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计量学视角下我国社会化阅读研究进展
2021-08-30廖昳
摘 要:探究我国社会化阅读的研究现状和研究主题,以期为今后实践探索和理论探讨提供借鉴和参考。本文运用VOSviewer软件对中国知网收录的社会化阅读研究的中文期刊论文进行可视化分析,通过关键词共现网络剖析研究主题。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社会化阅读的相关研究正不断升温,在研究主题上涵盖了阅读方式、阅读平台、阅读用户、出版转型、理论探讨各个方面,能够为全民阅读和出版转型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社会化阅读;文献计量;研究主题
中图分类号:G2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1)08-0152-05
一、概念与问题的提出
2020年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公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网民规模已达9.40亿,互联网普及率达67%[1]。在这一背景下,阅读生态也发生了巨大变革。随着互联网和阅读技术的发展,依托手机、电子阅读器、平板电脑等进行的数字化阅读也在不断发展。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显示,2019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79.3%[2]。
数字化阅读的发展,也深刻地影响了人们的阅读偏好。社会化阅读作为移动社交媒体时代的产物,以“社交+阅读”为主要特征,深刻地重塑着读者的阅读习惯。2016年,我国数字阅读用户规模突破3亿,数字阅读市场规模较2012年增长了近4倍,呈现出繁荣景象。2010年,Flipboard的上线引发了阅读应用的开发热潮,国内ZAKER、网易等纷纷推出社会化阅读应用,现如今各大社交平台均有阅读类产品推出,主打社交的阅读方式已然成为数字阅读发展的新业态。
所谓社会化阅读(Social Reading),是融合了社交媒体特征的一种阅读行为,是通过把有同样阅读兴趣的读者聚集起来,通过共享交流产生以阅读为核心的“社群”。社会化阅读伴随着社会化媒体的发展而出现,与传统阅读方式相比,社会化阅读基于读者的社交网络,强调交互式社交和用户生成内容在阅读价值创造过程中的重要性。
文献计量学是利用文献题录信息,进行知识发现与挖掘,本文利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国内社会化阅读的研究论文进行梳理,能够把握该领域的研究态势和发展趋势,从而为理解数字阅读环境下新的阅读模式和阅读业态提供理论指导和实践支撑。
二、我国社会化阅读研究现状
本文以中国知网为数据来源,分别以“社会化阅读”和“社交化阅读”进行主题、关键词和篇名检索,共获得799篇中文文献,去重后共有357篇文献,由于我们重点关注研究型论文,因此去掉文献类型为报纸、科技成果和会议的论文,最终有343篇相关文献。
论文数量的变化趋势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某研究领域的发展脉络,图1反映的是国内有关社会化阅读的研究进展,我们可以发现,社会化阅读最早始于2007年,关注的是个性化阅读[3]。从2011年开始,社会化阅读相关研究不断涌现,尤其是2016年以来,社会化阅读每年持续保持40篇以上的论文。可见,学界对社会化阅读的关注度在不断提升。但是具体到这些研究的质量而言,通过分析这些论文的发文期刊层级我们可以发现,尽管社会化阅读的论文在不断提升,但社会化阅读相关研究的发文期刊层级还有待提升,发表在C刊上的论文占比明显较低。
三、我国社会化阅读研究主题
论文的关键词能够反映该论文的研究主题,出现频次多的关键词可以体现该领域的研究热点。表1反映的是国内社会化阅读文献的高频关键词,从中我们可以发现,“社会化阅读”这一核心词出现频率较高,并且,虽然“社会化阅读”和“社交化阅读”有几乎相同的内涵,但是在学界,“社会化阅读”这一术语的使用更为普遍。此外,与阅读相关的关键词,如“阅读推广”“数字阅读”“移动阅读”,与图书馆相关的关键词,如“高校图书馆”“图书馆”也占据了较多比重。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社会化阅读研究的侧重点。
