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民族题材电视剧与筑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2021-08-30李欣丁晓曦
李欣 丁晓曦
摘 要:本文基于文化随迁与融合的角度,主要从叙事背景、叙事话题性、叙事意义、叙事理念等方面,探讨当代民族题材电视剧叙事如何反映出丰富的中华民族文化融合现象,鲜明体现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宏大主题。
关键词:电视剧叙事;文化随迁;文化融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中图分类号:G1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21)08-0005-03
文化随迁是文化融合的前提,文化随迁过程中不同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之间的互动融合,构建了民族文化融合的进程。文化随迁的概念,要溯源至社会学家默顿对“本土人”和“普世人”的划分,从狭义角度来讲,这个概念的内涵“指的是劳动力迁移过程中的衍生现象,伴随劳动力迁移而发生的以劳动者所习惯的本土饮食文化为主要载体的文化携带现象”[1];从广义角度来讲,文化随迁涉及离开家乡的人群在流动过程中产生的文化迁移和融合现象,这个概念不仅适用于解释全球范围内文化的双向流动问题,也可以解释一个国家内部文化的双向流动问题。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在向内地和沿海等区域长期迁移的过程中,迁移人群的集体深层心理受到移出和迁入地文化的双重影响。无论历史还是当代,以不同民族之间的迁徙、贸易、融合为主要途径,中华民族文化由此生机勃勃、博大精深。
电视媒介的家庭传播场景,决定了电视剧的叙事范式较多围绕普通人的生活情境而展开,近年来当代民族题材电视剧的创作趋势之一,较为关注都市空间内部,少数民族文化与主流文化、大众文化之间的互动融合现象,主要呈现出都市家庭变迁等故事情节,以文化随迁的视角结合时代语境,表现各民族生活的多彩变幻,刻画了一系列人物命运的跌宕起伏。在这方面具有广泛社会影响的代表作主要有,2012年中央人民广播电视总台(下文简称“央视”)一套播出的《长白山下我的家》;2015年新疆卫视播出的电视剧《有一个古丽》、央视一套播出的《丝绸之路传奇》;2017年央视一套播出的《北方大地》和《索玛花开》;2019年央视一套播出的《让我听懂你的语言》和《都是一家人》等作品;2020年8月央视一套播出的精准扶贫题材电视剧《枫叶红了》,展现了各族人民响应国家政策导向,脱贫奋斗,振兴家园的故事,这类电视剧深刻体现了党和国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宣傳目标。
当代民族题材电视剧的故事情节派生于社会真实环境,以艺术化的手法,反映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快速发展,再现各族群众的文化随迁与融和进程。通过微观和细致的叙事视角,构成了一种超个性的人物共同心理基础,密切关联着受众特定的时代精神。
一、文化随迁融合视阈与改革叙事背景
叙事视阈是对人物角色一系列行动和故事背景的选择范畴,故事发生的广阔社会背景决定其具体视阈的可能性,如电视剧《有一个古丽》根据真人真事改编,展现了21世纪初期新疆劳务输出的背景,叙事背景的第一步就是创造令观众可知可感的时代精神,以文化随迁和融合的视角描绘叙事的历时性背景,剧中主人公外出务工学习,在融入异乡的过程中,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第二步就是明确意义主题,电视剧《有一个古丽》升华为青春励志的主题思想。而电视剧《丝绸之路传奇》则展现了主人公在青年时期响应国家号召,积极融入异乡文化,客观地展现丝绸之路翻天覆地的伟大巨变,将个人命运与国家改革变化结合起来。第三步讲好人物角色在文化随迁过程中的生存故事。电视剧《都是一家人》讲述了库尔班一家人的故事,带给观众一种强烈的家庭氛围,巧妙再现人物之间的爱恨纠结,并不刻意回避人物在文化随迁过程中所经历的挫折困顿,让观众领悟努力奋斗就是生活的永恒真谛。
二、文化随迁融合路径与叙事话题性
与文化同质化不同的是,个体的文化随迁过程被喻为“文化行李”[1],借助政府或依托市场经济的力量,能够起到加快个体文化随迁与大众文化融合的进程。
第一,具体生动讲述剧中人物角色的经商话题,表征文化融合颇具典型性的波澜过程。如电视剧《都是一家人》,反映了城市在繁荣扩展进程中,普世消费主义文化包罗来自边疆少数民族的饮食特色,库尔班一家人外迁到东南沿海城市,经营具有家乡饮食文化特色的一家餐厅,这种经营之道成为与市场化机制实现功能切换的有效途径。
第二,在融合了各类文化的都市社会空间中,挖掘典型人物找到发挥自身独特潜能的人生话题。电视剧《都是一家人》中佤族小伙桑嘎能歌善舞,辗转多个生计,经历人生起起落落,终于在东方民族园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舞台和归宿,让观众真实体会到少数民族歌舞艺术融入都市的一系列变化,展现了都市空间的现代多元文化风尚。
第三,充分表达人们对生活中正义、勇气、力量、团结的情感话题。“人性对他所认知的负面事件有一种本能的排斥,而对正面价值却有一种强烈的趋从”[3],剧中不同心理的人们通过认同某一具体的生活事件,逐步达到对深层文化空间的相知相融。如电视剧《索玛花开》,反映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所面临的诸多挑战,有些村民受到迷信思想蛊惑,反对上山修路,驻村第一书记王敏组织村干部,挨家挨户做思想工作,揭穿个别村民装神弄鬼的把戏,知道真相的村民放下心中的顾虑,积极参与到修路的行动中。该剧人物处于两难的境地织就了故事的温床,描写出为民族事务奉献一生的好干部形象,弘扬了基层干部的执着奉献精神,打造出观众情感得以升华的支点。
三、文化随迁融合的家国情怀与叙事意义
《孟子》有言:“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有国才有家,不成国,何以为家”,家国情怀的基本内涵是对国家认同的一种高度归属感、使命感和责任感。电视剧《长白山下我的家》再现新中国发展变迁历程中,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取得的发展成就,戏剧化地刻画了两个朝鲜族家庭三代人的命运故事,该剧质朴自然又充满诗情画意的影像风格,象征着个人幸福感与国家前途相依共存的主题意义。
