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语境下聚合类新闻客户端分析

2021-08-30李明文刘卉

今传媒 2021年8期
关键词:信息茧房新媒体

李明文 刘卉

摘 要:在新媒体蓬勃发展的背景下,用户不再单纯依赖于纸质媒体或者传统电视节目获取新闻,而把获取新闻的途径转向新媒体,故不少受众对当下流行的聚合类新闻客户端产生兴趣。本文先用定量研究的方法,分析用户获取新闻的主要途径,再从新媒体语境下聚合新闻的内涵出发,总结聚合类新闻客户端不同于传统媒体的特点,探讨新媒体语境下聚合类新闻客户端的特点和不足,并提出相应的改进策略。

关键词:新媒体;聚合类新闻客户端;“信息茧房”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1)08-0011-05

一、用户获取新闻的途径分析

为深入了解用户获取新闻的途径,使文章的论证更加客观准确。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的总体是使用各种媒介阅读新闻的用户,共发放问卷230份,回收有效问卷211份。

笔者利用SPSS25对问卷进行分析,得出结果如图1所示。当下用户获取新闻的主要途径为“今日头条”“一点资讯”“微博热搜”等平台。从图1的饼状图可以明显得出,用户更加倾向于利用新媒体背景下的聚合类新闻客户端来获取新闻[1]。

二、新媒体语境下聚合类新闻客户端的内涵及特点

“‘万物皆媒的泛媒体时代,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传播主体, 每个组织或机构也都拥有自己的组织传播渠道”[2]。在这样的背景下,催生出了“聚合类新闻客户端”,将各个渠道的传播主体和信息都聚焦到一个平台上,供用户方便快捷地浏览信息,而不用辗转各大新闻网站。

“聚合类新闻客户端,是指互联网科技公司研发运作的,聚合传统媒体时事新闻为主的内容源和自媒体平台用户自生成长尾内容源,根据用户兴趣和浏览历史记录,基于用户主动性个性化搜索、个性化订阅等站内操作,对全平台内容进行个性化推荐的产品形式”[3]。新媒体语境下,各种形式上的聚合类新闻客户端层出不穷,其中包括“今日头条”“一点资讯”等。

谷歌经济学家哈尔·瓦里安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类正迈进一个‘组合创新的新时代”。聚合类新闻客户端从“新闻价值”出发,凭借技术和资本这股东风,把一切包含信息的新闻和媒介变成内容。新媒体语境下的聚合类新闻客户端不同于传统的新闻客户端或者传统媒体的新闻,主要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传播主体的多元化

PC端实现了传受双方的互动,移动客户端则实现了传受双方关系的彻底变革。不同于传统媒体或其它新闻客户端“一家独大”的状态,Web2.0时代下传播权力的下移,使新闻发布者不再局限于过去的权威发声主体,自媒体的加入,也为聚合类新闻客户端注入了新的活力。特别是在突发性事件中离不开自媒体即时的信息生产与发布。在自媒体平台上, 每一个人都在传播过程中发挥着“中流砥柱”的作用, 并彻底打破了以往专业化与非专业化的角色限制, 传播主体呈现明显的裂变趋势。正是由于传播主体的多元化,聚合类新闻客户端不仅实现了内容的聚合,也在平台上实现了形态的聚合。

(二)传播媒介多样化

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提出“媒介即讯息”的命题,并指出每一种新媒介都是“人的延伸”,人的思维和行为模式都会受到新媒介的影响。新闻学者认为的“内容为王”虽不可撼动,但也逐渐转向了“内容与渠道并重”的时代。权威的新闻信息加上优质高效的传播渠道,才能保证理想中的新闻效果的产生。聚合类新闻客户端不像传统媒体仅依赖于某一种单一渠道,而是真正实现了媒介融合,实现真正的跨渠道分发。

(三)傳播效果高效、可测量

毋庸置疑,聚合类新闻客户端根据大数据和算法,结合用户既往的浏览历史,做出的个性化新闻推送,总能捕捉到用户的兴趣点。其利用大数据分析受众在平台中的搜索、订阅等行为,为传播者提供内容创作依据、为平台提供个性化推送依据,从而实现用户的“私人订制”,受众信息需求得到满足,就意味着传播效果的实现。在实际操作过程,运营部门会对各个子频道进行页面浏览量、独立访客等数据分析,以此来判断用户的满意度,对访问量较少的频道节目及时调整。除了传播效果可观,聚合类新闻客户端还有一个特点是传播效果的可测量。用户在浏览新闻后,可以就喜欢的内容一键转发至社交APP上进行分享,也可以点赞、评论等。传播主体可以根据用户转发、点赞和分享等行为,获取受众反馈,掌握新闻的实时传播效果。

