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方向

2021-08-30李旭辉

河南农业·教育版 2021年6期
关键词:发展方向乡村振兴

李旭辉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历程;建设成果;发展方向

“十四五”期间,我国将把扶贫与乡村振兴有效地结合起来,继续在贫困地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大力发展农村产业,巩固和扩大扶贫成果,防止重返贫困。同时,将扶贫形成的一系列政策和工作制度等有效措施移植到乡村振兴中,全面推进农村产业、人才、生态、文化和组织五大振兴措施。而要乡村振兴,基础设施建设是关键。

一、我国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历程

我国对于基础设施的建设投入大致经历了四个历程。

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77年为第一阶段。这一时期国家优先发展重工业,而对农村的经济建设主要是为城市经济服务。此时,我国百废待兴,没有过多经济力量保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从而导致其没有显著发展、水平较低,有限部分的投入也主要集中在水利灌溉领域。

改革开放的到来,揭开了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第二阶段的序幕。基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管理模式彻底将计划经济的束缚性给打破了,管理模式的变更对生产力的解放带来巨大变革。在这一阶段期,农村道路、通讯、能源等相关基础设施得到了很大发展[1]。

2000年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提出,标志着我国基础设施建设进入第三阶段。这个时期征收了千年的农业税被取消,中部崛起战略、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等政策相继出台。这一时期,国家更加重注基础设施建设在地域方面的均衡合理,同时在确保农村生产性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社会基础设施在农村的发展[2]。

第四阶段从十九大(2017年至今) 开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使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全面脱贫的关键时期,如何更好地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已成为这一时期研究的重点。

因此,深入研究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村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以合理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政策与资金的投入,发掘关键影响要素,精准投资,避免浪费资源,是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重要举措。

二、国内外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和模式

农村基础设施主要有四大类,其中农业生产基础设施主要以满足农业生产为主要目的,包括现代农业基地,主要是为了灌溉、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农业生活基础设施,主要是为了提高农村人民生活质量,包括饮用水、燃气、村庄道路、电力等基础设施的安全建设;生态环境建设基础设施是为了改善村民的居住环境,包括指天然林资源的保护、生态保护和自然保护区的建设、耕地退耕还林等,以及农民吃饭、烧柴、增加生计和长期发展的问题;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主要是为了丰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包括义务教育、街道卫生和乡村文化广场等基础设施[3]。

2021年1月4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意见”,文件中将“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基础设施现代化、农村生活设施便利化、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作为“十四五”期间的重点工作,总体释放出的讯号可以看出解决“三农问题”的关键着眼点就在提升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水平,营造现代化的农村生活,从而缩小城乡差距,实现乡村振兴。

从国外层面看,欧洲的“前期规划”、韩国的“新农村运动”、以色列的“农业合作”、日本的“造村运动”、美国的“高补偿保障农地”、德國的“城乡等值化”以及英国的“中心村建设”模式等,都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给我国提供了一系列有益的借鉴,特别是与我国的国情相符的举措主要包括:“三农”问题依然是主体、重视顶层设计规划、强化法律法规保障、确保财政资金及时投放和强化科技引领等。

国内层面,安吉模式、永嘉模式、江宁模式等也给出了值得学习的地方,主要表现在政府主导型、需求导向型和“多元合作”的乡村规划模式,这些模式的实施都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政策引领、民风民俗、组织引导等特征,为乡村振兴工作的全面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成果分析

(一) 水利基础设施(见表1)

自2000年以来,作为我国水利基础设施主体的水库建设一直保持稳定发展[4],从2000年的83 260座增长到2019年的98 112座,在过去19年中增长了14 852座,平均每年超过781座。相应的水库容量从2000年的5184亿立方米增加到2019年的8983亿立方米,增长了60.55%。农田有效灌溉面积作为检验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指标,从2000年的53 820千公顷增加到2019年的68 679千公顷,年均增长近7.82亿公顷。而农田的有效灌溉率从2000年的34.4%稳步上升到2019年的41.4%。

(二) 农村能源供应基础设施(见表2)

