各自优势互补,协同合力育人,打造个性化人才培养模式[3]。蒋琪纯(2017) 指出,高职院校辅导员与学业导师是一直并存的两大育人主体,但是两大育人主体协同育人存在理念缺位、机制不全等问题,需要辅导员和学业导师加强合作与沟通、建立工作联动机制等[4]。已有的文献对于学业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机制的研究不够深入,本文通过研究民办高校辅导员与学业导师协同育人机制,深入探索一种适应民办高校人才的“辅导员+学业导师”协同育人机制,以优化民办高校学生管理机制,达成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一、民办高校辅导员与学业导师协同育人的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一) 学业导师与辅导员之间缺乏沟通交流
民办高校的学业导师认为自己的职责就是进行专业课程的教学及相应的技能训练,主要对学生进行学业规划与专业指导。而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心理辅导、人际技巧指导是辅导员的事。另外,学业导师的工作偏向行政日常工作,无法在专业学习、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指导等方面帮助学生解决问题,而且学业导师认为没有必要与辅导员进行沟通与交流。民办高校辅导员与学业导师在认知上的误区,导致他们的工作协作度较低,给民办高校双导师协同育人工作带来了障碍。
(二) 学业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实践效果不佳
民办高校学业导师不太重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方法、途径、技术手段探索不够,与辅导员协同育人方式方法传统。民办高校的学业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工作实践不多,工作方法也较为落后,对于新工作方法、机制、平台等探索不够。民办高校辅导员与学业导师在协同育人领域的方法仅仅就是交流传递一些信息,对于双导师如何协同育人的方法、内容、机制缺乏深入研讨。民办高校的学业导师很少参与到学生的第二课堂。学业导师一般承担科技活动、专业竞赛的指导,辅导员负责组织发动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学业导师与辅导员各自为营,双导师协同育人的效果不佳。
二、民办高校辅导员与学业导师协同育人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 遵循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促进学生的学业发展
辅导员与学业导师协同育人,有助于学生的学业发展,也是全面贯彻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精神的体现,也是遵循思想政治工作规律、遵循教书育人规律、遵循学生成长规律的体现,辅导员和学业导师共同关注学生的学业发展,带动学生综合素质全面提升,辅导员与学业导师协同助力学生“不掉队,高发展”。
(二) 实现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
民办高校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骨干力量,是民办高校学生日常思想政治教育和管理工作的组织者、实施者和指导者。学业导师主要是专业学习指导,两者相互协同,共同指导学生进步。树立民办高校学业导师与辅导员协同育人的统一观,确立“互为联系”的辨证观,强调“和谐发展”的素质观,提高学业导师教书、管理、育人的自觉性,加强学业导师和专职辅导员的沟通性,实现民办高校人才培养目标[5]
三、民办高校辅导员与学业导师协同育人机制构建的关键维度
(一) 辅导员的功能与定位
综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普通高校德育大纲(试行)》和《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的相关条文,可以看出,辅导员既是高校教师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高校管理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即:辅导员兼具教师和干部两种身份[6]。民办高校辅导员要与学业导师协同育人,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也需要给学生进行职业规划、学业指导、社会实践、就业培训、创新创业指导、科学研究等,全过程参与学生的专业实习、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等。
(二) 学业导师的功能与定位
民办高校的学业导师由专业教师组成。民办高校学业导师应从引导学生设计未来入手,帮助学生以健康的学习和生活方式顺利完成大学学业,同时引导、指导学生学会生活、学会知识、学会做人,从而健康地成长成才。学业导师应指导学生了解校园文化,指导学生了解所学专业的培养目标、培养规格、教学计划、课程设置等,引导学生养成良好习惯,帮助学生成人成才。
四、建立学业导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合力育人的有效机制
(一) 建立预警谈话机制
根据学生日常表现与考试成绩,建立预警谈话机制,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功效,把谈话教育与学业预警相结合。根据学生成绩排名、教师反馈等情况,辅导员与学业导师,将学生分为“初期问题、重要关注、紧急干预”三个层次,加强主题谈话,找准学业问题的困扰点,有效攻克学业困难难关[7]。
(二) 建立辅导员—学业导师联动沟通机制
民办高校建立辅导员—学业导师的联动沟通机制,深度打通一、二课堂,加强民办高校辅导员与学业导师的双导师联动教育,进行民办高校学生的合力培养[8]。民办高校学业导师需要深入第二课堂,通过第二课堂活动帮助学生感知不同的知识与文化,对学生起到有效的引导作用,增加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以丰富学生的知识架构,课上课下为学生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民办高校学业导师要增強责任心,加强与辅导员的沟通,注重与学生沟通联系,对学生进行三年(专科) 或四年(本科) 全过程的指导和支持。
五、民办高校辅导员与学业导师协同育人机制运行对策
(一) 学习贫困生:构建立体化学业指导体系
为切实提供有效帮扶和支持,民办高校应通过调研分析,掌握“学困生”学业问题“症结”。各年级辅导员和学业导师分类进行班级学生的集体关注与个别学生的特别关注,及时把握学生学业情况。辅导员和学业导师对新生的高中成绩摸底了解,对缺乏专业自信的非保送生与专业调剂生进行心理疏导,通过学业导师反馈课堂表现,掌握他们是否存在大学发展目标模糊、学习动力不足等情况,并通过高年级经验分享等措施及时激励。高年级辅导员和学业导师以学生成绩为参考,跟进关注成绩落后学生的学业动态,对成绩突然滑落的学生及时预警。
(二) 特色培养“学优生”:拓展专业竞赛实践平台
民办高校学业导师根据学生专业和学科特点,坚持立德树人的根本,不断完善与发展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积极搭建专业实践与专业竞赛平台。每年要与辅导员共同指导学生参与各类型赛事。民办高校学业导师和辅导员加强对参赛学生的指导,参赛学生能从学业导师得到专业性很强的点拨与启发,辅导员提升学生应战的心理素质与专业素养。辅导员和学业导师共同开拓专业实践平台,双导师在学生的竞赛期间、专业实习期间、毕业实习期间共同完成思想育人、专业引导的工作。
结语
民办高校需要加强建立学业导师队伍和辅导员队伍合力育人机制,提高辅导员与学业导师在学生管理工作方面的默契度,更好地完成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任务,全面加强民办高校人才专业指导,培养全面发展、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学业导师与辅导员的协同配合,发挥二者间优势互补作用,从而实现民办高校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