家国情怀作为当代民族题材电视剧的“主题开关”,对一个个具体人物的艺术化塑造,已经从展现故事情节,熔铸到观众的内心深处,故事情节“在何处出现对抗——关于“我VS你”的冲突,都面临着创造一种我们的超验话语机会”[4]。当代民族题材电视剧涉及不同角色的矛盾冲突,需要日常叙事调和式的经验,形成各民族对国家认同的归属感和凝聚力,并将人物角色的思想和行动融入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知中。
四、文化随迁融合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叙事理念
改革开放以来在移民城市等地,新形成了一大批互嵌式社区,延展当代民族题材电视剧文化随迁融合的积极意义,剧作的构思包含一个多重“嵌入”的创作理念,因为任何文化、地区和民族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叙事的社会空间必须要能够容纳这种“嵌入”性。
第一,“嵌入”式的创作体现了剧中不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一种叙事理念,表现为不同民族在文化情感、经济消费等日常生活的交往、交流、交融。《北方大地》剧中合理组合众多人物性格,令观众信服人物角色有志于完成自己的使命。例如,牛奶厂坚韧果敢的创业者王中天、美丽聪慧的蒙古族姑娘萨日娜、正直善良的质检员牧仁、固执保守的老厂长、艰苦奋斗的青年工人吕新风、拜金女汪霞等角色,编剧把多重人物性格要素巧妙地组合起来,将人物之间隐藏的矛盾组合成一个特殊意义的关系序列。如果说故事就是生活的隐喻,像一束弧光辉映着现实生活,这部剧把人物的生活际遇嵌入改革创业的时代风向标,体现了传统守旧和锐意进取两种思想意识的激烈碰撞,是一部关于国企改革的上乘之作。
第二,“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叙事理念映射了一种途径,构思这一类型剧中人物的戏剧冲突,最终目标是达成不同人物角色在心理行动等层面的相互理解和认同。电视剧《索玛花开》讲述了一个彝族村寨日新月异的变迁,到谷莫村任职的第一书记王敏,与彝族小伙木呷偶然产生误会,以至后来矛盾重重,在精准扶贫一系列的沟通和宣传工作中,两人终于冰释前嫌,一起为村寨的脱贫致富继续努力。在《枫叶红了》这部剧中,随着剧中人物达成的共同信念,人物角色之间曾出现的重重矛盾也随之化解,剧终这个小乡村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第三,“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叙事理念还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文化认同力量。电视剧《让我听懂你的语言》将汉族和傣族两代人角色的命运变化,交叠在迷人的西双版纳讲述,将多民族生存哲思放在西双版纳环境中交融。
第四,“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叙事理念目标在于建构当代中国精神文化空间,实现各民族共同发展进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电视剧《都是一家人》“嵌入”和谐社会结构的叙事理念,把普通小家庭与多民族大家庭联系起来,用越永强等两代人的奋斗,观照精准扶贫政策实施等现状,呈现“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的美好愿景。电视剧《枫叶红了》把基层群众提高个人生活水平,与国家的脱贫攻坚的决胜目标联系起来,把智慧脱贫、电商脱贫这些具有时代特殊性的关键词,艺术化地贯穿到各种故事情景之中。
五、结 语
综上所述,中华民族文化融合在当代民族题材电视剧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象征意义,尽管这一类型电视剧叙事的经验做法仍有待丰富完善,但它的总体构思包含各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我国的历史发展已经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民族互嵌社会结构,历史上“三线建设”“西部大开发”等一系列发展战略的实施,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之间的传播和创新相互影响,形成了深厚的中华民族文化认同,为当代民族题材的电视剧艺术创作指明了方向。民族互嵌的社会结构图景,各民族共享的中华文化符号,各民族共有的历史记忆和文化元素,积累了非常深厚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影视文化资源。
当代民族题材电视剧的创作,构筑中华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要始终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觀为引领,艺术化地将宏观背景和“小而美”的素材转换成不朽的作品,未来这方面将进一步鼓舞影视剧创作的新征程、激发新成就。
参考文献:
[1]王宁.流动的消费本土性:劳动力迁移中的文化变迁[A].时空社会学:记忆和认同[C].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7:36+43.
[2](美)罗伯特·麦基著.周铁东译.故事——材质、结构、风格和银幕剧作的原理[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02:406.
[3](美)肯尼斯·J·格根著.郭慧玲译.语境中的社会建构[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211.
[责任编辑:杨楚珺]
收稿日期:2021-01-13
基金项目:西北民族大学2019年中央高校团队培育项目:“提升舆论引导‘四力研究”(31920190038)。
作者简介:李欣,女,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主要从事民族地区信息传播、广播影视文化研究;丁晓曦,女,西北民族大学新闻传播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比较文学与文化传播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