2000年,中国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条件,在农村适宜的地方建造农村水电站,装机容量为2748.8 万千瓦。到2019年,装机容量为8144.2亿千瓦,是2000年装机容量的3倍。

从具体效果来看,农村电力消耗是农村电力基础设施投资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的具体体现,是促进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直观表现。2000年至2019年,中国农村电力消耗逐年增长, 从2000 年的2421.3 亿千瓦时增至2019 年的9482.9亿千瓦时,年均增长近447亿千瓦时。农村用电总体发展趋势与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基本一致。

(三) 农村交通基础设施(见表3)

从2015年到2019年,中国农村公路建设里程呈现总体增长趋势。截至2019 年底, 中国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420.05万公里,并逐年稳定增长。这说明近年来,我国农村公路建设基本达到了“村村通”的基本要求,可以满足农村发展的需要。要着力解决极端情况下的农村公路建设,做好后期农村公路的养护工作。

(四) 农村教育基础设施(见表4)

中国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农村人口大量进城,农村中小学学校数量作为衡量农村教育基础设施的重要指标之一,近年来呈急剧缩小趋势。农村教育基础设施投资的建设成果,可以从农村教育经费的投入、农村文盲人数的变化、农村学校和文化机构数目的增减等方面得到体现。考虑到数据的可获得性和参考性,我们选择了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的综合指标,以反映对农村教育基础设施投资的建设成果。在过去的14年中,农村劳动力的受教育年限从2005年的8.02 年增加到2019 年的8.59 年,尽管绝对增加数仅为0.57年,但一直保持稳定的增长趋势。

(五) 农业科技基础设施(见表5)

政府一向重视科学技术在农业和农村地区的应用。近年来,还不断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对农业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如建立农村科技合作社,培训新的专业农民,建设综合性科技实验示范基地等。从2005年到2016年,中国农业科技支出呈现出显着增长趋势,从2005年的18.79亿元增加到2016年的430.67亿元,增长了近23倍,特别是2008年以来,农业科技支出在数量上大大增加,并在随后的几年中保持了稳定的增长趋势。

(六) 农村信息网络基础设施

截至2019年1季度,全国行政村通宽带的比例达到了98%,贫困村通宽带比例超过97%,实施全面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5]。2014年起,农业农村部在全国10省市22个县启动信息进村入户试点工作,2017年遴选10个省份开展整省推进示范,2018年整省推进示范扩大到18个省份。信息进村入户工程以村级益农信息社建设为着力点,为农民提供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电商服务、培训体验服务,实现让农民进一个门办百样事。截至2018年底,全国共建成运营益农信息社27.2万个,提供公益服务9579万人次,开展便民服务3.14亿人次,实现电子商务交易额244亿元。随着农村“四通”政策实施力度日益增强以及5G基站的普及,农村通信基础设施基本实现全面覆盖,外部信息交流的程度持续提高。

(七) 农村卫生环境基础设施(见表6)

十九大以来,政府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医疗合作体系的建设,支持农村医生队伍的发展和对农村医疗服务的发展,建立农村三级卫生服务体系,以县级、乡镇、村办诊疗所层层递进,缓解了看病困难和治疗费用高昂的问题,农民医疗卫生发展的目标是农民“小病不出村、一般疾病不出乡、大病基本不出县”[6]。

四、我国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发展方向

以上数据及研究成果显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民产业布局、农民增收、农村生态环境呈正相关,我国农村进入了智慧发展时期。因此,本文提出未来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将是以乡村振兴为背景,不仅满足对当地村民提供水、电、路、网等基础性设施和教育、休閑、卫生环境等服务性设施的构建,同时要在保证农业农耕前提下,打造信息化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乡村规划及文化产业基础设施保护性更新发展,生产性基础设施可持续发展,环境生态型基础设施统筹规划,农村经济型基础设施对外开放等措施及发展方向,促进缩小城乡二元结构的差距,助力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发展方向乡村振兴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几个抓手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浅析第五代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
探讨企业工商管理现状及发展方向
分析医药市场营销的策略与发展方向
融媒体业态将决定报业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