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流感染患者血小板参数动态变化及其预后价值*
2021-08-30岳福仁闫瑞振魏志斌宗晓龙张静会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检验科天津30800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检验科天津3000
岳福仁,闫瑞振,魏志斌,宗晓龙,张静会(.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检验科,天津 30800;.天津医科大学第二医院检验科,天津 3000)
血流感染(bloodstream infection,BSI)具有高发病率和高病死率[1-2],BSI 患者的预后评估十分重要。血小板来源于巨核细胞,外周血中数量丰富,主要发挥止血功能。近年来,大量基础研究表明血小板同时具有免疫细胞属性,其直接或间接参与机体对病原微生物的免疫防御反应[3-5]。临床研究发现,重症感染和脓毒症患者常伴随血小板参数的异常波动[6-7]。本研究回顾分析136例BSI患者血小板相关参数包括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MPV/PLT比值(MPL/PLT ratio,MPR)的动态变化,进一步探讨其与BSI预后的关联。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回顾性分析2019 年1 月至2020年12月于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感染科和ICU住院的136 例BSI 患者,其中生存组102 例,死亡组34例。纳入标准:(1)年龄≥18 岁;(2)符合《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文件中BSI 的诊断标准[8];(3)住院时间≥72 h。排除标准:(1)合并血液系统疾病、恶性肿瘤;(2)外科手术后转入感染科或ICU病房;(3)入院前已诊断BSI;(4)近1 周应用抗血小板药物;(5)输注血小板或升血小板药物治疗。本研究经天津市宝坻区人民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文号:BDYYLL2021001)。
1.2 数据采集及相关定义 采集患者年龄、性别等人口统计学资料以及实验室检查数据和临床资料,根据入院24 h 内血常规、肝肾功能生化指标、血气分析和体格检查等结果计算SOFA评分,研究期间多次入院者选取首次住院资料。为观察BSI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动态变化过程,设定5个观察节点/段:(1)入院当天;(2)BSI 发生当天;(3)BSI 后1 d;(4)BSI后2~4 d;(5)BSI后5~7 d。其中BSI发生时间定义为:首套血培养阳性对应的样本采集时间。为尽可能解决数据缺失问题,第(4)和(5)观察点数据采集方式设置为取第2~4 天和第5~7天目标参数值的算术平均数。观察参数包括PLT、MPV、MPR,MPR=MPV(fL)/PLT(109/L)×100%。
1.3 细菌培养、鉴定及血小板检测 采集患者静脉血20 mL,分别注入需氧瓶和厌氧瓶中,注意穿刺部位及血培养瓶口消毒灭菌处理。单侧单瓶检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视为污染排除研究,单培养瓶鉴定出≥2种病原菌不予分析。血培养、细菌鉴定和药敏分析分别采用法国Bio_Mérieux 公司BacT/ALERT_3D_120_Combo 血培养仪和VITEK 2 Compact 微生物分析系统。采集患者静脉血,EDTA-K2抗凝,用迈瑞BC-6800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相关配套试剂检测血常规。首次PLT 低于100×109/L时,行人工镜检复核确认。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 22.0 软件和Med-Calc15.2.2软件进行。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M(P25,P75)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Mann-WhitneyU检验;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通过二元Logistic 回归分析BSI 死亡风险因素,制作ROC曲线并评价MPR、SOFA 评分以及二者联合的预测效能;以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BSI患者病原菌分布 所有患者住院期间分离出病原菌136株:包括革兰阴性(G-)杆菌72 例(52.9%),革兰阳性(G+)球菌54 例(39.7%),酵母菌10例(7.4%)。G-菌前3 位为大肠埃希菌41 例(30.2%)、肺炎克雷伯菌21例(30.2%)和铜绿假单胞菌3 例(2.2%),多重耐药(multi-drug resistant,MDR)菌株[9]主要为产ESBLs 大肠埃希菌和肺炎克雷伯菌;G+菌前3位为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coagulase negative staphylococci,CNS)23 株(16.9%)、金黄色葡萄球菌17 株(12.5%)和屎肠球菌7 例(5.2%),MDR株主要为耐甲氧西林CNS 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见表1。
表1 BSI患者病原菌分布