(四)用户的使用与满足效果愈发明显

新媒体的即时性,使得用户在输入相关搜索词之后,可以快速地获取自己感兴趣的新闻信息。同时,大数据技术的支撑使得平台可以更好地判断用户的兴趣点,给用户提供精确的信息。这种个性化的信息推送和及时的信息反馈,无形中提升了用户对客户端的满意度。聚合类新闻客户端所采用的算法推荐一改传统新闻媒体的新闻分发模式,不再局限于过去以行业划分频道的固化思维。先通过平台聚合所有的相关新闻,再利用强大的云计算技术判断每个用户独特的兴趣点,从而让每个用户的频道列表都不相同。有的用户界面会显示政治、财经等频道满足日常获取信息的需要,然而部分用户的手机界面会显示明星、美食等频道用于缓解生活压力。

(五)传播内容海量化

以“今日头条”平台为例,门户网站、行业网站、中央媒体、地方媒体等纷纷在“今日头条”上注册头条号,发布信息。信息内容也纷繁复杂,有国际新闻、国内政治新闻、经济新闻、民生新闻,也有当下年轻人热爱的美食、明星八卦、时尚穿搭等信息。这既满足了大部分用户的日常信息需求,也满足了部分小群体对于长尾信息的需求。

三、聚合类新闻客户端存在的问题

“今日头条”平台自2012年创办以来,屡次被有关部门约谈。从2017年12月29日到2018年4月4日,近半年时间,其先是因传播色情低俗信息被网信部约谈,后又因旗下的直播平台不规范被国家广电总局约谈。由此可以看出,聚合类新闻客户端在发光发亮的同时,对其自身存在的问题也无法视而不见。

(一)价值导向缺失,传播内容低俗化

库尔特·卢因认为在传播的过程中存在着一些“把关人”,只有符合群体规范或把关人价值标准的信息内容才能进入大众的视野。在传统的信息生产渠道中,“把关人”的信息筛选工作会体现在新闻的策、采、写、编等各个环节。但是聚合类新闻客户端的算法推荐,忽视了人工审核的重要导向作用,这种“把关人”的缺失,导致一些低俗色情、谣言等负面信息极易进入大众传播视线。2018年4月,“今日头条”和“快手”平台被约谈事件的根本原因在于传播低俗信息,其中包括但不限于“14岁当妈妈”“色情直播”等字眼。

(二)算法推荐形成的“过滤气泡”危害较大

“过滤气泡”最早是由Eli Pariser在TED演讲中提出的,主要是指互联网追踪用户的浏览历史,收集用户的使用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计算出用户的信息偏好,依据数据判断推送用户可能感兴趣的信息,从而完成个性化推荐[4]。网络媒体最初的出现有利于民主的进步和知识的普及,但随着“过滤气泡”的逐渐扩大,这种局面正在出现隐形的改变。用户的视野局限在平台为其定制的“过滤气泡”中难以接触到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信息,长此以往,用户极易产生一种狭隘心理,即难以接受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信息。坦言之,“过滤气泡”是“对用户的信息偏好的一种刻板引导”[5],不利于思想的碰撞和交流。据此,我们不难发现,“过滤气泡”是用户个人专属的信息世界,“过滤气泡”中包含的内容与用户的角色、行为等密切相关,但用户无法决定哪种信息可以通过“过滤气泡”的限制圈进入自己的视野,也不知道哪些信息会被删除。“这种主要依靠用户兴趣进行的个性化推荐而产生的‘过滤气泡将受众以兴趣点为标准分隔开来,没有打通圈层,反而加剧了各自的群体极化”[6]。聚合类新闻客户端在其传播过程中,过度追求点击量,而忽略了自己作为“社会公器”的责任,使得社会圈层化更加明显。

(三)新闻推荐重广度、轻深度

“新媒体时代,海量的碎片化新闻挤占着用户有限的阅读时间,用户逐渐倾向于碎片化阅读”[7]。而聚合类新闻客户端将各种新闻源和新闻内容聚集在一个平台上,使得用户在一个端口就可以了解各类新闻消息,而无需来回切换多个新闻网站,这种便捷性刚好契合了用户的碎片化需求。