VOSviewer作为科学知识图谱软件之一,能够通过“网络数据”(主要是文献知识单元)的关系构建和可视化分析,实现科学知识图谱的绘制,展现知识领域的结构。利用VOSviewer,可将排名前50的高频关键词构建关键词共现网络(如图2所示)。我们可以发现,围绕社会化阅读,形成了关于社会化阅读方式、社会化阅读平台、社会化阅读用户和基于社会化阅读的阅读推广四大類别的研究聚类。此外,社会化阅读作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也有不少学者从理论层面展开了深入探讨。以下内容将按照社会化阅读方式、社会化阅读平台、社会化阅读用户、基于社会化阅读的出版转型和社会化阅读的理论探讨五方面展开。
(一)社会化阅读方式的研究
数字媒介催生数字阅读,改变了人们的阅读行为,大众数字化阅读方式接触率也在逐年增加。社会化阅读作为媒介技术影响下新的阅读方式,强调阅读过程中的分享与互动,这一鲜明特质,吸引着学者的关注并以此为研究的切入点。毕秋敏等人[4]对社会化阅读的概念和产生背景、内容聚合模式、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其中社会化阅读“是一种以内容为核心,以社交关系为纽带,注重分享、交流和互动的移动阅读新模式”的定义得到了许多学者的认可,并被广泛引用。
董二林[5]分析了社会化媒体环境下国民数字阅读行为嬗变的表现形式,并且指出社会化媒体正在潜移默化地改变着人们的阅读习惯、阅读理念,甚至改变着人们的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吴赟等从信息的选择、呈现和分享三个视角分析阅读的碎片化呈现、个性化推动和社会化阅读的三个特点,以反映阅读方式的变化[6]。戴华峰从信息素养以及媒介参与两个角度具体分析了社会化阅读方式[7]。
诚然,社交网络借社交媒体在全球范围内扩展,改变了人们获取、分享信息的形式,也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社会化阅读平台的发展应顺应媒介环境和用户阅读习惯的变化。正如麦克卢汉所言“我们塑造了工具,此后工具又塑造了我们”,媒介正以涵化的方式影响我们的阅读行为。
(二)社会化阅读平台的研究
社会化阅读平台以阅读活动为核心,以社交网络关系为基础,关注用户兴趣的互联网产品,以智能算法来推荐文章,以分享、互动、兴趣为特征。国内的互联网巨头们也积极加入了社会化阅读的平台建设,腾讯、阿里巴巴、网易百度等都纷纷推出各自的社会化阅读平台,涌现出了一批各具特色的社会化阅读平台,如网易云阅读、微信阅读等。
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和数字阅读产业蓬勃兴起的背景下,数字阅读平台纷纷在原有基础上增加了社交属性,推动了社会化阅读的发展。特定平台产品的分析是社会化阅读的重要研究内容。梁育浩[8]以豆瓣网旗下的“豆瓣读书”和“豆瓣阅读”为研究对象,分析其如何顺应技术趋势和人文环境去迎合用户需要,既在营销推广上围绕作者、读者的互动展开,使社会化阅读的价值最大化,又在此基础上推进“社会化社区、社会化娱乐、社会化商务”的盈利探索。Wattpad作为国外领先的社交出版平台和社会化阅读社区吸引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徐丽芳、曾李[9]从读写关系的视角分析用户参与动因,并在此基础上探索内容免费条件下的盈利途径。
朱煜[10]则从出版流程的角度,围绕Wattpad展开对社交出版特点、运营模式、赢利模式的分析。Flipboard是国外率先使用社会化阅读的平台,尤翕然[11]通过对Flipboard的分析,具体探讨了社会化阅读的价值,即满足用户社交与个性的需求、满足被推荐网站的流量需求、满足社会化的阅读平台的盈利需求,但是,也存在社交和阅读的衡量和取舍、专业级用户获取困难等挑战。谢湖伟对南都Daily和ZAKER两个社会化阅读平台进行对比分析,从阅读内容的聚合创作和用户的使用与分享两个角度进行阅读方式的社会化分析,进而探讨构建社会化阅读生态系统的可能性[12]。微信阅读依托强大的社交关系网络,具有鲜明的社会化特征,受到了许多学者的关注[13,14],例如,有学者关注微信阅读的角色分类[15],也有学者从社交媒体角度关注社会化阅读的阅读动机。
(三)社会化阅读用户的研究
不同于传统阅读以作者生产的文本内容为核心,社会化阅读呈现“读者中心”的显著特征。用户的使用意愿是电子书立足的基础,参与行为是电子书发展的保障。通过研究用户的使用意愿和参与行为,可以把握社会化阅读的效果,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功能改进。受众研究是传播学研究的关键一环,互联网环境下的受众研究由于网络文本的多媒体和超链接属性、网络受众的匿名性、网络空间的开放性而更加复杂。通过文献梳理,我们可以发现,与社会化阅读相关的受众研究多采用质化研究和量化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如表2所示),同时借用理论模型,从主观使用意愿和客观使用行为两方面展开。以问卷调查法为代表的量化研究通过结构性的问题设置,能够用客观数据准确描述用户的外在特征,进而分析事物间的联系。以访谈法为代表的质化研究通过与调查对象一对多或一对一的交流,能够更深入地展开意义分析,进而把握用户的主观因素。