2.2 不同临床结局BSI 患者资料比较 生存组和死亡组BSI患者年龄、性别、ICU 住院率、住院时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死亡组入院SOFA评分、感染性休克发生率、入院至首次血培养阳性采样时间的天数(BSI 时间)高于生存组(P均<0.01),血清清蛋白(Alb)低于生存组(P=0.017)。泌尿系统、肺和腹腔是常见的原发感染灶,起源于泌尿系统的BSI预后好于肺源性BSI(χ2=13.406,P<0.01)。两组患者BSI 发生当天PCT值(PCTBSI)及全程最大PCT 值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入院PLT、MPV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全程最低PLT、最大MPV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见表2。
表2 生存组和死亡组BSI患者基本资料比较[n(%),或M(P25,P75)]
表2 生存组和死亡组BSI患者基本资料比较[n(%),或M(P25,P75)]
注:*,BSI时间,指从入院至首套阳性血培养对应采样日期的时间间隔(d)。
2.3 BSI患者血小板参数动态变化 动态数据显示,BSI发生后第1 天PLT 呈现减低,之后逐渐升高,第5~7天生存组PLT升高至基线水平以上,而死亡组仍维持在较低水平(P<0.01),见表3;与PLT变化趋势相反,MPV 和MPR 在BSI 发生后迅速升高(1 d),随后逐渐降低(2~4 d),生存组在第5~7天恢复至基线水平左右,而死亡组持续处于较高水平,第5~7 天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见表3、图1。
图1 不同临床结局BSI患者MPR结果
表3 2组患者血小板参数动态对比[或M(P25,P75)]
表3 2组患者血小板参数动态对比[或M(P25,P75)]
注:各观察时间节点/段可用样本数分别为:入院当天,n =136;BSI发生当天,n =104;BSI 后第1 天,n =83;BSI 后第2~4 天,n =119;BSI后第5~7天,n=97。*,与生存组比较,P<0.05。
2.4 MPR 预测BSI 临床结局的ROC 曲线分析 ROC曲线分析显示,MPR5~7d对BSI 预后具有中等预测价值,AUCROC为0.706(95%CI:0.605~0.795,P=0.014),低于入院SOFA 评分0.770(95%CI:0.674~0.849,P<0.01),二者联合(联合预测因子)可提高预测效能(AUCROC=0.812,95%CI:0.720~0.884,P<0.01)。以10%为临界值时,MPR5~7d预测BSI住院结局的敏感性为61.9%,特异性为88.2%,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分别为40.6%和87.7%。见表4、图2。
表4 基线SOFA评分、MPR5~7d对BSI患者临床结局的预测价值
图2 入院SOFA评分、MPR5~7d预测BSI结局的ROC曲线
2.5 BSI预后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 为探讨影响BSI预后的危险因素,以住院期间是否死亡为因变量,分别以基线资料(入院SOFA评分、BSI时间、PCTBSI和Alb)和基线资料联合血小板动态参数(入院SOFA 评 分、BSI 时 间、PLT5~7d、MPV5~7d和MPR5~7d)为自变量,构建Logistic 回归模型。模型1结果(表5)显示,入院SOFA、BSI 时间与BSI 死亡风险独立相关,OR值分别为1.691(95%CI:1.341~2.132)、1.130(95%CI:1.058~1.208)。模型2 结果(表6)显示,校正SOFA 评分和BSI 时间后,MPR5~7d与BSI 死亡风险独立相关(OR=1.155;95%CI:1.023~1.305),而PLT5~7d、MPV5~7d与BSI住院死亡无显著关联(表6,模型3、4)。
表5 BSI死亡风险因素的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1)
表6 MPR联合基线资料对BSI死亡风险的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2~4)
3 讨论
血小板生命周期为7~14 d,衰老血小板主要经脾脏清除。生理条件下,血小板数量日波动范围在4.5%~10%之间。人体每天约更新10%的血小板,新生血小板体积较大、功能活性更强,MPV 可作为血小板活化的替代标志物[10]。本研究发现,BSI发生后血小板参数呈双相波动。BSI 发生后第1天,PLT呈下降趋势,推测与炎症消耗和器官“截获”有关;而MPV 呈升高趋势,可能与血小板激活和新生血小板释放有关,这种趋势持续至第3 天左右。重要的是,在第5~7 天,生存与死亡患者血小板参数呈不同变化趋势。生存组PLT 于第5 天左右逐渐回升,MPV逐渐降低,而死亡组PLT持续维持在较低水平,MPV保持在较高水平,提示血小板失代偿性激活消耗。这种趋势与对脓毒症患者的观察结果相似[6,11]。
鉴于BSI患者PLT和MPV相反方向的变化趋势,推测MPV/PLT比值(MPR)可能作为BSI 的预后指标。ROC曲线分析显示,BSI发生后第5~7天MPR值(MPR5~7d)对BSI 住院结局具有中等预测价值(AUCROC=0.706)。降钙素原(PCT)在BSI 诊断中具有重要地位,但其预后价值各方报道不一[12]。本研究结果显示,PCT 对BSI 预后预测价值较低,Logisitc回归分析显示PCT 水平与BSI 预后无显著关联(表5),与Wang等[13]报道一致。此外,本研究发现入院至首套阳性血培养采样时间(BSI时间)是BSI 预后不良的危险因素,提示BSI诊断延迟一定程度影响患者预后。
动态数据显示,MPR 检测窗口较滞后,BSI 发生后第5~7天的MPR值具有死亡预测价值,提示MPR可以作为BSI 的中晚期预后指标。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校正基线SOFA 评分后,MPR5~7d与BSI住院死亡风险独立相关,提示MPR 作为中晚期预后指标与基线SOFA 具有联合应用价值。ROC 分析证实了这一推断,MPR5~7d联合SOFA 评分能够提高预测效能(AUCROC=0.812)。
综上,本研究发现MPR5~7d是BSI 住院死亡的独立风险因素,可作为BSI 的中晚期预后指标,临床应重视对BSI患者血小板参数的动态观察,可联合SOFA评分对患者预后进行综合评价。本研究尚存一些不足。首先,作为一项回顾性研究,BSI发生后1周内每日血小板参数数据存在缺失,虽然我们通过取平均值的方式一定程度解决了该问题,但仍不能完全再现其动态趋势。其次,样本量较小,不能将多个候选因素同时纳入回归模型进行分析,所获结论有待扩大样本量进一步验证。