但这种碎片化的阅读由于受到篇幅的限制,很难将新闻的前因后果和盘托出,有的自媒体发布的新闻甚至缺乏新闻最基本的五要素。当社会热点事件出现时,媒体平台为了争取浏览量,夺得新闻的“首发权”,往往未经过多的求证就在聚合类新闻客户端上发布新闻,加上人工审核环节“把关人”的缺失,事后也鲜有媒体进行系列跟踪报道,这种缺乏基本事实的新闻会受到受众的“选择性理解”,严重的可能会引起社会混乱。2018年11月4日,福建省东港石油化工实业有限公司发生石油泄漏事件,当时各大新闻媒体争先报道,“今日头条”在当时也一直给用户推荐该热点新闻,其中新闻源包括“人民网”“环球网”等权威媒体,也包括各大自媒体,但是,事后的处理以及事后披露的实际泄漏数量,却鲜有媒体进行跟踪报道。

(四)使用初期技术层面的推荐不匹配

聚合类新闻客户端在进行个性化推送新闻的过程中,常常用到“协同过滤推荐”“基于内容的推荐”等算法推荐模式。“协同过滤”主要是指“用户协同过滤”,是一种利用群体传播进行个性化推送新闻的方式。在这一推荐过程过,系统会收集目标用户以及与目标用户产生关联的且有相同或相似兴趣的其他用户的数据,再利用云计算等手段,推算出用户感兴趣的事件或商品,最终完成推送。当用户打开“今日头条”进入登录界面时,页面中会显示微信、腾讯QQ等快捷登录方式,其目的就是快速获取用户的社交数据,收集目标用户以及与目标用户发生关联的其他用户的数据,以此抓取用户的兴趣点,进行新闻的精准推送。

这种推荐的依据是用户的群体归属感,旨在向用户推荐其他人已经关注,而用户自己还未浏览的新闻。但是对于一件刚发生的新闻事实,用户可能还来不及浏览点击,平台无法判断哪些用户会对其感兴趣,只能等待一段时间,待群体用户关注后才可以向他们的相似用户进行推荐,即协同过滤推荐中存在的“冷启动”问题。然而,新闻及时传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如果一则新闻要等待数小时之后才能推荐给目标用户的话,此时的新闻已然是“明日黄花”,早已失去了新闻的时效性[8]。因此,在用户使用聚合类新闻客户端的初期,这种简单的数据抓取,无法深入了解用户的真实需求,极有可能造成推荐的不匹配。

四、聚合类新闻客户端的发展路径

(一)政府、平台和受众的三方合力应对新闻的低俗化倾向

“针对传播过程中存在的内容低俗化倾向,需要政府、平台和受众三方合力去构建社会主义文明社会”[9]。首先,政府要加大行政监管力度,实现传播内容监督的常态化。要从市场的角度做到奖罚分明,实行市场准入原则,奖励宣扬国家主流价值观的媒体平台,责令传播低俗化内容的平台进行整改[10];其次,平台不能“唯利是图”,过度追求流量,而忽略了自身的社会责任。要加大人工审核、人工编辑的投入,用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指导算法,而不是被算法所指导,让算法公开在阳光下;最后,受众个人应该主动提高自身的媒介素养,提高自身的信息辨别能力。主动参与到互联网传播内容低俗化倾向整治活动中来,提高自身思想觉悟,坚决抵制低俗化内容的获取和传播,积极地使用网络中的“一键举报”功能,共建和谐文明的网络生态环境。

(二)技术、平台、受众共同开展“戳泡运动”[11]

针对新闻推荐中“过滤气泡”存在的现象,它的破除既需要技术的改进,也需要媒体充分发挥把关人的作用,还要结合受众个人的努力。

第一,要从“过滤气泡”产生的源头抓起,“过滤气泡”是依托计算机算法推荐这个载体出现的。因此在新闻聚合类平台环境整治的活动中,首先要做的就是优化计算机算法推荐技术,新闻聚合类客户端要充分利用受众黏性高这一优势,借助自身的公信力,把媒体平台传播信息的影响力发挥到极致。算法推荐的过程中要考虑公民生活和公民責任感,遵循透明性原则,让用户了解过滤器的运行规则。要本着为用户传播知识、开阔眼界的初衷,一路向前,而不是过度为利益所操控。要不断地优化技术,查漏补缺,使其更具人性化的判断和审核能力[5]。