除了以上以用户为核心的意愿研究和行为研究,也有学者从企业和行业角度思考用户带来的影响。在企业发展方面,徐媛[16]通过分析用户黏性的影响因素,从用户需求、产品特性、用户体验、内容提供商和人口特征五个维度入手,探索社会化阅读社区的盈利方式。在行业发展方面,周敏、王阳[17]认为社交化媒体环境和用户行为特点对出版活动有流程再造的力量,并在此基础上思考出版活动的形态转型。
(四)基于社会化阅读的出版转型研究
媒介融合是影响当下出版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社会化阅读以数字内容为主要阅读对象,以互动、分享为阅读特征,作为一种阅读方式的变革给出版业带来了许多新的发展机遇。在社会背景的宏观方面,王宇明[18]在对社会化阅读概念内涵与外延界定的基础上,结合出版产业链内容生产、产品营销、版权保护各个具体环节,分析社会化阅读给出版业流程再造带来的变革趋向。詹恂[19]等人以社会化阅读与数字出版的结合产物——社会化阅读社区为研究对象,分析数字出版在互联网语境下的发展趋势。
在具体实践方面,社会化阅读引发的分享经济,开辟出新的图书营销渠道。周晓艳[20]等人结合社会化阅读带来的阅读行为的改变,思考图书营销方式的调整,从技术视角、营销视角和产业链视角具体分析社会化阅读带来的跨界合作。此外,社会化阅读引发的“众创模式”使版权保护更加复杂,于文[21]通过对社会化阅读引发的版权问题的本质剖析,发现版权纠纷的本质是多元文化生产方式引发的市场竞争,根源在市场而非法律,进而提出了若干版权市场规则创建的创新路径。
(五)社会化阅读的理论探讨
社会化阅读与传播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个学科相关联,社会化阅读的理論探索能够更为深刻地把握其本质,指导改进的正确方向。
在用户心理研究方面,互联网满足了大众被认同的心理需要,以自我为中心的社交蔓延开来,社会化阅读以读者为中心便是遵循这样的逻辑。戈夫曼的拟剧理论在研究社会化媒体用户的自我呈现行为方面具有一定的契合性。董晨宇、丁依然[22]通过自我陈列、流露隐藏、观众隔离和品位表演四组关键词,讨论互联网自我呈现的重要变迁,为研究社会化阅读的用户分享心理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思路。朱悦琳[23]从奇观/展演范式、认同理论入手分析虚拟阅读社区消费者的动机、态度、决策过程。金鑫[24]在社会交换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互动行为驱动模型,分析移动阅读APP用户社交互动行为的心理驱动因素。
在阅读社群研究方面,社会化阅读能够推动网络趣缘群体的形成,这其中所包含的不仅是从单一个体到共识群体的身份革命,更是一种以兴趣和情感为纽带的亚文化现象。农业社会以血缘、地缘关系为纽带的部落化社会在网络社会以趣缘纽带的形式再次部落化,其印证了麦克卢汉“重新部落化”的预言。蔡骐[25]分析了网络社群传播中的阅读变迁,认为社会化阅读是认知盈余下的生产革命,其内容是兼具聚合与分化特质的混合式文本,其方式是由内容与惯习驱动的共享式阅读。李鲤、陈玉婷[26]分析了基于趣缘传播的网络阅读行为带来的社会化阅读新模式,指出阅读在众创、共享中成为一种泛在化的群体生活方式。
面对社会化阅读这一热现象,冷思考显得尤为重要,认识其负面影响,才能够更好地发挥其积极作用。赵立兵[27]认为信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对信息技术是增进理解还是扩大隔阂、是增进民主还是扩大专制、是开启民智还是扩大知沟的问题上进行了批判式讨论,并且建议超越商业价值和政治规训,从开启民智、知识生产的角度开展社交阅读。
四、结 语
在全民阅读立法工作推进、国家政策大力支持、移动设备和移动网络全面普及的背景下,数字阅读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信息技术对出版物形式的革新与后现代社会背景下用户需求的嬗变推动着传统意义上阅读方式的变革,以读者参与为核心的社会化阅读渐成趋势。
本文从研究现状和研究主题两个层面对社会化阅读进行了系統梳理和回顾,研究发现,我国有关社会化阅读的研究正在不断升温,在研究主题上也涵盖了阅读方式、阅读平台、用户、出版、理论探讨各个方面,能够为全民阅读和出版转型提供理论借鉴和实践指导。随着社会化阅读的进一步发展,各类新现象、新问题也将会不断涌现,社会化阅读所带来的阅读生态将会如何改变?出版转型又将何去何从?等都是需要持续关注和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http://www.cac.gov.cn/2020-09/29/c_1602939918747816.htm,2020-09-29.