第二,问题的解决在于媒体的平衡报道。媒介素养的提高不仅在于受众,也在于媒体平台。倡导社会责任论的一批美国学者在《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中提出:“新闻传播机构要做到客观性报道,新闻媒体要履行自身的社会协调功能,要将社会中的思想流、感情流、信息流送达至每一个社会成员。要使得社会中的各种声音都出现在新闻传播机构之中”[12]。为打破“过滤气泡”带来的片面性视角的限制,各大信息传播平台应积极进行尝试性改革,试图建设一个更加清朗的网络空间。

(三)使用“内容推荐”,加强深度报道新闻的推荐

聚合类新闻客户端在推送新闻过程中“重广度、轻深度”的问题,也是当下很多媒体平台都存在的问题,故要加强对“基于内容的推荐”算法的利用。基于内容的个性化推荐主要是推荐与用户既有兴趣相似的信息,主要分为追踪用户的新闻日志、数据收集、数据处理、新闻分发四个部分。因此,要想加强新闻的深度报道,就需要根据用户过去浏览新闻的历史记录,提取相应关键词,进行某一件新闻事实的系列报道的推荐。

(四)混合推荐模式应对信息推荐的不匹配

基于协同过滤和基于内容的推荐方法,都存在着各自的缺陷,而一个成熟的新闻平台需要把这几种推荐方法进行一个系统的排序整合。在将这几种新闻推荐算法的优势最大化的同时,也能把这几种算法的消极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内。而这一目标的实现,需要新闻传播领域和计算机领域的人才共同努力。

总之,聚合类新闻客户端的兴起是技术、平台和用户共同期待和努力的结果,因此,在其成长的漫漫长路中产生的“问题”也需要三方共同努力去解决。作为新时代的弄潮儿,应充分发挥新媒体人的智慧,使技术更加灵活化,塑造一个更加完善的新媒体信息环境。正如习近平总书记说的:“要推动媒体的融合发展,坚持一体化发展方向,通过流程优化,平台在造,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实现信息内容、技术应用、平台终端、管理手段共融互通,催化融合质变,放大一体效能,打造一批具有强大影响力、竞争力的新型主流媒体”[13]。

参考文献:

[1]谢文.媒体融合发展成为时代趋势[J].魅力中国,2017(15):328.

[2]彭兰.新媒体传播:新图景与新机理[J].新闻与写作,2018(7):5-11.

[3]郭丽霞.我国聚合新闻客户端研究[D].渤海大学,2016.

[4]https://www.ted.com/talks/eli_pariser_beware_online_filter_bubbles.

[5]邱晶,赵强.新媒体“过滤气泡”对受众信息偏好的引导研究[J].新闻研究导刊,2017,8(7):113.

[6]许志源,唐维庸.2016美国大选所透射的“过滤气泡”现象与启示[J].传媒,2017(16):54-56.

[7]樊良树.新媒体时代的大学生碎片化阅读及其社会影响[J].晋中学院学报,2015,32(5):115-118.

[8]唐瑞.基于内容的推荐与协同过滤融合的新闻推荐研究[D].重庆理工大学,2016.

[9]陈凌云.当前我国大众传媒低俗化现象对未成年人的影响及对策思考[D].华中师范大学,2008.

[10]段炼.网络整治须重视社会新闻低俗化[J].青年记者,2009(15):99.

[11]郭小安,甘馨月.“戳掉你的泡泡”——算法推荐时代“过滤气泡”的形成及消解[J].全球传媒学刊,2018,5(2):76-90.

[12](美)新闻自由委员会著.展江译.一个自由而负责的新闻界[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8).

[13]陈昌凤,师文.个性化新闻推荐算法的技术解读与价值探讨[J].中国编辑,2018(10):9-14.

[责任编辑:杨楚珺]

收稿日期:2020-10-27

基金项目:2016年湖北省高校省级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互联网+时代新闻传播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研究”(201640 2100)。

作者简介:李明文,男,武汉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新闻传播系教授,硕士生導师,新闻学博士,主要从事新闻学、媒介发展和广告传播研究;刘卉,女,武汉理工大学法学与人文社会学院新闻传播系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新闻学研究。

猜你喜欢

信息茧房新媒体
后真相时代的信息传受方式与应对路径
微时代大学生“信息茧房”效应干预
社交媒体时代下新闻产需变化刍议
“信息茧房”禁锢了我们的双眼
“信息茧房”禁锢了我们的双眼(观察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全媒体时代地市党报媒体融合的四个着力点
新招数化解新难题:新媒体环境下防止报道差错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