[2]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成果发布[EB/OL].http://www.nppa.gov.cn/nppa/contents/280/4590 6.shtml,2020-04-20.
[3]曾祥芹.文章的个性化阅读摭谈[J].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07(1):16-18.
[4]毕秋敏,曾志勇,李明.移动阅读新模式:基于兴趣与社交的社会化阅读[J].出版发行研究, 2013 (4):49-52.
[5]董二林.社会化媒体对国民数字化阅读行为的影响[J].中国出版,2015(8):15-18.
[6]吴赟,钱露佳.移动阅读的变革:碎片化、个性化、社会化特质及其影响[J].浙江传媒学院学报,2015,22(6):50-56.
[7]戴华峰.移动互联下社会化阅读研究的三个理论视角[J].中国记者,2012(11):83-84.
[8]梁育浩.豆瓣网社会化阅读平台的发展研究[D].南京大学, 2016.
[9]徐丽芳,曾李.Wattpad:社会化阅读社区探析[J].科技与出版, 2016 (8):14-19.
[10]朱煜.社交出版:数字化出版的新模式——以Wattpad为例[J].出版发行研究, 2014(7):
61-64.
[11]尤翕然.基于社交网络的社会化阅读研究[D].湖南大学,2014.
[12]谢湖伟,徐贝,龚曙光.移动数字阅读发展趋势研究(二)——从南都Daily与Zaker比较看移动数字阅读社会化[J].出版科学,2014,22(1):
27-30.
[13]陈莹,李嘉宁.青年群体阅读活动的社会化转向分析——以“微信读书”App为例[J].科技与出版,2020(10):57-62.
[14]郭学文,许萌.微信阅读的三维透视:内容、行为、控制[J].传媒,2021(4):64-66.
[15]罗淳,陈向东.社会化阅读中的角色——基于大学生微信阅读的个案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2017,61(8):5-14.
[16]徐媛.基于用户黏性的社会化阅读社区盈利模式分析[J].科技与出版,2014(3):49-52.
[17]周敏,王阳.基于社交化媒体用户层看出版活动形态的逆向化再造[J].科技与出版, 2017(6):124-128.
[18]王宇明.社会化阅读与数字出版的变革趋向[J].出版发行研究,2013(10):69-72.
[19]詹恂,康梅花.社会化阅读社区对数字出版的影响研究[J].现代出版,2013(1):53-56.
[20]周晓艳,张琳,王西兵.社会化阅读:图书营销的新机遇[J].编辑之友,2015(3):51-55.
[21]于文.社会化阅读的版权市场规则创新[J].编辑学刊,2015(5):54-59.
[22]董晨宇,丁依然.当戈夫曼遇到互联网——社交媒体中的自我呈现与表演[J].新闻与写作, 2018(1):13.
[23]朱悦琳.奇观/展演范式下虚拟阅读社区的用户研究——以“豆瓣读书”为例[D].华中科技大学, 2016.
[24]金鑫,朱亮亮.移动阅读APP用户社交互动行为的驱动力研究——基于认知倾向的社会交换理论的启示[J].科技与出版,2017(4):107-111.
[25]蔡骐.网络社群传播与社会化阅读的发展[J].新闻记者,2016 (10): 55-60.
[26]李鲤,陈玉婷.基于网络趣缘群体传播的社会化阅读新模式[J].中国出版, 2017(24):42-45.
[27]赵立兵.社交阅读批判:技术、理性与知识生产[J].编辑之友,2017(9):22-25.
[责任编辑:艾涓]
收稿日期:2021-03-31
作者简介:廖昳,女,河南职业技术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出版文化、阅读文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